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7年6~8月在内蒙古中部中蒙边境地区,使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并结合野外食痕调查,对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 hemionus)的夏季食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蒙古野驴夏季共计采食11科21种植物。在夏季食物组成中克氏针茅(48.61%)、芨芨草(16.00%)、寸草苔(7.51%)共占食物组成的72.12%,是蒙古野驴夏季的主要食物,其中克氏针茅是其大宗食物。蒙古野驴对克氏针茅、芨芨草、画眉草、糙影子草、草木樨状黄芪等12种植物有正选择性,对狗尾草、盐爪爪、荒漠锦鸡儿、栊牛儿苗、四舍木等9种植物有负选择性。蒙古野驴自身的特点及植物质量会影响其夏季食性及食物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2.
藏雪鸡(retraogallus tibetanus)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16年5-8月,在青海省尖扎县,采集藏雪鸡新鲜粪便及可能食用的植物,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研究了藏雪鸡食性.结果表明:藏雪鸡能以各种植物器官为食,叶片是其食用的主要器官,茎次之,再次是花和果(种子),根极少;藏雪鸡所食...  相似文献   

3.
黑麂食物组成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荣泉  鲍毅新 《动物学报》2007,53(2):201-207
2002年12月至2003年11月在浙江省九龙山和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分季节采集黑麂 (Muntiacus crinifrons)粪便,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为主,辅以野外观察,对其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黑麂食物包括29科43种(属)植物。食物中的植物类型包括乔木、灌木、藤本、非禾草类草本和禾草类草本五种类型;灌木是黑麂全年的主要食物,它在食物组成所占的比例为55.4%;三尖杉 (Cephalotaxus fortunei)、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矩圆叶鼠刺(Itea chinensis var. oblonga)、南五味子(Kadsura longipedunculata)和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为黑麂四季都取食且在食物组成中所占比例较高的植物,分别为 17%、16.5%、9%、8.7%和 4.3%,是黑麂取食的主要食物。方差分析表明 :黑麂的主要食物及其主要种类都存在季节变化。夏秋季节,乔木植物在黑麂食物组成的比例低于冬春季节 ,而藤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则相反,灌木植物变化较小;黑麂取食的五种主要食物中,其中三尖杉和光叶菝葜季节变化极显著,在冬季,三尖杉和光叶菝葜在食物组成比例中最高,达到 21.7%和 24 .3%;在夏季,它们在食物组成比例中下降到最低点,分别是 11.3%和 11.6%,但相对密度(RD)值仍保持最高序位 ;矩圆叶鼠刺和南五味子变化较平缓 ,基本变化趋势相同:冬春季节比例较高,夏秋季节比例有所下降;络石季节变化不明显;由于黑麂的食物组成中禾草类占的比例很小,说明黑麂更接近嫩食者  相似文献   

4.
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于天山中部天格尔山脉乌鲁木齐河源区研究了北山羊的社群结构。将其集群类型划分为雄性群、雌幼群、混合群和独羊4类。共统计北山羊497群,总计6 427只。北山羊最大集群为100只,最小群为1只,全年平均群大小为(12.93±0.65)只。其中春季(14.83±1.35)只,夏季(14.16±1.65)只,秋季(15.17±1.69)只,冬季(9.32±0.74)只。冬季北山羊平均集群大小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季节。混合群的平均群大小最大,其余依次为雌幼群和雄性群。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表明各社群类型群大小差异极显著。北山羊多以2-7只的小群活动,占到总遇见频次比例的41.05%,8-20只群占32.80%,20只以上大群出现最少,占17.71%。在4种集群类型中,雌幼群出现频率最高,占51.91%,其次依次为混合群、雄性群和独羊。卡方检验结果表明4个季节间4种社群类型的出现频次差异显著。研究结果显示,北山羊在发情期混群,非繁殖期同性集群。受环境因素和自身生理周期的影响,其集群大小、集群类型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区大足鼠耳蝠主要食物及其食性组成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2年 5月至 2 0 0 3年 11月初 (冬眠期除外 ) ,约每两周一次 (每次调查持续 1- 2晚 )于北京房山霞云岭乡四合村蝙蝠洞 (115°5 9′N ,39°4 3′E)捕捉觅食后返洞的大足鼠耳蝠 (Myotisricketti) ,通过 2 8次野外调查收集了 342个粪便样品 ,分析了其食物组成的频率差异。北京地区大足鼠耳蝠主要捕食宽鳍 (Zaccoplaty pus) (在总样品中的频率为 6 0 2 % )、鲫鱼 (Carassiusauratus) (5 8% )和洛氏 (Phoxinuslagowskii) (2 3% )三种淡水鱼 ;还捕食至少 7个目的昆虫 ,分别为鞘翅目 (2 0 2 % )、鳞翅目 (12 6 % )、同翅目 (9 6 % )、蜉蝣目(4 1% )、半翅目 (5 6 % )、双翅目 (3 5 % )和膜翅目 (2 6 % )。两年中三种淡水鱼的总频率与昆虫的总频率差异显著 ;年内数据比较显示 ,鱼类和昆虫频率 2 0 0 2年差异不显著 ,2 0 0 3年差异显著。大足鼠耳蝠雨季和旱季食物种类基本无差异 ,但鱼类和昆虫在其食物组成中有年内波动 ,即大足鼠耳蝠旱季多以鱼类为食 ,雨季捕获昆虫的数量相对增加。据两年的研究结果 ,证实北京房山霞云岭大足鼠耳蝠的食物主要组成部分是三种鱼类 ,而宽鳍为主要食物成分的原因是其多在水体浅层活动而易被大足鼠耳蝠捕获。从能量收支平衡的角度推测大足鼠耳蝠在雨季捕食昆虫可能  相似文献   

6.
陕西凤县林麝的冬、春季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履冰  徐宏发  薛文杰  姜海瑞  孟秀祥 《四川动物》2008,27(1):110-114,F0004
利用粪便显微组织分析法对陕西凤县野生林麝冬季和春季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麝冬季主要取食常绿或半常绿灌木和乔木的落叶,经检验确认的有14科16种;春季主要以当年生枝条以及非禾草类草本植物为食,共确认17科18种.其中黄瑞香Daphne giraldii和色木槭Acer mono分别为冬季和春季主要食物,分别占该季食物的20.51%和11.16%.另外,林麝也取食禾草类植物,取食量从冬季的3.01%上升至春季的9.02%.  相似文献   

7.
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和粪便分析法(频率法和剩余物干重法)对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黄喉貂不同季节的日活动节律及食物组成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黄喉貂主要在白天活动(昼间独立照片数占总独立照片数的85. 64%),不同季节黄喉貂日活动节律无显著差异(χ~2=126. 950,df=132,P=0. 608),但在不同季节其日活动高峰出现时间不同,春季的活动高峰在16:00~19:00(31. 65%),夏季活动高峰在15:00~18:00 (26. 32%),秋季活动高峰在13:00~16:00 (34. 31%),冬季活动高峰在11:00~14:00 (25. 00%),并且冬季夜间活动与其他季节相比明显增多;(2)黄喉貂取食食物有兽类、鸟类、昆虫类和植物类等,但兽类是黄喉貂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在一年中以兽类的出现频率最高,为95. 28%,兽类剩余物的总相对干重百分比达80. 99%,其次是植物、鸟类和昆虫;(3)黄喉貂对食物类别的利用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夏、秋三个季节黄喉貂粪便中兽类所占比重最多,春季鸟类出现频率较高,冬季黄喉貂粪便中植物所占比重明显增多。本研究表明,黄喉貂在不同季节其日活动节律和食性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其繁殖特性和生理代谢需求有关。本研究揭示了黄喉貂的日活动节律及食性的季节性变化,充实了黄喉貂的生物、生态学资料,也为该物种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利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和选择指数(E)对白唇鹿粪样28份(暖季)和20份(冷季)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粪样中可识别植物碎片9科15种(属),以莎草科、禾本科、豆科、蔷薇科和蓼科植物为主,莎草科占71.75%±0.74%,其次为禾本科(13.4%±0.89%)、豆科(3.23%±0.37%)、蓼科(2.19%±0.2%)、蔷薇科(1.62%±0.29%)。白唇鹿对食物有很强的选择性,栖息地主要植物有16科68种,而白唇鹿取食9科15种(属)食物,7种(属)植物呈正选择,1种(属)植物呈随机选择,4种(属)植物呈负选择。  相似文献   

9.
植食性啮齿动物食性的微组织学分析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0.
舟山群岛獐的食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郭光普  张恩迪 《兽类学报》2005,25(2):122-130
利用野外观察、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和投喂实验等方法对舟山群岛獐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地的獐所食植物共有137种,隶属于6l科l15属,其中豆科植物在取食种类和取食频次上均多于其它科植物。尽管獐对植物科和种的选择在四季间没有显著差别,但取食科和种的数量依然从春天到冬天呈递减趋势,并且冬天与其它3个季节差别较大。獐的食物中,每个季节都含有非禾草类草本植物、禾草类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和蕨类植物,且其食物组成在季节间亦无显著差异;除木本植物外,獐对其它3类植物的选择在季节间有显著差异。獐在冬天较多选择木本植物,而其它季节较多选择草本植物,但木本植物和非禾草类草本植物在四季食物组成中均占较高比例,而禾草类植物所占的比例很小。因此,笔者认为舟山群岛的獐应该偏向于嫩食者。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paper, the distribution and status of the Spanish Ibex, Capra pyrenaica (Mammalia: Artiodactyla), are revised. The whole Iberian population numbers nearly 50 000, distributed in more than 50 nuclei, and has generally increased during the last decades. Nevertheless, within this wider context, different conditions apply to different populations, including recent extinction (the Pyrenean population), recovery from recent severe epizooty of sarcoptic mange (e.g. the Sierras de Cazorla and Segura y Las Villas range population) and populations at high densities (e.g. Gredos mountain range and Sierra de Grazalema Natural Park, among other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nservation of this species are also reported and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current information we propose the status of ‘vulnerable’ for the Spanish Ibex.  相似文献   

12.
徐峰  马鸣  吴逸群 《动物学杂志》2006,41(6):139-141
2005年10~12月,在新疆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用直接观察法对193头次北山羊(Capra ibex)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北山羊群冬季的活动规律性较强,呈现双峰型,2个高峰时段为08∶00~08∶30时和16∶30~17∶00时前后,活动频率分别为98.6%和93.3%。同时发现冬季其61%的活动时间用于采食,用于移动和站立的时间分别为19%和15%。这种活动节律可能与光照以及人类放牧干扰有关。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中部蒙古野驴春季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2年3~5月和2013年3~5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中蒙边境地区,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并结合野外观察,分析研究了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 hemionus)春季的食物组成。在取食点采集植物标本并进行种类鉴定发现共有20科45种植物;野外共观察到蒙古野驴取食群162次,群体平均大小为29.32头,采集粪样175个,将采集到的粪样按月分组,并组成6个混合粪样组。粪样显微分析结果表明,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的蒙古野驴,在春季共取食15科31种植物,其中实际采食比例(DR)禾本科植物54.88%、藜科植物17.37%、柽柳科植物6.64%、豆科植物6.52%;在取食植物中,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24.38%)、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15.11%)、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9.92%)、狗尾草(Setaria viridis)(6.97%)、红沙(Reaumuria soongorica)(6.64%)、雾滨藜(Bassia dasyphylla)(5.67%)、糙隐子草(Kengia squarrosa)(5.10%),是主要取食植物种类,占取食植物的73.79%。春季采食的植物种类数比冬季多,各种植物在食物组成中所占的比例的差异不显著,低选择性是蒙古野驴春季取食对策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新疆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山羊分布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峰  马鸣  吴逸群 《动物学研究》2007,28(6):670-672
北山羊作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目前对其研究仍然较少。2004年10—11月、2005年7月以及2005年10—12月三次对新疆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山羊(Capraibex)的分布进行调查。通过定点搜寻、样线调查以及访问调查,其结果显示北山羊在保护区5个主要区域中的3个有分布,这3个区域是:琼台兰河谷地区、克其克台兰河谷地区、木扎特河谷地区;在托木尔河谷和库孜巴依河谷两个区域中,定点搜寻和样线调查均没有发现北山羊分布,但访问调查该区域有北山羊。通过此次调查得出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的大部分地区是北山羊分布区,说明该保护区在北山羊保护中的确起了重要作用,但北山羊在保护区中的不均匀分布现状值得注意,这种现象可能与人为活动干扰有关。  相似文献   

15.
Play behavior was studied in a captive group of Siberian ibex at the Chicago Zoological Park. The hypothesis that physical training effects were at least partially responsible for the evolution of play in this species was tested by noting the amounts of play which occurred on flat and on sloped surfaces. The kids showed a clear preference for play on sloped terrain, even though this choice resulted in considerably greater risks. The danger involved in highly active locomotor play performed on steeply sloped areas is presumably outweighed by the physical training benefit for an adult life spent moving in precipitous areas.  相似文献   

16.
利用树木年轮气候学方法,探讨了在气候变暖情景下,天山东部上中下限西伯利亚落叶松(Larix sibirica)树木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并利用冗余分析对其关系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不同海拔的差值年表(RES)要比标准年表(STD)的特征参数大,具有更高的信噪比和平均敏感度,含有较多的环境信息且更能代表树木总体变化;海拔2160m处的年表(L1)在快速升温(1985年)后,树木年轮宽度与降水和温度的相关性明显减弱;海拔2430m处的年表(L2)在两个时段内与降水和温度的关系均较弱;海拔2700m处的年表(L3)在1985~2013年时段内对降水和气温的正响应均增强。树木径向生长对单月气候因子的响应在前一年11、12月份显著性更高,当年6、7月份气温与树轮宽度指数具有更高的相关性。气候变暖使树木径向生长不断减小的特征在低海拔地区表现更为明显。上中下限西伯利亚落叶松对气温升高的敏感性降低。高海拔地区西伯利亚落叶松的径向生长主要受温度的影响,而中低海拔地区主要受降水与温度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0—12月对新疆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山羊(Capraibex)的种群密度与栖息地利用进行调查。种群密度调查显示该地区北山羊平均群大小为8.43只,种群密度为269.76只/100km2;栖息地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北山羊广泛活动在海拔2500—3000m的区域范围内,对距悬崖距离、坡度、地形和植被类型有一定选择倾向,它倾向在悬崖附近(<100m)、坡度大于30°而小于45°和崎岖的山地活动,会避开草地和平坦山坡。北山羊这种栖息地利用模式可能与满足自身安全需要有关。  相似文献   

18.
Shifts in activity patterns and time budgets in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may yield insights into key factors affecting animal life histories. Activity data on wild Asiatic black bears Ursus thibetanus are limited, and non-existent in tropical portions of their geographic range. During November 1998–November 2000, we monitored the activity (active vs. inactive) of bears within a national park in the tropics of central Taiwan. On the basis of 4630 readings from motion-sensitive transmitters obtained in 24-h monitoring sessions, bears were active 54–57% of the time over the course of the year. However, bears were more active during summer (60±15% sd ) and fall (60±15%) than in spring (47±13%). They were active mainly during daylight hours in spring and summer, and also during fall when acorns, a principal fall food, were scarce. However, extensive nocturnal activity occurred in fall when acorns were abundant. Increased nocturnal activity in fall is consistent with studies of the related American black bear Ursus americanus , and suggests that this behavior is not necessarily driven by preparation for winter denning or because of disturbance by hunters (as posited in previous studies), as bears in our study did not den (except parturient females) and were not hunted or otherwise disturbed by people.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