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E5是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表达的3个致瘤蛋白之一,它的致瘤能力较弱,在一些HPV相关的恶性肿痛经常缺乏E5表达.E5主要通过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V型H+-腺三磷酶(ATPase)等的相互作用,在肿瘤形成早期对细胞增殖、转化、免疫逃避等细胞行为发挥重要影响,促进宫颈上皮从HPV感染到恶性转变.  相似文献   

2.
本对人乳头瘤病毒早期基因之一E5基因的致癌性的分子机理进行了综述,对E5蛋白与生长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一些癌基因的反式激活作用及细胞缝隙在连接的损伤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一类无包膜的小DNA病毒,主要感染人皮肤上皮细胞和黏膜,持续感染HPV会引起良性和恶性肿瘤,如尖锐湿疣和宫颈癌等多种疾病。HPV早期蛋白E6是引起宿主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关键致癌蛋白,其参与调节宿主细胞内多个关键的生理生化过程,如促使抑癌蛋白p53的降解、激活端粒酶和降解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k(Bcl-2 homologous antagonist/killer)等,进而干扰宿主细胞的生长因子依赖性、细胞凋亡、细胞转录、DNA损伤反应、细胞周期和宿主细胞分化等一系列生命活动。因此,分析阐述HPV致癌蛋白E6的结构与功能,有助于阐明HPV诱发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的分子机理,为今后设计治疗性HPV疫苗奠定理论基础。本文就HPV致癌蛋白E6的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人乳头瘤病毒16型E5与IL-12联合基因疫苗的免疫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制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防治性疫苗,分析了HPV16 E5与IL-12联合基因疫苗的免疫活性。将构建的pcDNA3.1(+)/E5与pcDNA3.1(+)/IL-12联合免疫BALB/c小鼠,以ELISA测定小鼠血清中抗HPV16 E5 IgG水平、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含量;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果显示末次免疫后,联合基因疫苗组和单基因疫苗组血清IgG A450值分别明显高于pcDNA3.1(+)组、pcDNA3.1(+)/IL-12组和PBS组(P<0.01);且联合基因疫苗组显著高于单基因疫苗组(P<0.01)。联合基因疫苗组和单基因疫苗组的IFN-γ和IL-4含量分别均明显高于pcDNA3.1(+)组、pcDNA3.1(+)/IL-12组和PBS组IFN-γ和IL-4含量(P<0.01),且联合基因疫苗组含量显著高于单基因疫苗组(P<0.01)。联合基因疫苗组和单基因疫苗组脾淋巴细胞刺激指数(SI)分别显著高于pcDNA3.1(+)组、pcDNA3.1(+)/IL-12组和PBS组(P<0.01);联合基因疫苗组与单基因疫苗组比较,S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HPV16 E5单基因疫苗以及与IL-12联合基因疫苗均能刺激机体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且联合基因疫苗优于单基因疫苗。  相似文献   

5.
人乳头瘤病毒16型E5蛋白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E5蛋白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主要通过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细胞膜表面蛋白相互作用,导致信号转导、细胞转化与细胞融合等,在肿瘤形成的早期起重要作用。HPV16 E5蛋白作为肿瘤抗原,可作为候选疫苗,以预防和治疗由HPV16诱发的宫颈癌等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6.
人乳头瘤病毒E6及E7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E6及E7蛋白是致瘤蛋白,均有锌指结构,致瘤方式都是作用于抑癌蛋白使细胞周期紊乱,E6还能激活端粒酶,使细胞不能正常凋亡,对E6及E7免疫表位的研究表明,E7及E7蛋白的鼠T细胞表位均在C端区及锌指区,但其HLA-A表位除了存在于锌指区,也存在于N端区,E6及E7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免疫表位的研究为防治HPV疾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HPV16 E5基因突变与宫颈癌发病的关系.应用银染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对50份人宫颈癌活检标本进行基因突变的筛查.PCR检测显示,50例宫颈癌组织中HPV16 E5的检出率为30%(15/50),其中6例宫颈癌HPV16 E5扩增片段在行SSCP分析时发现有泳动变位,突变率为40%(6/15).可见HPV16 E5基因的突变在宫颈癌的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克隆分析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新疆株的研基因;并对E7基因进行突变改造,以比较野生型与突变型HPV16E7基因的功能。方法:根据从中国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活检组织标本中提取的DNA,进行PCR扩增获得HPV16E7基因,然后分别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进行DNA序列分析。根据HPV16E7基因的特点,分别设计点突变引物,用PCR的方法进行HPV16E7基因的点突变。结果:PCR检测显示扩增出HPV16(新疆株)E8基因;测序结果表明HPV16-XJ的研基因全长297bp,与德国标准株一致;利用设计突变位点的引物经PCR扩增,经序列测定后,分别得到了第70、172、271位碱基突变的HPV16E7基因;分别构建了野生型与单、双、三点突变的重组质粒pMD18-T-HPV16E7。结论:人乳头瘤病毒16型(新疆株)E7基因结构与德国标准株相同。HPV16E7基因多点突变的改造,为探索HPV16E7基因功能的变化和开展疫苗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人乳头瘤病毒及其致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德光  何之恒  蓝柯 《生命科学》2008,20(6):843-848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 pilloma virus,HPV)的持续感染是导致妇女宫颈癌发生的一个关键因素。HPV感染宫颈上皮细胞后,可以通过抑制免疫应答,在部分个体中建立潜伏感染。高危HPV编码的蛋白在持续感染的过程中,操控了细胞多种重要功能,如凋亡、增殖、细胞周期调控等,使得宫颈上皮细胞的形态学、遗传物质、表观遗传学等都发生重要改变。部分感染人群的宫颈上皮细胞因此会被转化,并在协同因子相互作用下,逐渐转化为宫颈癌。HPV在宫颈癌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HPV感染致宫颈癌机制最近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E6癌蛋白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评估一种新型、快速、低成本的HPV E6癌蛋白检测技术(OncoE6TM,AVC,Sunnyvale,CA,USA)在棉签和液基细胞学(Liquidbased cytology,ThinPrep)两种不同采样和储存介质宫颈标本中对HPV E6癌蛋白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对宫颈上皮内瘤变2/3(CIN2/3)及以上病变检出准确性。依托于1999年在山西省建立的宫颈癌筛查队列,对2014年随访中HPV DNA检测(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HC2)阳性妇女的棉签和ThinPrep标本均进行E6癌蛋白检测,并用线性反向探针杂交技术(LiPA,Innogenetics)进行HPV基因分型。在294例HPV阳性妇女的棉签和ThinPrep标本中,E6癌蛋白阳性率相当(11.2%vs 7.8%,P=0.16);两者一致率为96.6%、Kappa值0.8。E6癌蛋白检测和LiPA基因分型对HPV16和HPV18型别的检测结果在两种标本中的一致性均较高(90%)。E6癌蛋白检测对CIN2+的检出效果如下:在棉签标本中,其灵敏度50.0%、特异度93.9%、阳性预测值51.6%;而ThinPrep标本中,灵敏度46.9%、特异度97.1%、阳性预测值68.2%;两者ROC曲线下面积同样为0.72;各项指标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样,对CIN3+的检出效果也相当,各指标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E6蛋白检测在不同检测条件下可重复性较好,且两种标本有其不同的优势,应当根据不同地区卫生资源,适当选择标本类型,进行宫颈癌筛查。  相似文献   

11.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特定型别的人 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引发宫颈癌的主要因 素。根据HPV致癌性的不同可分为高危型,低 危型。Munoz N[2]等对来自9个国家的1918例宫 颈癌组织进行各型HPV筛查,最终确认HPV-16、 18、26、31、33、35、39、45、51、52、53、56、58、59、66、 68、73及82型为高危型。李洁等[3]用核酸印迹技 术对1986至1994年间来自我国14个省市自治区 的1008宫颈癌组织进行HPV型别检测,发现 HPV-16、18、31、35、51、58等型的存在,并发现各 地区主要流行型别随地理位置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2.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特定型别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引发宫颈癌的主要因素[1].根据HPV致癌性的不同可分为高危型,低危型.Munoz N[2]等对来自9个国家的1918例宫颈癌组织进行各型HPV筛查,最终确认HPV-16、18、26、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73及82型为高危型.李洁等[3]用核酸印迹技术对1986至1994年间来自我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1008宫颈癌组织进行HPV型别检测,发现HPV-16、18、31、35、51、58等型的存在,并发现各地区主要流行型别随地理位置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利用RNA干扰技术沉默HPV16E7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并探讨其对人宫颈癌细胞系CaSki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腺病毒载体在宫颈癌基因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利用腺病毒载体介导的RNA干扰对CaSki细胞中HPV16E7蛋白的表达进行抑制。显微镜观察细胞病变情况。MTT实验用来检测腺病毒载体感染的CaSki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成功构建了用以介导CaSki细胞中HPV16E7基因沉默的腺病毒载体。腺病毒感染后的CaSki细胞发生典型病理变化,HPV16E7基因表达受到明显抑制,细胞分裂明显减慢。结论:腺病毒载体介导的RNA干扰能够特异性的沉默HPV16E7基因,抑制CaSki细胞的增殖,为腺病毒载体用于宫颈癌基因治疗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宫颈癌在全球范围内依然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癌发病的主要原因,并且HPV感染具有显著的特点,因此,预防HPV感染是防治宫颈癌的主要途径。已明确性行为是促进HPV感染最重要的辅助因子,个体免疫力低下及年龄因素亦是促进HPV感染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在全球逐渐开展的预防措施包括对常见的高风险HPV类型进行预防性疫苗接种及包括HPV检测在内的宫颈癌筛查项目的实施已经在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HPV检测在宫颈癌筛查程序中的应用。由于HPV的感染率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差异,我们需要针对各地区的特点以完善相应的宫颈癌筛查程序,从而为宫颈癌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应用TDI-FP技术分析宫颈癌组织HPV16 E7基因A647G点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板指导的末端碱基掺入反应结合荧光偏振检测技术(template direct dye-terminator incorporation with 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TDI-FP) 是SNP检测新技术. 应用TDI-FP方法分析中国陕西HPV16阳性宫颈组织HPV16 E7基因第647位核苷酸A→G热点突变(即A647G),首先在HPV16阳性的91例宫颈癌及49例正常/宫颈炎妇女宫颈DNA标本中,PCR扩增含647位点在内的HPV16 E7部分基因, 然后将紧邻647位点5′端的寡核苷酸探针与PCR产物内的模板杂交,并延伸一个与647位点碱基互补的荧光标记碱基:TAMRA-ddTTP或R110-ddCTP. 用荧光偏振仪读取荧光偏振 (FP) 值,根据升高的相应FP值判断647位点碱基. 结果表明,宫颈组织HPV16 E7 A647G的总体检出率为35.71% (50/140). 宫颈癌组的A→G突变率为42.86% (39/91),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炎组22.45% (11/49) 的突变率 (x2 = 5.778, P = 0.016),两组间的OR值为2.59 (95% CI = 1.17~5.71). 提示TDI-FP 可用于HPV有意义点突变的分析;我国陕西地区妇女HPV 16 A647G突变率及其对宫颈癌的警示性与其他地区相比有明显差异,该地区携带此突变病毒株的妇女患宫颈癌的风险可能较高  相似文献   

16.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16型(HPV-16)是引起宫颈癌的一种主要高危型病毒,其2个致癌基因E6和E7的核酸序列变异可能会影响其对宿主细胞的致癌性,已有研究表明其序列突变呈现地域差异性。因此,研究不同地域HPV-16这2个基因的变化情况是宫颈癌流行病学调研的主要内容,也可为研究E6和E7的致癌性积累数据。研究以NCBI登录号为NC_001526.2的HPV-16型病毒的序列为参照,采用Neighbor-joining方法对云南地区74例HPV-16样本的E6、E7的DNA序列构建进化树,结果显示:只有亚洲和欧洲变异亚型,而没有发现非洲1、非洲2、亚-美洲和北美洲这4种变异亚型。DNA序列分析显示:E6的碱基突变以T178G(D25E,59.46%)和T350G(L83V,8.11%)为主,E7的碱基突变主要以A647G(N29S,59.46%)和T846C(同义突变,60.81%)为主。发现E6的新突变有A95G(同义突变,1.35%)和A135G(K11R,1.35%);E7的新突变有C625T(L22F,1.35%)、C627T(同义突变,12.16%)、G689A(G43E,1.35%)、T748G(S63A,1.35%)。此外还发现有一个共突变现象:T178G(D25E,59.46%)-A647G(N29S,59.46%)-T843C(同义突变,21.62%)-T846C(同义突变,60.81%)。  相似文献   

17.
王莹莹  李传印  姚宇峰 《病毒学报》2021,37(5):1197-1207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肿瘤之一,严重影响女性健康.研究发现,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HPV16型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其基因组变异可能具有更大的致癌潜能.本文主要针对HPV16基因型各个区域常见的突变位点与宫颈癌的关系做一总结叙述.  相似文献   

18.
李龙  赵娟  侯萌  冀静  王月玲 《生物磁学》2013,(30):5837-5840
目的:分析FHIT基因在宫颈癌细胞中表达情况以及甲基化的调控情况。方法:对RJC-1、SiHa、CS1213以及C4-1细胞进行培养,提取这些细胞的DNA并经过亚硫酸氢盐修饰,进行PCR反应和产物的检测。分析FHIT基因在宫颈癌细胞中表达情况以及甲基化的调控情况。结果:RJC-1、CS1213细胞仅有甲基化引物扩增出了目的条带,为完全甲基化状态。其他细胞则是甲基特异性引物与非甲基特异性引物共同扩增出73bp的目的条带,其状态为甲基化杂合性。通过5-aza-CdR处理细胞后,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FHIT mRNA的表达,显示处理后各种细胞中的FHIT mRNA的表达升高。结论:FHIT基因的甲基化是其表达下调的重要机制之一,是临床研究宫颈癌细胞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新疆地区HPV16 E6、E7、LCR基因突变情况,分析HPV16变异体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HPV16阳性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提取基因组DNA,利用PCR扩增HPV16 DNA E6、E7基因及LCR区核苷酸片段,正反向测序。与HPV16基因序列分析比对,分析核苷酸突变位点。结果:E6基因突变率为80.00%(92/115)主要突变位点T350G(59.78%)、T178G(18.47%);E7突变率为54.78%(63/115),主要突变位点A647G(33.33%)、T846C(26.98%);LCR突变率为23.48%(27/115),主要突变位点为C24T(74.07%)、C13T(25.92%)。维吾尔族T350G突变率较汉族妇女显著升高,而汉族A647G、T846C、C24T突变率显著高于维吾尔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宫颈癌组T350G突变率显著高于炎症组(P0.05),且随病变严重程度增加突变率上升,汉族T350G、A647G、T846C、C24T突变率炎症组、宫颈病变组显著高于宫颈癌组(P0.05),维吾尔族C24T突变率炎症组显著高于宫颈癌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16E6、E7突变可能与宫颈病变进展有关,T350G突变可能是维吾尔族宫颈癌高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