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是在高等动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1838年Muller曾见到肿瘤多核细胞的融合现象,直到1962年才由Okada首次用仙台病毒诱导建立了细胞融合的基本方法。与此同时,植物的体细胞杂交也得以开展,去除细胞壁的植物原生质体融合获得杂种细胞,并再生成植株。1970年英国的Power等首次报道了高浓度NaNO_3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1972年Carlson等用Na_2CO_3诱导融合。目前在植物原生质体融合中主要用的方法有两大类:keller等建立的高Ca~(2+)、高pH方法以及高国楠等发展起来的聚乙二醇诱导  相似文献   

2.
目前,电融合正用作植物原生质体融合以产生体细胞杂种和组织培养物的常规方法。然而,还存在着几个问题。为了保持细胞融合位置、防止细胞旋转,施加电流的时间必须比获得融合所需要的可逆性膜分解时间更长,电场强度更大。这就导致融合细胞活性的降低。此外,也很难进行不同比重的(如液泡化和非液泡化的)原生质体的细胞融合,因为,它们不能悬浮在同样的融合培养基中。作为西德非载人探空火箭计划的一部分。W. Mehrle及其同事进行了一个无线电控制  相似文献   

3.
日本《农业技术》 ,2 0 0 0年 55卷 6期第 4~ 5页报道 :日本北海道绿色生物研究所研究部采用细胞融合技术培育百合新品种 ,首先 ,确立原生质体培养系 ,对刚玉杂种、辛特黄百合各 12个品种原生质体培养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都能确立原生质体的分离、分裂、再分化培养系。其次 ,用电融合法对辛特黄百合 1个品种与刚玉杂种 2个品种进行细胞融合 ,得到的再分化个体均在温室育成。对于融合个体、非融合个体的判定 ,待这些再分化个体开花 ,先进行形态的确认 ,再通过PCR和限制酶多型鉴定确认 ,结果表明 ,2个组合都获得融合个体。在具有粉红花…  相似文献   

4.
一种溶高等担子菌细胞壁酶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试图以高等担子菌(主要是食用菌)为材料进行原生质体融合,以期获得新型杂种菌株。我们先后采用过制备植物原生质体的纤维素酶(上海东风生化试剂厂生产和从日本进口)、制备酵母菌原生质体的蜗牛酶(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制备细菌原生质体的溶菌酶(上海禽蛋二厂生产)单独或混合酶解担子菌菌丝,均难以获得担子菌原生质体。其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植物原生质体就是除去细胞壁以后的裸露细胞。英国植物生理学家Cocking(1960)首先用酶解的方法降解番茄根尖的细胞壁,获得大量而完整的原生质体。植物原生质体可直接从植物各种器官、如根、茎、叶、花、果实的细胞中获得,也可以从培养细胞中获得。一般认为由叶肉组织分离的原生质体遗传性状较一致。而一般  相似文献   

6.
N-6-苄基腺嘌呤、N-6-呋喃甲基腺嘌呤及N-6-异戊烯腺嘌呤等都是激动素类物质,目前在植物原生质体的研究,细胞融合后愈伤组织的培养以及单倍体植株培养等方面都  相似文献   

7.
前言植物原生质体在组织培养及体细胞杂交中应用已十分广泛。其表面性质的探讨对于植物细胞融合、识别及其膜结构认识的深化有着深刻的意义。植物原生质体质膜的研究工作虽然已有一些,但其许多物理及化学特性和结构仍不很清楚,膜融合机理的解释亦众说纷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因此,进一步  相似文献   

8.
生防真菌寡雄腐霉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物学报》2017,(6):679-690
寡雄腐霉Pythium oligandrum是一种对动、植物和环境无害,兼具杀菌和增产效果的生防真菌。本研究以0.8mol/L甘露醇与25mmol/L CaCl_2和10mmol/L Tris-HCl作为渗透压稳定剂,使寡雄腐霉菌丝体在含有裂解酶、纤维素酶、破壁酶的复合酶系中酶解得到其原生质体。此原生质体通过液体振荡培养的途径恢复再生1d后涂于平板上可生长为成熟菌体。本研究所述方法制备得到的寡雄腐霉原生质体数量超过1×10~9CFU/m L,活性超过80%;通过液体培养再生途径使得寡雄腐霉原生质体再生率达32.9%。此方法操作简便,稳定性好,获得的寡雄腐霉原生质体品质高、数量多,完全能够满足后期基因遗传转化、细胞融合培养等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9.
广藿香原生质体制备、培养与融合技术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寒静  李磊  张宏意  何梦玲 《广西植物》2018,38(10):1310-1318
为建立高效稳定的广藿香原生质体培养与融合技术体系,该研究以广藿香愈伤组织悬浮细胞为材料,研究了原生质体制备的酶解条件和培养方法、细胞密度、激素种类和浓度等因素对原生质体培养的影响,并通过测定融合产物直径确立融合细胞筛选范围,进一步研究聚乙二醇浓度、细胞密度、融合时间及融合液加入量等因素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原生质体的适宜条件为pH5.8,酶解温度25 ℃; 原生质体培养以铵盐减半的MS1培养基进行海藻酸钠包埋、激素选用0.2 mg·L-1 NAA、2.0 mg·L-1 6-BA,培养密度2.0×105个·mL-1、蔗糖添加量1.0%、酸水解酪蛋白500 mg·L-1的条件下原生质体分裂频率、植板率均较高,且开始分裂时间和细胞团形成时间都较短; 双细胞融合产物筛选范围为69.33~87.35 μm; 以40% PEG 6000化学促融30 min、加入0.5倍体积的融合液、细胞密度2.0×105个·mL-1的条件进行原生质体融合,聚合率可达57.19%; 获得的融合产物经海藻酸钠包埋培育2个月后可观察到再生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10.
向植物细胞内引入微生物在应用细胞融合技术进行植物细胞杂交育种的同时,近年来人们试图把遗传信息直接引入细咆内。如用转化方法把带有某种遗传信息(植物的固氮、产生某些生物活性物质以及植物的抗性等功能)的DNA 引入植物细胞,但都未能获得肯定的结果。尽管到目前为止基因工程技术进步很快,但对高等植物来讲还远不能广泛应用基因工程像在微生物那样取得成果。高等植物强韧的细胞壁是进行生物工程的一大障碍。自从应用酶处理细胞壁,把植物细胞变成原生质体的方法开展以后,才  相似文献   

11.
金针菇担孢子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得到更利于细胞融合的原生质体,研究了几个影响金针菇担孢子原生质体制备的最重要因子,当用0.6mol/L MgSO4.7H2O作渗透压稳定剂,在35℃、2%溶壁酶中酶解2.5h后,可获得纯净且量多的原生质体,其产量最高达6*10^7个mL,原生质体大小比较均一,直径约8.2μm。  相似文献   

12.
邱景芸  廖汉泉  吴月嫦 《遗传》1982,4(4):13-14
我们试图以高等担子菌(主要是食用菌)为 材料进行原生质体融合,以期获得新型杂种菌 株。我们先后采用过制备植物原生质体的纤维 素酶(上海东风生化试剂厂生产和从日本进 口)、制备酵母菌原生质体的蜗牛酶(来源于中 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制备细菌原生质 体的溶菌酶(上海禽蛋二厂生产)单独或混合酶 解担子菌菌丝,均难以获得担子菌原生质体。其 原因可能是它们的细胞壁的成分不同所致[1]  相似文献   

13.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十年代初英国植物生理学家 Cocking首先用酶解方法降解细胞壁,获得了蕃茄根尖细胞的原生质体。由于酶解方法能获得遗传性状和生理性状较一致的原生质体群体,为从植物细胞获得大量原生质体开辟了新的途径,并已为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广泛采用。现用酶解法  相似文献   

14.
细胞融合技术是一项迅速发展的细胞工程技术,是细胞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细胞融合技术开始应用于藻类原生质体融合,至今已在多种藻类中开展了细胞融合及杂种培育试验。综述了在藻类细胞融合技术中常用的方法:化学融合法、电融合法、激光融合法,以及在藻类细胞融合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目前在藻类细胞融合研究中的困难进行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5.
植物细胞一般都包被一层坚硬的细胞壁,除某些例外,细胞壁能阻止细胞质膜间的相互接触,因而细胞间不能融合。随着适用于溶解细胞壁的酶类的开发和无壁细胞(原生质体)的产生,现已能克服这一限制植物细胞融合的困难。将不同来源的原生质体融为一体以创造新的体细胞杂种,这不仅为体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新机会,还为植物的遗传操纵提供了新方法,这在目前具有更大的实际意义。现在已可以从一系列典型植物种和农作物种分离出原生质体。原生质体可培养在合适的  相似文献   

16.
细胞融合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微生物育种新技术,它是通过两种亲株的原生质体融合而达到杂交目的的。微生物细胞壁被人工制备的细胞壁溶解酶去除之后,裸露且成为球状的原生质即为原生  相似文献   

17.
酿酒酵母原生质体的融合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开始于动植物细胞,特别是Willin等报道了PEG有助于高等植物细胞原生质体融合以后,这一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植物、微生物原生质体的融合和动物细胞的融合。原生质体的制备、培养、融合和发育为研究细胞分化、膜结构与功能、定向育种等生物学  相似文献   

18.
通过原生质体融合进行体细胞杂交已或为研究植物遗传和育种的一个潜在新途径。在本报道中,我们描述了用酶法将小麦、大麦、玉米、红花和蚕豆等作物的叶片和根尖细胞游离成大量的完整的原生质体的方法。观察了在降低原生质体悬浮液的渗透浓度下,小麦、玉米及蚕豆的同源融合的过程。这种融合过程可在数分钟内完成。在上述植物中以小麦和玉米的同源融合率较高,分别达到15%和22%。还描述了获得诱发种间融合的方法。利用硝酸钠和降低渗透稳定剂浓度时,于蚕豆叶片和红花根尖的远缘种间原生质体间获得了融合体。诱发融合率达4%强。同时也观察到小麦叶片和红花根尖原生质体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植物组织培养在林业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内外科学工作者,对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的林业上的应用研究都十分重视。无性繁殖系的快速繁殖、花药培养等方面发展较快,原生质体分离、培养和细胞融合也取得一定进展。本文主要介绍这方面应用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20.
现代生物学无论在理论上和方法上所取得的突飞猛进发展正给植物科学以巨大的推动。由于植物细胞培养、突变体选择、原生质体和细胞融合等方面的研究迅速进展,以及DNA分子体外重组和基因无性繁殖等技术的引入,已使利用培养的原生质体或细胞作为实验系统,来进行植物细胞的遗传操作成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