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蓝海  李金荣  谢丽乾  王芸芸  陆胜严 《蛇志》2010,22(3):252-252,313
目的探讨社区脑梗死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及心理因素特点,为更合理的防治社区脑梗死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6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动脉硬化、高血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而肥胖、饮酒、吸烟为主要发病因素。106例脑梗死患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为焦虑及抑郁,且与患者躯体因素及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结论脑梗死住院患者在积极防治各种危险因素的同时,应根据抑郁和焦虑程度,有针对性加强其心理治疗,以达到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患者并发神经痛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100例合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年龄、性别、患病后初诊日、急性期发作频度、急性期疼痛程度、疱疹部位、疼痛的性质等进行统计,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相关分析.结果:不同年龄、性别、及疼痛评分间PHN患病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患病后初诊日及急性期发作频度、不同疱疹部位的PHN患病率、不同疼痛性质的PHN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相关分析显示,年龄、性别、不同疼痛程度与PHN患病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相关P值分别为0.003、0.002、0.005,均P<0.01.结论:年龄、性别、不同疼痛程度可影响PHN的发生.针对急性期PHN患者,应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4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和同期住院的80例非脑梗死疾病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年龄、吸烟、血压、饮酒、糖尿病、血脂、同型半胱氨酸和磷脂酶A2等指标,然后进行卡方检验、相关性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实验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82.43%,对照组为12.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吸烟、高血压、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磷脂酶A2(LP-PLA2)血症是经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且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LP-PLA2水平、血压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有关(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病理基础,与高龄、吸烟、高血压、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磷脂酶A2(LP-PLA2)血症有关,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LP-PLA2和高血压患者要关注其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及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肌酶学变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及影像资料齐全且确诊的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14天内),根据有无血清心肌酶学升高分为血清心肌酶学升高的急性脑梗死组A组(43例),血清心肌酶学正常的急性脑梗死组B组(97例),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对两组病人血清心肌酶学(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和血压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组(31%)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均增高,与B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发病后1天A、B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发病后4、8、10天A、B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高血压、糖尿病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脂及纤维蛋白原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升高者预后不良;高血压、糖尿病是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升高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及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肌酶学变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及影像资料齐全且确诊的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14天内),根据有无血清心肌酶学升高分为血清心肌酶学升高的急性脑梗死组A组(43例),血清心肌酶学正常的急性脑梗死组B组(97例),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对两组病人血清心肌酶学(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和血压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组(31%)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均增高,与B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发病后1天A、B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发病后4、8、10天A、B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高血压、糖尿病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脂及纤维蛋白原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升高者预后不良;高血压、糖尿病是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升高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医院肺部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科2011年1月~2013年8月收治入院的5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全部5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并发医院肺部感染的有79人,占15.0%。分析显示,高龄、吸烟史、糖尿病、意识障碍、吞咽困难、低蛋白血症等原因是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而从这些感染者的痰液中共分离出病原菌98株,包括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假丝酵母菌等。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易并发医院肺部感染,其危险因素主要有高龄、吸烟史、糖尿病、意识障碍、吞咽困难、低蛋白血症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15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及144例对照组人群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血压、血脂、血糖、吸烟饮酒史、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进行收集。结果:研究组颅内动脉狭窄检出率(42.0%)高于对照组(13.9%)(P0.05),颅内动脉狭窄分布为MCA 41.3%、TICA 31.7%、VA 14.3%、ACA 9.5%、BA 6.3%、PCA4.8%。血脂异常、长期吸烟、长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胆红素、尿酸以及C反应蛋白与颅内动脉狭窄相关。结论:关注颅内动脉狭窄及其危险因素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非常重要,控制危险因素是医务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手术并发症、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和改进围术期安全质量管理对其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对可能引发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元性分析和多元性回归分析,并对实施新的管理制度和改进管理模式前、后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作对照分析。结果 单元性与多元性回归分析显示,肥胖、吸烟史、麻醉风险评估≥2级、切口类型≥Ⅱ和手术时间>3 h与发生术后并发症及死亡有显著相关性(P在0.000~0.019以内),而且均为诱发的高危因素(OR在2.860~9.710以内)。改进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下降1.40% ( P=0.002)、1.30%( P=0.000)、1.62%(P=0.000),实施手术安全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之后手术死亡率降低了0.16%(P=0.002)。结论 加强和改进围术期安全质量管理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术后并发症及死亡,对持续改进手术质量、保障病人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脑梗死患者中脑白质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2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37 例脑梗死 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Fazekas量表评价核磁共振T2WI脑室旁白质和皮质下白质病变严重程度。分别比较不同程度脑室旁白质 病变、皮质下白质病变患者间各个危险因素的差异,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脑白质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高血压是脑室旁 白质(OR 年龄=1.090,95%CI:0.073-0.099,P<0.05;OR 高血压=1.699,95%CI:0.242-0.818,P<0.05)和皮质下白质病变(OR 年龄 =1.074,95%CI:0.059-0.083,P<0.05;OR高血压=1.353,95%CI:0.017-0.588,P<0.05)共同的危险因素。收缩压(OR=1.008,95%CI: 0.001-0.015,P<0.05)是皮质下白质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在脑梗死患者中,年龄、高血压是脑室旁白质病变、皮质下白质病变共 同的危险因素,收缩压是皮质下白质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7月到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研究组),另选取非脑梗死患者或者健康体检者120例(对照组),对所有入选者实施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并检测其血糖、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脂,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部位、颈动脉内径并分析脑梗死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斑块检出率和斑块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总动脉内径显著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存在于颈总动脉者最多,且与脑梗死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P0.05);研究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纤维蛋白原(FIB)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和脑梗死存在密切关系,年龄、糖尿病、高血压、FIB和血脂均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感染,提高医疗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普外科1225例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统计其中切口感染的比率,并对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统计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是否合并基础性疾病,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和切口类型、麻醉方法以及住院时间和抗生素使用情况等与感染的关系。结果:1225例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78例,感染率为6.36%,患者的年龄、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手术方式、切口类型、住院时间和抗生素应用情况均与术后切口感染率关系密切(P〈0.05)。性别和麻醉方法与术后切口感染未见相关性(P〉O.05)。结论:根据切口感染因素,结合患者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手术计划,有利于降低感染风险,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创伤性椎体骨折患者使用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可能再次引起骨折的多个因素进行评估。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经皮椎 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的患者161 例,其中再次 发生骨折的患者113 例(131 椎),根据治疗方法(PVP 或PKP)和再次发生骨折的部位(手术椎体或非手术椎体)不同,将患者分成 A1 和A2(再发骨折部位是手术椎体)、B1 和B2(骨折部位为非手术椎体)、C1 和C2(手术椎体和非手术椎体)以及D 组(未再次 发生骨折)共七组,A1,B1,C1 三组使用PVP,A2,B2,C2三组使用PKP,记录各组患者可能导致再发骨折风险的因素并和D组比 较,分析PVP或PKP治疗后椎体再次发生骨折的高危因素。结果:患者身高、体重、年龄等一系列因素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 义(P>0.05);而骨水泥注入的体积在再发骨折患者和D 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骨水泥是否渗透和是否使用抗 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骨折患者和D 组患者25-(OH)D 的浓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多因素Logistic 分析显示,椎间盘水泥渗透、低浓度的25-(OH)D 和未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是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复发骨 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PVP或PKP治疗后椎体再次发生骨折的三个危险因素是椎间盘骨水泥渗透、较低的25-(OH)D 浓 度和未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老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全脑血管造影(DSA)及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6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62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经DSA造影观察脑血管动脉造影脉狭窄情况,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562例脑卒中患者经DSA检查共发现469例患者出现脑动脉狭窄,中度狭窄301例,血管重度狭窄168例;颅内段发生率显著高于颅外段(P0.05);高龄(OR=1.434,P0.05)、高血压(OR=2.084,P0.05)、糖尿病(OR=2.235,P0.05)及吸烟(OR=2.734,P0.05)是老年脑卒中患者脑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DSA显示老年人脑卒中患者多存在脑血管动脉狭窄的发生,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是老年脑卒中患者脑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四肢骨折矫形术后患者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以2014年12月-2017年10月于我院接受四肢骨折矫形术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于术后6个月分析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率。收集所有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术前疼痛程度、二次手术、麻醉方式、术后镇痛、术后引流、合并骨质疏松、骨折类型以及骨折部位等资料,并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6个月内有96名患者术后发生慢性手术后疼痛,发生率为32.00%(96/3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慢性手术后疼痛患者与术前疼痛程度、是否二次手术、麻醉方式、术后有无镇痛、是否合并骨质疏松、骨折类型、骨折部位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术后是否引流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重度疼痛、二次手术、麻醉方式为非全麻、术后无镇痛、合并骨质疏松、开放性骨折以及下肢骨折均是四肢骨折矫形术后发生慢性手术后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四肢骨折矫形术后患者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率较高,术前重度疼痛、二次手术、麻醉方式为非全麻、术后无镇痛、合并骨质疏松、开放性骨折以及下肢骨折均增加了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风险,临床应根据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脑梗塞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其预后,以有利于进一步预防及治疗。方法:对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258例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根据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为肺部感染组和对照组,分析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和其预后的相关性。结果:258例脑梗塞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45例,感染率为17.4%,其中心源性脑栓塞占67%。与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塞后肺部感染患者年龄偏高(分别为74.2±13.2和69.8±12.7,P<0.021),住院过程中的误吸(OR5.513)及住院时的NIHSS评分(OR1.090)是独立性危险因素,而肺部感染是加重病情的独立性危险因素(OR5.838)。结论:对于高龄、入院时NIHSS评分高、误吸和心源性急性脑梗塞患者应及早预防,已发生肺部感染者应当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