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视黄酸(RA)处理SMMC-7721人肝癌细胞株72小时后,胞浆、膜性组分的蛋白激酶C(PK-C)的活力及比活力均下降,活力分别下降44.9%和48.8%,比活力下降42.7%和35.0%。然而,胞浆与膜性组分的活力,比活力比值在RA处理前后并无十分明显的变化,这提示在RA作用过程中,未发生PK-C的膜-浆转位。蛋白激酶A(PK-A)的变化则相反,RA处理72小时,活力、比活力上升了295%,258%。PK-A/PK-C的活力比值则从0.342增加到1.849,比活力比值从0.210增加到0.897。因PKC和PKA分别和细胞的去分化性增殖和分化有关,故上述结果和我们已报道的RA可抑制SMMC-7721细胞株的增殖和促进其分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细胞信号转导与细胞分化间的关系,研究了诱导分化剂全反式视黄酸(ATRA)和13顺视黄酸(13 cis-RA)对7721人肝癌细胞中磷脂酰胆碱专一性磷脂酶D(PC-PLD)的影响。发现ATRA和13 cis-RA除能抑制7721细胞生长,并在形态上向正常方向分化外,分别在第2或第4天使膜结合性PC-PLD的比活力升高,用每瓶细胞的总活力计算,ATRA的作用在第2天也高于13 cis-RA,但13 cis-RA在第4天的效应却高于ATRA,说明13 cis-RA较ATRA的效应滞后。每天更换培养液的条件较不更换时细胞生长速度较快,且更能引起PC-PLD比活力的上升,提示新鲜培养液中可能存在促进生长和增强维甲酸升高PC-PLD的化合物。ATRA在第2天对PC-PLD比活力的作用高于第4天,可能由于第4天细胞增殖加快,细胞中蛋白质含量上升,以至使以蛋白含量计算的酶比活力下降。进一步研究维甲酸使膜结合性PC-PLD升高与蛋白激酶的关系,发现ATRA不论在第2天和第4天均使膜结合性和胞液中蛋白激酶C(PKC)和酪氨酸蛋白激酶(TPK)的比活力下降,说明ATRA使膜结合性PC-PLD活力的升高不是通过PKC 或TPK对PC-PLD的激活作用来实现,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对维甲酸引起PC-PLD升高的生物学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研究EBV体外再感染CNE-2Z细胞后,不同组分中PKC(蛋白激酶C)和TPK(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的影响,并探讨PKC和TPK活性与细胞增殖的关系。实验分三组即对照组、EBV组和EBV+TPA组,用免疫细胞化学(以小鼠抗EB病毒早期抗原)检测EBV在体外能否再感染CNE-2Z细胞,用特异底物法和特异激活剂法分别测定其PKC和TPK活性,MTT法检测CNE-2Z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结果显示未处理CNE-2Z细胞中PKC活性为膜性>胞核>胞液,TPK为胞核>膜性>胞液。EBV和EBV+TPA再感染CNE-2Z细胞后,抑制细胞增殖,同时胞液PKC和TPK活性升高,膜性和胞核TPK和膜性PKC活性降低。本研究结果提示,EBV可能通过影响不同细胞组分中PKC和TPK活性来调节CNE-2Z鼻咽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4.
<正> 近年来发现蛋白激酶不但参与细胞的代谢调节,还与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密切相关。除酪氨酸蛋白激酶是某些癌基因的表达产物外,钙-磷脂依赖性蛋白激酶(又称蛋白激酶C,PK-C)是促癌剂TPA(12-O-tetradecanoyl-phorbol-13-aeetatc)的受体。作者在前文中曾报导:分化诱导剂视黄酸可使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蛋白激酶C的活力明显降低;而蛋白激酶A(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PKA)则明显增加。本文研究化学诱发大鼠肝癌早期病变中这两种蛋白激酶的变化,观察有无和视黄酸处理时相反的改变。为了证实诱癌是否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蛋白激酶PRKX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粘附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PRKX表达质粒转染到SMMC-7721细胞中,蛋白印迹方法鉴定转染前后PRKX蛋白的表达。细胞-基质粘附实验测定对照组和PRKX转染组SMMC-7721细胞的粘附能力。细胞迁移实验测定对照组和PRKX转染组SMMC-7721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 SMMC-7721细胞转染组PRKX蛋白的表达增加,SMMC-7721细胞转染组的粘附能力和迁移能力均较对照组增加。结论 PRKX可增加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粘附和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HHT、RA、WB_(852)对HL-60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及此过程中PKC活力在细胞胞浆部分及膜溶脱部分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适当的用药浓度下,从细胞生长抑制情况、形态学观察及NBT还原能力测定判断,三种药物对HL-60细胞有明显的诱导分化作用。PKC活力分布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用药组细胞胞浆部分酶活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在用药早期(约6h以前)下降显著;而膜部分PKC活力则表现上升、或下降,或活力相差不大的结果。暗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PKC对不同的胞外刺激可能采取不同的应答方式。PKC的作用可能主要发生在信息传递的早期。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系列凝集素柱层析法,并配合外切糖苷酶处理研究了在视黄酸(RA)作用1—5天过程中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细胞表面N糖链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RA促进3~H-甘露糖(Man)参入细胞表面N糖链,使高甘露糖型N糖链的百分比下降,复杂型百分比上升,并促进二天线N糖链的生物合成,使多天线特别是四天线和C_2,C_(21)b三天线N糖链的合成减少。结果提示,N糖链结构的这些变化可能是RA诱导SMMC-7721细胞向正常方向分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SMMC-7721人肝癌细胞株在10μmol/L的视黄酸(又称维甲酸,Retinoic Acid,RA)处理后,增殖明显受到抑制。RA作用后的细胞~3H-TdR总参入量明显下降,而单个细胞的~3H-TdR参入率却变化不明显。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该细胞株G_0/G_1、S及G_2+M期的百分率分别为49.6%、16.7%、33.7%,而RA处理3天的细胞则相应地为59.1%、15.4%、25.5%。经RA处理3天后,细胞染色体的主流范围由对照细胞的48—56转变为44—50,其中二倍体细胞数由4%上升至15%。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连香树精油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以人肝癌SMMC-7721细胞为受试细胞株,利用MTT法、流式细胞术、JC-1法和Western blot法评价连香树精油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连香树精油处理24 h后可降低SMMC-7721细胞存活率;细胞中G0/G1期的比例下降,G2/M期的比例升高;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自噬相关蛋白LC3-Ⅱ、Beclin-1表达上升,加入自噬抑制剂氯喹后LC3-Ⅱ蛋白与Bcl-2抗凋亡蛋白表达下降。综上说明连香树精油能抑制SMMC-7721细胞的增殖活性,通过阻滞G2/M期抑制细胞分裂,通过降低线粒体膜电位诱导SMMC-7721细胞凋亡,而自噬在SMMC-7721细胞凋亡过程中作为一种保护机制而存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佛波醇酶诱导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系HL-60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样细胞对蛋白激酶c活力及其在亚细胞分布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蛋白激酶c活力在TPA处理1小时即明显降低,此低水平的酶活力持续整个实验时期。酶的亚细胞分布研究提示TPA处理细胞胞质组分酶活力剧烈降低,而颗粒组分存在一高盐浓度洗脱的酶活力峰。蛋白激酶c抑制剂三氟过(口了)嗪单独处理HL-60细胞导致胞质和颗粒组分酶活力升高,但并不诱导细胞分化;若与TPA合并处理细胞,酶活力又降低,此时细胞又分化为巨噬细胞样细胞。对上述结果的可能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在人肝癌细胞7721中研究了酪氨酸蛋白激酶(TPK)和蛋白激酶C(PKC)的激活剂[分别为表皮生长因子(EGF)和佛波酯(PMA)]和各种蛋白激酶抑制剂对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V(GnT-V)活力的影响,以探讨TPK和PKC对GnT-V的调节。结果发现,EGF或PMA处理细胞48h后,GnT-V的活力明显增高;蛋白激酶的非特异性抑制剂槲皮素和染料木黄酮(genistein)在抑制TPK和PKC的同时,抑制GnT-V的基础活力,并完全阻断EGF或PMA对GnT-V的增高作用;TPK的特异性抑制剂Tyrphostin-25和PKC的特异性抑制剂D-鞘氨醇分别应用时,各自只能部分地取消EGF或PMA对GnT-V的诱导。但当Tyrphostin-25和D-鞘氨醇同时加入培养基中则可完全阻断EGF或PMA对GnT-V的诱导激活。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环己亚胺和蛋白激酶抑制剂作用相仿,不但可抑制GnT-V的基础活力,也可完全消除EGF或PMA对GnT-V的激活。以上结果提示EGF或PMA通过蛋白激酶调节GnT-V的酶蛋白合成,并且GnT-V受到膜性TPK和PKC的双重调节,其中m-TPK较m-PKC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维甲酸对人肝癌细胞磷脂酰胆碱专一性磷脂酶D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细胞信号转导与细胞分化间的关系,研究了诱导分化剂全反式视黄酸(ATRA)和13顺视黄酸对7721人肝癌细胞中磷脂酰胆碱专一性磷脂酶D(PC-PLD)的影响。发现ATRA和13cis-RA除能抑制7721细胞生长,并在形态上向正常方向分化外,分别在第2或第4天使膜结合性PC-PLD的比活力升高,用每瓶细胞的总活力计算,ATRA的作用在第2天也高于13cis-RA,但13cis-RAd tx 4  相似文献   

13.
佛波酯引起蛋白激酶C下降调节的专一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讨了佛波酯(PMA)对蛋白激酶的下降调节是否有激酶专一性及亚型专一性.用组蛋白H1作为蛋白激酶C(PKC)和蛋白激酶A(PKA)的受体底物,加入PKC和PKA的特异性激活剂区分PKC和PKA,用聚谷酪(41)为酪氨酸蛋白激酶(TPK)的专一性受体底物,以32P-ATP为32P共同供体底物测定三种蛋白激酶的活力,并用免疫组化法测定PKC亚型.结果发现PMA对人7721肝癌细胞只引起PKC而不引起PKA和TPK的下降调节,PKC的非特异性抑制剂槲皮素和特异性抑制剂D-鞘氨醇能大部分取消PMA对PKC的下降调节,但TPK抑制剂genestein则没有阻断下降调节的作用.用HL-60细胞还证明PMA只对含量丰富的PKCα和PKCβⅡ亚型而不对含量很少的PKCβⅠ亚型发生下降调节.上述结果说明PMA对蛋白激酶的下降调节有激酶和亚型专一性.  相似文献   

14.
以大鼠成骨肉瘤细胞(UMR106)为模型,研究了表皮生长因子(EGF)对其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TPK)的调节作用。以本实验室从植物中提取纯化的二萜类活性物质(RFP134)为诱导分化剂,观察了RFP134对UMR106细胞EGF受体TPK的活性和磷酸化作用的影响,并与RA和RFP134+RA处理细胞做了比较,结果显示EGF与其受体结合后能激活TPK,使TPK活性增加2倍.RFP134,RA,RFP134+RA处理细胞后,分别降低EGF诱导的受体TPK活性50%,43%,55%,降低磷酸化TPK含量55%,36%,53%。从结果中发现无EGF刺激的细胞也具有受体TPK磷酸化作用,用RFP134,RA,RFP134+RA处理细胞,分别降低受体磷酸化TPK含量59%,40%,57%,而且我们发现用EGF诱导的细胞受体TPK含量高于无EGF作用的细胞.提示UMR106细胞本身可能具有受体TPK活性,能够引起细胞受体自动磷酸化,EGF刺激后TPK的磷酸化作用增强,可见RFP134对EGF诱导的TPK磷酸化和无EGF诱导的受体自动磷酸化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强于RA)这可能与在第二信使水平上阻抑PTPK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细胞生长和表面精蛋白的N-糖链中核心岩藻糖的关系董素才,杨小平,陈惠黎(上海医科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200032)关键词精蛋白N—糖链,核心岩藻糖,小扁豆凝集素,细胞生长细胞表面精蛋白N一糖链的结构与细胞生长、分化、恶变有密切关系,除糖链的类型和天线...  相似文献   

16.
CCL229细胞经诱导后蛋白激酶C及抑制剂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以维甲酸(RA), 1, 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VD3)诱导2d、佛波酯(PMA)诱导6h的人大肠癌细胞CCL229的蛋白激酶C(PKC)及其抑制剂活性.结果显示:诱导后PKC总活性升高(P<0.05); RA, 1, 25(OH)2VD诱导引起细胞质PKC活性增加,PMA诱导后细胞膜PKC比率(细胞膜活性/总活性)显著升高(P<0.01);诱导后PKC抑制剂活性均降低,其中1, 25 (OH)2VD3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PMA引起PKC从细胞质向细胞膜转移,不同药物诱导后PKC及其抑制剂活性出现不同的相对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17.
We previously isolated a sulfated polysaccharide–protein complex from Gekko swinhonis Guenther,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have demonstrated its direct anti-cancer effect o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 line SMMC-7721. Here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Gekko sulfated polysaccharide–protein complex (GSPP) on the defective biorheological characters of dendritic cells (DCs) under SMMC-7721 microenvironment. Our findings have shown that the bio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DCs were severely impaired by SMMC-7721 microenvironment, including decreased cell deformability, migration, and electrophoresis mobility, increased osmotic fragilities, and changed organizations of cytoskeletal proteins. We also found decreased secretion of interleukin (IL)-12 and increased secretion of IL-10 in DCs. However, supernatant collected from nonmalignant liver cells had no effect on these parameters. SMMC-7721 cells were treated with GSPP and the supernatant was used to culture DCs. We found that the defective biorheological parameters of DCs, except for osmotic fragility, were partially or completely improved. The secretion of IL-12 did not change 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DCs in SMMC-7721 microenvironment, but the secretion of IL-10 was resumed to the control level.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GSPP could partially restore the defective biorh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Cs via modifying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and decreasing the secretion of IL-10 of D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