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接受不同透析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按照透析方式分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在血压控制,血糖,白蛋白、血总蛋白,肌酐、尿素氮水平,甘油三酯以及出血发生率等各项指标有其各自的优劣性,但是均可使患者获益,提高生存率,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及时、恰当的选择肾脏替代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及时调整,甚或更换方案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和比较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终末期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4月本医院收治的透析患者24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血液透析组和腹膜透析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存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死亡原因是心力衰竭、消化道出血、重度感染、脑梗死,两组的病死率及死因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透析组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血液透析组(P0.05),两组患者7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透析年龄超过60岁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腹膜透析组1年、3年、5年、7年生存率均显著低于血液透析组(P0.05)。血液透析组心力衰竭、动静脉内瘘闭塞发生率显著高于腹膜透析组(P0.05),腹膜透析组腹膜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血液透析组(P0.05),血液透析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腹膜透析组(P0.05)。结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各有优缺点,对终末期肾病患者应个体化选择透析方式,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应用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与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两种不同透析方式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接受透析治疗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9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55例为接受HD治疗,43例接受CAPD治疗,统计分析及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HD组透析后的体重(50.2±8.9Kg)较透析前(58.4±10.1Kg)明显减轻(P0.05),也明显低于CAPD组透析后体重(60.4±9.1 kg)(P0.05),HD组透析后血压下降明显(SBP 157.6±20.2 vs 144.3±14.4 mmHg,DBP 71.4±12.9 vs 83.2±10.9 mmHg)(P0.05),同时明显低于CAPD组透析后血压(SBP 144.3±14.4 mmHg vs 159.4±17.1 mmHg,DBP 71.4±12.9 vs 84.3±10.5 mmHg)(P0.05),两组透析后尿量与透析前比较无明显差异(0.05),但HD组尿量(487.0±332.0mL)明显少于CAPD组(593.0±420.0 ml)(P0.05),两组透析后生化指标如肌酐(HD 310.6±210.1μmol/L,CAPD425.9±267.2μmol/L)、尿素氮(HD 11.6±4.1 mmol/L,CAPD 19.5±6.9 mmol/L)、血钾(HD 3.4±0.4 mmol/L,CAPD 3.6±0.5 mmol/L)有明显下降(P0.05),HD组透析后血浆总蛋白(59.4±8.1 g/L)及白蛋白(37.4±6.1 g/L)水平较透析前(TP 55.2±9.0 g/L,ALB 33.2±5.9 g/L)显著性升高(P0.05),且HD组血浆总蛋白(55.2±9.0g/L)及白蛋白水平(33.2±5.9 g/L)显著高于CAPD组(TP 52.5±7.3 g/L,ALB 33.4±5.1 g/L)(P0.05),HD组发生心血管并发症(36.3%)、出血事件(30.9%)的比例较CAPD组(16.2%,13.9%)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透析方式都是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措施,两者各有特点。对于不同病人应采取个体化方针,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对慢性肾衰竭患者微炎症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6年9月因慢性肾衰竭需住院治疗患者96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予以腹膜透析,对照组予以血液透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c-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和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和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值、SF-36量表生活质量评分(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s-CRP、IL-6、TNF-α、BUN、Scr和AL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HB和RB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发低蛋白血症率和感染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体力功能、总体健康、心理健康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躯体疼痛、生命活力、社会职能、生理职能和情感职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膜透析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较血液透析可更有效抑制患者的微炎症状态,提高小分子物质清除率,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但治疗中易发生低蛋白血症和感染等并发症,需及时补充白蛋白和加强预防感染措施等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终末期肾病患者肠道优势菌群多样性及其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采集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稳定终末期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受试者的血液和粪便样本,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肠道优势菌群的变化情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患者血液中的白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内毒素(lipoposaccharide,LPS)。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终末期肾病患者肠道菌群总菌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肠道内有益菌群如双歧杆菌属细菌、乳酸杆菌属细菌和粪杆菌属细菌显著降低,而肠道内有害菌如肠杆菌科细菌和肠球菌属细菌均显著升高(P0.05)。维持性血液透析终末期肾病患者血液中IL-6、TNF-α和LPS显著升高,均与双歧杆菌属细菌有显著负相关,与肠杆菌科细菌有显著正相关。肠道内乳酸杆菌属细菌和粪杆菌属细菌与IL-6呈显著负相关,肠球菌属细菌与其呈显著正相关。此外,乳杆菌属细菌与TNF-α呈显著负相关,肠球菌属细菌和LPS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终末期肾病患者肠道优势菌群多样性发生了显著变化,且与患者炎症因子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D)和血液透析(HD)对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患者钙磷代谢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ESRD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D组(47例)和HD组(47例),PD组给予非卧床持续性PD治疗,HD组给予HD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血清钙磷代谢水平和微炎症状态,并统计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血清钙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显著升高,血清磷水平显著降低(P0.05),但HD组与PD组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HD组高于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降钙素原(PCT)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D组与PD组比较无差异(P0.05);PD组感染、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高于HD组,HD组高血压、心律失常、充血性心衰的发生率高于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和HD治疗均可改善ESRD患者钙磷代谢紊乱,但两者都将加剧患者微炎症反应,其中HD对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生活质量、焦虑抑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ESRD患者198例为研究对象.患者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价.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焦虑、抑郁状态.采用肾病生活质量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终末期肾病的保险精算方法,为终末期肾病以及其他重大疾病的保险研究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完善我国终末期肾病的医疗保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拟和糖尿病病人终末期肾病发病概率模型、生存概率模型,采用寿险精算的思想 , 考虑长期保险过程中利率因素的影响,建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保险方案。结果 糖尿病患者终末期肾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保费与投保时年龄有关。对于终身长期疾病保险,利率的变化对保费的影响较大。结论 将寿险精算的方法应用到糖尿病终末期肾病保险中具有可行性,随着糖尿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终末期肾病造成的经济负担需要健全和完善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最常见的食管疾病之一。多项研究表明,终末期肾病(ERSD)患者GERD的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目前对于ERSD患者特别是血液透析患者GERD的症状特点及严重程度的研究较少。ESRD患者常并发或伴发糖尿病、高血压等,而糖尿病神经病变可影响胃排空功能,钙拮抗剂和硝酸酯类药物可影响LES舒张功能。透析相关淀粉样变通过影响食管蠕动、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和胃排空影响GERD的发生。ERSD患者中,相当比例的患者全身状况不佳,行胃镜风险较高,常常应用标准化量表或质子泵抑制剂诊断试验评估患者症状性GERD患病情况。ESRD及透析患者GERD的知晓率仍较低,部分患者自行服用碳酸氢钠等非一线药物控制症状。理论上对于ESRD及透析患者伴随的GERD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可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减少水钠摄入,改善血压及透析间期体重增加,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具体的临床获益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非透析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确诊为冠心病并进行PCI治疗的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发生和转归.结果:所有患者血管病变程度均较重,除第1例患者外均为多支病变,介入治疗只对一部分狭窄病变进行了干预.5例术后需要透析治疗,其中有3例出院时仍不能脱离透析.所有术后没有接受规律透析的患者均表现出血肌酐升高且超过44.2μmol/L.所有出院前脱离透析的患者,血肌酐水平恢复到介入前水平.所有患者均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并接受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7例患者均在病情稳定后出院.结论:终末期非透析慢性肾疾病患者进行冠脉介入治疗,CIN发生率接近100%,水化、等渗造影剂和预防性透析的采用,对这些患者仍具有保护作用.介入前的肾功能是决定患者术后是否需要长期透析的最主要因素,对比剂比值越高,术后脱离透析的可能性越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并分析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82例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根据改良的定量主观整体评估表(MQSGA)评分将患者分为营养不良组(10分)以及营养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透析时间、身体质量指数(BMI)、血红蛋白(Hb)、血尿素氮(BUN)、甘油三酯(T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蛋白(Alb)、尿素清除指数(Kt/v)指标差异,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营养正常组患者年龄、透析时间、BUN、hs-CRP及Kt/v1.2的比例均显著低于营养不良组,Hb、BMI、Alb以及Kt/v≥1.2的比例均显著高于营养不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透析时间25个月、Kt/v1.2均是导致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年龄、透析充分性以及透析时间长短均是导致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阶段变化护理干预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因慢性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的患者72例,采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阶段变化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护理后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提高,对照组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为11.41±1.87,观察组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为12.47±2.33。观察组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明显高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阶段变化护理干预,可以大大提高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在终末期肾病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58例终末期肾病进入血液透析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甲状旁腺CT增强扫描,无增生及结节。按照i PTH值将其分为两组,i PTH300 pg/m L为观察组,150 pg/m L≤i PHT≤300 pg/m L为对照组,每组29例。患者均予碳酸钙以及活性维生素D3进行治疗。对患者钙、磷、白蛋白、血脂以及FGF23、i PTH、1,25(OH)_2D_3进行检验。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GF23及i PTH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尿素氮、血肌酐与透析前相比明显下降,对照组血尿素氮、血肌酐与透析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5(OH)_2D_3以及血白蛋白水平是影响Log FGF23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FGF23在终末期肾病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发病中发生作用,可作用临床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评价左卡尼汀辅助持续低效缓慢血液透析(SLED)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及对患者生存质量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入我院2020年3月~2023年2月收治的终末期DN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予以SLED治疗,观察组加用左卡尼汀,疗程3个月。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生存质量、氧化应激指标等,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Na+、Alb显著高于对照组,K+、SCr、BUN、β2-M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MDA、AOPPs明显降低,SOD、GSP-Px显著升高(P<0.05),而观察组降低/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SF-36量表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卡尼汀辅助SLED治疗终末期DN的疗效明确,可有效抑制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调查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情况,并分析癌因性疲乏与生存质量、睡眠质量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9例肺癌化疗患者。分别采用Piper疲乏修正量表(RPFS)评分、肺癌治疗功能评价系统(FACT-L)评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对患者疲乏程度、生存质量和睡眠质量进行评价。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癌因性疲乏与睡眠质量、生存质量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189份,回收有效问卷182份,回收率为96.30%。182例肺癌化疗患者中,癌因性疲乏发生率为66.48%(121/182)。将发生癌因性疲乏的患者纳为疲乏组(n=121),未发生癌因性疲乏的患者纳为无疲乏组(n=61)。疲乏组FACT-L评分低于无疲乏组,PSQI评分高于无疲乏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RPFS评分与FACT-L评分呈负相关,而与PSQI评分呈正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无疲乏组与疲乏组组间比较,在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血红蛋白、化疗次数、白细胞计数、临床分期、白蛋白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家庭月收入、血红蛋白、文化程度、化疗次数、白蛋白、临床分期均为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越严重,其睡眠质量和生存质量越差,且癌因性疲乏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实际中应尽可能针对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对患者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终末期肾病患者行甲状旁腺切除对颈动脉钙化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0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行甲状旁腺切除术,对患者术前、术后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颈动脉钙化情况,并将患者术前、术后的血钙、血磷、钙磷乘积、PTH、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患者颈动脉钙化斑块有明显减少,血钙、血磷、钙磷乘积、PTH、C反应蛋白均明显降低,差异性有显著(P<0.05);血红蛋白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切除甲状旁腺(PTX)能安全有效的降低甲状旁腺素水平、改善钙磷代谢紊乱,并控制颈动脉钙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