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报道了拟大叶卷柏Selaginella decipiens Warb. 在中国广西和云南的分布。该种的分布原来只知道在越南北部和印度东北部。它在形体上近似大叶卷柏S. bodinieri Hieron.,而侧叶形状和秦氏卷柏S. chingii Alston的一致,但以其较大的、近全缘的侧叶,以及较大的腋叶和较短的孢子叶穗同上述两种不同。  相似文献   

2.
中国卷柏科植物的研究(Ⅰ): 卷柏属同形叶亚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卷柏科卷柏属同形叶亚属进行了分类学修订,首次承认中国分布有3种,即西伯利亚卷柏 S.sibirica,印度卷柏S.indica和细瘦卷柏S.vardei。绘制了每种的叶形,孢子叶穗线条图;并绘有同形 叶亚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图。该亚属在中国的分布呈西南和东北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3.
云南产8种卷柏科植物的孢子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首次观察了云南产8种卷柏科(Selaginellaceae)植物:钝叶卷柏Selaginella amblyphylla Alston;双沟卷柏S.bisulcata Spring;勃固卷柏S.kwrzii Baker;疏穗卷柏S.laxistrobilis K.H.Shing;微齿钝叶卷柏S.ormata(Hook.et Grev.)Spring;耳叶卷柏S.pseudopaleifera Hand.-Mazz;高雄卷柏S.repanda(Desv.ex Poir)Spring;泰国卷柏S.siamensis Hieron.的大、小孢子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卷柏科植物大、小孢子为辐射对称、三裂缝,其表面纹饰复杂,8种卷柏植物的大、小孢子在孢壁纹饰上存在着较明显差异。为卷柏科形态学和系统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睫毛卷柏(Selaginella ciliaris (Retz.) Spring)、甘肃卷柏(S.kansuensis Ching)、墨脱卷柏(S.mutensis Ching)、毛枝卷柏(S.trichoclada Alston)等4种中国产卷柏科(Selaginellaceae)植物的大、小孢子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结果表明,4种卷柏的大、小孢子在表面纹饰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而在每一种内,孢子形态是基本稳定的。因此,孢子形态特征可以作为区分种的重要依据。4种卷柏的大、小孢子的孢壁多为混合纹饰类型,且近极面纹饰比远极面的细密。  相似文献   

5.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首次观察了广西产5种卷柏科(Selaginellaceae)植物:纤毛卷柏S.albociliataP.S.Wang、秦氏卷柏S.chingiiiAlston、长芒卷柏S.commutataAlderw、似大叶卷柏SdecipiensWarb、S.pronifoliaBaker的大、小孢子形态。研究结果显示:5种卷柏科植物的外部形态结构复杂,并存在着较大的种间差异。为孢粉学和卷柏科的分类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中国四种卷柏科植物孢子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睫毛卷柏(Selaginella ciliaris(Retz.)Spring)、甘肃卷柏(S.kansuensis Ching)、墨脱卷柏(S.mutensis Ching)、毛枝卷柏(S.trichoclada Alston)等4种中国产卷柏科(Selaginellaceae)植物的大、小孢子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结果表明,4种卷柏的大、小孢子在表面纹饰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而在每一种内,孢子形态是基本稳定的.因此,孢子形态特征可以作为区分种的重要依据.4种卷柏的大、小孢子的孢壁多为混合纹饰类型,且近极面纹饰比远极面的细密.  相似文献   

7.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海南莎草属(Cyperus Linnaeus)15个种1个变种的叶下表皮微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该属叶下表皮微形态基本特征如下:长细胞为长筒形、短筒形,少数为近方形,边缘波状、深波状;无短细胞的存在;副卫细胞为高圆屋顶形、圆屋顶形、圆屋顶至三角形或三角形;(2)根据保卫细胞的形态将海南莎草属分为两大类型即保卫细胞两端明显加厚型和保卫细胞两端不明显加厚型;(3)海南莎草属叶下表皮微形态一致,表明莎草属是一个自然类群,但在莎草属种间叶下表皮的长细胞形态、保卫细胞及副卫细胞形态、气孔长宽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作为本属种间分类鉴别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十种卷柏属植物RAPD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艳  崔国华  李忠超  韦霄   《广西植物》2007,27(1):48-52
采用RAPD标记对卷柏属10种植物进行了分类鉴定、种间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的初步分析。结果显示:10个RAPD引物很好地区分了10个种,每个种均有2~12个种单态特征位点;UPGMA聚类树与有关文献表型分类结果不尽一致;卷柏属不同种具有不同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相似文献   

9.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西藏产4种卷柏科(Selaginellaceae)植物波密卷柏(Selaginella bomiensis Ching et S.K.Wu)、宽叶卷柏(S. megaphylla Baker)、墨脱卷柏(S. mutensis Ching)和钱形卷柏(S. nummularifolia Ching)的大、小孢子形态。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这4种卷柏科植物的孢子具有复杂的外部纹饰特征,且种间有很大的差异,可作为种间鉴别的重要分类依据。4种卷柏的孢子形态均为首次报道,为卷柏科系统演化及形态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西藏产四种卷柏科植物的孢子形态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西藏产4种卷柏科(Selaginellaceae)植物波密卷柏(Selaginella bomiensis Ching et S.K.Wu)、宽叶卷柏(S.megaphylla Baker)、墨脱卷柏(S.mutensis Ching)和钱形卷柏(S.nummularifolia Ching)的大、小孢子形态.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这4种卷柏科植物的孢子具有复杂的外部纹饰特征,且种间有很大的差异,可作为种间鉴别的重要分类依据.4种卷柏的孢子形态均为首次报道,为卷柏科系统演化及形态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通过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对国产羊茅属21个种叶下表皮微形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1)羊茅属叶下表皮属于典型的狐茅型。长细胞长筒状或短筒状,细胞壁波状弯曲,少数细胞壁平直;短细胞单生或对生,方形、椭圆形或新月形;气孔器少见或1列至多列,副卫细胞平行形到圆屋顶形;刺细胞常见或少见;脉上硅细胞方形、椭圆形、新月形或长方形边缘波状弯曲。许多结构细胞在羊茅属内存在较丰富的变异。(2)对羊茅属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UPGMA的聚类分析,结果分成了2个分支,其中分支Ⅰ的植物叶下表皮几乎无气孔,刺细胞常见,且分支Ⅰ由羊茅亚属植物组成;分支Ⅱ的植物叶下表皮气孔常见,气孔器1至多列,刺细胞少见,且分支Ⅱ由长花序亚属、宽叶亚属、贫芒亚属植物组成。  相似文献   

12.
通过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早熟禾属20种、6亚种及2变种植物的叶下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 以明确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在早熟禾属植物中的分类学意义。结果显示:(1)早熟禾属植物的叶下表皮长细胞多为长筒状或纺锤形,少数短筒状,细胞壁波状弯曲或近平直;脉间具有短细胞或缺如;气孔器多数常见,副卫细胞平行形至低圆屋顶形;脉上具有刺细胞或缺如,脉间刺细胞多为缺如;脉上硅细胞单生或对生,椭圆形、肾形、新月形、近方形、长方形边缘波状弯曲或结节形;部分早熟禾属植物叶下表皮存在冠细胞。(2)早熟禾属植物叶下表皮微形态特征在长细胞的形状及其细胞壁的弯曲与否、短细胞的有无及其形状、气孔器的分布与副卫细胞的形状、刺细胞的分布、脉上硅细胞的形状、冠细胞的有无这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可为该属植物种间分类提供参考依据。叶表皮微形态证据支持高原早熟禾、细叶早熟禾作为草地早熟禾亚种的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我国常用桉树树种的亲缘关系,利用扫描电镜观察7种桉属(Eucalyptus)树种的花粉形态。结果表明,粗皮桉(E.pellita)、窿缘桉(E. exserta)的7个花粉性状大多处于前2位,其中粗皮桉花粉的赤道面长、宽和面积最大,分别为17.522、17.090μm和300.830μm~2,而窿缘桉花粉的萌发沟长、宽和大小最大,分别为6.576、0.720μm和4.718μm~2;赤桉(E. camaldulensis)花粉的赤道面最小,韦塔桉(E.wetarensis)花粉的萌发沟最小。聚类分析表明,在信息保留87.5%时,7树种可以分为3组,粗皮桉和窿缘桉聚在一组,韦塔桉和巨桉(E. grandis)聚在一组,其余聚在一组。粗皮桉、窿缘桉的花粉外壁纹饰较光滑,细叶桉(E. tereticornis)和赤桉属常规,尾叶桉(E. urophylla)、韦塔桉和巨桉较粗糙。从花粉形态分析,粗皮桉和窿缘桉的亲缘关系较近,韦塔桉、尾叶桉的亲缘关系较远,细叶桉、赤桉和巨桉的亲缘关系与传统分类结果一致。因此,7种桉树花粉形态反映了一些新的亲缘关系,对桉树的杂交育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对伞形科矮泽芹属8种植物叶表皮形态进行观察与研究。结果表明:(1)矮泽芹属8种植物上下表皮细胞均为不规则形或规则多边形,垂周壁为近平直状或波状,上表皮细胞长宽比在1.3~2.4之间,下表皮细胞长宽比在1.5~2.5之间;在近轴面,有细叶矮泽芹、聂拉木矮泽芹和绿花矮泽芹3种植物没有气孔器的存在,其余物种气孔密度在20~74个/mm2之间,气孔指数为6.0%~17.7%;在远轴面,所有物种都具有丰富的气孔器,气孔密度为100~183个/mm2,气孔指数为16.1%~23.6%。(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矮泽芹、大苞矮泽芹、粗棱矮泽芹为类群Ⅰ,鹤庆矮泽芹为类群Ⅱ,聂拉木矮泽芹、细叶矮泽芹、绿花矮泽芹为类群Ⅲ,松潘矮泽芹则单独聚为类群Ⅳ;聚类分析结果大体上支持形态学分类的结果。(3)叶表皮形态特征对于区分矮泽芹属不同物种具有十分重要的分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7种秋海棠叶片斑纹结构及遗传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种(品种)秋海棠为材料,观察叶片斑区和非斑区组织结构、测定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值,分析叶片斑纹的形成原因及银点秋海棠点状斑的遗传特性。结果显示:(1)银点秋海棠、铺地秋海棠、假厚叶秋海棠、‘皮卡’和‘非洲丛林’叶片斑区的上表皮细胞与栅栏组织细胞间存在空隙,非斑区则没有空隙,彩纹秋海棠和‘虎斑’的斑区与非斑区上表皮细胞和栅栏组织细胞间均紧密相连。(2)7种(品种)秋海棠叶片斑区和非斑区都具有完整的叶绿体超微结构,类囊体膜丰富,基质和基粒片层清晰;银点秋海棠、假厚叶秋海棠、‘皮卡’和‘非洲丛林’斑区的叶绿素a、b及总叶绿素含量均低于非斑区,而铺地秋海棠斑区和非斑区差别不大;除假厚叶秋海棠的斑区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值小于非斑区外,其余6种秋海棠均为斑区高于非斑区。(3)银点秋海棠与无斑种类杂交,杂交后代叶片有斑和无斑的植株约为1∶1,而其自交后代中有斑和无斑的植株比例近3∶1。研究发现,银点秋海棠、铺地秋海棠、假厚叶秋海棠、‘皮卡’和‘非洲丛林’的叶斑属于空隙结构型,彩纹秋海棠和‘虎斑’叶斑属于色素型。银点秋海棠点状叶斑与无斑是1对可遗传的相对性状,白色点状斑为显性性状。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华石斛(Dendrobium sinense)潜在适宜分布范围,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MaxEnt模型,基于25个野外调查的分布数据,以气候变量和地形变量为环境预测因子,对华石斛当前及未来时期的适宜生境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华石斛在海南岛内的潜在适宜生境面积约为403.4 km2,占海南岛总面积的1.1%,主要分布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分局、鹦哥岭分局、尖峰岭分局、吊罗山分局以及五指山分局管辖区域,零星分布于黎母山分局管辖区、五指山市南部、琼中县、万宁市、保亭县和三亚市等地。华石斛适宜分布区域极其狭窄,适宜生境斑块化,呈现较为严重的破碎化。海拔、降水量季节性变异系数、最湿季降水量及最暖月最高温是影响华石斛种群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华石斛的最适宜生境条件为海拔1 070~1 600 m,降水量季节性变异系数0.80~0.88,最湿季降水量1 700~2 266 mm,最暖月最高温18℃~25℃。相比于当前,2050年在RCP4.5、RCP8.5气候情景下,华石斛的潜在适宜生境分别减少19.1%和19.5%,2070年减少19.7%和19.8%。预测模型的3个评估指标(A...  相似文献   

17.
小黑山岛海域刺参、魁蚶和紫贻贝生境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黑山岛临近海域为研究对象,利用生境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选划适宜刺参(Stichopus japonicas)、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和紫贻贝(Mytilus edulis)增殖修复的区域。分别针对每个修复物种筛选出7个生境评价因子,结合专家赋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利用GIS空间分析模块将现状调查数据进行插值、重分类和栅格计算,绘制研究区域目标种群生境适宜性地图。结果表明:对于刺参和紫贻贝,研究区域均适宜其生长繁殖,同一物种,相同季节在空间上无站位差异,但各季节的生境适宜性分区变化明显;对于魁蚶来说,东北部海域较适宜增殖,其次为西部海域,四季均以较适宜生境为主,仅冬季出现基本适宜生境。水温是造成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底质类型则是引起生境站位差异的重要原因。可为后续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修复提供基础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18.
陈曦  邢怡  王蒙  殷华  张大维 《西北植物学报》2012,32(10):2035-2039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黑龙江悬钩子属植物的叶表皮形态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悬钩子属植物叶的上表皮细胞呈多边形,垂周壁平直,或无规则形,垂周壁浅波纹;下表皮细胞无规则形,垂周壁浅波纹或深波纹。(2)表皮毛类型有单细胞直立不分支、卷曲不分支,头状腺毛和盾状腺毛四种类型。(3)气孔器均分布于下表皮,且气孔器类型为无规则形;气孔外拱盖单层、内缘平滑或不规则波状。研究表明,黑龙江悬钩子属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学特征表现出一定差异性,对种间的划分和鉴定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龚旭  付强  王磊  杨彪  张全建  张远彬 《生态学报》2020,40(14):4842-4851
水鹿(Rusa unicolor)和羚牛(Budorcas taxicolor)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了解和掌握濒危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对栖息地的利用特征是制定相关保护和管理策略的前提和基础。利用红外相机和样线法收集四川鞍子河保护地内水鹿和羚牛的实体、粪便和痕迹等点位信息,在得到水鹿124个、羚牛79个有效点位的基础上,结合15个环境因子,利用最大熵模型对保护地内水鹿和羚牛进行了栖息地适宜评价及其重叠性分析。结果表明:(1)水鹿和羚牛栖息地的适宜性评价结果均达到良好水平,其AUC值分别为0.888和0.813;(2)水鹿适宜和较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保护地的中、南部海拔1474—3336 m区域,面积分别为943.23 hm2和3390.15 hm2,分别占保护地总面积的6.25%和22.48%;(3)羚牛适宜和较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保护地中、西部海拔1467—3823 m区域,面积分别为1808.37 hm2和8384.35 hm2,分别占保护地总面积的11.99%和55.59%;(4)水鹿和羚牛...  相似文献   

20.
桤木属7种植物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改良去壁低渗法对分布于欧美地区的桦木科(Betulaceae)桤木属(Alnus Mill.)7种植物进行染色体数目与核型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材料染色体形态比较一致,多为由中部(m)及近中部(sm)着丝点染色体组成。意大利桤木(A.cordata)为六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6x=42,核型公式为2n=6x=42=36m+6sm;绿桤木(A.viridis)为八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8x=56,核型公式为2n=8x=56=46m+10sm(SAT);薄叶桤木(A.tenuifolia)、灰桤木(A.incana)、欧洲桤木(A.glutinosa)、裂叶桤木(A.sinuata)和红桤木(A.rubra)均为四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4x=28,其核型公式分别为2n=4x=28=16m(1SAT)+12sm、2n=4x=28=22m+6sm、2n=4x=28=24m+4sm、2n=4x=28=24m+4sm、2n=4x=28=26m+2sm。其中红桤木(A.rubra)的核型属于1B型,其余均为2B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