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究瑞芬太尼对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脑氧代谢以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均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研究组给予瑞芬太尼治疗,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治疗。对两组患者AHH前(T0)、AHH后(T1)、降压前(T2)、降压后30 min(T3)、动脉瘤夹闭术后5 min(T4)等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进行记录,在T2-T4时间点对颈内静脉球部血、桡动脉血两处位置的动、静脉血氧饱和度(SAO_2、Sjv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静脉血氧分压(PjvO_2)进行统计,计算动脉氧含量(CAO_2)、颈内静脉氧含量(CjvO_2)、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Da-jvO_2)、颈内静脉球部动脉乳酸差(VADL)和脑氧摄取率(CERO_2)。在术前、术后3 d、术后7 d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对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相对于T2时间点,在T3、T4时间点,两组患者MAP均出现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HR显著升高,研究组患者HR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SaO_2均为100.00%,在T3、T4时间点研究组SjvO_2、CjvO_2显著高于T2时间点,且较对照组患者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a-jvO_2、CERO_2显著低于T2时间点,且较对照组患者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aO_2、CaO_2、PjvO_2、VADL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 d、术后7 d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术后7 d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均高于术后3 d的MMSE评分(P0.05)。结论:瑞芬太尼对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能够有效维持患者机体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还可以对脑氧代谢率进行有效控制,相对于硝酸甘油进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瑞芬太尼优势较为明显,但对于认知功能无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究多巴酚丁胺联合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血液滤过组、联合治疗组,每组各50例。血液滤过组患者进行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使用多巴酚丁胺联合高容量血液滤治疗。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C)水平;监护仪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流动力学、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脂(LPO)、丙二醛(MDA)、IL-1β、TSP-1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血清BUN、Scr、Cys-C、LPO、MDA、IL-1β、TSP-1水平、HR均显著低于血液滤过组(P<0.05),CI、MAP、血清GSH-Px水平均高于血液滤过组(P<0.05),CD8+水平显著低于血液滤过组,而CD4+、CD3+水平高于血液滤过组(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显著高于血液滤过组(80%,P<0.05)。结论:多巴酚丁胺联合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用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其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肾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减轻氧化应激,提升患者免疫功能,降低血清IL-1β、TSP-1水平。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后路与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骨折患者脊柱功能及创伤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9年3月期间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脊柱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后路组(n=52,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前路组(n=50,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创伤应激指标、椎体参数、脊柱功能恢复优良率、并发症情况。结果:后路组术后的脊柱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前路组(P<0.05)。后路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短于前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前路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均升高,且后路组高于前路组(P<0.05),Cobb''s角降低,且后路组低于前路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皮质醇(Cor)均升高,但后路组低于前路组(P<0.05)。后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前路组(P<0.05)。结论:与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相比,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减少创伤应激及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脊柱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对多发伤并发脓毒症患者炎症状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多发伤并发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4),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治疗3 d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流式细胞仪分析CD3+、CD4+、CD8+及NK细胞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观察组患者APACHEⅡ评分、BUN和Sc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IL-2、IL-4、IL-10和IFN-γ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CD3+、CD4+、CD8+及NK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PT、TT、APTT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对多发伤并发脓毒症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减轻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功能,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对结肠癌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炎症反应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189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n=94,丙泊酚麻醉)和研究组(n=95,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血流动力学、炎症反应及免疫球蛋白水平,记录两组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麻醉诱导10 min(T2)、术毕拔管后10 min(T3)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较T1时间点降低,T3时间点高于T2时间点(P0.05),研究组T2时间点HR、MAP较T1时间点降低(P0.05);研究组T2、T3时间点HR、MAP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研究组术后1h(T4)、术后1d(T5)时间点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研究组T4、T5时间点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M(Ig M)、免疫球蛋白G(Ig G)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手术中使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可有效改善围术期各项指标,维持机体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机体炎症反应、免疫抑制,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对高血压腹部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炎症因子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行腹部手术患者150例,上述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75)和研究组(n=75),对照组患者予以丙泊酚维持麻醉,研究组予以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血流动力学、炎症因子及认知功能情况。结果:研究组呼吸恢复时间、拔气管导管时间、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结束(T1)~拔管后(T3)时间点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3d、术后5d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d、术后3d、术后5d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d、术后3d的POC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腹部手术患者麻醉维持选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方案,可维持机体血流平稳,减轻机体炎症应激及认知功能损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下负压套扎术对Ⅱ、Ⅲ度痔疮患者肛肠动力学、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3月到2023年3月期间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Ⅱ、Ⅲ度痔疮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传统外剥内扎术,n=58)和B组(内镜下负压套扎术,n=62)。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肛肠动力学、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变化情况,同时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手术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组,术后24 h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直肠最大耐受量、直肠感觉阈值、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下降,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3 d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2(IL-12)、C反应蛋白(CRP)升高,但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3 d CD8+升高,但B组低于A组,CD3+、CD4+、CD4+/CD8+下降,但B组高于A组(P<0.05)。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与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相比,内镜下负压套扎术用于Ⅱ、Ⅲ度痔疮,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同时还可促进机体肛肠动力学恢复,减轻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复合舒芬太尼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镇痛镇静效果、血流动力学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6月期间100例在我院择期行甲状腺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0,术后镇痛予以舒芬太尼)和研究组(n=50,术后镇痛予以帕瑞昔布钠复合舒芬太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镇痛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CRRT)治疗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炎症反应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9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严重脓毒症患者119例,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9)和研究组(n=60),对照组给予CRRT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炎症反应指标、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28d内病死率。结果:研究组治疗7 d后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7 d后血清白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7 d后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血乳酸下降,氧合指数升高(P0.05),研究组治疗7 d后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血乳酸则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28d内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CRRT治疗严重脓毒症患者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住院时间,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肺炎衣原体(CP)感染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血脂水平及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n=120)和同期入院的健康体检者(n=120)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微量免疫荧光试验(MIF)测定两组的CP特异性抗体A(IgA)、特异性抗体G(IgG)、特异性抗体M(IgM),比较两组的CP抗体阳性率。将观察组依据CP的感染与否分为感染者和未感染者,比较两组血液中炎症因子、血脂水平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特异性抗体阳性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CP抗体IgA和IgG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IgM的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中感染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高于未感染者(P0.05);感染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B(ApoB)与全血粘度、血细胞比容、血浆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显著高于未感染者,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低于未感染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gA、IgG抗体阳性均是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未发现IgM抗体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有关(P0.05)。结论:CP感染与老年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关,其机制可能与炎症因子的大量释放、血脂代谢紊乱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从而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对比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对肝脏肿块切除术患儿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和免疫功能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5月~2023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择期行肝脏肿块切除术患儿90例分为右美托咪定组(采用右美托咪定麻醉)、丙泊酚组(采用丙泊酚麻醉),各为45例。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应激反应[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T 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变化情况,并观察两组麻醉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右美托咪定组麻醉诱导后10 min(T1)~手术结束时(T4)时间点MAP低于丙泊酚组,HR高于丙泊酚组(P<0.05)。右美托咪定组T4、术后1 d(T5)时间点Cor、ACTH低于丙泊酚组(P<0.05)。右美托咪定组T4、T5时间点CD8+低于丙泊酚组,CD4+、CD4+/CD8+高于丙泊酚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未见差异(P>0.05)。结论:与丙泊酚麻醉相比,右美托咪定可更好地稳定肝脏肿块切除术患儿血流动力学,减轻应激反应,同时还可减轻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氯雷他定对急性支气管炎患儿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急性支气管炎患儿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动脉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CD3~+、CD4~+、CD4~+/CD8~+、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PaO_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_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水平较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儿CD3~+、CD4~+、CD4~+/CD8~+、IgA、IgG及Ig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中PCT、CRP及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患儿上述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氯雷他定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可显著提高患儿的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缓解炎症反应,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究后路椎板减压螺钉置入术与椎管减压固定术对胸髓损伤患者临床效果。方法:择取胸髓损伤患者54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7例,研究组27例。对照组采用后路椎板减压螺钉置入术,研究组采用椎管减压固定术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情况;检测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及功能障碍程度进行评价;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患者的脊髓损伤情况,对比两组术后效果。结果:术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及住院时间均减少,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1、3个月,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VAS、ODI评分下降程度更为显著,Frankel分级情况上升程度更为显著,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胸髓损伤患者行椎管减压固定术的治疗效果较好,治疗后患者炎症水平降低,疼痛得到缓解,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得到恢复,整体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加贝酯联合奥曲肽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胃肠功能、血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AP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注射用醋酸奥曲肽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甲磺酸加贝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免疫球蛋白lgG、lgM、lgA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24%,高于对照组的67.03%(P0.05)。治疗后观察组排气恢复时间、排便恢复时间、肠鸣音消失时间、腹胀缓解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TNF-α、CRP、IL-6及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lgG、lgM、lgA水平均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lgG、lgM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贝酯联合奥曲肽治疗AP不仅能够有效抑制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其免疫功能,还能够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观察以每搏量变异度(SVV)为指导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肝癌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及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4月~202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肝癌手术患者9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LCVP)指导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49例]和研究组(SVV为指导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49例)。对比两组临床指标、血流动力学、肝肾功能指标、应激反应、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输液量、围术期失血量、围术期输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d、术后3d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血尿素氮(BUN)、肌酐(Cr)均升高后下降,且研究组的变化程度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开始(T1)~术毕(T4)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下降后升高(P<0.05),T1~T4时间点研究组HR、MAP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 d、术后3 d皮质醇(Cor)、前列腺素E2(PGE2)均升高后下降,且研究组的变化程度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肝癌手术患者选用SVV为指导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应激反应及肝肾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对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免疫炎症反应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分为A组(n=75)、B组(n=75)。两组均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TAPB,A组给予0.5 μg/kg右美托咪定,B组给予1 μg/kg右美托咪定。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视觉模拟评分(VAS)、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炎症反应、免疫功能相关指标。结果:与A组手术开始时1 h(T1)、手术结束即刻(T2)时间点相比,B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更低(P<0.05)。B组POCD发生率低于A组(P<0.05)。与A组术后1 d、术后2 d相比,B组 MMSE评分更高(P<0.05)。与A组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相比 ,B组VAS评分更低(P<0.05)。与A组术后2 d相比,CD8P更低,B组 CD3+、CD4+、CD4+/CD8+更高(P<0.05)。与A组术后2 d相比,B组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更低(P<0.05)。结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采用1 μg/kg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TAPB麻醉,可减轻疼痛感,缓解免疫炎症反应程度,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还可降低POCD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CO_2气腹对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及免疫应激反应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1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开腹阑尾炎切除术,研究组应用CO_2气腹下腹腔镜下阑尾炎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天、3天和5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术后1天两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IL-10和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天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天TNF-α和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5天与术后1天相比,两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IL-10和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术后3天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天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和5天研究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IL-10和TNF-α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_2气腹能有效降低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和免疫应激反应,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的心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替格瑞洛组(n=150)和氯吡格雷组(n=150),其中替格瑞洛组给予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治疗,氯吡格雷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CD40配体(s CD40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较治疗前升高,且替格瑞洛组高于氯吡格雷组,LVEDd较治疗前降低,且替格瑞洛组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L-6、CRP、s CD40L、TNF-α均较治疗前升高,但替格瑞洛组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替格瑞洛组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10.00%(15/150),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患者的31.33%(47/1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氯吡格雷而言,替格瑞洛治疗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效果满意,可显著改善心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联合地佐辛自控镇痛对经腹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应激反应、免疫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1年8月期间来我院接受经腹子宫切除术的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接受舒芬太尼自控镇痛)和观察组(接受舒芬太尼联合地佐辛自控镇痛),各为39例。观察并对比两组镇静镇痛情况[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应激反应[去甲肾上腺素(NE) 、肾上腺素(E) 和皮质醇(Cor) ]、免疫功能[CD3+、CD4+、CD8+,计算CD4+/CD8+]和炎症因子[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同时记录两种镇痛方案的安全性。结果:两组术后6 h、术后24 h、术后48 h VAS评分先升高后下降,其中观察组术后24 h、术后48 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一时点(P<0.05)。两组术后6 h、术后24 h、术后48 h Ramsay镇静评分不同时间点组内及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镇痛48 h后血清NE、E、Cor水平升高,但观察组镇痛48 h后血清NE、E、Cor水平低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P<0.05)。两组镇痛48 h后血清IL-2、IL-6、CRP、TNF-α水平升高,但观察组镇痛48 h后血清IL-2、IL-6、CRP、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P<0.05)。两组镇痛48 h后CD8+升高,CD3+、CD4+、CD4+/CD8+下降,但观察组的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腹子宫切除术后患者采用舒芬太尼联合地佐辛自控镇痛,镇静、镇痛作用显著,同时还可减轻机体炎性损伤和应激反应,促进免疫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