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脑心清片对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数量及功能的变化。方法:将40例IHD患者随机分为脑心清组30例和贝那普利组10例;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中分离单核细胞;分别观察治疗前后EPCs的粘附能力、迁移能力和体外生成血管能力。结果:脑心清组在治疗后IHD患者外周血中EPCs数量显著升高,其粘附能力、迁移能力和体外生成血管能力也明显改善。结论:脑心清片可以升高IHD患者外周血中EPCs数量并改善其功能。  相似文献   

2.
他汀类药物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Zhu JH  Tao QM  Chen JZ  Wang XX  Zhu JH  Shang YP 《生理学报》2004,56(3):357-364
本文旨在探讨他汀类药物氟伐他汀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数量和功能的影响.用密度梯度离心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human fibronectin)包被的培养板中,培养7 d后,收集贴壁细胞,加入不同浓度氟伐他汀(分别为0.01、0.1、1、10μmol/L)和辛伐他汀(1 μmol/L),培养一定的时间(6、12、24、48 h).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UEA-I和DiI-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进一步鉴定EPCs,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计数.采用MTT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粘附能力测定实验和体外血管生成试剂盒观察EPCs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粘附能力和体外血管生成能力.结果显示,氟伐他汀可显著增加外周血EPCs的数量,并且EPCs数量随氟伐他汀浓度增加及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1 μmol/L浓度氟伐他汀作用24h对EPCs的数量影响最为显著(较对照组增加15倍,P<0.05).在动物实验中,喂养氟伐他汀3周后,大鼠的EPCs也较对照组增加2倍(P<0.05),进一步支持了体外实验的结果.氟伐他汀和辛伐他汀也显著改善外周血EPCs的粘附能力、迁移能力、增殖能力和体外血管生成的能力,相同浓度的氟伐他汀和辛伐他汀(1 μmol/L)对EPCs数量和功能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上述观察结果提示他汀类药物可增加EPCs的数量,改善EPCs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高脂血症可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本研究降脂红曲制剂血脂康胶囊对高脂模型大鼠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给予Wistar大鼠高脂饲料30 d,造成高血脂大鼠模型,灌服血脂康胶囊。密度梯度离心法分别分离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组和血脂康治疗组大鼠骨髓单核细胞,应用EGM-2MV进行体外培养。以4~6代EPCs为靶细胞。采用Edu标记技术、CCK-8检测法、粘附能力测定试验、改良的Boyden小室、Matrigel法、荧光定量RT-PCR等方法分别检测EPCs增殖、粘附、迁移、体外成血管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等炎性因子的表达。结果:高血脂模型组大鼠EPCs的增殖、粘附、迁移及成血管能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炎症因子MCP-1表达则高于对照组;与高脂模型组EPCs比较,血脂康可明显促进EPCs的增殖、粘附、迁移及成血管,下调MCP-1的表达。结论:高脂状态下大鼠EPCs的增殖、粘附、迁移及成血管等生物学功能受损,血脂康能调整脂质代谢,改善高脂血症大鼠EPCs功能,从而起到保护血管内皮的功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观察他汀类新药(匹伐他汀)对EPCs数量及增殖、迁移和粘附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人脐静脉血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包被有人纤维连接蛋白培养板上,培养7 d后,收集贴壁细胞,加入不同浓度匹伐他汀(分别为0.001μmol/L、0.01μmol/L、0.1μmol/L、1.0μmol/L)培养24h,用免疫荧光法观察EPCs吸收FITC-UEA-I和Dil-acLDL情况对EPCs进行鉴定,然后分别采用MTT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粘附能力测定实验对各实验组测定,来观察匹伐他汀对EPCs数量及增殖、迁移和粘附功能影响。结果:匹伐他汀组与对照组相比,匹伐他汀显著提高了体外培养EPCs的数量及增殖、迁移与粘附能力(P0.05)。匹伐他汀浓度在0.1μmol/L时对EPCs影响达到最大。随着药物浓度的继续增大,EPCs的上述功能反呈下降趋势,但1.0μmol/L组仍高于对照组。结论:匹伐他汀能增加体外培养EPCs的数量及增殖、迁移和粘附能力,可作为EPCs培养的一种改良方法,为其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观察他汀类新药(匹伐他汀)对EPCs数量及增殖、迁移和粘附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人脐静脉血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包被有人纤维连接蛋白培养板上,培养7 d后,收集贴壁细胞,加入不同浓度匹伐他汀(分别为0.001 μmol/L、0.01 μmol/L、0.1 μmol/L、1.0 μmol/L)培养24 h,用免疫荧光法观察EPCs 吸收FITC-UEA-I 和Dil-acLDL情况对EPCs 进行鉴定,然后分别采用MTT 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粘附能力测定实验对各实验组测定,来观察匹伐他汀对EPCs 数量及增殖、迁移和粘附功能影响。结果:匹伐他汀组与对照组相比,匹伐他汀显著提高了体外培养EPCs的数量及增殖、迁移与粘附能力(P〈0.05)。匹伐他汀浓度在0.1 μmol/L 时对EPCs影响达到最大。随着药物浓度的继续增大,EPCs的上述功能反呈下降趋势,但1.0 μmol/L 组仍高于对照组。结论:匹伐他汀能增加体外培养EPCs的数量及增殖、迁移和粘附能力,可作为EPCs 培养的一种改良方法,为其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该文探讨了mi R-92a对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迁移、黏附、增殖以及血管形成能力等的影响。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骨髓来源的单核细胞,体外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的EGM-2MV完全培养基中。利用LipofectamineTM 3000分别将mi R-92a模拟物(mi R-92a mimics)、mi R-92a抑制剂(mi R-92a inhibitor)及其对应的对照组(negative control,NC)转染入第3~5代EPCs,即晚期EPCs。采用改良Boyden小室、黏附实验、CCK-8及Matrigel胶分别检测EPCs迁移、黏附、增殖及体外成血管能力。mi R-92a模拟物明显抑制了EPCs的迁移和体外成血管能力(P0.05),但不影响EPCs的黏附和增殖能力;而mi R-92a抑制剂则促进了EPCs的迁移和体外成血管能力(P0.05),亦不影响EPCs的黏附和增殖能力。结果表明,mi R-92a可抑制EPCs的迁移及体外成血管能力。该研究结果将为临床以mi R-92a和EPCs为靶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PA)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α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相关性,以期为治疗冠心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2012年8月到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88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CC良好40例、不良48例),均采集外周血测定EPC数量、体外生成血管能力,并用ELISA法检测其血浆SDF-1α水平,采用直线相关和Pearson检验分析CCC良好与不良者各指标间及与CCC分级的相关性;将所有入选病例随机分为6组,并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分别加入不同的培养液,培养7天后体外测定EPCs数量以及生成血管的能力,并通过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上清中VEGF的蛋白水平。结果:CCC不良组EPCs数量、体外生成血管能力及SDF-1α水平均明显低于CCC良好组(P0.05)。体外生成血管能力、循环EPCs数量以及SDF-1α水平均与CCC分级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r=0.72、0.67、0.79,均P0.05);循环EPCs数量、SDF-1α水平以及体外生成血管能力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性(r=0.78、0.62,均P0.05)。与PBS、SDF-1α+AMD3100及SDF-1α+KI8751干预物质比较,SDF-1α能够呈剂量依赖性的明显提高EPCs数量、增强其体外生成血管的能力及VEGF水平(P0.05)。结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循环EPCs及SDF-1α与CCC形成有关,VEGF可能参与该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lCa通道抑制剂--尼氟酸(Niflumic,NFA)对大鼠骨髓来源的晚期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骨髓单核细胞,应用EGM-2完全培养液进行体外培养,以第三代或第四代的晚期EPCs作为靶细胞,应用RT-PCR检测晚期EPCs上是否存在Cl Ca通道标志基因TMEM16A和Cl Ca4的表达。采用CCK-8法、Ed U标记法、划痕实验、Boyden小室实验及Matrigel法分别检测10μmol/L NFA对细胞增殖、迁移及体外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应用荧光定量PCR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内皮分化标志v WF和CD3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晚期EPCs表达ClCa通道标志基因TMEM16A和ClCa4;NFA抑制晚期EPCs的迁移功能(P0.05);但对EPCs的增殖、分化及成血管能力有促进作用。NFA上调了晚期EPCs的CD31和v WF基因和蛋白表达。结论:NFA能促进EPCs的增殖、分化及成血管能力,抑制EPCs的迁移能力。NFA对EPCs生物学特性的这类影响将为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选择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 SPA)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alpha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相关性,以期为治疗冠心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 2012 年8 月到2014 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88 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CC 良好40 例、不良48 例),均采集 外周血测定EPC 数量、体外生成血管能力,并用ELISA 法检测其血浆SDF-1alpha 水平,采用直线相关和Pearson 检验分析CCC良好 与不良者各指标间及与CCC 分级的相关性;将所有入选病例随机分为6 组,并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分别加入不同的培养 液,培养7 天后体外测定EPCs 数量以及生成血管的能力,并通过ELISA 法检测培养液上清中VEGF 的蛋白水平。结果:CCC 不 良组EPCs 数量、体外生成血管能力及SDF-1-alpha水平均明显低于CCC 良好组(P<0.05)。体外生成血管能力、循环EPCs 数量以及 SDF-1alpha水平均与CCC分级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r =0.72、0.67、0.79,均P<0.05);循环EPCs 数量、SDF-1alpha水平以及体外生成血 管能力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性(r =0.78、0.62,均P<0.05)。与PBS、SDF-1alpha+ AMD3100 及SDF-1alpha+ KI8751 干预物质比较,SDF-1琢 能够呈剂量依赖性的明显提高EPCs 数量、增强其体外生成血管的能力及VEGF水平(P<0.05)。结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稳定型 心绞痛患者循环EPCs及SDF-1琢与CCC 形成有关,VEGF可能参与该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电磁辐射对体外培养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迁移、黏附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与肾脏疾病的可能关系。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MNCs),接种至纤维连接素包被的培养板上,培养6d后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荧光鉴定EPCs。采用MTT比色法、Transwell小室和黏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平均功率密度为65mW/cm2,时间20min的电磁辐射对EPCs的增殖、迁移、黏附能力的影响;同等剂量全身照射大鼠,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肾脏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从大鼠骨髓能成功分离培养获得EPCs。EPCs的增殖、迁移、黏附能力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大鼠接受全身照射后各时相点无明显组织学改变,但超微结构显示在照射后3h后开始出现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足突肿胀,12h后出现部分足突融合。结论:电磁辐射导致EPCs生物功能显著减弱,肾小球超微结构改变,电磁辐射可能与起肾脏疾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内向整流钾通道阻断剂氯化钡(BaCl2)和氯化铯(CsCl)对内皮祖细胞(EPCs)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大鼠骨髓单核细胞,并进行体外诱导培养。待细胞培养至3~5代时将细胞消化并等密度接种于六孔板中,待细胞融合至80%时用含2%胎牛血清的M199对其进行同步化处理,然后分组进行干预。本实验主要分两组:1BaCl2(100μmol/L)及其无BaCl2的台氏液组;2CsCl(1 mmol/L)及其正常对照组。依照上述分组加入阻断剂干预12 h后,检测迁移、粘附功能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前列环素(PGI2)基因表达的变化。此外,收集各组处理3 d后的细胞上清,用ELISA试剂盒检测上清中SDF-1的含量。并进一步通过信号通路阻断剂预先干预内皮祖细胞(EPCs),然后重复上述处理,并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SDF-1基因表达的变化来推测其作用机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用BaCl2、CsCl处理后的EPCs迁移、粘附能力显著增强,SDF-1、PGI2基因表达量增加;ELISA检测结果显示,SDF-1分泌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Ba2+、Cs+促进SDF-1分泌与e NOS信号通路有关;促进PGI2的分泌与P38信号通路相关。结论:Ba2+、Cs+具有促进EPCs迁移、粘附和分泌功能;SDF-1分泌增加的机制可能是通过e NOS信号通路来完成的,而PGI2与P38信号通路有关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否能通过加速内皮修复预防再狭窄,并探讨该作用与其动员效应即EPCs数量和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损伤未干预组和G-CSF组,后两组行颈总动脉球囊损造模,G-CSF组连续给药7天后观察各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增值、粘附、迁移功能,4周后观察再狭窄和再内皮化程度.结果:G-CSF组再内皮化率高于对照组,再狭窄率低于对照组,再内皮化率和再狭窄率呈线性负相关;G-CSF组内皮祖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内皮祖细胞增值、粘附、迁移功能也明显提高.结论:G-CSF通过加速内皮修复能预防再狭窄,该作用与其动员效应即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增加和增值、粘附、迁移功能的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种具有分化为内皮细胞能力的前体细胞,对于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和血管生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血脂状态下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 LDL)增加严重影响EPCs的作用与功能,这也是高血脂诱发动脉粥样硬化(AS)的机制之一。在此之前的体内研究表明,从皂荚中提取的刺囊酸(echinocystic acid,EA)有较好的抗粥样硬化作用,但具体机制尚未得到阐述。鉴于EPCs在AS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本论文研究了EA对于EPCs的保护作用。本研究采用ox LDL造成体外培养分化的EPCs数量和功能损伤,给药组经不同剂量的EA处理,通过TUNEL、Transwell小室等手段观察凋亡、粘附、迁移、一氧化氮(NO)释放等数量与功能指标。通过设置药理抑制组和Western blot考察了EA对于PI3K/Akt/e NOS通路的作用。结果显示ox LDL明显增加EPCs的凋亡,TUNEL阳性率为35.2%,为正常组的5.5倍;ox LDL还抑制了EPCs的粘附(200倍视野下从正常的24个减少到14个),使细胞迁移率从11%降至6.6%、NO的合成从18.37μM降到7.97μM;ox LDL抑制e NOS的表达和Akt及e NOS的磷酸化,抑制率均在50%以上。高剂量的EA显著改善了上述结果,TUNEL阳性率为14.7%、EPCs的粘附恢复为20个、细胞迁移率为10.2%、NO的合成为19.28μM,EA虽然对e NOS的表达没有影响,但却显著激活了e NOS(p-e NOS/e NOS为1.33,模型组为0.82),并将ox LDL抑制的Akt磷酸化恢复至正常的76%。另外,PI3K抑制剂能部分抵消EA的作用。结果表明刺囊酸对于ox LDL诱导的EPCs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机制为直接增加Akt和e NOS的磷酸化。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种具有分化为内皮细胞能力的前体细胞,对于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和血管生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血脂状态下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 LDL)增加严重影响EPCs的作用与功能,这也是高血脂诱发动脉粥样硬化(AS)的机制之一。在此之前的体内研究表明,从皂荚中提取的刺囊酸(echinocystic acid,EA)有较好的抗粥样硬化作用,但具体机制尚未得到阐述。鉴于EPCs在AS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本论文研究了EA对于EPCs的保护作用。本研究采用ox LDL造成体外培养分化的EPCs数量和功能损伤,给药组经不同剂量的EA处理,通过TUNEL、Transwell小室等手段观察凋亡、粘附、迁移、一氧化氮(NO)释放等数量与功能指标。通过设置药理抑制组和Western blot考察了EA对于PI3K/Akt/e NOS通路的作用。结果显示ox LDL明显增加EPCs的凋亡,TUNEL阳性率为35.2%,为正常组的5.5倍;ox LDL还抑制了EPCs的粘附(200倍视野下从正常的24个减少到14个),使细胞迁移率从11%降至6.6%、NO的合成从18.37μM降到7.97μM;ox LDL抑制e NOS的表达和Akt及e NOS的磷酸化,抑制率均在50%以上。高剂量的EA显著改善了上述结果,TUNEL阳性率为14.7%、EPCs的粘附恢复为20个、细胞迁移率为10.2%、NO的合成为19.28μM,EA虽然对e NOS的表达没有影响,但却显著激活了e NOS(p-e NOS/e NOS为1.33,模型组为0.82),并将ox LDL抑制的Akt磷酸化恢复至正常的76%。另外,PI3K抑制剂能部分抵消EA的作用。结果表明刺囊酸对于ox LDL诱导的EPCs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机制为直接增加Akt和e NOS的磷酸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电磁辐射对体外培养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迁移、黏附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与肾脏疾病的可能关系。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MNCs),接种至纤维连接素包被的培养板上,培养6d后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荧光鉴定EPCs。采用MTT比色法、Transwell小室和黏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平均功率密度为65mW/cm2,时间20min的电磁辐射对EPCs的增殖、迁移、黏附能力的影响;同等剂量全身照射大鼠,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肾脏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从大鼠骨髓能成功分离培养获得EPCs。EPCs的增殖、迁移、黏附能力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大鼠接受全身照射后各时相点无明显组织学改变,但超微结构显示在照射后3h后开始出现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足突肿胀,12h后出现部分足突融合。结论:电磁辐射导致EPCs生物功能显著减弱,肾小球超微结构改变,电磁辐射可能与起肾脏疾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番茄红素对高糖所致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功能障碍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可能机制。EPCs分为空白对照组、高糖组、番茄红素10、30、50μg/mL低、中、高剂量和信号阻断剂(1μmol/L SB203580)组,用33 mmol/L葡萄糖诱导EPCs损伤,分别采用MTT比色法、黏附能力测定实验、改良的Boyden小室检测EPCs黏附、迁移能力,Matrigel成血管网实验评价体外小管形成能力,Western-blot检测磷酸化和非磷酸化p38 MAPK蛋白表达量。实验表明番茄红素可改善高糖环境下EPCs黏附、迁移和体外小管形成能力,其机制可能与番茄红素抑制EPCs中p38 MAPK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7.
改善血流、促进血管新生是缺血性外周血管疾病的重要治疗措施.由于载脂蛋白A(ApoA)与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具有75%~98%的结构同源性,因此,ApoA也可能通过类似Plg的方式抑制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增殖、黏附及迁移而影响血管发生的能力.本文研究ApoA对EPCs 血管发生的影响及机制.为了编码人ApoA全长cDNA序列的pSG-5表达载体,转染COS-7细胞株后进行培养,收集培养液,免疫亲和层析法分离纯化ApoA蛋白;从转ApoA基因小鼠、野生型对照鼠及正常对照鼠骨髓分离培养EPCs,经ApoA处理后移植下肢缺血实验小鼠,于移植后第3、7、14天后观察ApoA对EPCs黏附、迁移及血管发生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ApoA能显著降低 EPCs的黏附、迁移能力,Matrigel胶上,EPCs血管腔样结构严重破坏,体内实验揭示,EPCs归巢至ApoA转基因小鼠缺血组织血管周围的数量及毛细血管数量显著减少.结果表明,ApoA能损伤EPCs的黏附、迁移及归巢,最终损伤EPCs的血管发生能力.  相似文献   

18.
内皮祖细胞(EPCs)是一种具有较强增殖能力的前体细胞,血管损伤或者缺血会刺激骨髓EPCs动员,迁移、归巢于相应的靶位,然后分化为内皮细胞(ECs),从而参与血管修复和血管新生。因此,EPCs的成功发现为缺血性和血管损伤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但是EPCs存在动员率低、靶向性较差和功能不全等问题。大量研究显示细胞因子对EPCs的动员、归巢、增殖和分化等均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通过调控细胞因子能改善EPCs的功能活性,因此选择合适的细胞因子来提高EPCs功能变得非常重要。现总结了近年来细胞因子对EPCs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和作一定的展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育运动对冠心病(CHD)患者内皮祖细胞(EPCs)内皮损伤修复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广州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8例符合冠心病临床诊断标准的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同时实验组参与3个月踏车运动试验(每周3次,30 min/次,MET为4.5),对照组不进行运动干预。通过Boyden改良小室法和观察荧光标记的EPCs(CM-DiI-EPCs)黏附到内皮细胞单层数量来分别检测EPCs的迁移能力和黏附能力;利用裸鼠颈动脉内皮损伤模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和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分别研究EPCs在体内皮损伤修复能力、血管内皮功能和动脉硬度。统计学采用单因素方差和Pearson法相关性分析。结果 3个月的体育锻炼后,实验组受试者外周血EPCs体外的迁移(运动后:52.5±8.9;运动前:30.6±5.4;t=3.767,P=0.013)、黏附能力明显提高(运动后:48.2±7.6;运动前:30.5±4.8;t=4.311,P 0.001),移植后裸鼠颈动脉内皮损伤在体的内皮化面积增大(运动后:55.2%±9.1%;运动前:35.9%±4.9%;t=5.315,P=0.012);内皮功能FMD改善(运动前:5.9%±2.1%;运动后:8.1%±2.6%;t=3.253,P 0.001);动脉弹性PWV下降[运动前:(1618±160.2)cm/s;运动后:(1456±125)cm/s;t=2.781,P=0.014];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升高的FMD、下降的PWV分别与增加的EPCs再内皮化面积呈正相关,而对照组以上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体育运动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提高动脉弹性,部分机制可能与循环EPCs介导的内皮损伤修复能力增强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衍生因子-1(SDF-1)的协同作用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集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与健康对照的外周静脉血,分离培养外周血中的EPCs。用分别含有不同VEGF与SDF-1的培养基处理患者外周血分离的EPCs,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以及患者和对照中VEGF和SDF-1的蛋白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增值能力,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分别转染VEGF-si RNA与SDF-1-si RNA至各组细胞观察抑制VEGF和SDF-1对EPCs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VEGF和SDF-1在患者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VEGF和SDF-1对EPC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有促进作用,且在其协同作用下效果显著。抑制VEGF或SDF-1显著降低VEGF和SDF-1对EPCs增殖迁移能力的促进作用。结论:VEGF和SDF-1的协同作可促进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EPCs的细胞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对患者血管修复提供新的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