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社鼠和褐家鼠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杜卫国  鲍毅新 《动物学报》2000,46(3):271-277
测定了浙江金华的社鼠和褐家鼠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季节变化。野生社鼠消化道各器官无论长度不审重量都有明显季差异,在寒冷的冬季具有相对较大的小肠、大肠、盲肠、雄性社鼠的消化道长度在秋季由于食物条件的改善而明显下降,但雌性社鼠由于在秋季仍有繁殖负担,其消化道长度下降不明显,而家栖的褐家鼠只有总消化道、小肠和大肠的长度有季节差异,冬、春季高于夏、秋季。消化道形态季节变化与温度、食物条件和繁殖有关。  相似文献   

2.
自然界中食物质量常存在季节性变化,可影响小型哺乳动物的生理特征及其生存和分布。为研究高纤维(低质量)食物对栖息于贵州遵义的海南社鼠(Niviventer lotipes)能量代谢的影响,通过饲喂标准兔饲料(高纤维)或鼠饲料(低纤维)处理海南社鼠4周,实验期间测定动物的体重和能量摄入,使用开放式代谢仪测定动物的能量消耗,并在实验处理结束后解剖动物进行身体成分分析。研究发现,饲喂兔饲料的海南社鼠实验期间体重持续下降,到实验结束时为饲喂鼠饲料动物(对照组)体重的62.8%。饲喂兔饲料4周后,动物的整体基础代谢率和非颤抖性产热显著下降,分别为对照组的55.1%和63.4%。饲喂兔饲料的海南社鼠干物质摄入、消化能和消化率显著降低,分别为对照组的63.7%、38.8%和71.8%;身体成分分析显示,主要内脏器官重量以及消化道的重量和长度也显著下降。研究结果表明,饲喂高纤维的兔饲料后海南社鼠没有增加食物摄入来补偿消化率的下降,消化道形态尤其是小肠和盲肠的重量和长度没有适应性增加,虽然动物可通过降低基础代谢率和非颤抖性产热节约能量,但动物能量利用效率太低不能维持能量平衡而体重显著下降,海南社鼠对高纤维...  相似文献   

3.
根田鼠的最大同化能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利用逐步降温诱导,以食物平衡法对青海高原的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的最大同化能量进行了测定,设有5个实验温度;23℃,15℃,10℃,5℃和3℃,结果显示每个动物每天能量摄入于 5℃大, 197. 14±8.66KJ;同样,消化能、消化率、同化能和同化率也于 5℃8大,分别为123.96±13.05KJ,63.0±4.8%,121.77±13.52KJ和51.4±5.2%;消化率与同化率3℃最小,分别为51.5±3.9%和50.4±4.0%.根田鼠的最大同化能量为基础代谢率(BMR)的3.2—3.5倍,明显高于以平均每日代谢率(ADMR)估测的每日能耗,故在自然生境中根田鼠的能量收支很少达到其生理上限,其生存价较高.  相似文献   

4.
动物消化道的形态与食性、食物质量以及动物对能量的需求密切关系。本文对新疆干旱环境中生存的褐家鼠在自然环境中消化道长度及重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家栖的褐家鼠只有总消化道、小肠和大肠的长度有季节差异,冬、春季高于夏、秋季。同时发现捕自阿拉山口的褐家鼠胃长度和干重有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5.
食物质量差异对树麻雀能量预算和消化道形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志宏  邵淑丽 《生态学报》2011,31(14):3937-3946
为比较小型鸟类对不同食物的能量预算策略,本文对3组树麻雀(Passer monanus)进行2周的食物质量差异性驯化(Acclimation)。结果表明,相同和较低的生存压力下,树麻雀体重、体温、体脂含量和水分含量表现出显著的组间差异。高能食物组摄入能和可消化能增加极显著,消化率和同化率增加不显著,体内能量储备增加;低能食物组摄入能、可消化能、消化率和同化率降低极显著,体内能量储备消耗极显著。小肠和总消化道长度以及肝脏重量出现极显著的表型可塑性响应。体内能量储备增减的预算,能量摄入和能量转化器官的功能能力与自身能耗之间的预算,以及摄食低能食物时的节能预算都是树麻雀能量预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树麻雀对不同含能食物采用不同的能量预算策略,器官水平的表型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响应是个体能值出现显著变化的基础,也是个体能量预算策略成功的关键。对不同食物采用不同的能量预算策略是树麻雀重要的生存对策。  相似文献   

6.
根田鼠哺乳期的同化能及产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能量分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王德华  孙儒泳 《动物学报》1996,42(2):140-145
本文以食物平衡法测定了栖息于青海高原的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哺乳期的同化能及幼 体产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能量分配。结果显示哺乳高峰期同化能量为 2.3 × BMR(基础代谢率), 很少达到其生理极限,而消化率和同化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上,表明消化道形态可能有一定调节;幼 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断乳前(变温阶段)母鼠投入幼鼠生长的能量占哺乳代价(cost of lactation)的 25%;断乳后恒温能力发育较快时期,幼体投入生产的能量占同化能的 8%;在恒温能力发育完善 时期,投入生产的能量占同化能的6%,表明动物自身的维持占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体重、能量收支和消化道形态特征的季节性调整对鸟类的能量需求或能量利用非常重要。本文以分布于浙江的画眉(Garrulax canorus)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冬季(2014年1月)和夏季(2013年7月)测定了画眉的体重、能量收支及消化道形态特征的变化,从整体水平上揭示画眉能量收支和消化道形态在冬夏两季的变化及其适应策略。野外捕获的画眉在实验室适应1 d后用于实验。能量收支采用代谢笼测定,消化道重量采用烘干至恒重测定。结果表明:除体重没有出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外,画眉冬季的摄入能(P0.05)及同化能(P0.05)显著高于夏季;胃、小肠、直肠及总消化道的湿重及干重冬季明显高于夏季;相关分析表明,画眉的总消化道、胃和小肠的湿重及干重与摄入能和同化能具有明显的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画眉通过增加能量摄入和消化道重量来应对冬季的高能量需求。  相似文献   

8.
动物面临不同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往往采取不同的消化对策,而消化道结构在动物的消化对策中起关键作用。为进一步了解高原鼢鼠的生存对策,比较了高原鼢鼠与大白鼠消化道形态结构与食物摄入量、食物吸收量及食物消化率的差异。结果表明:高原鼢鼠的食物摄入量及食物吸收量显著低于大白鼠,食物消化率、蛋白质消化率及粗纤维消化率显著高于大白鼠。而两种动物的蛋白质吸收量及粗纤维吸收量差异不显著。高原鼢鼠的胃、小肠、大肠、盲肠干重及大肠长度与盲肠长度显著高于大白鼠,小肠长度差异不显著。可见,动物的消化率及能量需求与其消化道形态相适应。高原鼢鼠采取摄取少量的食物、增加消化道长度或重量、提高食物消化率的消化对策。  相似文献   

9.
扁担塘底栖动物群落的能量流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闫云君  梁彦龄 《生态学报》2003,23(3):527-528
1996年4月至1997年3月对典型草型湖泊--扁担塘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能量流动及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扁担塘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总摄食能为2119.5kJ.m^-2.a^-1,代谢能为389.7kJ.m^-2.a^-1,排粪能为1642.1kJ.m^-2.a^-2,排泄能为34.6kJ.m^-2.a^-1,生长能(生产量)为53.1kJ.m^-2.a^-1;群落的平均同化效率为22.5%,表明77.5%的摄食能被排泄掉;净生长效率为11.8%,明在中营养水平的水环境中该群落对食物的利用效率极低。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啮齿动物食性及其对消化道肠道长度的影响,我们于2008 年在四川省宝兴县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以中华姬鼠和社鼠为对象展开了研究。结果发现社鼠和中华姬鼠均以摄食种子为主,食谱中各食物成分在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季节变化明显。在各食物成分中,摄入种子百分比与中华姬鼠及社鼠小肠长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昆虫成分则相反。分析认为,中华姬鼠和社鼠取食食物成分的季节变化,可能与不同季节中食物资源可获得性的不同有关,消化道长度的变化可能体现了对季节性食物资源和能量需求的适应.  相似文献   

11.
洞庭平原褐家鼠年龄分组及种群年龄动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李世斌  陈安国 《兽类学报》1993,13(2):123-130
本文采用1986年10月—1989年12月在洞庭平原收集的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标本,以胴体重作指标,参考繁殖特征,将褐家鼠划分5个年龄组:Ⅰ.幼体组,雌鼠<60克,雄鼠<70克;Ⅱ.亚成体组,雌鼠60—99克,雄鼠70—119克;Ⅲ.成体Ⅰ组,雌鼠100—139克,雄鼠120—169克;Ⅳ.成体Ⅱ组,雌鼠140—189克,雄鼠170—219克;Ⅴ.老体组,雌鼠>190克,雄鼠>220克。种群年龄结构的季节动态特征是:开春时以Ⅲ、Ⅳ组占优势,初夏时Ⅰ、Ⅱ组明显增加,7、8、9月各年龄组比例较均匀,冬季以Ⅱ、Ⅲ组为主。还探讨了年龄与体重、体长、尾长及繁殖率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谢福才 《兽类学报》1994,14(4):306-308
黄毛鼠(Ralluslosea)是我国南方农田主要害鼠,如何科学有效地控制农田鼠害已成为植保科技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为掌握黄毛鼠种群数量变动规律,首先必须研究黄毛鼠的种群年龄结构以及个体年龄的鉴定方法。目前对黄毛鼠的年龄划分大都采用臼齿法和眼球晶体重法。实践证明前者尚有一定的误差,后者则要求仪器精度太高。为寻找一种既科学又简易的划龄方法,我们选择了体重、体长及尾长等生长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并根据一定的数学理论,采用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研究的手,把臼齿划龄转化为生长指标体重体长法划龄,我出了黄毛鼠划龄的简易而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黄毛鼠(Rattus rattides)在群居(4只/笼)时体重及性器官,如睾丸和附睾的增长都受到了极大的抑制;血清中睾酮含量的迅速上升以及成熟精子在附睾的曲细精管中出现的时间也比单独关养的晚。成年雄鼠的笼填充物的气味能够诱导幼年雄鼠体重,睾丸的总量和长度以及血清中睾酮的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黄毛鼠种群数量季节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黄毛鼠是农业、卫生保健事业的主要害鼠之一,其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动明显地表现为初春的数量上升,夏秋季低数量和冬季持续高数量3个阶段。数量消长曲线呈马鞍形。 菜地是黄毛鼠良好的栖息地,鼠密度终年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旱地的鼠密度稍高;水田的鼠密度较低。 黄毛鼠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动主要是种群的繁殖力和年龄组成变化的反映,同时又受到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社鼠组织器官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傅必谦  袁虹 《兽类学报》1997,17(2):141-145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方法,分析了社鼠的肝、肾、心肌、骨骼肌、肺、脾和脑等多种组织器官的LDH、ADH、EST、和SOD4种同工酶,对各组织器官的酶带数目和分布,以及酶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社鼠的LDH同工酶、ADH同工酶和EST同工酶具有比较明显的组织特异性,而SOD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较低。肺和脾除EST同工酶活性较高外,脑除LDH同工酶活性较高外,其它3种同工酶的活性均较低;而肝和肾中4种同工酶的活性普遍很高。心肌和骨骼肌因氧张力不同而使LDH同工酶酶谱存在明显差异,但其它3种同工酶酶谱却非常相似。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与各组织器官所执行的生理功能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描记于云南省安宁市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肌肉内检获肉孢子虫1新种:左氏肉孢子虫Sarcocystis zuoisp.nov..新种肌肉内的包囊乳白色,呈梭形,大小为1 058μm×117μm.包囊壁具有长指状突起,突起大小为10.0μm×2.5μm.透射电镜下,包囊壁突起在基部高度分枝,突起通过分枝的基部相互连接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八种大鼠染色体银染核仁组织者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志平  王应祥 《兽类学报》1992,12(4):280-286
本文对我国大鼠属(Rattus)8种鼠类的银染核仁组织者(NORs)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8种大鼠银染核仁组织者(Ag-NORs)的数目和分布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它们的NORs都呈现比较显著的多态性,并观察到了Ag-NORs的联合现象和异形现象。此外,将其银染核型差异数量化,通过模糊聚类分析,得到8种大鼠的聚类分析分支图,并结合它们的地理分布等对其分类地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在川西平原利用标志重捕、夹捕解剖和半自然条件下笼养的方法,提供了1989~1995年大足鼠种群雄性和雌性个体处于繁殖状态的比例、胎次数、每胎幼仔数、幼年个体的补充和发育等有关繁殖的基本资料。结果显示,大足鼠极灵活的繁殖策略 提高了这个物种幼年个体的存活,使该物种在可预见而频繁的周期性变化的农田环 境中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种群。大足鼠的繁殖特征主要有:处于繁殖状态的雄性比例较大(平均0.491,95%置信区间0.451和0.534),怀孕雌性的比例较小(平均0.227,95%置信区间0.213和0.301),较高和相对稳定的繁殖能力(每年4胎,每胎8.245±0.452只),雌性幼仔较慢的生长和性成熟(4月),以及幼年个体加入种群与春季的小麦和秋季的水稻成熟相同步。这些繁殖特征使得大足鼠的繁殖活动集中在有利的时间。结果,虽然伴随繁殖活动雌雄性的个体质量下降,但仍能在短暂的时间里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将大足鼠的胎仔数与一些关于中国啮齿动物繁殖参数地理变异 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后者提供的资料尚不足以支持中国所有啮齿动物都有 "胎仔数随纬度增加"的过分简单的一般结论。每一个物种种群都有自己的最优胎 仔数,但最优胎仔数不一定随纬度而增加。我们认为在大尺度上研究如胎仔数这样的生活史性状时,生活史多样性的提法比单一性状的过分简单的一般化更好。  相似文献   

19.
长江流域黄胸鼠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黄胸鼠体型中等,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在长江流域大部分栖息于房舍及其周围。在1982-1998年间以洞庭湖区4个县为主,用夹夜法在室内和野外进行了调查。在洞庭湖区,黄胸鼠的尾长部体而言长于体长,但仍有少部分个体的尾长短于体长。洞庭湖区的黄胸鼠终年繁殖,繁殖能力夏半年高于冬半年,繁殖高峰为4-5月,冬季为繁殖低谷期。雌鼠总体怀孕率与繁殖指数分别为25.3%与1.61,各月平均分别为25.5%与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