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外活动时间制些叶脉标本,对中小学生说来颇具吸引力.用洗衣粉代替NaOH或Na_2CO_3作腐蚀剂,更加安全可靠. 选取叶脉粗壮清晰、质地坚韧的树叶(如桂花)为佳,叶片不老也不嫩.将十来片树叶尖朝下垂直放入煮液中(烧杯或漱口杯中加半斤水和约一两洗衣粉)、  相似文献   

2.
叶脉标本是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常用标本。因为叶片的叶肉主要是由蛋白质组成的 ,叶脉主要是由纤维素组成的 ,前者极易受酸碱或微生物的腐蚀作用变性脱落 ,而后者则因耐腐蚀 ,不易损坏。所以 ,许多资料中都记载着制作叶脉等植物输导组织标本 ,可以采用酸碱腐蚀和沤制法 (细菌等微生物分解 )来完成。近几年来 ,我们先后对 54种叶脉清晰发达、韧性强的植物叶片的叶脉标本制作进行了试验 ,发现存在着下面几个问题。1 酸碱溶液煮制法中的酸与碱有不少资料记载用适当浓度的酸碱溶液 ,对叶片进行煮制后 ,就可以除掉叶肉 ,制成叶脉标本。我们的实验证…  相似文献   

3.
叶脉网络性状能够反映出植物适应特定生境的基本方式及其光合生理功能, 体现了植物水分和能量权衡的生态策略。叶脉功能性状的高效提取, 为植物生理功能和资源配置的响应机理研究提供参考。以北京市常见绿化树种洋白蜡(Fraxinus pennsylvanica)、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和国槐(Sophora japonica)的叶脉显微图像为训练样本, 采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 对叶脉显微图像进行多尺度分割和分类识别, 根据目标对象的亮度(brightness)、光谱(spectrum)和几何(shape)特征规则实现大批量叶脉的快速解译。结果表明, 3个树种叶脉分割的最优参数及自动提取规则为: 尺度参数(scale parameter)为200, 形状参数(shape parameter)为0.8, 紧凑度参数(compactness parameter)为0.2, 亮度值为190—230, 绿光波段大于210, 形状–密度指数为1.5。该方法提取叶脉密度(leaf vein density, LVD)和叶脉面积(leaf vein area, LVA)精度分别达到了95.7%和94.5%以上, 对该3种植物叶脉性状的快速提取具有较高的普适性。在城市不同环境中, 随着温度的升高、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 叶脉密度总体上呈增大的趋势, 而气孔数量则明显减少, 叶脉密度与气孔密度间普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这说明了植物在高温和干旱胁迫环境中, 在叶片水平上表现出“此消彼长”的权衡规律, 进一步提高其逆境耐受性。  相似文献   

4.
怎样制作叶脉书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物兴趣小组的活动中,制作五颜六色的叶脉书签很受同学们喜爱.但是,以往制作叶脉书签,一般都要等到秋天,植物叶子长成或老化以后,才能进行.为了兴趣小组活动的方便,是否可以用各种老嫩程度的叶子制作书签呢?我们在胡老师指导下,经过多次试验,改进了原有的方法,现介绍如下:选择完整无损的叶片,浸泡在5-10%的NaOH溶液中,逐渐加热,直至叶背开始起小  相似文献   

5.
叶脉网络性状能够反映出植物适应特定生境的基本方式及其光合生理功能,体现了植物水分和能量权衡的生态策略。叶脉功能性状的高效提取,为植物生理功能和资源配置的响应机理研究提供参考。以北京市常见绿化树种洋白蜡(Fraxinus pennsylvanica)、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和国槐(Sophora japonica)的叶脉显微图像为训练样本,采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对叶脉显微图像进行多尺度分割和分类识别,根据目标对象的亮度(brightness)、光谱(spectrum)和几何(shape)特征规则实现大批量叶脉的快速解译。结果表明,3个树种叶脉分割的最优参数及自动提取规则为:尺度参数(scale parameter)为200,形状参数(shape parameter)为0.8,紧凑度参数(compactnes sparameter)为0.2,亮度值为190—230,绿光波段大于210,形状–密度指数为1.5。该方法提取叶脉密度(leaf vein density,LVD)和叶脉面积(leaf vein area,LVA)精度分别达到了95.7%和94.5%以上,对该3种植物叶脉性状的快速提取具有较高的普适性。在城市不同环境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叶脉密度总体上呈增大的趋势,而气孔数量则明显减少,叶脉密度与气孔密度间普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这说明了植物在高温和干旱胁迫环境中,在叶片水平上表现出"此消彼长"的权衡规律,进一步提高其逆境耐受性。  相似文献   

6.
叶脉网络功能性状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脉网络结构是叶脉系统在叶片里的分布和排列样式。早期叶脉网络结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分类学意义上; 近年来叶脉网络功能性状及其在植物水分利用上的意义已成为植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该文介绍了叶脉网络功能性状的指标体系(包括叶脉密度、叶脉直径、叶脉之间的距离、叶脉闭合度等), 综述了叶脉网络功能性状与叶脉系统功能(包括水分、养分和光合产物等物质运输、机械支撑和虫害防御等)的关系, 叶脉网络功能性状与叶片其他功能性状(包括比叶重、叶寿命、光合速率、叶片大小、气孔密度等)的协同变异和权衡关系, 以及叶脉网络功能性状随环境因子(包括水分、温度、光照等)的变化规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此外, 叶脉网络功能性状的研究成果也被应用于古环境重建、城市交通规划、流域规划及全球变化研究中。由于叶脉网络功能性状是环境因子与系统发育共同作用的结果, 未来开展分子—叶片—植物—生态系统等多尺度的叶脉网络功能性状研究, 理清叶脉网络功能性状与气孔失水—茎干导水—根系吸水等植物水分利用的关系, 将为预测植物及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徐洋  韦剑 《生命世界》2002,(6):31-31
许多朋友在看书时都有使用书签的习惯,看累了在读到的书页处,夹上一枚书签,合上书本就不会忘记下次该从何处读起。在工作学习之余,大家可以按以下简单步骤,动手制作几张叶脉书签,也饶有情趣。  相似文献   

8.
植物叶片中维管组织以维管束的形式存在于叶脉中。叶脉中维管组织的排列一般讲都是木质部在上面(近轴面),韧皮部在下面(远轴面),尤其在主脉(中脉)和大的侧脉中因结构较为复杂而更加显而易见,据此在显微镜下很容易区别叶片的上下面。我们在观察棉花叶片维管组织排列时,却发现其主脉和大侧脉的维管组织排列出现异常情况,除它下面(远轴面)有一个较大的维管束外,在该维管束的上方(近轴面)还有三个较小  相似文献   

9.
植物不同等级的叶脉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叶脉密度与叶大小的异速生长模式有助于揭示植物表型可塑性形成机制。利用Arc GIS建立研究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DEM),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standardized major axis estimation,SMA)方法,研究了兰州市北山不同坡向人工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一级和二级叶脉密度与叶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坡向由北坡向东坡、南坡和西坡转变,植被群落的郁闭度、高度和土壤含水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刺槐的单叶面积、比叶面积和叶片偏心率(eccentricity)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刺槐叶片的一级和二级叶脉密度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4个坡向刺槐一级叶脉密度与叶面积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二级叶脉密度与叶面积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斜率均显著大于-1。刺槐叶大小与不同等级叶脉密度权衡关系的坡向差异,是植物对异质性生境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木犀属植物叶脉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中国木犀属植物4组19种叶脉形态。主要分析木犀属植物叶片脉序走向,脉序为环结曲行或半直行羽状脉。二级脉急转曲行或半直行,叶脉分支一般为4级,少数5级。盲脉1~2次分支,少数3次或不分支。仅柊树叶缘末级脉汇合成边脉.部分叶缘具齿,叶缘齿性状不稳定,因其内主脉不同而在本属种间表现出一个连续的变异过程。圆锥花序组与李榄属和木犀榄属从叶片脉序特征方面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四个组的叶脉形态在演化上关系上与花粉形态表现相一致。编写了叶片脉序特征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1.
学校实验基地开设了叶脉书签制作项目活动课,操作过程分为采叶选叶、腐蚀叶片、去除叶肉、漂白染色、加工装饰5步。腐蚀叶片的方法有实验室碱液煮制法、家庭便捷煮叶法和植物自然发酵法。该课程取材方便、简单易学、经济实用,学生拓展思维、发挥创意、劳有所获、兴趣盎然,适宜作为中学生生物学兴趣实践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12.
<正> 蚧虫干标本制作,往常是连枝条或叶片一起烘干后压在镜框中。制出的标本不能立体观察,虫体容易压偏压烂,特别是为害枝条的、虫体较大的蚧虫,如吹绵蚧等。为此,笔者从1983年5月起制成试管标本。这种制法简便易行,制成的标本不变质、不变形、不变色、虫体不脱落,便于观察和贮藏。现将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先用一小烧杯盛10毫升二甲苯,再放入4—5克聚苯乙烯(即包装仪器的白色泡沫板),  相似文献   

13.
干制的叶脉标本在教学使用中易于损坏。用聚乙烯醇膜保藏可解决这个问题。医药公司出售的聚乙烯醇是颗粒状干品,能溶于水成胶状,胶液干燥后又聚合成膜。利用这个特性,将标本埋于膜中即能永久保存。其制法有两种,简述如下。方法一煮制埋胶法准备 (1)取10克聚乙烯醇干品放入100毫升水中,隔水加热熬制成10%的胶液。而后在胶  相似文献   

14.
教材上介绍的方法有两个不足。一是二氧化碳密度(1.977克/升)比空气(1.293克/升)大,当燃着的蜡烛或火柴放进大烧杯时,先要掀起大烧杯,这样二氧化碳就会很快地流走。如果教师动作不迅速或两手配合不当,效果就不明显。二是凡士林粘性差,在遮盖黑布或黑纸时稍微一碰,便会影响密封程度。在实验中,如果把大烧杯改用一只两头通  相似文献   

15.
取新鲜的动物血液(如猪的血液)200毫升,分别置入100毫升烧杯A和B中(A为对照),立即用筷子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不要改变方向)搅拌B杯中血液.几分钟后,筷子上便缠绕一团丝状物,将其拭入培养皿中.重复以上操作,直至不再有丝状物时为止.用吸管分别吸取A、B烧杯中的血液,置于洁净的载玻  相似文献   

16.
官昭瑛  何莹  安玉蓉  蔡吉花  童晓立 《生态学报》2010,30(11):2828-2835
在亚热带地区一条2级溪流中比较了本地植物(红锥和薏米)和外来植物(托里桉和马缨丹)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及底栖动物定殖及其摄食功能群的组成。结果显示,本地植物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为:0.020 d-1(红锥)和0.056 d-1(薏米),外来树叶的分解速率则为:0.038 d-1(托里桉)和0.041 d-1(马缨丹),它们均属于快速分解组。定殖在外来和本地树叶凋落物上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分别为21种和24种。在外来和本地树叶上定殖的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从大型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的比例来看,定殖在本地凋落物上的集食者的比例最高(73.5%),其次是撕食者(10.9%)和捕食者(8.7%),刮食者(6.8%)的比例最低,在外来凋落物上,摄食功能群的比例分别为集食者(67.6%)、撕食者(13.9%)、刮食者(12.1%)和捕食者(6.1%),两者相比,底栖动物的摄食功能群均以集食者和撕食者为主,在组成比例上并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2种外来植物凋落物分解对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摄食功能群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任悦  赵成章  李雪萍  张晶  雷蕾 《生态学报》2018,38(16):5819-5827
植物蒸腾速率与叶性状关系的环境响应,对探索植物碳水代谢关系和叶性状构建模式之间耦合的生理生态学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选择甘肃省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的盐沼湿地为实验地,按研究区域滨藜(Atriplex patens)植株密度设置Ⅰ(16—21株/m~2)、Ⅱ(9—15株/m~2)、Ⅲ(9株/m~2)3个梯度,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standardized major axis estimation,SMA)方法,以叶脉密度和中脉直径分别表示叶脉性状,研究了种群密度影响下滨藜蒸腾速率与叶脉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种群密度减小,滨藜的中脉直径、株高、盖度、光合有效辐射(PAR)、叶面积(LA)均逐渐降低,而叶脉密度、叶干重、蒸腾速率(T_r)和净光合速率(P_n)逐渐增加。在高密度(Ⅰ)和低密度(Ⅲ)中,滨藜的蒸腾速率和叶脉密度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中脉直径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在中密度(Ⅱ)中,滨藜的蒸腾速率与叶脉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中脉直径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在小密度样地,蒸腾速率(T_r)较小,滨藜采取减小叶脉密度、增大中脉直径的策略,即在阴生环境中滨藜叶片需要大的中脉直径来支撑,同时较小的叶脉密度亦可满足其蒸腾需求,体现了密度制约下湿地植物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和资源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不同水分处理下草本植物对喀斯特土层厚度变化的叶片形态建成和光合生理响应,以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和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水分受控试验,研究了3种水分处理[正常供水(W_(ck)),减水1组(D1)和减水2组(D2)]下3种土层厚度[浅土组(S_S)、对照组(S_(CK))和深土组(S_D)]对两种草本叶片解剖结构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正常供水下(W_(ck)),黑麦草和苇状羊茅在浅土组(S_S)的气孔密度和气孔限制值(L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S_(CK)),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_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降低;在深土组(S_D),两种植物的气孔密度都有所下降,黑麦草的叶脉密度、Pn和Tr均低于对照组,而苇状羊茅的叶脉密度和Pn表现出增加;(2)D1水分条件下,黑麦草在浅土组的气孔密度较对照组增加,叶脉密度、Pn和Tr均降低,而苇状羊茅的气孔密度有所降低,叶脉密度、Pn和Tr未受到显著影响;在深土组中,黑麦草的气孔密度不变,叶脉密度增加,而Pn和Tr均降低;苇状羊茅的气孔密度降低,但叶脉密度、Pn和Tr均升高;(3)D2水分条件下,两种植物在浅土组的叶脉密度较对照组均增加,气孔密度、Pn和Tr均受到抑制;在深土组,黑麦草的远轴面气孔密度较对照组下降,两种植物的其他指标未受到明显影响。可见,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植物的叶片解剖结构和光合特性对不同土层厚度的响应不一,且不同物种间也有差异。总体上随着水分减少,土层厚度降低对植物的光合抑制作用增强,而厚度增加对深根植物的光合促进作用和对浅根植物的光合抑制作用先增强后减弱。植物气孔和叶脉性状特征随水分条件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与叶面积和叶片宽度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昆虫幼虫标本,通常用浸制法,不便于移动和演示。采用空壳干燥法,制作简单.便于演示。现以蚕为例简介其制法。 1. 取三眠幼蚕,放入小烧杯内。烧杯内放入浸有乙醚的脱脂棉球,密封杯口,麻醉幼蚕。2. 取出麻醉的蚕,放入解剖盘。用解剖针插在末端,挑起蚕体,均匀地洒一层透明胶硬化蚕体。  相似文献   

20.
以润楠属(Machilus) 7种植物成年个体为材料,对其进行生理指标测定,并对它们的叶片水分供需关系以及木质部纹孔特征和导水效率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润楠属7种植物相比原始被子植物具有更高的叶脉密度(VD),叶脉密度为9.8~14.1 mm/mm~2;气孔密度(SD)与叶脉密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叶片水分供需存在协同关系;气孔密度与气孔大小(GLC)呈负相关;气孔越大的叶片其膨压丧失点(TLP)的绝对值越低。枝条边材比导率(Ks)较低,为0.13~1.87 kg·m~(-1)·s~(-1)·MPa~(-1),且种间差异较大。叶脉和气孔密度均与边材比导率呈正相关。边材比导率与纹孔膜面积、纹孔口面积以及纹孔口长短轴比例相关性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润楠属植物虽然叶脉密度较高,且木质部水分供应和叶片结构具有协同关系,但木质部解剖结构较为原始,导管多具梯形穿孔板,导水效率低,只能适应比较湿润的生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