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肠道菌群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对机体营养物质的代谢、人体自身发育、免疫及疾病的发病都有着重要作用。了解肠道菌群在疾病中的作用,可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被认为是人体的"第二大脑",肝脏被称为人体内的"生化工厂",由于肠道与肝脏均起源于内胚层,且通过门静脉紧密相连,所以肝脏的各项机能都与肠道菌群息息相关。酒精性肝病是由于摄入酒精导致的慢性肝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的发生与发展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本文就肠道菌群与ALD的关系作一综述,并对靶向肠道菌群治疗ALD的方法简要总结,以期对ALD的治疗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道菌群与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并发现肠道菌群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研究传统饮食和药物对肠道菌群的改变外,近年来,科学家也开始注重遗传因素在塑造肠道菌群中的作用。遗传因素可决定宿主的饮食偏好、肠道的生理结构、肠道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等,而这些都直接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参与肠道微生态平衡的构建和稳定。因此,在研究肠道菌群与疾病发生相关性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遗传因素的重要性。随着基因敲除、无菌小鼠和菌群移植等实验技术的革新,以及主成分分析、数量性状基因座和全基因组关联性分析等大数据分析手段的提高,科学家能够深入研究宿主遗传基因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联性,从而证明宿主遗传基因在塑造肠道微生态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首先简述肠道菌群与疾病发生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然后从多方面综述遗传因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主要的研究进展,从而为今后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指导,也为今后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粪便菌群移植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有报道应用于临床治疗,但一直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过去的几年间,粪便菌群移植又在针对Clostridium difficile(艰难梭状芽胞杆菌)感染的治疗中逐渐兴起,并且有非常良好的治疗效果,对Clostridium difficile感染性肠炎的病症完全消失。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尝试粪便菌群移植的治疗方法,以代替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肠道菌群的研究逐渐深入我们意识到,肠道菌群已经不仅仅是人体肠道共生微生物而已,而是可以视为人体一个独立且密不可分的人体器官,承担着免疫系统与代谢系统中重要的生理活动。这些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对粪便菌群移植有着强有力的推动。许多疾病的发病根源,尤其是与微生物紊乱有直接联系的代谢疾病,都可以从微生物与人体的互作模式中寻找答案。本课题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粪便菌群移植在人体疾病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5.
由大量微生物构成的复杂微生物群落栖息在人体的肠道内,这些微生物统称作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在人体的消化吸收、免疫、生物拮抗、抗肿瘤等各项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的许多研究提示,肠道内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和人体的免疫系统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免疫系统发挥正常的功能及建立免疫的稳态与肠道菌群的作用密不可分。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能阻止致病微生物入侵从而影响肠道免疫系统,同时还能影响全身免疫系统,在人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机器学习的肠道菌群数据建模与分析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肠道菌群与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存在密切关系,对肠道菌群的宏基因组数据进行建模和分析,在疾病预测及诊断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和社会应用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的角度,对人体肠道菌群数据的建模、分析和预测算法的原理、过程以及典型研究应用实例进行综述,以期推动肠道菌群分析相关研究发展以及探索结合机器学习算法进行肠道菌群分析的有效方式,同时也为开发基于肠道菌群数据的新型诊疗手段提供借鉴,推动我国精准医疗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可引起人体急性或慢性感染,甚至导致肝硬化或肝癌,其作用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近年来,肠-肝轴受到广泛关注,肠道微生态的相关研究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实验结果表明,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 GM)与HBV相关肝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关联。GM可能是了解HBV感染发病机制的一个新视角,并为HBV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靶点,这将对未来的治疗策略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就HBV感染者肠道菌群与乙型肝炎相关肝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人体内肠道菌群数量庞大,参与机体物质与能量代谢,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稳态在维持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失调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等神经疾病的发作密切相关。目前,针对PD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研究成果丰富,表明肠道菌群在PD发病中起着重要的诱导作用。本文梳理了肠道菌群紊乱与PD发生的相关国内外文献,通过深入分析PD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特征,讨论了PD与肠道菌群变化间的关系;同时,探讨了粪便移植技术在PD治疗中的应用,旨在为有效预防与治疗PD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dysfunction-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已成为我国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MAFLD是代谢综合征累及肝脏的表现,其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失调和代谢功能障碍等密切相关。由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依旧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肠道菌群与胆汁酸代谢密切相关,胆汁酸可靶向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信号通路负反馈调控肠道菌群,同时肠道菌群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影响胆汁酸代谢。大量研究发现MAFLD的免疫应答受损及全身低度慢性炎症可导致胆汁酸代谢紊乱。此外,MAFLD常伴随肠道菌群失调。本文就肠道菌群与胆汁酸代谢在MAF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以期探寻治疗MAFLD潜在的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0.
胆汁酸在人体的胆固醇代谢、脂质消化、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及通路调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大多数胆汁酸(95%)通过肝肠循环重回收,还有约5%作为结肠内细菌生物转化的基质。胆汁酸微生物转化中涉及的各种酶可通过肠道细菌培养而被验证,证明其有种属特异性。最近,生物信息学方法揭示了这些酶有多种亚型。因此,在胆汁酸转化中肠道菌群发挥重要的作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对次级胆汁酸在胆汁酸池中的分布有深刻影响。研究认为胆汁酸和胆汁酸池的组成与几种疾病有关,包括炎症性肠病、代谢综合征和结直肠癌。最近,人们的重点放在肠道菌群如何改变胆汁酸进而导致或减轻某些疾病。本文总结了肠道菌群、胆汁酸生物转化和疾病状态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已发表的肠道菌群与中医药相关文献报道及其发展趋势,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 研究资料来源于CNKI数据库,应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该数据库中所收录的肠道菌群与中医药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总共检索到相关文献786篇。文献发表的数量在2003年以后增长速度显著提高;发表文献在10篇以上的单位共有15所,其中最多的单位发表42篇;25.70%的文献受到各级科研提供的资金支持和帮助。文献中以实验研究报告的类型为主,是总体文献数量的37.79%。文献被引用频次总体偏低,被引用次数在2次及以下的占60.43%。结论 肠道菌群与中医药的科研工作还存在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并且应该在提高文献数量的同时,努力加强文献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结肠镜下结肠息肉形态和临床病理学特征与肠道菌群变化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8月于本院消化内科行结肠镜检查并进行内镜下切除手术的结肠息肉患者224例为有结肠息肉组,均于结肠镜下观察记录结肠息肉形态、数量、大小及发生部位等特征,并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定其病理类型,所有患者术前均采集粪便标本检测肠道菌群。另选择同期行结肠镜检查确定无结肠息肉的健康体检者230例为无结肠息肉组,所有受试者均采集粪便标本检测肠道菌群。

结果

与无结肠息肉组相比,有结肠息肉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降低,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升高(均P<0.05)。腺瘤性息肉好发于息肉形态为隆起型、数量为多发、大小≥1.5 cm、发生部位位于近端结肠的结肠息肉患者。结肠息肉位于近端结肠、大小≥1.5 cm、数量多发或隆起型形态的患者较其他结肠息肉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降低,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升高(均P<0.05)。与非腺瘤性息肉患者相比,腺瘤性息肉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降低,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升高(均P<0.05)。

结论

结肠息肉形态和临床病理学特征与肠道菌群变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检测肠道菌群变化可能有助于预判结肠息肉病理类型,及时开展治疗。

  相似文献   

13.
我国科学家经过近3年的联合攻关,在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人员对一个四世同堂的中国家庭7位成员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和人体代谢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鉴定出肠道内参与了人体代谢过程的一些重要的细菌。其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相似文献   

14.
范诗琴  郑文莉  马静 《生命的化学》2023,(11):1767-1772
肠道和肺部具备相似的黏膜结构、生理功能和免疫功能。胃肠道和呼吸道黏膜菌群紊乱影响肠道疾病和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lung injury/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LI/ARDS)发展和预后。当肠道微生物群失调时会导致肠道炎症的发生,诱发肠道免疫反应并增加肠黏膜上皮的通透性,细菌及炎症因子经肠-肺轴或其他路径引发肺部疾病,致使组织器官缺血缺氧,造成肺部疾病预后不良。本文将重点关注肠道菌群失调与ALI/ARDS的关系,阐述肠道菌群失调引发的肠道和肺部慢性炎症,为肠道菌群失调引发肺部疾病的原因及其内在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为后续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 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该院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141例, 根据是否发生VAP分为VAP组(n=67)和非VAP组(n=74), 同时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为对照组(n=50)。采用16S rRNA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组研究对象肠道双歧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 并计算B/E值。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4+/CD25+、CD8+/CD28-以及CD8+/CD28+细胞水平。采用改良酶学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D-乳酸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VAP组B/E值与免疫功能及血浆D-乳酸的相关性。

结果

VAP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B/E值显著低于非VAP组和对照组, 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高于非VAP组和对照组(均P < 0.05);非VAP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VAP组患者CD3+、CD3+CD4+、CD3+CD8+以及CD8+CD28+细胞水平显著高于非VAP组和对照组, CD8+CD28-细胞水平显著低于非VAP组和对照组(均P < 0.05);非VAP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VAP组患者血浆D-乳酸水平显著高于非VAP组和对照组, 非VAP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Pearson相关检验显示, VAP组患者B/E值与CD3+、CD3+CD4+、CD3+CD8+、CD8+/CD28+细胞以及血浆D-乳酸水平呈显著负相关, 与CD8+/CD28-细胞呈显著正相关(均P < 0.05)。

结论

VAP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衡, 且VAP与肠道菌群失衡存在相关性, 促进肠道菌群平衡有助于VAP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创伤与肠道菌群相关研究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方向。方法 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以“Wound*”“Injur*”“Trauma*”“Gut microbio*”“Gut flor*”“Intestinal microbial population*”“Intestinal microecology*”“Enteric microorganism*”“Gut microecology*”和“Intestinal microorganism*”为检索词,检索2001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30日相关研究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 纳入47篇SCI文献,其分布呈逐年上升趋势;47篇文献分布在34种期刊,其中Journal of TraumaInjury Infection and Critical Care和PLo...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免疫炎症相关蛋白复合物(IIRPCs)、25-羟维生素D[25(OH)D]、脂肪细胞因子(Chemerin)与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疾病活动性和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IBD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组65例、克罗恩病(CD)组85例,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三组血清IIRPCs、25(OH)D、Chemerin水平。此外,UC组和CD组患者分别根据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和溃疡性结肠炎的改良梅奥(Mayo)评分分为活动期组、缓解期组,分别比较UC组和CD组患者活动期组与缓解期组间的血清IIRPCs、25(OH)D、Chemerin水平、肠道菌群差异,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IBD患者的血清IIRPCs、Chemerin水平高于对照组,而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UC组血清IIRPCs、Chemerin水平高于CD组,25(OH)D水平低于CD组(P<0.05)。活动期UC、CD患者的血清IIRPCs、Chemerin水平以及肠球菌、肠杆菌、酵母菌、拟杆菌数量均高于缓解期UC、CD患者,而血清25(OH)D水平以及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均低于缓解期UC、CD患者(P<0.05)。Pearson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UC、CD患者的血清IIRPCs、Chemerin水平与肠球菌、肠杆菌、酵母菌、拟杆菌数量呈正相关,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呈负相关(P<0.05);UC、CD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与肠球菌、肠杆菌、酵母菌、拟杆菌数量呈负相关,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IIRPCs、25(OH)D、Chemerin与IBD患者的疾病活动性、肠道菌群有关,检测上述指标对评估IBD患者病情程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