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1月,美国芝加哥伊利诺斯一位科学家宣称试图克隆人类,再次引发有关克隆的争论.众多科学家和政治家猛烈砰击这一计划,认为这是不道德和不健康的.  相似文献   

2.
陈文敏 《化石》2002,(2):33-34
读《化石》2001年第2期“斥中华祖先外星人邪说”一文 ,我很是震惊 ,张法奎先生作为中国科学院的一位科学家 ,竟然在学术争论上采用文化大革命时“扣帽子 ,打棍子”的那一套 ,甚至把批判对象的爷爷奶奶也拉出来一起批斗 ,真是有损于科学家高尚求实的风范而反倒有几分投机的嫌疑 ,这样舞枪弄棍其结果是对科学探索的无理摧残。更有甚者 ,他的大批判技巧竟是“偷换概念”“无中生有” ,所以他的批判的飞箭射向的也便是他自己带来的靶子。我在这里严正申明 ,在我的文章中根本不存在什么“单字初文3”“火星大耳外星人”“人与外星人通婚”…  相似文献   

3.
今年4月19日是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逝世一百周年。他在生前曾对一位出版家的访问,作了如下的回答:“我叫查理士·达尔文,出生于1809年,学习了,作了环球旅行,然后再学习。”这就是达尔文的实事求是,孜孜不倦的学习和工作精神。  相似文献   

4.
动态信息     
动态信息全球概览:克隆人计划遭到反对1998年1月,美国芝加哥伊利诺斯一位科学家宣称试图克隆人类,再次引发有关克隆的争论。众多科学家和政治家猛烈砰击这一计划,认为这是不道德和不健康的。物理学家RichardSed最初是在1997年12月的一次复制技术...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篇关于宋延州永宁关“竹笋”化石考辨记实。据现在的延水关地形、地层和所采集的植物化石,作者肯定北宋进步的政治家、杰出的科学家沈括论述“竹笋”化石的正确方面,兼谈他在古生物学上的历史贡献,反映了宋朝时期儒法两条政治思想路线在自然科学领域里的斗争。  相似文献   

6.
吴新智 《化石》1999,(4):2-3
人类起源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唯心主义者往往信口开河编造种种谎言蒙骗和吓唬轻信的人们,妄图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法轮大法”会长李洪志说人是外星掉下来的,就是一个例子。他有证据吗?没有。他还说过有美国科学家发现过踩在2-6亿年前的三叶虫化石上的人类脚印(而且据他说还是穿了鞋的)化石,似乎是提出了化石证据,但是他能说出这个科学家的名字吗?资料刊登在什么学术刊物?有照片吗?实物现存何处?有哪些科学家检验过并且认可这些发现?他没有说,也肯定说不出来。这正表明他宣扬的是伪科学。唯物主义者对人类来源问题却是根…  相似文献   

7.
第一届国际作物科学会议于1992年7月14~22日在美国衣阿华州中心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85个国家的1016名代表,我国大陆有18人,台湾4人。除美国、加拿大、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以外,中国是参加人数较多的一个国家。会议安排紧凑,计划性强。每天上午有一位中心议题的主要发言人,四位补充发言;11:00~14:00展出墙报;下午专题讨论。午间和晚上穿插许多其它专业活动。 1 会议邀请了美国著名农业科学家Norman E. Borlaug,他在197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是世界上农业  相似文献   

8.
20 0 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 ,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以及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 ,以表彰他们创造性地应用物理化学分析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结构分析测定的研究。其中芬恩和田中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方法”和“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法” ,维特里希则是开创了“利用核磁共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1978年美国有人出了本书,杜撰了一个故事,说美国一科学家已成功地为一位百万富翁用体细胞繁殖了后代。由于作者再三坚持所写的事是绝对真实的,于是引起了一场持续时间较久的公众大辩论。辩论的主题就是“克隆人”。美国国会举行了数次听证会,邀请著名科学家出席,其中不乏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向议员们说明有关技术发展过程时,他们从20年代的施佩曼结扎卵子谈到了戈登在蛙中用体细胞核所进行的移植实验。虽然科学家和传媒当时都指出从事这些工作的科学家从未把自己的工作称之为“克隆”,但由于是在“克隆人”的题目下展开的,就此造成了“克隆”一词用法的泛化和混乱。 高峰同志的这篇文章,分析了与克隆有关各概念之间的差异和用法,条理清楚,观点明确,言之有据,对如何规范化地使用这些名词很有帮助。当然,作者的观点并不代表本刊的观点,欢迎读者各抒己见,开展讨论。  相似文献   

10.
有 4位科学家从设计、架构、筹划到启动和取得初步成果 ,始终参加了中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 .他们所做努力的背后 ,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 4位过去彼此间不是老同学 ,就是老相识 ,时间渊源已有 1 0~ 2 0年 ,他们自称同时代人 ,同时出国留学 ,有“文革”经历 ,有自然灾害记忆 ,有土插队和洋插队的对比 ,有在科学事业上的经历 ,性格中又都有很强的理想主义成分 .他们是 :杨焕明 1 952年出生 . 80年代初留学丹麦 ,获博士学位 . 90年代曾多次在美国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做博士后研究 .丹麦一家研究机构至今仍聘请他任全职教授 ,每天工资相…  相似文献   

11.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在免疫学领域做出开创性工作的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博伊特勒、法国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和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表彰三位免疫学家“发现先天性免疫激活新机制”和“发现树突状细胞及其在获得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奇云 《化石》2003,(4):19-23
姓氏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但一直以来许多人只是把姓氏当作沿袭后代的一种标志、一个符号。很少有人知道姓氏以其特殊的血缘文化记录了中华民族从形成、演变到今天的近 1 3亿大家庭的五千年社会进化史和人类遗传的奥秘。 2 0 0 2年 8月 1 6日 ,新华社发布消息 :我国姓氏遗传学专家关于“姓氏基因”的最新研究成果引人注目 ,研究者称。查一查Y染色体上的“姓氏基因” ,就可以帮助中国人寻根问祖。奇 !基因与姓氏有关在一般人看来 ,“姓氏”与“基因”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然而 ,在一些科学家的眼里 ,两者在遗传学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相似文献   

13.
狼孩的启示     
那还是在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往在是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图1)。一个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据美国《自然史》杂志刊登的一篇书评说,“狼孩”的发现者、孤儿院的主持人辛格在他所写的《狼孩和野人》一书中,详细地记载了他和妻子一起如何努力把  相似文献   

14.
江南 《植物杂志》2009,(1):76-77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之间建立友善关系,双方必须彼此了解才行。这种了解的方式,也叫“禽言兽语”。科学家发现,海洋动物尤其是海兽不仅存在着“语言”,而且还有不同的“方言”。  相似文献   

15.
美国和加拿大的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固定在人膝盖上的发电装置。这种装置可通过收集人走路时损失的能量发电,足够给10部手机充电。美国密歇根大学工程师阿瑟一郭说,这种装置的发电原理与靠刹车供电的电瓶车相似。据他介绍,行人迈出一条腿后,膝盖会自然刹住。这时,将有一些能量损失,而“膝盖发电器”可将损失的能量收集起来,转化为电能。  相似文献   

16.
<正>王安石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我国古代历史名人,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表现出了非常远大的志向,锐意于改革,希望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改变当时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虽然那场轰轰烈烈的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也没有减少后人对他的推崇与敬仰。另外,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也十分突出,他的诗歌风格含蓄深沉,意境空阔苍茫。  相似文献   

17.
兰州软儿梨     
传说在南宋时,有位高僧去化缘,一天中午路过一农夫家门,想讨回水喝,那农夫顺手拿了几个发黑变软的梨子给他,高僧接过梨子看了半天问农夫这是什么梨子?农夫回答,你吃了就知道,高僧食后赞扬道:“这梨虽然黑较难看,而香甜如蜜,清凉爽口,味道滋美,梨中魁首”。农夫反问:这是何梨?高僧答:“叫它较儿香梨吧!”从此救儿梨得名,兰州人习惯亲切地叫它软儿”。后来兰州人每到冬天围着火炉吃软地,特别是农村人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在秋天将一些软儿贮藏起来,到了寒冬腊月把软儿放到室外冻成冰梨,吃时放到清洁的凉水中浸泡数十分钟,待…  相似文献   

18.
《生物磁学》2014,(25):I0004-I0004
青霉素(盘尼西林)是抗生素界的鼻祖。作为20世纪的一项科学奇迹,目前它的抗菌能力已经大大降低。但最近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的科学家Chuanbing Tang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了一种新方法能够恢复青霉的抗菌活性,甚至可以对抗”超级细菌”。相关研究发表在近期《美国化学学会》期刊上。  相似文献   

19.
克隆与克隆动物基因相同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籍华人牛满江教授,著名生物学家,1912年生于中国河北省。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1936年毕业留校任助教,1937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4年由北大派出去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1946年获博士学位。自此,先后在斯坦福大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后改名为洛克菲勒大学和坦普尔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并获得坦普尔大学终身教授,名字被载入美国科学家名人录。从1953年起,他潜心于“核糖核酸在发育中独特功能”的研究,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先行者。他创立了“外基因学说”,开创了人工培育新物种的新思路。获得“利利学术”及“古根海姆”奖。1970年被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牛教授身居海外,对祖国科学教育事业极为关注,1978年,首先接收中科院派去美国的访问学者,打破中美学术交流的禁令,1980年中科院授予他科学顾问,中国各地的大学及科研机构授予他名誉教授、顾问头衔者30多个。近来,为促进中国生命科学的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他主持下在北京成立了“牛满江基金会”,将为培养优秀人才,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方面作更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接到王德宝先生仙逝的消息时 ,我感到深深的悲痛。我和他共事多年 ,195 9年我从有机所回到生化所时 ,分配到了王先生的组里。有一段时间 ,我和他共处一室 ,王先生给我讲他在美国的生活和他回国时的困难。他是一位很和蔼可亲的人 ,我生气的时候 ,他常常对我说“别着急嘛” ,使我平静下来。他也是一位很耐心的人 ,如果他对我们的实验结果有不同看法 ,他会平静地与我们讨论。我至今仍能快乐和感激地回忆起我和王先生共事的那段时光 ,我从他那里学到很多。196 6年我回柏林后 ,我被洪堡大学医学系微生物研究所录取 ,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根据当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