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动态监测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分析不同体重、不同喂养方式及疾病状态等因素对患儿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为规范临床低出生体重儿宫外营养支持措施及治疗手段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16S 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正常新生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第1、3、7天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及双歧杆菌的含量。结果 (1)在生后7 d内,无论正常新生儿还是低出生体重儿,其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均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且生后7 d内正常新生儿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均显著高于低出生体重儿(P<0.05),正常新生儿生后7 d内粪便中各细菌的增长率均高于低出生体重儿。(2)体重2 000~2 500 g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在各日龄中的含量明显高于体重<2 000 g的新生儿(P<0.05);同时其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在3日龄和7日龄阶段明显高于体重<2 000 g的新生儿(P<0.05)。(3)3日龄和7日龄母乳喂养组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明显高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且母乳喂养组新生儿生后7日内粪便中大肠埃希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的增长率均高于乳制品喂养组,尤其是双歧杆菌的增长率(126.49% vs 54.81%)。(4)合并并发症的3日龄和7日龄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均明显低于无合并症的低出生体重儿(P<0.05);且无并发症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其粪便中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增长率均高于有并发症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大肠埃希菌增长率则低于有并发症组。结论 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的定植时间晚且数量少,体重、喂养方式及有无并发症是影响新生儿肠道菌群丰度的重要因素。母乳喂养可促进低出生体重儿肠道中益生菌的定植。疾病因素会导致肠道菌群丰度的降低,使肠道菌群紊乱,其程度可能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比较10μg三个批号国产HB-Vac的4年免疫持久性,发现在同一年龄组免疫持久性在性别上无差异(P>0.05),但在临界保护率(S/N≥2.1)和有效保护率(S/N≥10)幼儿组明显高于成年组(P<0.05)。鉴于幼儿初免4年后有效保护率下降到60%以下,建议HBVac加强免疫可在初免3—4年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菌群分布情况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方法 以低出生体重儿(1 500 g≤体重<2 500 g)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和JY-DLT肠道屏障功能分析系统检测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第7天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4种细菌的含量以及血清中的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的浓度,比较正常新生儿与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差异,分析不同喂养方式、并发症对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结果 (1)低出生体重儿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含量均明显低于健康新生儿组(P<0.05),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乳酸高于健康新生儿组(P<0.05),细菌内毒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母乳喂养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明显高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且血清中二胺氧化酶和和D-乳酸含量低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细菌内毒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无并发症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明显高于有并发症组(P<0.05),其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水平均低于有并发症的低出生体重儿(P<0.05)。结论 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功能都与正常新生儿存在差异,母乳喂养有助于肠道有益菌的定植和肠道屏障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低出生体重儿是新生儿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各器官等方面发育相对不成熟,胎龄小,体重轻,患病机率大,早期死亡率高,需要临床更多的干预,这些干预易影响到肠道菌群的正常构建及平衡、影响疾病的治疗及患儿的正常发育,因此探索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微生态的构建规律及影响因素,对指导临床合理喂养及规范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监测低出生体重儿肠道细菌分布情况,并分析影响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因素。方法 以低出生体重儿(1 500 g≤体重<2 500 g)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3天、7天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4种细菌的含量,比较正常新生儿与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构建的差异;分析不同胎龄、体重、喂养方式、疾病状态等因素对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影响。结果 (1)低出生体重儿组和健康新生儿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与婴儿日龄呈明显正相关关系,且低出生体重儿组婴儿粪便4种细菌含量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2)2 000 g≤体重<2 500 g组低出生体重儿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含量在各日龄明显高于体重<2 000 g组新生儿(P<0.05),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在3日龄和7日龄阶段明显高于体重<2 000 g组(P<0.05),而1日龄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母乳喂养组在3日龄和7日龄阶段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明显高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4)无并发症患儿组在3日龄和7日龄阶段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明显高于有并发症组(P<0.05)。结论 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构建规律异于正常新生儿,尤其是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定植差异更为突出;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体重与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呈正相关;母乳喂养对低出生体重儿肠道中益生菌的定植有明显的优势;新生儿相关疾病直接影响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微生态的构建,可导致其胃肠道生态系统的异常;16S 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适用于评价婴幼儿肠道微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应用不同剂量氨基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新生儿科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氨基酸不同用量分为A、B、C 3组,每组各40例。A组40例患儿给予高剂量氨基酸治疗,B组40例患儿给予中剂量氨基酸治疗,C组40例患儿给予低剂量氨基酸治疗,观察比较3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 A组患儿在能量摄入,蛋白质合成,各症状恢复时间以及体重、身长、头围均优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儿的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应用高剂量氨基酸,对促进患儿身体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学英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6,28(11)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微生态制剂对极低出生体重儿黄疸、喂养、生长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我院NICU收治的生后24 h内极低出生体重儿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对照组38例。观察组生后4 h内开始口服或鼻饲胃管服用妈咪爱0.5 g,2次/d,连用14 d。观察两组达到高胆红素血症标准的人数,以及生后24 h、5 d总胆红素值;喂养不耐受人数;生后5 d生理性体重下降及1个月体重增长情况;生后1个月免疫学指标。并加以对比。结果 24 h内血清胆红素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应用微生态制剂能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对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高胆红素血症有一定作用;能提高喂养的耐受性,有利于患儿生长发育;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功能及免疫功能有明显影响,能增加免疫球蛋白IgA水平,从而促进体液免疫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我院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肺炎的临床治疗,研究重症肺炎对该类疾病患儿的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临床研究价值.方法:将47例一般肺炎的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设为对照组,45例重症肺炎的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设为实验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血小板参数的检测指标并行患儿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在血小板参数方面,实验组在MPV和PDW的数据较对照组高,而在PLT明显较低;在凝血功能方面,实验组在PT、APTT和TT等方面的数据较对照组高,而在FIB方面明显较低.结论:临床上对动态监测重症肺炎患儿血小板的变化情况,对判断该疾病患儿的预后具有积极的参考与预警意义,而对重症肺炎患儿出现凝血系统功能紊乱及时把握具体发病机制,对症进行凝血功能恢复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益生菌制剂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益生菌制剂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5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2组均予静脉营养及早产儿配方奶喂哺,治疗组在早产儿配方奶喂哺时添加益生菌制剂,每次0.5g,3次/d,2组同时记录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及黄疽消退时间。结果治疗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也明显缩短(P〈0.05)。微生态制剂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益生菌制剂可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促进患儿体重增长,缩短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与胃肠营养两种喂养方式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选取的100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组采用早期微量喂养结合静脉营养方案,胃肠营养组先采用静脉营养,患儿吞咽功能协调后经口喂养,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喂养效果、喂养不耐受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组患儿每日体重增长显著高于胃肠营养组,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组患儿生理体重下降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达到足量肠内营养时间均低于胃肠营养组(P<0.05);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组患儿呕吐、胃潴留发生率显著低于胃肠营养组(P<0.05);两组腹胀、腹泻发生率没有差异(P>0.05);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组患儿高胆红素血症、胆汁淤积发生率显著低于胃肠营养组(P<0.05);两组高血糖、低血糖发生率没有差异(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喂养效果良好、喂养不耐受情况发生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该方式是一种针对早产低体重儿良好的营养供给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联合疫苗的安全性,分别给豚鼠皮下注射、小鼠皮内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联合疫苗或卡介苗,豚鼠每2周称体重一次,观察6周,解剖检查其病理变化;小鼠也进行病理检查。结果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联合疫苗接种组和卡介苗接种组的豚鼠体重均增加,疫苗注射局部及各脏器病理改变相似;小鼠接种局部皮肤病理改变也未见差异。结论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没有促使卡介苗毒力增强,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联合疫苗接种实验鼠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对我所1985年以来生产的160批血源乙型肝炎疫苗进行了3680例的现场人体观察,结果表明该疫苗接种后,全身及局部反应轻微,在随访期间未显示任何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证据;儿童3针免疫后3个月抗-HBs平均血清阳转率即达到98%以上,具有高度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接种两种不同剂型的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 B)(包括10μg CHO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以下简称10μg Hep B)与5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以下简称5μg Hep B))后不同时间,新生儿体内免疫水平的变化,为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7月1日-2018年12月1日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种且按照0、1、6个月免疫程序完成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的,采用化学放光法测定血清中抗体水平,比较接种10μg与5μg Hep B后不同时间新生儿体内抗体变化。结果:接种1、6和12月后,10μg Hep B组新生儿低无应答率显著低于5μg Hep B组,而肝表面抗体滴度明显高于5μg Hep B组(P0.05);12个月后,两组新生儿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均呈现下降趋势;10μg Hep B组新生儿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仍显著高于5μg Hep B组(P0.05)。结论:新生儿接种10μg Hep B的免疫效果优于5μg Hep B。 相似文献
14.
采用HBsAg高表达细胞株(CHO-C28)试制的乙肝基因疫苗,对BALB/c小鼠进行免疫,四周后进行了血清效力评价。并同时与血源乙肝疫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乙肝基因疫苗能达到与乙肝血源疫苗相同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5.
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乙肝病毒(hepatitisBvirus,HBV)为嗜肝病毒,全世界有超过3亿人受到乙肝病毒的感染。综述近年来乙肝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乙肝疫苗的发展历程,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克服不应答及低应答的策略,乙肝疫苗的发展方向以及目前最新的DNA疫苗进行了阐述 。 相似文献
16.
17.
P Berthelot A M Courouce A Eyquem G Feldmann J Jacob P Ravisse B Vacher J Moor-Jankowski E Muchmore A Prince 《Journal of medical primatology》1984,13(3):119-133
In September, 1983, a group of French and American experts met at the French National Health Laboratory to discuss their experience in monitoring for the safety of a hepatitis B vaccine in 42 chimpanzees. The observations made, conclusions reached,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大规模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免疫的效果考核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上海、广东、湖南、河北四省市试点区200万人口中,每年用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免疫新生儿3万人。四省市四年平均接种率为91%~95%。除上海地区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的免疫剂量为20μg×3外,其余地区大多来用10μg×3。免疫后1至2年和3至4年期间两次考核免疫效果。免疫后3~4年检检测省市HBsAg阳性率平均为1.78%,同免疫前本底对照的16.2%相比,下降88.98%(82.68%~92.71%)。上海4岁婴儿HBsAg阳性率降至0.98%,比免疫前本底对照的9.38%降低89.57%。四年后抗HBs阳性率在67.8%~81.6%之间。本项研究表明,新生儿血源乙型肝炎疫苗普遍免疫的效果极佳。如普遍使用10μg剂量,HBsAg阳性率可从10%下降至2%~3%左右。结合其它研究结果,如对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首剂使用30μg免疫,或加用HBIg,则新一代人HBsAg阳性率将降至1%以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