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璇 《生物学通报》2009,44(10):27-31
19世纪中期,在布隆修道院的花同里,孟德尔种植豌豆、山柳菊、玉米等植物,进行植物杂交试验,通过对豌豆试验现象分析和研究,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后人称为孟德尔定律。本文主要探讨高中生物学新课程中有关孟德尔定律的教学组织。  相似文献   

2.
一、孟德尔的单因子遗传实验现代遗传学是孟德尔奠下基础的。他经过多年的豌豆杂交实验,于1865年提出了学术报告。他选用七个品种的豌豆进行了一对性状和两对性状的杂交遗传实验,由此得出了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现在先讲分离规律,因为这是基础。  相似文献   

3.
“孟德尔-摩尔根学派遗传理论”概括性较强,比较抽象,高一学生理解这一理论是相当吃力的。怎样使学生易于理解这部分内容呢?多运用图表可以起较好的作用。下面谈谈我自己对这方面的体会。一.一对因子遗传试验 1.孟德尔用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子_1代的表现型是高茎豌豆,子_2代的表现型有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两种,比数是3∶1。如图1。  相似文献   

4.
通过9个问题的分类分析和详细解答,让“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神奇”回归定律提出的必然性;同时又对围绕孟德尔植物杂交实验的相关科学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孟德尔定律是遗传学教学的重点内容.结合孟德尔定律的实质,以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的7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为实例,剖析了在孟德尔定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误区:脱离数理统计,片面理解孟德尔分离比;对孟德尔定律与连锁遗传的界定不明,误解7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定位.并由此总结,在遗传学教学中,教师应适当拓展教学内容,真实客观地介绍孟德尔规律,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6.
分子生物学解开了孟德尔豌豆种子皱缩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60年代,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用豌豆做试验材料,分析了其中的七对相对性状,最终发现了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在这七对相对性状中,孟德尔最先研究的是成熟豌豆种子的性状,即圆形(RR,Rr)和皱缩(rr)。自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重新发现以来,一代又一代的遗传学家试图弄清楚豌豆种子圆、皱性状遗传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7.
格雷戈·孟德尔(Gregor Mendel)作为"遗传学之父"受到普遍尊重,但是作为一名园艺育种学家却鲜为人知。参考研究孟德尔育种实践的最新成果,概述了孟德尔一生在豌豆及其他蔬菜、花卉和果树等园艺品种中的杂交育种工作,认识了一个园艺育种学家——孟德尔。为进一步了解孟德尔及其科研工作提供了参考,也为研究遗传学的起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任本命 《遗传》2000,22(5):0-322
1865年,奥地利布隆修道院的神父孟德尔(GregorJohannMendel,1822~1884)在经过连续8年的豌豆杂交试验之后,写出了一篇题为《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他以精确的实验数据和严密的数理分析,揭示了生物遗传性状在后代的传递规律,即后世通称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这在当时来说,确实是对生物遗传变异现象本质的揭示。孟德尔在布隆自然科学家协会年会上分两次宣读了他的论文。然而,非常遗憾,由于他的科学思想的超前性,这样一篇卓越的论文竟然没有一人能理解。尽管会后孟德尔把他的论文副本分送到欧美100多家图书馆,但照…  相似文献   

9.
摩尔根与染色体遗传学说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高翼之 《遗传》2002,24(4):459-462
1866年至1900年间,即孟德尔论文完全被人们所忽视之时,细胞学经历了巨大的发展,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以及受精作用中的行为已经基本上搞清了。 1900年孟德尔论文被重新发现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萨顿(Sutton)就在1902年12月和1903年1月发表的两篇文章中指出:染色体的行为与遗传性状的行为完全平行。萨顿以很有说服力的分析表明,只要假定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就可以十分圆满地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 但是,当时国际遗传学的“主帅”贝特森却坚决反对把遗传因子与任何物质实体联系起来。1909年创造“基因”一词的约翰逊也只是把基因作为“一种计算或统计单位”,反对“基因是物质的、具有形态特征的结构”。萨顿的假设还遭到当时还是实验胚胎学家的摩尔根(Morgan)的反对,宣称他绝不接受“没有实验基础的结论”。实际情况是,虽然萨顿提出的各种细胞学现象都是实验观察的结果,但是把这些细胞学现象与孟德尔遗传理论联系起来,确实没有任何实验证据。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是通过实验彻底转变思想而成为国际遗传学第二代“主帅”的摩尔根。  相似文献   

10.
进化从本身来讲就是一个动态过程。而对进化的理解、阐述和定义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走了拉马克,来了达尔文。孟德尔找出了遗传规律,之后又出现了许多孟德尔法则的例外现象,如此等等。  相似文献   

11.
许喆 《化石》2008,(1):29-30
遗传学起自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他于1866年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并曾经把文章寄给达尔文,但由于他思想的超前性和当时社会正处于进化理论的大讨论中,孟德尔的工作并没有得到太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正乔治·孟德尔(Gregor Mendel)的生活轨迹与豌豆的交集,催生了多个现代科学学科,诞生了经典遗传学,从而全面改观了生命科学。孟德尔,1822年出生于被称为"多瑙河之花"的奥地利海森道夫地区的一个农民家庭,是家中5个孩子中唯一的男孩。他自小就喜欢园艺,等待一朵花的开放、欣赏树叶的慢慢变黄,常常就是这个男孩寂寞时光中快乐的源泉。因为天资聪颖而且勤奋好学,贫寒的家庭  相似文献   

13.
虽然遗传学的起源是在1856—1864年奥国生物学家孟德尔(Mendel)所进行的豌豆杂交试验的发表(1865年),但因为他走在时代前面,没有引起当时生物学家的注意。他的工作被淹没了三十多年,直到1900年才被德国的戈林斯(Correns)、奧国的歇尔马克(Tscher-mak)、荷兰的德福里(De Vries)三人所同时  相似文献   

14.
一、“因子”遗传发展到“基因”俗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猫生猫,“鼠生鼠”,这是自然界中的遗传现象和客观规律。关于这个遗传方面的问题,历来就有不少科学家研究过,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达尔文和他以前的一些生物学家,对于遗传的理论都认为遗传不过是一个雌体和一个雄体受精之后,把两者亲体的血液和物质混合起来而已,没有什么深奥的理论,亦无规律可循。当时,孟德尔根据他八年的科学实验,提出了颗粒性遗传的概念,认为遗传的性状是由它的遗传因子所决定的。他用豌豆做实验,使高株豌豆跟矮株豌豆杂交,结果产生的杂种第一代(或称z_1)全部是高株豌豆。然后把z_1,即第一代的z代进行  相似文献   

15.
本节教学目的是通过孟德尔的豌豆茎高矮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依启发引导的原则,分以下几步讲述。第一步:豌豆高矮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介绍。(板书如课本113页图)。第二步:孟德尔怎样从这个遗传现象中发现问题的? 1.孟德尔为什么要用豌豆作杂交实验?因为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花形又大,实验时人工传粉,比较容易,不同品种繁殖时,不易混杂。(这时教师一定要在黑板上,画图图示豌豆人工传粉的过程,直至结出一个豆荚。其中有三、五个豆粒。目的在于说明传粉一朵花,可以生出几粒种子或几个后代。)  相似文献   

16.
黑腹果蝇的分离变相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莉  吴仲义  戴灼华 《遗传》1999,21(4):57-62
众所周知,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而在配子形成时,又按原样以相同比例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这是生物中最基本的遗传规律———孟德尔分离定律。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基因的分离都严格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存在于黑腹果蝇中的分离变相因子(SegregationDistorter,以下简称SD)就是一种具有减数分裂驱动(meioticdrive)性质的、违反孟德尔分离定律的特殊遗传因子,从六十年代发现至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其遗传背景,结构特征及进化规律等方面分别介绍一些近期的研究结果。1…  相似文献   

17.
正和孟德尔一起留名史册的科学家,是美国进化生物学家、遗传学家和胚胎学家托马斯·亨特·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如同两朵豌豆花向孟德尔"绽放"了遗传的秘密,两只果蝇,为摩尔根"定位"了基因的载体。1900年孟德尔的遗传学研究被重新发现后,人们对遗传学的热情空前高涨。摩尔根一开始并不轻信孟德尔的学说和染色体理论,他提出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生物的性别肯定是由基因控制的。那么,决定性别的基因是显性的,  相似文献   

18.
1984年1月6日是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逝世一百周年。为了学习、继承孟德尔的科学精神,分析探讨他的科学研究方法,促进生物教学和生物科学的发展,本刊已于1983年第一期刊登了张青琪同志撰写的《孟德尔的生平、科学成就和科学方法》一文,本期又刊登方宗熙教授等撰写的“纪念孟德尔逝世一百周年》的文章,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19.
从科学史角度对孟德尔的遗传研究工作被忽视30余年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孟德尔遗传研究的超前性是其被忽视的最重要原因,并对教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孟德尔的遗传单位随着遗传学研究的进步,基因概念一直在变化之中得到发展。大家知道,现代遗传学是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打下基础的。孟德尔从系统的杂交实验中,发现了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他根据这两个规律提出了“遗传因子”的假说,并得到证明。不消说,这样的遗传理论属于颗粒遗传理论,跟融合遗传理论相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