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行山猕猴的食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猕猴 (Macacamulatta)是世界上地理和生态地位分布最广泛的非人灵长类。我国是唯一的地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均有猕猴分布的国家。直到1987年 ,亚洲最北部的猴群在河北兴隆绝灭以后[12 ] ,自然分布于河南省与山西省交界处的太行山及中条山南段的猕猴就成为亚洲猕猴分布的最北界 ,位于N35°11'~ 35°17',E112°0 3'~ 112°33',地处暖温带。经 1981年以来的调查研究发现 ,太行山猕猴在形态、生理、生态等方面与其它地区的猕猴不同 ,是最具研究意义的种群[5] 。猕猴同其它动物一样 ,通过食物与其它动物 ,周围环境及人类物质…  相似文献   

2.
太行山猕猴的肥满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进怀  路纪琪  千卫星  瞿文元 《兽类学报》2002,22(2):159-160,122
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部 ,已于 1 998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坐标为北纬 3 4°5 4′~ 3 5°2 0′,东经 1 1 0°0 2′~ 1 1 4°1 0′。保护区内生活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太行山猕猴约 1 5 0 0余只 ,现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野生猕猴分布的最北限[1 ] 。该种群属华北亚种 (Macacamulattatcheliensis) ,为我国特产动物 ,不仅在生理、生态、行为、形态等方面与南方种群有明显差异 ,且具有独特的、其它地区猕猴无法替代的遗传多样性[2 ] 。近年来 ,由于环境恶化及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 ,致使该区域猕猴…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研究表明,肥大细胞(MC)在不同动物的发情周期以及胚泡着床、正常分娩和自然流产等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的绒毛组织为研究对象,以正常妊娠(孕5~9周)人工流产患者的绒毛为对照,以4%中性甲醛为固定液,用阿辛蓝-萨红染色(ADS)法,结合细胞记数半定量,分析MC在绒毛中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太行山猕猴下颌骨变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研究测量了18例(雄4,雌14)成年太行山猕猴下颌骨的12项变量。通过对下颌骨变量的性别判别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太行山猕猴下颌骨变量有其自身特征,与其它猕猴下颌骨资料比较表现出一定差异;用Ottestat方法对有关变量建立性别判别函数式,其判别率达86.86%,下颌骨变量相关性研究表明,各变量之间有正相关,也有负相关,大多数变量之间相互程度较差,不同变量之间其相关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用不同固定液和染色方法对显示处于间情期山羊子宫肥大细胞的影响。方法用四种不同的固定方法,应用改良甲苯胺蓝(MTB)染色法和阿尔辛蓝-番红花红(AB-S)染色法显示处于间情期山羊子宫肥大细胞。结果山羊子宫组织采用Carnoy氏液固定,MTB和AB-S染色对所有的肥大细胞均可获得良好的染色反应,但10%中性福尔马林,4%多聚甲醛,Bouin氏液固定的组织仅有少量肥大细胞着染。结论MTB和AB-S染色法均是山羊子宫肥大细胞良好的染色方法。  相似文献   

6.
对21例成年太行山猕猴颅骨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和测量,并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成年太行山猕猴颅骨在耳点间宽(X13)、上面宽(X19)、左眶宽(X27)、右眶宽(X28)、两眶宽(X37)等变量间存在显的性别差异。与湘鄂、闽粤猕猴颅骨有关变量相比,有显的不同。3个猕猴种群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湘鄂、闽粤猕猴种群间的生物学距离相对较近,而太行山猕猴与前二种种群间的距离均较远。太行山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并比较六种常用实验动物不同部位肥大细胞异质性的形态学特点。方法应用麻醉后处死的方法,取小鼠、大鼠、豚鼠、兔、犬和猴的皮肤、肺脏、乙状结肠和脾脏组织,经4%中性缓冲甲醛溶液或Bouin’s液固定后,制作常规组织切片,分别作HE、甲苯胺蓝、阿尔新蓝-藏红和P物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镜下观察并应用彩色病理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形态学分析;另取皮肤组织固定于磷酸缓冲戊二醛溶液,制作常规超薄切片,透射电镜下观察肥大细胞超微结构。结果六种动物不同组织中肥大细胞各有其分布特点,且在形态大小、异染性及染色特性等方面表现各异,肥大细胞密度和形态学参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豚鼠、犬和猴皮肤肥大细胞颗粒具有特殊亚微结构;小鼠皮肤组织内可见P物质免疫阳性肥大细胞和神经纤维,犬脾脏内可见P物质免疫阳性肥大细胞。结论在六种实验动物的同一组织中以及同一种动物不同组织中,肥大细胞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此异质性对采用实验动物开展与肥大细胞功能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大鼠睾丸肥大细胞的发育和增龄性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组织化学和形态计量学等方法研究正常大鼠生后到老年睾丸肥大细胞的类型及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正常大鼠睾丸肥大细胞30天开始出现,位于白膜或白膜下,随年龄增加其数量逐渐增多,老年鼠(18~24月)增多较为明显,其面数密度、数密度及总数与幼年(30~45天)或成年(3~6月)鼠比较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睾丸肥大细胞(直径约10μm)较结缔组织肥大细胞(直径15~18μm)小,异染颗粒少,Alcianblue/SafraninO染色时呈蓝染型或蓝染为主的间染型,硫酸小檗碱染色呈中等强度的黄色荧光。  相似文献   

9.
猕猴是人类的近亲,其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化代谢等与人类相似,因而长期以来被广泛用于医学科学实验研究。太行山猕猴是我国北方分布的一种数量最多的猕猴,许多学者对其形态、生理、生殖和遗传等做了大量研究,但未见有关血浆胰岛素含量的报道。本文以放射免疫法测定了太行山猕猴胰岛素含量,并与人血浆胰岛素含量进行比较,以便有效地利用猕猴探讨糖尿病的发病机理。1 材料与方法(1)动物来源 用于实验的29只猕猴均产于我国太行山区河南省济源市和辉县市境内。捕获后入河南师大猕猴养殖场饲养,经检疫和健康检查均系健康者。其中雄14只,雌15…  相似文献   

10.
成年太行山猕猴肱骨与锁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项研究对成年太行山猕猴的肱骨(33例)及锁骨(29例)进行了全面测量及观察,计算了5项指数。对太行山猕猴、滇南猕猴、川西猕猴、湘鄂猕猴的肱骨、锁骨和桡骨有关测量指标及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3个猕猴亚种相比,太行山猕猴肱骨与锁骨的形态结构更适应于地面上的活动,说明其在地上活动较多,在树上活动较少。  相似文献   

11.
以太行山猕猴牙齿为对象,主要研究各牙齿的性差大小及分布模式.测量43例太行山猕猴牙齿的2个主要变量.数据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性差大小用雄雌差值(Dif)和性差百分比(P.D)表示.结果表明,太行山猕猴牙齿性差主要表现在犬齿性差"区"和第3臼齿,主要是MD径,越靠近犬齿其性差越大,下颌的更为明显.表明太行山猕猴牙齿的不同变量、不同位置性差程度不同.本研究在进行性差推断和种间比较时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血细胞分离机大量采集实验猕猴外周血单核细胞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使用COBE Spectra血液成分分离机大量采集实验猕猴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继而可从中分离得到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为进一步利用猕猴开展免疫学研究、基因治疗提供足够的目的细胞,探讨采集的关键技术,建立安全、有效的采集方法。方法体重为4~5 kg的实验猕猴5只,采集前一个月内分3次进行自体或异体血液于4℃储备共120 mL,用于采集时填充管路。5只猴采集前接受rhGM-CSF 20μg/kg皮下注射动员4~5 d,麻醉动物后行股动脉穿刺,选择自动外周血干细胞收集程序(Auto-PBSC)进行采集。采集结束后管路中血液以10 mL/min回输给动物3~5 min。结果生长因子连续注射第4天外周血白细胞数增至最高,收获细胞数量随循环血量和采集次数增加而增多。经动员的所有猴能够采集到需要的PBMC,最多达9.9×108,采集次数1~3次,循环血量达750~1420 mL,实验结束后1只猕猴因心脏衰竭死亡。结论人用血细胞分离机可用于4~5 kg实验猕猴PBMC的大量采集。由于动物不同于人体,为保证采集成功需要选用适合于猕猴的程序,采集前做好储血和生长因子动员准备,稳定的麻醉保定,提高抗凝剂比例,积极处理并发症是关键。  相似文献   

13.
笼养太行山猕猴的理毛行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动物行为的归宿 ,无非是获取食物 ,避免伤害或得到最大的繁殖机会[1] 。当今 ,行为生态学已成为灵长类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在猕猴的种群生态[2~4 ] 、繁殖行为[5,6 ] 、取食行为[7] 及社会行为[1,8] 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理毛行为作为猕猴日常社会行为结构的一个重要补充已有一些定性描述[4 ,9~ 11] 。作者对笼养太行山猕猴的理毛行为做了长期观察 ,现将研究结果予以报道。1 材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与设施选取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猕猴养殖场笼养且具有档案记录的 38只太行山猕猴为观察对象。成年猕猴为野…  相似文献   

14.
太行山猕猴肩胛骨变量间的相关性和异速生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薛德明  张文学  谷同祥 《兽类学报》2000,20(1):76-78,66
肩胛骨的测量性研究在灵长类的分类及运动类型划分方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许多国内外学者已有不少报道[1~3]。关于太行山猕猴(Macacamulatta)[4]肩胛骨的研究,作者查阅了许多有关文献,未见详细的研究报道。为积累太行山猕猴体质调查资料,我们对太行山猕猴肩?..  相似文献   

15.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太行山猕猴食管癌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分子杂交、流式细胞光度分析、免疫组化(ABC法)及电镜等方法对两例太行山猕猴自发食管癌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两者人乳头瘤病毒6,11,16及18型杂交均强阳性;免疫组化染色阴性;电镜下未发现典型病毒颗粒;流式分析表明,该肿较非整倍体肿瘤,DNA含量及S期细胞峰较正常二倍体细胞明显升高。提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太行山猕猴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太行山猕猴颅容量与颅骨其他变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现生哺乳动物中,灵长类不仅因为其行为机制的复杂性,更因其与人类的近缘性,而受到诸多研究领域的重视。其生存的第一需要就是取食,不同的食物特性总是与头颅的形状变化有关系(Shea,1983),而颅形的变化必然会与颅容量或脑的体积变化相联系。有关的研究在太行山猕猴尚属空白。太行山猕猴目前仅分布于太行山南段和中条山部分地区,是目前我国分布最北的野生猕猴种群。初步研究表明,太行山猕猴在形态生态行为和遗传等方面与其他亚种均有明显差异(宋朝枢等,1996;薛德明等,1998)。基于保护其生物多样性的考虑,本文对太行山猕猴颅容量与颅骨其…  相似文献   

17.
为了确定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的椎动脉沟上3种骨桥(腹桥、侧桥和背桥)的分布特征,以期理解在人类寰椎上观察到的变异,并推测灵长类动物可能的进化趋势。本文分别测量57例(雄性17例,雌性40例)猕猴寰椎标本(成年骨骼标本)3个寰椎桥的宽度。并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性别之间差异采用方差分析,观察寰椎桥的出现率、形态特征和组合类型。统计结果显示,猕猴寰椎桥变量性差显著(P<0.05),猕猴的腹桥和背桥是恒定出现(100%),侧桥基本恒定,但也有一些缺失个案(90.3%),表明腹桥和背桥是猕猴稳定的特征;猕猴寰椎桥的主要类型为原始的A型,与主要类型为D型的人科动物发生分离。我们基于以上特征后得出结论,猕猴的3个寰椎桥是一种稳定性状,其出现率明显高于类人猿。  相似文献   

18.
动情周期中大鼠子宫和输卵管壁肥大细胞数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动情周期中大鼠血清雌二醇浓度进行检测;取子宫、输卵管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并用甲苯胺蓝染色显示肥大细胞,于光镜低倍视野下计数。结果显示:动物血清雌二醇浓度依次为:动情期(E)组>动情前期(PE)组>动情后期(ME)组>动情间(DE)且,各组间差异均有显性;在子宫,肥大细胞分布于宫壁肌怪平滑肌束间的结缔组织内、近小血管处,以微血管周居多,常见单个散在,于ME子宫内膜尚偶见肥大细胞;输卵管肥大细胞局限于其外膜层内、近小血管周围,亦多散在。子宫、输卵管壁内的肥大细胞镜下呈圆形、椭圆形或略不规则形,胞浆内充满紫红色粗大颗粒,子宫肥大细胞数量依次为:ME>DE>PE>E,各组间差异有生(DE与PE、PE与E,P<0.05,余组间P<0.01);输卵管壁内肥大细胞数量各组间差异无显性(P>0.05)。本尚对大鼠血清雌二醇水平波动与子宫、输卵管壁内肥大细胞数量变化的关系及其生理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2012 年4 ~8 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管理局天坛山管护区(北纬35°05′ ~ 35°15′,东经112°12′ ~ 112°22′),对太行山猕猴王屋1 群(WW - 1)内的3 个母系单元(matrilineal unit) 中大于(等于)3 岁龄的26 只个体进行面部拍照,获取其面部特写照片,进而利用分块主成分分析(modular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MPCA)法,对个体进行面部识别分析,旨在探讨个体间面部相似度与亲缘关系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太行山猕猴个体间的面部相似度与亲缘类型有关,母亲与大于3 岁龄子代间的面部相似度为0.93 ±0. 00,显著高于单元内(0. 89 ± 0. 00)和单元间(0.84 ±0.01)的面部相似度;(2)太行山猕猴个体的面部特征随年龄增长而变化,4 岁(含4 岁)龄以上个体与母亲间的面部相似度较高(0.88 ~ 0. 95),依此值可准确地识别母子关系。本研究采用量化方法对非人灵长类个体间面部相似度进行分析,发现太行山猕猴个体间的面部相似度与亲缘关系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非人灵长类的个体识别提供较为客观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太行山猕猴繁殖生态行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南省与山西省交界处的太行山及中条山南端分布的野生猕猴(Macacamulattatcheliensis)种群,现今已是世界上分布最北的猕猴种群[1]。随着人口的增加,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得该区域猕猴分布区已呈碎片状,影响了猕猴种群的扩散与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