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离体培养法和杂交实验法,以菊花品种‘钟山金阳’(Chrysanthemum morifolium‘Zhongshanjinyang’)为实验材料,比较了不同的花序开放程度(花序开放天数和散粉阶段)、栽培温度和贮藏条件对其花粉萌发的影响。离体培养结果表明:在花序开放的第2至第7天花粉萌发率为22.6%~17.3%,第9天为7.7%,第11天仅为2.8%;在散粉的第1阶段(第1和第2轮管状花散粉)和第2阶段(第3和第4轮管状花散粉)花粉萌发率分别为19.5%和17.8%,第3阶段(全部管状花散粉)花粉萌发率仅为9.4%,表明随花序的开放和散粉阶段的延续,花粉萌发率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昼/夜温度5℃/0℃、10℃/5℃、15℃/10℃、20℃/15℃、25℃/20℃和30℃/25℃条件下栽培一定时间,其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均有明显差异;其中,10℃/5℃栽培组培养4.0 h的花粉萌发率最高(23.0%),而30℃/25℃栽培组培养0.5 h的花粉萌发率最低(1.2%);15℃/10℃和20℃/15℃栽培组培养4.0 h的花粉管长度较长(分别为144.4和146.1μm),而30℃/25℃栽培组培养0.5 h的花粉管长度最短(38.3μm)。在不同贮藏温度下[4℃、-20℃和室温(约25℃)],新鲜和干燥花粉的萌发率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但降幅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新鲜花粉贮藏12 d后花粉萌发率从21.4%降至5.0%以下,干燥花粉贮藏26 d后花粉萌发率降至5.0%以下;总体上看,干燥花粉的萌发率和贮藏时间均高于新鲜花粉,以-20℃条件下贮藏的干燥花粉萌发率最高且可贮藏至50 d以内。杂交实验结果显示:用不同栽培温度下的品种‘钟山金阳’的花粉对品种‘钟山粉碟’(‘Zhongshanfendie’)进行人工授粉,在柱头上花粉萌发数差异明显;其中,10℃/5℃栽培组的花粉萌发数最多(55.5),30℃/25℃栽培组的花粉萌发数最少(8.8),且二者间差异显著(P0.05)。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花序开放天数、散粉阶段、栽培温度及贮藏条件对菊花品种‘钟山金阳’的花粉萌发率均有明显影响。根据研究结果,建议菊花品种‘钟山金阳’花粉的最佳采集时期为花序开放的7 d内且为第1至第4轮管状花散粉阶段,栽培温度应维持在10℃左右,而且采集的花粉应置于-20℃干燥条件下贮藏。  相似文献   

2.
在控制条件下对不同稻种日长和温度反应发育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对153个不同栽培稻种在人工气候室的不同温度(20℃,25℃,30℃每日光长均为10小时),不同光照长度(每日10,12,13,14,18小时,温度均为25℃)控制条件下,观察了各品种抽穗结实等情况表明:品种间感光性有明显差异;早稻感光性大都较弱或中等,其中早籼大部分在长光下抽穗反早,属长日性;早粳一般在长光照下延迟抽穗;中稻感光性有弱、中、强三类,品种间差异大,个别品种在12~14小时抽穗快,属中间性;晚稻感光性大都较强,少数中等,最适光长为10~12小时。感温性同样有明显差异,早稻有中、强;中稻有弱、中、强三类,差异大;晚稻仅有中、强二类。早、中、晚稻的大部分品种最适温度均为25℃,少数南方品种及早、中稻为30℃。基本营养生长性在早稻品种内大部为弱及中,个别较强;中稻、晚稻也均有弱、中、强三类。全部供试品种的光,温反应类型共有20种。试验中还考查了81个品种在20℃、25℃下的结实情况,37个品种在30℃下的结实情况,有的品种较耐低温,有的较耐高温。作者还讨论了品种的光、温反应类型问题并指出新的类型将会继续随着科学的发展与生产的需要不断发现或创造出来。对籼,粳稻发育特性的区别及其形成与各该品种原产地的生态条件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问题,指出原产南方的短日性水稻经过长期驯化、选育除了短日性  相似文献   

3.
不同低温胁迫下粳稻耐冷种质的孕穗期耐冷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粳稻孕穗期耐冷标准品种的建立和耐冷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优异基因资源,利用人工低温气候室,采用15℃、17℃、19℃3种胁迫温度,4d和6d两种胁迫时间,3×2交互式设计的方法,对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和云南的12份粳稻种质进行了孕穗期耐冷性强度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的增强,各水稻品种的平均空壳率都随之增加;在15℃/6d胁迫下,供试品种平均空壳率的方差和变异系数达到最大,该胁迫强度可被选用于孕穗期强耐冷种质的筛选。依据15℃/6d胁迫下供试品种平均空壳率的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结果,空育131和龙稻3号具有极强的孕穗期耐冷性。不同地区可根据参试品种在本试验中的耐冷表现,并结合当地水稻种植区的光温条件选择相应的耐冷标准品种。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采用人工温室于3种培养温度(20℃/15℃、15℃/10℃、10℃/5℃)条件下,分析独蒜兰生长开花进程以及假鳞茎中有机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于20℃/15℃(模拟原生地开花期自然温度)处理下,独蒜兰进入初花期的时间比15℃/10℃、10℃/5℃处理下分别提前24d和53d,花期分别延长了4d和6d。(2)独蒜兰的花色以10℃/5℃处理较深,但该处理中有哑蕾出现。(3)老假鳞茎生长开花过程中,20℃/15℃处理的淀粉含量呈升高趋势,15℃/10℃和10℃/5℃处理先升高后降低;3种温度处理下,可溶性糖均在花期含量最高,且10℃/5℃处理下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保持较高水平。研究认为,20℃/15℃和15℃/10℃培养温度均有利于独蒜兰的生长和开花;独蒜兰休眠的假鳞茎不需要经过低温诱导解除休眠,随着温度上升,相应的生长发育进程就会启动。  相似文献   

5.
阿月浑子花序生长和花期物候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太行山区成龄(15年生)黄连木高接的阿月浑子(4年生)为材料,系统观测了10个阿月浑子雌雄品种的花序生长、花期物候以及开花节律.结果表明,阿月浑子花序生长始于3月下旬,生长期持续15~20 d;花期始于4月上旬,花期持续8~12 d;不同品种间的花期存在较大差异,雄株Peter和T491品种的花期较早,而雄株T11品种的花期较晚,其花期与雌株品种的花期基本吻合,可作为太行山地区适宜的授粉品种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6.
乌拉尔甘草花部特征和开花结荚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田间观测和室内数据分析,对内蒙古杭锦旗乌拉尔甘草的花部特征和开花结荚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甘草群体中,花颜色性状存在变异.对甘草的开花习性研究发现,一日内,以10:00-16:00开花最多,占开花总量的38.9%;20:00至第2天早晨6:00次之,占开花总量的35.3%.小花数和单荚应结种子数服从近似正态分布.供试花序中单个花序的平均结荚率为30.8%,一个花序表现的种子生产能力约为196粒,实际一个花序的种子生产能力约为41粒.本研究表明,甘草小花具备闭花授粉的自交条件,花序小花数和单荚应结种子数都属于数量性状遗传,可以通过多种措施提高种子产量,为揭示甘草的有性生育规律和甘草杂交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高温对不同类型早籼稻开花后剑叶中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利用人工气候室在籽粒灌浆成熟期进行高温(日均温31.5 ℃)和适温(日均温23.5 ℃)处理,对2个早籼稻品种(湘早籼24和株两优611)灌浆成熟期籽粒中蛋白质含量及剑叶中GS和GOGAT活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2个品种在高温...  相似文献   

8.
巴旦杏花物候学与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成健红  艾尔肯等 《西北植物学报》2001,21(2):339-344,T015,T016
观察研究了喀什地区4个巴旦杏主栽品种的开花物候期,开花习性,花及花粉的形态特征等内容,结果表明:巴旦杏花期始于3月下旬或4月上旬,花期持续约10-20d,4个主栽品种花期相遇;品种间花的形态丰在差异,早开的花花质较好,晚开的花畸形花百分率较高,供试品种的花粉粒在扫描电镜下存在微形态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明确香蕉叶斑病菌喙突脐蠕孢的生物学特性,调查了部分环境因素(碳氮源、植物成分培养基)对供试菌株(CLER09、D087和JL05)的营养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结果显示,分生孢子主要先从基部萌芽,在28℃下约培养10h后出现两端萌芽;供试菌株对测试的20种碳源及26种氮源显示相似的生长反应,均可利用除菊糖外的测试碳源及氮源进行营养生长和产孢;测试的6种植物成分培养基对供试菌株的营养生长效果皆优于PDA培养基;除燕麦培养基外,其余5种培养基对菌株CLER09和D087的产孢作用均优于PDA培养基;测试的6种培养基对菌株JL05的产孢作用均优于PDA培养基。不同植物成分培养基对该菌分生孢子形态影响较大,以米糠、象草培养基对菌株D087和JL05的分生孢子长度和玉米粉培养基对菌株CLER09的分生孢子宽度的增长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亚侧耳菌丝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莉  王义  王轶  高博 《菌物学报》2008,27(6):915-923
亚侧耳是中国东北地区著名野生食用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为了开发利用这一自然资源,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出野生亚侧耳菌丝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5种供试碳源中,亚侧耳菌丝以利用葡萄糖最好;在6种供试氮源中,以利用酵母浸粉和蛋白胨最佳;亚侧耳菌丝能在碳氮比10/1-60/1范围内生长,但以20/1-40/1为宜;最适生长温度为23℃-25℃;最适pH范围为5.4-5.8。  相似文献   

11.
二型花柱植株金荞麦繁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花物候及繁殖分配是植物适应环境的重要因素。对金荞麦开花物候、繁殖分配及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金荞麦的花果期为每年的8—11月,9月集中开花,其集中开花模式有助于吸引昆虫传粉,提高繁殖成功率;金荞麦单花开花持续时间为1—2 d,种群花期均为85d。L型花序花期为15—26d,S型花序花期为14—27d,两者没有显著差异;L型单花序开花数为26—131朵,S型单花序开花数为36—147朵,两者没有显著差异。L型和S型花序开花动态呈现单峰曲线,在花序开花后第11天L型和S型都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30%和7.20%,且两种花型具有较高的开花同步性,这有助于其繁殖适应性的提高。同一个花型中,雌蕊长、雄蕊长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但雌雄总长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雌蕊长、雄蕊长可能存在权衡关系;金荞麦的繁殖器官和营养器官生物量在L型和S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其花生物量与植株生物量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金荞麦L型花生物量分配极显著大于S型,而总生物量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金荞麦植株的营养生长与有性繁殖间存在权衡关系。  相似文献   

12.
南极地区海底沉积物中低温菌的鉴定与生长温度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南极半岛及舍得兰群岛海底沉积物的13个样品中分离到23株细菌,进行了0、5、10、15、18 20、25℃温度梯度培养试验及耐盐度试验。由生长温度曲线得知,其中15株菌在0℃生长,依据菌株不同,其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均在5—20℃以内;25℃下生长明显下降(9株)或缓慢下降(6株),属于耐冷菌。经鉴定,假单胞菌11株;弧菌1株;芽孢杆菌2株及黄杆菌1株。这15株菌中2,11(均为假单胞菌)及15(黄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均为5℃;且前两株菌对中温较敏感;10 (假单胞菌);14(芽孢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0℃。本文还讨论了菌的分布与地区,以及与样点水源和距陆地远近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以目前大面积栽培的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秦优10号’和其田间常见的8种杂草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泽漆(Euphorbia helioscopia)、野燕麦(Avena fatua)、棒头草(Polypogon fugax)、婆婆纳(Veronica didyma)、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为试验材料, 利用人工气候培养箱控温, 研究了10 ℃/5 ℃ (昼/夜)、18 ℃/10 ℃、25 ℃/20 ℃、35 ℃/30 ℃、40 ℃/35 ℃不同温度幅度处理对它们的发芽势、发芽率、幼苗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旨在为预测气候变化环境下油菜田恶性靶标杂草的演替趋势提供参考依据。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供试杂草对温度变化表现出明显的适应性差异, 看麦娘、灰绿藜和反枝苋的最适萌发温度偏高, 如反枝苋在高温处理(40 ℃/35 ℃)下种子的发芽率达到最高(91%); 而播娘蒿、泽漆、野燕麦、棒头草、婆婆纳种子的最适萌发温度主要集中于10-18 ℃范围内。进一步测试研究表明, 高温处理(40 ℃/35 ℃)下, 反枝苋幼苗生长旺盛, 体内丙二醛的积累也明显低于低温(10 ℃/5 ℃)处理, 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保护酶活性也较高, 表明反枝苋对高温胁迫有较好的适应性, 灰绿藜对高温的响应与反枝苋相似, 在高温气候年份, 要严防这2种草害加重; 而在低温处理(10 ℃/5 ℃)下, 野燕麦的种子萌发率达到100%, 其幼苗生长旺盛, 体内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及保护酶活性较高, 播娘蒿对低温胁迫的响应类似于野燕麦, 因此在寒冷年份需加强对野燕麦和播娘蒿草害的预防。供试油菜品种相对于所有供试杂草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更好, 其种子在不同温度处理下均保持较稳定的高发芽率, 且幼苗长势良好, 表明‘秦优10号’是一个对温度变化适应性很好的油菜品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温度对叶用莴苣春化的影响,进而明确其春化类型,本试验选用两个易抽薹叶用莴苣品种GB-30和GB-31为试材,分别进行20 d的4、20和25 ℃处理,然后均进行高温胁迫促进抽薹,采用石蜡切片观察茎尖花芽分化进程,并结合后期抽薹开花情况来判断是否进行春化,并确定其春化类型.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在前期经过3种温度处理后,在高温胁迫第8天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抽薹.两个品种不同温度处理下花芽均进行了分化,前期4 ℃处理并没有使其花芽分化明显提前,后期的高温胁迫可以明显促进花芽分化进程.两品种间在不同温度处理下完成各发育阶段所需天数存在差异,两品种各处理从催芽到开花以及从高温到开花的有效积温也存在差异.前期未经低温处理的叶用莴苣也进入花芽分化、抽薹、现蕾及开花阶段,表明叶用莴苣为非低温春化型植物,后期高温处理能明显促进其抽薹开花,而且从催芽开始只有有效积温达到约2500 ℃·d才能开花.  相似文献   

15.
燃煤烟气脱硫副产物对萝卜营养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不同类型土壤的盆栽试验,来探讨燃煤烟气脱硫副产物对萝卜营养作用及其机理,结果表明:(1)适量施用条件下供试物活性钙对萝卜有较高的生物有效性,在花岗岩红壤、赤红壤上较适宜的供试物施用量范围是5-10g·kg-1,砂页岩赤红壤为10-20g·kg-1.(2)适量施用供试物可消除萝卜缺钙导致的养分吸收生理障碍因素,增强萝卜对养分的吸收,因而促进萝卜生长,提高产量.(3)供试物施用未导致萝卜重金属的生物富集,不影响农产品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人工培养箱内模拟环境条件,探讨了不同光照和变温对飞机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光照状况下,飞机草种子在15℃/10℃~40℃/35℃条件下均能萌发,飞机草种子萌发的最适变温为30℃/25℃,萌发率达47.5%;而黑暗条件下,飞机草种子在15℃/10℃时不能萌发;在20℃/15℃~35℃/30℃范围内,温度越高,飞机草种子萌发高峰的出现时间越早;在15℃/10℃~30℃/25℃范围内,飞机草种子的萌发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超过30℃/25℃后,萌发率下降,而适当的光照有利于飞机草种子的萌发。飞机草成为入侵种并迅速扩散与其种子萌发对光照和温度的适应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温度和水分及盐分胁迫对银沙槐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控制实验研究了温度、湿度、干旱和盐分胁迫等生态因子对银沙槐种子萌发的影响,以探索银沙槐种子对各种生态因子的适应性。结果显示:(1)银沙槐种子在20℃、25℃恒温和15℃/25℃、20℃/30℃、10℃/20℃变温环境中的发芽率较高且无显著差异,其在20℃恒温、15℃/25℃、20℃/30℃变温条件下的发芽指数较高,但差异不显著。(2)土壤含水量在1%~5%之间,各水分处理间种子发芽率差异显著(P<0.05),而在5%~25%间种子发芽率变化不显著。(3)盐胁迫和水分胁迫对银沙槐种子的萌发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显著降低种子萌发率(P<0.05);种子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随渗透势和NaCl浓度增大而显著减小(P<0.05);恢复萌发率随渗透势和NaCl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研究发现,银沙槐种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0℃恒温和15℃/25℃变温,最适土壤含水量为10%~25%;种子萌发对盐分和干旱胁迫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受性,萌发过程中主导抑制因素为渗透胁迫,离子毒害作用甚微;银沙槐种子休眠机制和萌发特征表现出它对生境的良好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昼间亚高温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张洁  李天来  徐晶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6):1051-1055
针对日光温室番茄生产中常出现的昼间温度偏高而带来的危害,以昼间适宜温度25℃为对照,在番茄第1花序开花后对其进行昼间30和35℃的温度处理,研究昼间亚高温对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25℃适宜昼温相比,在3d短期35℃昼间亚高温处理下,番茄植株相对生长速率极显著提高,但在7d以上长期35℃昼间亚高温处理下,番茄植株徒长,叶片变薄,并出现早衰现象;同时经35℃亚高温处理,番茄果实前期发育加快,成熟期提前,但果实空洞现象增加,糖酸比下降,平均单果重下降,总产量显著降低,第3花序各处理间差异最明显,第2花序次之.昼间30℃温度处理的结果介于昼间25和35℃处理之间,说明番茄植株长期生长在被认为是其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上限的35℃条件下,也会严重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而且从花芽分化到果实成熟亚高温持续时间越长,番茄果实产量越低,品质越差.  相似文献   

19.
以杂交中熟籼稻品种金优63、汕优63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在水稻生长前期连续喷施3次硅酸钠(Na2SiO3·9H2O),于人工气候箱内在水稻开花期进行常温(日均温26.6 ℃,日最高温度29.4 ℃)和高温(日均温33.2 ℃,日最高温度40.1 ℃)处理5 d,研究施硅在花期高温胁迫下对杂交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光合性能、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花粉活力、花药酸性转化酶活性、柱头授粉性能和结实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施硅可显著提高高温胁迫下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提高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减少胞间CO2浓度,增强叶片光合作用,减少MDA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花药中可溶性酸性转化酶活性和花粉活力,增加花粉囊基部裂口宽度,提高水稻每柱头上授粉总数、萌发数、花粉萌发率和萌发数大于10粒者所占的比例,降低花粉总数小于20粒者所占的比例;使金优63、汕优63结实率的降低分别减轻13.4%、14.1%.因此,在水稻生长前期喷施外源硅,可减轻水稻在开花期结实率的降低,提高杂交水稻的抗热性.  相似文献   

20.
灌浆期高温对水稻光合特性、内源激素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滕中华  智丽  吕俊  宗学凤  王三根  何光华 《生态学报》2010,30(23):6504-6511
以2个籼稻品种:温度钝感型品种K30和温度敏感型品种R21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控温,在水稻灌浆期设置高温(日均温度34.9℃)和适温(日均温度28.0℃)处理,测定不同灌浆时期(5,10,15,20,25d和30d)光合特性、内源激素含量及稻米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高温增强了K30的光合能力,K30高温处理净光合速率(Pn)在整个灌浆期都明显高于对照;R21在灌浆前期(5、10d和15d)高温处理与适温处理Pn差异不明显,在灌浆后期(20、25d和30d)高温处理Pn下降。高温增加了K30叶片和籽粒脱落酸(ABA)含量;而R21高温处理和适温处理叶片与籽粒ABA含量的对比不明显。高温处理对两个水稻品种叶片和籽粒赤霉素(GA3)与生长素(IAA)含量也有不同程度影响。高温胁迫降低稻米品质,但K30比R21表现出更强的温度钝感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