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种锦鸡和环颈雉线粒体DNA(mtDNA)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张亚平  陈欣 《动物学研究》1991,12(4):387-392
本文以10种限制性内切酶分析雉科中环颈雉,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线粒体DNA(mtDNA)。雉属与锦鸡属之间的遗传距离P为0.076(0.067-0.085),红腹锦鸡与白腹锦鸡的P为0.012。推算雉属和锦鸡属的分化大约发生在3.8×10[6]年以前,红腹锦鸡与白腹锦鸡的分化大约在6×10[5]年以前。这些结果表明:1.在雉科系统发生中,雉属与锦鸡属是近缘的属;2.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的分化较晚,关系密切,可能只是两个亚种。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的御题画《芙蓉锦鸡图》中的锦鸡是一个杂交个体,这是距今约900年前鸟类杂交的最早记录。考虑到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白腹锦鸡(C.amherstiae)在野外和  相似文献   

3.
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卵壳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卢汰春  温江 《动物学研究》1992,13(3):223-226
本文报道了锦鸡属——白腹锦鸡和红腹锦鸡卵壳的气孔、外壳膜、锥体层、木栅层的超微结构。并对两者的卵壳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四川大邑县发现的白腹锦鸡和红腹锦鸡自然杂种的记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家禄  张俊范 《动物学研究》1993,14(3):240-240,239
1992年1—4月,在四川大邑县双河乡山区海拔1600—1700m处,先后获得5只雉科雄鸟标本。(第1号标本存四川大学生物系,其余4号标本存大邑县林业局)。经鉴定,确认属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和红腹锦鸡(C.pictus)的杂种。其形态如下: No.1:外形和羽色大体似红腹锦鸡雄鸟。尾长750mm,比一般金鸡稍长。上嘴基部铅褐,跗蹠淡褐,与白腹锦鸡相似。额、头顶和枕冠淡黄,枕冠羽端沾红。枕冠长70mm,介于红腹锦鸡(1,100mm)和白腹锦鸡(1,52mm)之间。披肩羽端呈截状,似红腹锦鸡;各羽乳白,羽端和近端的黑色横斑有绿色反光,与白腹锦鸡相似,较长的披肩羽片基部渲染葡萄红色。下颈和肩间部亮绿,并有铜黄色反光,羽端较宽而略呈弧形与  相似文献   

5.
白腹锦鸡和红腹锦鸡的遗传分化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向余劲攻  杨岚  张亚平 《遗传》2000,22(4):225-228
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 (Leadbeater)和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 (L.)是两个种还是两个亚种尚有争议。测定了白腹锦鸡C.amherstiae两个个体部分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得到完全相同的861bp的序列。与红腹锦鸡C.pictus的同源序列相比,在21个位点上出现变异,应用木村资生的双参数法算出两者的遗传距离为2.5%。根据鸡形目细胞色素b基因核苷酸替换的速率约为每百万年0.5%~ 0.7%,推断出两种锦鸡的分化时间至少为1.7百万年。从而在分子水平上支持白腹锦鸡(C.amherstiae)和红腹锦鸡(C.pictus)是两个独立种。 Abstract:It was disputed that Chrysolophus amherstiae (Leadbeater) and Chrysolophus pictus (L.) were two species or two subspecies.DNA sequences spanning 861 nucleotide bases of the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b gene were reported in two C.amherstiae.21 sites were different compared with C.pictus's homologous sequences. Genetic distance between C.amherstiae and was 2.5% based on the Kimura's two parameter's methods.The divergence time between C.amherstiae and C.pictus was at least 1.7My based on the substitution rate of nucleotide acid of cytothrome-b gene in Galliformes.We suggested that Chrysolophus amherstiae and Chrysolophus pictus are two distinct species.  相似文献   

6.
人类足迹的扩张增加了人与野生动物的相互作用。理解自然保护地的濒危物种对人为干扰的响应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濒危物种和指导保护管理。以往的研究表明野生动物在时空维度会对人类的干扰进行规避, 然而这类研究在野生雉类中还较少, 尤其是分布在人为干扰相对较强的中低海拔区域的雉类, 如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 我们在中国西南部的一个亚热带森林保护区中使用红外相机陷阱技术对白腹锦鸡和人为干扰进行调查, 并研究了白腹锦鸡在时空维度对3种不同类型人为干扰(人类活动、放牧和家养动物活动)的响应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 白腹锦鸡在空间维度并未对人为干扰进行规避, 而在非繁殖季节的活动节律上对人为干扰在时间维度上进行了规避。具体而言, 白腹锦鸡在全年和非繁殖季节的活动高峰集中在17:30-18:30, 明显避开中午的人类活动高峰; 而在繁殖季节, 白腹锦鸡活动水平明显提高, 和人为干扰的重叠度很高, 可能是由于求偶、占区等繁殖行为使得白腹锦鸡无法规避人为干扰。此外, 在人为干扰强度较高的位点, 白腹锦鸡倾向于通过改变其日活动节律, 将活动高峰期推迟至傍晚以降低与人为干扰的重叠度, 进一步说明白腹锦鸡可通过调节其自身的日活动节律从而避开高强度的人为干扰。由于白腹锦鸡地面营巢和春夏季繁殖, 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可通过管理人为活动, 尤其在繁殖季节通过控制放牧和猫狗的活动来帮助白腹锦鸡及其他地面营巢鸟类维持繁殖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长光照诱导红腹锦鸡当年雌鸡冬季繁殖效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红腹锦鸡 (Chrysolophuspictus)属鸡形目 ,锦鸡属 ,俗称锦鸡、金鸡 ,分布于我国北起宁夏固源 ,南到广西贺县 ,西至四川宝兴 ,东到湖北宜昌 ,即 :东经 10 2°40′~111°2 0′,北纬 2 4°39′~ 36°0 0′范围内 (余志刚等 ,1997)。红腹锦鸡为我国特产珍禽 ,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因其羽色绚丽多姿、雍容华贵而著称于世 ,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也是具有开发前景的特禽养殖新品种。已有的记述表明 ,红腹锦鸡雏鸡在第 2年 4~ 5月开始产卵 ,但是对此期间红腹锦鸡 1龄雌鸡的解剖观察发现 ,其卵巢尚未充分发育(吴至康 ,1991) ,还不…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杜鹃属(Rhododendron)植物的分布和分化中心,开展杜鹃属自然杂交研究可为分类修订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本文以贵州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百里保护区)和云南石宝山分布的大白杜鹃(Rhododendron decorum)、马缨杜鹃(R.delavayi)及两种间疑似自然杂交后代和人工杂交后代个体为研究材料,通过形态特征比较、核基因间隔序列ITS以及叶绿体基因片段trnL-trn F、rbcL和trnH-psb A测序特征分析,发现疑似自然杂交后代与人工杂交后代形态特征介于大白杜鹃与马缨杜鹃之间;4个DNA片段序列均能区分大白杜鹃和马缨杜鹃,同一物种的不同居群在叶绿体基因片段rbcL、trnH-psb A序列存在差异位点;所有人工杂交后代个体和1个石宝山疑似杂交个体均以大白杜鹃为母本,所有百里保护区疑似杂交个体和6个石宝山疑似杂交个体以马缨杜鹃为母本。本研究证实了大白杜鹃与马缨杜鹃在百里保护区和云南石宝山存在自然杂交现象,杂交为双向且自然杂交后代绝大多数以马缨杜鹃为母本。  相似文献   

9.
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minckii)均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作为两种同域分布的物种,其生态位重叠程度及竞争机制尚不明确。为了探究上述问题我们从2012年7月至2014年11月,在陕西省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9条样线上布设52台红外相机对这两种雉类的集群现象、日活动节律、季节性活动规律和最适活动温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每年8月下旬开始集群,到第二年的3、4月份集群结束,冬季集群最为频繁,而夏季则分散在其各自活动区单独活动。(2)二者皆为昼行性鸟类,活动高峰均出现在清晨和傍晚,但时间生态位存在明显分化:红腹锦鸡有两个活动高峰,分别为7:00时和17:00时;红腹角雉活动高峰为6:00时、9:00时和18:00时。(3)对两种雉类活动频次的季节性差异分析发现,春季活动最频繁,其后依次是秋季、夏季和冬季。(4)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选择在接近当月平均气温的时间段出来活动,红腹锦鸡活动的温度范围在﹣4℃到19℃,红腹角雉的活动温度范围是﹣1℃到22℃;但不同季节间略有差异,两种雉类在秋冬季大多选择在高于当月平均气温的时间段出来活动,而在夏季的活动温度则要略低于当月平均气温。观测数据证实了两种雉雉类有通过错峰活动减少生态位重叠导致的竞争的现象,但并未见到二者间有明显的适应性温区分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秋海棠属植物的自然杂交发生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杂交在植物界中十分普遍,一直是物种形成和进化研究的热点。秋海棠属(Begonia)为世界最大植物属之一,其种类繁多,但关于自然杂交的相关报道很少。系统调查秋海棠属的自然杂交不仅有利于理解该属植物的多样性,也是弄清其资源和解决物种分类问题不可缺少的环节。本文通过对国产秋海棠属植物自然杂交现象的系统调查和分析,发现总计29种(占国产已知200种秋海棠的约15%)参与了杂交,产生了31个自然"杂种"约50个居群。其中,掌叶秋海棠(B.hemsleyana)和粗喙秋海棠(B.longifolia)参与杂交程度最高,分别与另外的8种和7种秋海棠发生了杂交;而裂叶秋海棠(B.palmata)发生杂交的居群最多,达16处。自然杂交以云南(尤其是南部)发生频率最高,一共有20种参与,产生了31处杂交居群;台湾和广西次之。杂交多为单向发生,个体以F1代个体为主,尚未脱离亲本独立成种。野外传粉生物学初步观察发现:秋海棠的主要访花昆虫为食蚜蝇类,其次是蜜蜂科,但各自传粉特点及效率尚待进一步研究。杂种及疑似亲本的鉴定可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人工重复杂交等综合方法实现。杂种的基因组大小(C值)等于或接近两亲本的平均值,误差通常小于10%,有助于辅助鉴定杂种及亲本。我们总结后认为杂交发生及杂种形成必须满足5个条件:(1)重叠或邻近分布;(2)花期相遇;(3)有效传粉媒介;(4)杂交亲和;(5)适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小生境及气候条件。据此,我们预测了国产秋海棠属未来可能发生的约40个新杂交组合的可能亲本及地点。到目前为止,尽管所有已知的秋海棠杂种尚未形成真正的新物种,但是,为了满足科学研究及实践交流的需要,建议按照新分类群发表的严格要求,将"杂种"逐一开展调查研究并整理发表,并将其作为物种进化过程中的一个特殊分类单元对待。鉴于秋海棠属的杂种个体稀少且并未对亲本构成威胁,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类群的多样性,并为优良观赏品种的直接选育创造了机会,因此,国产秋海棠属种类丰富及杂种区应为就地保护的优先考虑范围之一。同时,鉴于秋海棠属杂交亲和性高,迁地保护栽培时应增大花期重叠种类的种植间距,避免发生自然杂交。  相似文献   

11.
环颈雉(简称雉鸡)和红腹锦鸡(简称锦鸡)都是著名的狩猎禽类。我园自1953年起饲养这两种雉鸡,对其生活习性及在舍养中的繁殖作了初步的观察,现把观察情况简述如下。 一、初捕雉鸡、锦鸡的运输驯养 关于雉鸡、锦鸡的捕捉,动物学杂志(匡邦郁1964)生物学通报(赵选1956)已有报导,在四川的捕捉方法  相似文献   

12.
同域分布的近缘物种常常发生杂交而导致种间基因渐渗, 从而对相关物种的自然居群遗传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近缘种间的杂交渐渗已成为进化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关注的热点。本研究采用8对cpSSR引物对我国西部高原台地向中东部丘陵平原过渡地带同域重叠分布的猕猴桃属(Actinidia)7个物种的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居群遗传结构和同域分布种间遗传分化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 (1)在6个多态性位点检测到18个等位基因形成的42个单倍型, 尽管各单倍型间显示了复杂的网状进化关系, 但还是具有明显的物种特异性; (2)各物种有丰富的cpSSR遗传多样性, 但种间存在较大差异, 绵毛猕猴桃(Actinidia fulvicoma var. lanata)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P = 62.50%, hT = 0.173, HT = 0.897), 美味猕猴桃(A. deliciosa)的最低(P = 37.5%, hT = 0.041, HT = 0.516); (3)尽管不同物种的居群分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但种内居群间存在明显分化(GST为0.319–0.780, FST为0.401–0.695), 居群间的基因流不足(Nm为0.219–0.747<1); 其中以美味猕猴桃的居群遗传分化度最高(GST = 0.780, FST = 0.695); (4)遗传分化系数GST(unordered alleles)与NST(ordered alleles)无显著差异, 揭示本研究的大多数猕猴桃属物种不存在系统地理结构, 与用Mantel检验得出的居群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不存在显著性相关的结果一致; (5)除了中华/美味猕猴桃复合体(A. chinensis / A. deliciosa complex)的湖北五峰(HW)和广西资源(GZ)两个同域复合居群外, 同域分布的物种间遗传分化强烈(FST为0.476–0.990), 与UPGMA聚类时多数居群按各自物种聚类的结果一致。进一步分析表明, 中华/美味猕猴桃复合体近缘种间存在明显的共祖多态性和杂交渐渗现象, 近缘种植株分布的交错程度以及是否存在亚居群结构对杂交渐渗存在着重要影响。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间杂交渐渗事件稀少, 但存在个别同塑事件。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猕猴桃属植物自然居群cpDNA的遗传特性和渐渗杂交进化模式, 为我国猕猴桃野生种质资源保育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生殖隔离是生物多样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物种间的生殖隔离形成阶段、方式和强度不完全相同。为了揭示生殖隔离在鼠尾草属(Salvia)物种多样性产生和维持过程中的作用和特点,本文研究了浙江天目山同域分布的舌瓣鼠尾草(S.liguliloba)和南丹参(S.bowleyana)的开花、传粉和生殖隔离,利用人工授粉和杂交实验检测它们的种间遗传相容程度。结果表明,在花的形态结构、花及花序的生长、着生方式与数量特征上,2种鼠尾草属植物均差异显著(P0.05)。2种鼠尾草属植物共享同一种有效传粉昆虫——三条熊蜂(Bombus trifasciatus),但通过访花行为的显著差异和明显不同的花粉落置部位,有效避免了异源花粉干扰。人工杂交授粉的结果表明2个物种间遗传相容性较高,互为亲本的杂交结实率分别达到77.8±10.7%和78.7±11.2%。我们的研究表明,同域分布、花期重叠且共享唯一传粉者的2种鼠尾草属植物,以花部的传粉结构和传粉部位的差异,产生了较高程度的传粉前生殖隔离,避免了物种间的异源花粉干扰和自然杂交,保障各自较高的繁殖成效,以维持自然种群的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杜鹃花属植物的可育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平 《生物多样性》2019,27(3):327-96
结合作者近年来的工作, 总结了国内外有关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植物可育性研究的成果和进展, 旨在为相关研究者和技术人员提供参考。(1)杜鹃花属的杜鹃亚属(subgen. Rhododendron)和羊踯躅亚属(subgen. Pentanthera)中存在多倍化现象, 甚至存在同一物种有多种倍性。(2)在自然授粉条件下, 除了常见种内杂交及自交情形外, 常绿杜鹃亚属(subgen. Hymenanthes)、杜鹃亚属和映山红亚属(subgen. Tsutsusi)内种间杂交十分普遍, 也有跨亚组之间的自然杂交案例。(3)杜鹃花属植物中自交亲和(self compatibility, SC)与自交不亲和(self incompatibility, SI)现象并存, 云锦杜鹃亚组(subsect. Fortunea)兼具自交败育到高可育性的所有类型, 而在映山红亚属与马银花亚属(subgen. Azaleastrum)中自交不亲和现象则更为常见。通常自交被认为是杜鹃花物种的被动适应, 但对于一些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分布的局域种而言, 则可能是一种主动响应。(4)不同分类等级(亚属、组和亚组)间的人工杂交研究表明, 杂交亲和性或可育性与双亲的系统发育关系及染色体倍性具有明显的关联, 并反映在发育阶段和各项亲和力指标的变化之中。常绿杜鹃亚属与杜鹃亚属间的远缘杂交相对比较容易, 常绿杜鹃亚属与映山红亚属间、映山红亚属与杜鹃亚属的正反交、映山红亚属与羊踯躅亚属的正交以及常绿杜鹃亚属与羊踯躅亚属的正交、马银花亚属与杜鹃亚属正交等也有亲和的案例。(5)自交不亲和亲本的介入可大幅度增加种间杂交的不育比率, 并导致其由双向可育到单向不育再到双向不育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佘朝文  蒋向辉  宋运淳  刘伟 《遗传》2010,32(3):264-270
为分析玉米着丝粒卫星DNA(CentC)和着丝粒反转录转座子(CRM)在玉米种的亚种及近缘种中的保守性,采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检测了这两种重复序列在墨西哥玉米、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多年生类玉米、摩擦禾、薏苡、高粱中的存在和分布。CentC、CRM探针在墨西哥玉米、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和多年生类玉米的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区产生了强或较强的杂交信号, 而且不同染色体的杂交信号的强度存在差异, 表明两种玉米着丝粒重复序列在不同着丝粒中的数量不同; 此外, 部分着丝粒中的CentC和CRM信号的强度存在差异, 不完全重叠。CentC、CRM探针仅在摩擦禾的多数染色体的着丝粒区产生了弱的杂交信号。在薏苡和高粱中仅测检到主要分布在着丝粒区的较强或强的CRM信号。这些结果表明, CentC在玉米种的亚种间及玉蜀黍属的物种间高度保守, 在与玉蜀黍属亲缘关系最近的摩擦禾属物种中也具有较高的保守性; CRM在与玉蜀黍属亲缘关系较近和较远的禾本科种属中都具有保守性。  相似文献   

16.
<正>麝鼩属(Crocidura)隶属于哺乳纲(Mammals)劳亚食虫目(Eulipotyphla)鼩鼱科(Soricidae),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非洲。麝鼩属是哺乳动物中物种最多的属,已记录有198个物种(Wilson and Mittermeier, 2018)。麝鼩属物种体型较小、形态保守,属内多个物种的分类和分布存在较大争议。我国麝鼩属物种丰富,目前记录有14种麝鼩在我国分布(魏辅文等,2021)。  相似文献   

17.
乌叶猴属物种主要以一雄多雌的小群活动,其群体大小一般不超过20只。泰国东北部的印支灰叶猴生活在一雄多雌或多雄多雌群的小群中,而云南无量山的印支灰叶猴却生活在多雄多雌的大群中,有些群大小超过100只,但是对无量山印支灰叶猴的社会结构缺乏研究。2012年9月至2015年7月,在云南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寨子片区开展一群习惯化印支灰叶猴的社会结构研究。采用10min间隔的焦点动物瞬时记录法,记录焦点成年雄性5 m范围内不同性别年龄个体的数量。观察期间共有594次准确识别焦点雄性5 m范围内其它个体年龄性别的有效数据 (至少有1只其他个体)。其中,焦点雄性周围出现其它成年雄性的几率为44.2%,数量为(0.62 ± 0.85)只;同时出现成年雄性和成年雌性的几率是32.5%。取食时焦点雄性周围出现其它雄性的比例 (60.0%) 和数量 (平均0.93只) 都大于休息和移动时,数量最多为5只成年雄性。结果表明该群灰叶猴的社会结构不是由多个OMU和AMU组成的重层社会,而是多雄多雌的社会结构。无量山印支灰叶猴群内成年雄性间相互容忍度较高,个体的空间分布在取食时尤其密集,说明无量山印支灰叶猴的食物丰富 (至少在某些季节),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无量山印支灰叶猴能够生活在大群中。本文为进一步研究亚洲疣猴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进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记述了中国绒毛隧蜂亚属的8个现有物种,其中Halictus(Vestitohalictus)mucoreus(Eversmann)和Halictus(Vestitohalictus)pulvereus Morawitz为中国新纪录种.对每一物种进行了重描述,并给出其分布和采访植物记录.中国绒毛隧蜂亚属已知种的检索表,每种的结构特征图,特别是雄性S7-S8和外生殖器的结构特征图在文中一并给出.  相似文献   

19.
家养有蹄类动物的反刍行为已有大量研究,而受限于野外条件,野生有蹄类动物反刍行为的研究有限。以往研究认为,体型可能是影响动物反刍行为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日本奈良公园日本梅花鹿Cervus nippon nippon和中国江苏大丰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为研究对象,观察记录并比较分析了发情期的日本梅花鹿与发情期的麋鹿在卧息时反刍行为的种内及种间差异。按照年龄性别差异,分5种类型(成年雄性、成年雌性、亚成雄性、亚成雌性和幼鹿)研究两物种食团咀嚼时间、咀嚼频率和咀嚼速率的差异。结果表明,1)日本梅花鹿的咀嚼速率和食团咀嚼时间受性别-年龄的显著影响:咀嚼速率为幼体>亚成雌性>亚成雄性>成年雌性>成年雄性,而食团咀嚼时间为成年雄性>亚成雄性>成年雌性>亚成雌性>幼体;2)性别-年龄对麋鹿咀嚼频率有显著的影响,成年雄性<成年雌性<亚成雄性<亚成雌性<幼体;3)两物种在咀嚼频率、食团咀嚼时间和咀嚼速率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体型更大的麋鹿咀嚼速率更慢,食团咀嚼时间更长。与体型相关的性别及年龄显著影响了日本梅花鹿和麋鹿的反刍行为。  相似文献   

20.
分别以群丛类型和生长基质类型(包括树生、石生、土生)作为资源轴,对小秦岭56个样方中苔藓植物的生态位特征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1)两种资源轴上苔藓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存在一定差异,不同资源轴上,苔藓物种生态位宽度排序发生一定改变。两种资源轴上,青藓属(Brachythecium)均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而酸土藓属(Oxystegus)和叶苔属(Jungermania)在不同资源轴上生态位宽度差异较大。(2)对比两种资源轴上的生态位重叠值,生长基质类型明显高于群丛类型;在不同资源轴上,个别物种生态位重叠值排序还会发生明显改变。树平藓属(Homaliodendron)与金灰藓属(Pylaisiella)在两种资源轴上表现出完全相反结果。(3)与维管植物相似,生态位宽度较大的苔藓物种生态位重叠值高,生态位宽度小的苔藓物种也会有较大生态位重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