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晚新生代大型食肉目动物中,鬣狗科动物地史分布广、种类和数量多,在中国出现于中中新世至更新世晚期的地层中。形态功能学家将鬣狗科的60多个化石种分为似豺、似狼和似灵猫等生态类群,这些生态类群和现生仅存的3个食骨和1个食虫类群形成鲜明的对比。生态形态学是基于生物形态与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研究不同物种形态所代表的生态位的一种方法;研究者依靠化石鬣狗类与现生种类牙齿和头骨整体形态的相似度进行了生态形态(ecomorphology)的分类,但尚未对这些已定的生态形态进行过多变量的头骨形状分析。本文拟采用平面几何形态测量学的方法对晚中新世临夏盆地的鬣狗类进行研究,并探讨以头骨形状划分其生态形态类型的可行性。几何形态测量法是以生物形态的轮廓作为数据的计算方法,虽然目前尚未被国内古生物研究者广泛采用,但自20世纪30年代多变量统计学的理论成熟以来,这一方法的理论基础和软件算法在国外得到迅速发展,至今已成为近代生物学(neontology)和古生物学形态研究领域的一个常用工具。三维几何形态测量分析也因为三维激光扫描仪的普及而变得更简单和直观。然而,化石标本由于埋藏和保存的关系通常会出现变形或残缺不全,使目前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在古生物学的应用仍主要以平面数据分析为主。平面数据采集的第一步是从与标本某一平面相垂直的角度拍摄数码照片;虽然拍摄平面的选择通常由研究者自定,但一般会选择待研究类群形状变异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如,鱼类一般选取侧视)。第二步是形态的数字化,即使用某一种形态测量软件来标出地标点(landmarks;或称界标点、标志点、标点)。地标点的选择对于分析的结果有直接而且重要的影响,一般会选择Bookstein分类中的I型或II型作为地标点的标准。这两种地标点的共同点是可以从解剖学特征上准确地在每一个标本上找到,而无不明确或复现困难的可能性。数字化后的数据在软件中用数学算法叠加起来(superimposition,或称叠合,重叠),以去除原始图片数据中标本位置、角度及其他与几何形态无关的冗余信息。所有的数字化数据叠加起来后,利用软件计算所有标本之间的几何距离。现在常用的软件中都会以平均几何形状作为中心,而且利用类似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的多变量计算来呈现相对扭曲(或称相对反卷)轴(relative warp axis),后者即是可以用来把形态差异视觉化的多变量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平面坐标图来看不同形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用所谓的薄板样条曲线图(thin-plate spline grid)来表示相对形态上的变化。相对扭曲轴所代表的形状数据还经常被拿来与代表几何物体大小的距心值(或称重心距离,centroid size)做回归曲线分析,以便发现种群中某些形态的异速生长模式(allometry)。本文采用几何形态测量的方法对产自和政地区的鬣狗科Hyaenictitherium,Ictitherium,Adcrocuta和旁鬣狗科Dinocrocuta的材料进行研究,分析了这4个属保存完好的头骨标本的侧面形态。与东非大草原现生食肉动物的头骨整体形态分布的比较和分析表明,和政的鼬鬣狗(Ictitherium)和鬣型鼬鬣狗(Hyaenictitherium)的头骨形状分布介于现生斑鬣狗(Crocuta crocuta)、犬科猎狗(Lycaon pictus)和金豺(Canis aureus)之间,为二者似豺生态形态的解释提供了几何形态测量证据。再者,上述两属化石鬣狗的形状分布与现生斑鬣狗的幼年个体形状重叠,表明现生斑鬣狗头骨的发育机制可能是在鼬鬣狗祖先类型的异速生长规律基础上的持续发育,进而演化出现有的粗壮形态。此外,巨鬣狗(Dinocrocuta)和副鬣狗(Adcrocuta)的头骨形状与现生的斑鬣狗在几何形态测量空间内有普遍重叠的现象,指示了这些异时出现的种类具有相似的生态形态,因而可能占据相近的生态位。结果还显示巨鬣狗和斑鬣狗的幼年个体形状相近,以及两者从幼年到成年发育的形状变化过程也具有相似的规律。因而,巨鬣狗和斑鬣狗之间的趋同演化不仅表现在成年头骨的粗壮程度上,而且在幼年发育模式中也存在平行演化现象。现生发育学与行为生态学已经证实,相对其他大型食肉动物,现生斑鬣狗发育粗壮头骨形态的机制不是以增速生长,而是以延长发育期来实现的。由此推断,巨鬣狗的发育期有可能和现生鬣狗相当(35个月),也可能由于具有相对粗壮和巨大的头骨形态,其发育期会延长些。当然,这个新解释仍需要更多的化石数据和发育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蓝田地区灞河组与蓝田组产出了大量的古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序列为认识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详细描述和研究了其中的食肉类化石。计有鬣狗科3种(Ictitherium viverrinum、Hyaenictitherium cf.H.wongii、Adcrocuta eximia)和猫科2种(cf.Metailurus major与cf.Metailurus parvulus)。在下部的灞河组与上部的蓝田组界线附近,食肉类动物群落组成发生了改变,但引起这种改变的原因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中新世通古尔组 Tungurictis(Carnivora:Hyaenidae)的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氏通古尔鼬 (Tungurictisspocki)是 1 939年Colbert描述的一个采自内蒙古中中新世通古尔组的小型食肉类的新属、新种。他最初认为通古尔鼬属于灵猫科 ,但最近Hunt( 1 989)及Hunt和Solounias( 1 991 )提出通古尔鼬具有一些鬣狗科耳区的特征 (如水平方向的听泡隔板等 )但缺少典型鬣狗科强壮的用来咬碎骨骼的前臼齿。Werdelin和Solounias( 1 991 )对鬣狗科分支系统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通古尔鼬实际上是一种鬣狗科较为原始的成员。因此通古尔鼬成为研究鬣狗科初期演化关系的重要一环。Tungurictisspocki的正型标本 (AMNH 2 660 0 )是一件相当完整的头骨 ,但这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第三次中亚考查团在狼营地点 (WolfCamp)获得的惟一标本。缺少下颌骨和非常关键的下裂齿对于研究鬣狗科关系总是一件憾事。因此在通古尔台地南缘首次发现的出自同一个体的斯氏通古尔鼬上、下颌骨 ,对加深该种形态特征的认识和对鬣狗科系统关系的研究都具有一定意义。新发现的材料 (IVPPV 1 3784)包括很可能属同一个体头骨的前半部分以及下颌骨 ,并保存了P3~M2及m1~m2。V 1 3784采自内蒙古苏尼特左旗IVPP 346地点西 1 .5km(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亚考查团推饶木诺尔地点TairumNorlocality ,又称南营地SouthCamp) ,属通古尔组下部  相似文献   

4.
李强 《化石》2016,(1):72-73
近期,英国《历史生物学》(Historical Biology)期刊上在线发表了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纽约)曾志杰博士、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王晓鸣博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强博士和甘肃省博物馆颉光普研究员的合作研究成果.他们联合报道了产自西藏阿里地区札达盆地400多万年前的佩里耶上新鬣狗(Pliocrocuta perrieri)化石,这是继雪山豹鬣狗(Chasmaporthetes gangsriensis)之后在该地区发现的第二种鬣狗类化石,也是大型碎骨型鬣狗在青藏高原上的首次出现,对于研究鬣狗类的起源、多样性和古地理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1972年冬,笔者从山西临汾市药材公司里得到几颗上新蹄兔(Pliohyrax)的上颊齿。据该公司仓库管理人员谈,这些化石是从保德调拨过来的。从附着在牙齿的红色砂质泥岩以及和它在一起的其他动物化石,如 Indarctos、Ictitherium、Hipparion、Chilotherium、Palaeotragus 等判断,说明这些标本来自保德“三趾马层”的可能性很  相似文献   

6.
记述间摇蚊属Paratendipes 1新种:尖窄间摇蚊P.angustus sp.nov.和1中国新记录种:苏步间摇蚊P.subaequalis(Malloch).正模标本存放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摇蚊学研究室,副模标本保存于台州学院生物系.  相似文献   

7.
记述了安徽淮南地区晚新生代洞穴、裂隙堆积中发现的鬣狗化行。材料系2003年至2006年间由本文作者之一(金昌柱)等在淮南市八公山区进行地层古生物调查时,于大居山老洞、西裂隙及大顶山裂隙的堆积物中采集到的。与鬣狗伴生的其他哺乳动物属种多样,并具有一定的地质断代意义。大居山老洞有Pliopentalagus huainanensis、Kowalskia sp.、Nan- nocricetus mongolicus等,西裂隙有Sericolagus sp.、Mimomys sp.、Equus sanmeniensis等,大顶山裂隙则有Lepus sp.、Ailuropoda sp.、Homotherium ultima等。所发现的鬣狗化石包括Adcrocuta extmta、Chasmaporthetes lunensis和Crocuta crocuta三种其中Crocuta crocuta至少包括三个个体;其他两种则只有一个个体。淮南的鬣狗种类跨越了晚中新世至晚更新世。Adcrocuta eximia为欧亚大陆晚中新世的特有种,为鬣狗科中朝食骨方向演化的类群;体型和前臼齿主尖与晚中新世较原始的属种(如Hyaenictitherium)相比,都有壮大的趋势。Chasmaporthetes地理分布最广,除欧亚大陆有多处化石记录外,还出现于北美洲的晚上新世至中更新世动物群中。修长的肢骨与尖利的颊齿表明了其擅长奔跑的能力和主动猎食的习性。该属在淮南的出现突出反映了一种相对开阔的古地理环境。Crocuta crocuta在大居山西裂隙与大顶山裂隙中都有发现。斑鬣狗分布于中国多处的中-晚更新世地点,包括台湾的澎湖列岛。在前臼齿的形态上,C.crocuta与Pachycrocuta相似,比A.eximia的宽大,具有更为进步的特征。这说明在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Crocuta极可能完全取代了Pachycrocuta。迄今在安徽Pachycrocuta仅发现于和县与繁昌的洞穴堆积中,由于目前确定高分辨率的洞、裂隙堆积物的地层年代较为困难,安徽的有关动物群足否记录了这个替代事件有待于进一步工作。淮南的鬣狗化石至少涉及了两个不同时期的动物群:一为Adcrocuta eximia所代表的晚中新世动物群,二为Crocuta所代表的晚上新世-更新世动物群。Chasma- porthetes lunensis的出现对于年代的确定并无太大帮助,但具有草原习性的Chasmaporthetes却为动物群的古生态环境分析和重建提供了一些证据。  相似文献   

8.
淘气小贴士     
正非洲野狗甲:兄弟,鬣狗在河里干嘛昵?非洲野狗乙:不知道,它该不会是活腻了吧?鬣狗:切,你们不知道鱼很好吃吗?(天水马博宣)一群鬣狗霸占了温泉,一群野狗也想泡温泉,可又打不过鬣狗,于是野狗王就和鬣狗王谈判。野狗王:亲,让我们也泡一下温泉呗。鬣狗王:不行。野狗王:为啥?鬣狗王:我要游泳锻炼肌肉,看我腿上的肌肉就是游泳锻炼出来的。说完就给野狗王看,突然一股恶臭飘出来,野狗王立刻口吐白沫。野狗们也跑走了。鬣狗王:惹我鬣狗王,野狗变绵羊。(四川陈诺)  相似文献   

9.
本文记述了宁夏同心发现的中鬣狗—新种, Percrocuta prtmordialis sp. nov..文中讨论了 Percrocuta 属的含义,新种在该属中的地位及特征.作者认为, Percrocuta 只应包含那些生存于中中新世的小至中等个体的特化的鬣狗,而不包括那些后期的巨型鬣狗.新种个体小,在头骨上显示出一系列原始性状,是该属目前所知最原始的一个种.  相似文献   

10.
Dinocrocuta gigantea头骨的发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记述了甘肃和政县晚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一个完整的巨鬣狗头骨;讨论了它的分类地位,修正了 Schlosser 1903年建种时的一些鉴定错误.巨鬣狗是鬣狗科中一个十分特化的成员,应代表一个独立的属.根据命名规则,我们采用 N. schmidt-Kittler 1976年所创的 Dinocrocuta. 因此,这个种应订正为 Dinocrocuta gigantea (schlosser, 1903).  相似文献   

11.
孙家洞遗址初步测年为40万年左右,出土了少量石制品、古人类牙齿以及大量动物化石,其中一件骨骼标本存在非常规整的穿孔,其整体形态和大小与人工穿孔比较相似。通过系统的宏观观测与显微镜下分析,并与已明确性质的考古标本(自然穿孔和人工穿孔标本)和实证材料(现代鬣狗洞发掘出土材料)进行对比后发现,孙家洞遗址出土的穿孔标本与食肉类啃咬、甲虫类啮食以及人工造成的穿孔标本存在明显差异,而具备了被鬣狗胃酸腐蚀标本的所有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2.
孙家洞遗址初步测年为40万年左右,出土了少量石制品、古人类牙齿以及大量动物化石,其中一件骨骼标本存在非常规整的穿孔,其整体形态和大小与人工穿孔比较相似。通过系统的宏观观测与显微镜下分析,并与已明确性质的考古标本(自然穿孔和人工穿孔标本)和实证材料(现代鬣狗洞发掘出土材料)进行对比后发现,孙家洞遗址出土的穿孔标本与食肉类啃咬、甲虫类啮食以及人工造成的穿孔标本存在明显差异,而具备了被鬣狗胃酸腐蚀标本的所有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3.
巨鬣狗(Dinocrocuta gigantea)之前曾因其特殊的乳齿特征而被排除于鬣狗科之外,而归入单独的中鬣狗科(Percrocutidae)。对一产自陕西府谷的巨鬣狗头骨后部进行了扫描和内部结构重建,详细描述了颅基部内外形态,并与其他猫形类进行了对比。巨鬣狗在颅基部显示出了鬣狗科的典型模式,支持将其置于鬣狗科之内的传统观点,而中鬣狗科的有效性则值得怀疑。巨鬣狗的颅基部还具有很多独特特征,暗示其可能是鬣狗科的一个早期旁支。  相似文献   

14.
鬣狗行迹辨     
最近在报刊上几次有人提到了鬣狗,引起了人们对这类动物的兴趣。确实,鬣狗身上的一些独特之处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也颇使人感到困惑不解。因此,从古希腊开始直到近代,一直流传着关于鬣狗的种种传说。这就更增加了这种动物的神秘色彩。只是到了最近几十年,随着人们对非洲天然动物园中现生鬣狗的实地观察,鬣狗的某些“奇行怪癖”才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它的神秘的外衣才被剥去。对于古生物学工作者来说,鬣狗甚至更为有趣。大家知道,现生鬣狗仅有三属四种,而且只分布在非洲和亚洲南部部分地区。但在历史上,鬣狗的化石家族却曾繁盛一时,广布于欧、亚、非三大洲,而且入侵到了北美,曾成为食肉猛兽中最占优势的一类,留下了大量的化石记录。更为有趣的是,现生鬣狗的发源地,根据最近的研究,极有可能恰恰是中国这块大地。这样看来,我们和鬣狗也并不是毫无干系的了。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中沟细蜂属一新种记述(膜翅目,细蜂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录我国中沟细蜂属Parthenocodrus 1新种:康定中沟细蜂P.kangdingensis sp. nov.(四川).描述了其形态特征并与近似种做了比较.模式标本存浙江大学寄生蜂标本室.  相似文献   

16.
记述了我国3种豹蛛,根据其外雌器和触肢器结构特点,应归入枯藤豹蛛Pardosa xerampelina种组.其中新种1种为蝶形豹蛛Parodsa papilionacasp.nov;另两种为我国新纪录种:草豹蛛P.herbosa Jo et Paik,1984及淡豹蛛P.indecora L.Koch,1879.编制了该种组我国分布种的检索表.模式标本及其他检视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道虎沟中侏罗世小蝎蛉科(昆虫纲,长翅目)昆虫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描述小蝎蛉科化石1新属2新种:多脉原始小蝎蛉Protochoristella polyneura gen.et sp.nov.,美丽原始小蝎蛉P.formosa gen.et sp.nov..简要讨论了小蝎蛉科的起源与演化.所有化石标本均采于内蒙古宁城道虎沟中侏罗世九龙山组地层,模式标本现保存于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18.
南京汤山驼子洞洞穴堆积中鬣狗粪化石含有相对丰富的孢粉,推测草食性哺乳动物食用带有孢粉的植物后,经鬣狗的猎杀、摄食、消化和排泄,孢粉较好地保存在鬣狗粪中,形成粪化石,成为洞穴地层的组成部分。虽然鬣狗粪化石中的孢粉含量不及湖沼相地层中丰富,但有几种植物的花粉保存较好且相对集中,如Pinus,Tsuga,Quercus,Carpinus,Artemisia,Cyperaceae,Polygonum,Polypodiaceae出现的频率较高。孢粉组合揭示早更新世南京地区植被主要是草原或森林-草地,气候凉干或半干旱半湿润,可以和地层中脊椎动物群反映的自然环境相互印证。在研究洞穴古环境的代用指标中,堆积物中的鬣狗粪化石中包含的孢粉是比较好的研究对象,对环境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记述剑盾狭背瘿蜂属Prosaspicera Kieffer 2新种:天目剑盾狭背瘿蜂P.tianmunensis sp.nov.和福建剑盾狭背瘿蜂P.fujianensis sp.nov.以及2中国新记录种:异剑盾狭背瘿蜂P.confusa Ros-Farré,2006和东方剑盾狭背瘿蜂P.orientalis Pujade-Villar,2006,提供了中国该属的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浙江农林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20.
中国鮡属鱼类二新种记述(鲇形目:鮡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在四川西部收集的鮡科鱼类标本中,发现有鮡属(Pareuchiloglanis)的壮体鮡,新种P.robusta sp.nov.和四川鮡,新种P.sichuanensis sp.nov.,对二新种的形态特征作了详细描述,并与相近种的主要性状列表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