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梧桐科植物在中国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颂军 《广西植物》2002,22(6):494-498-498
对中国梧桐科植物的地理分布进行研究 ,指出中国梧桐科植物的分布区 ,东起台湾的北部 (1 2 2°1 0′E) ,西至西藏的墨脱 (95°3 0′E ,2 9°2 0′N) ,北起河北的东陵和小五台山 (约 40°2 0′N) ,南达西沙群岛的永兴岛(约 1 6°1 0′N)。其分布范围主要在热带、亚热带 ,只有少数种类可分布到温带。主要根据《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原则 ,把中国梧桐科植物野生各属划分为 1 0个类型。且对中国梧桐科植物一些属的分布格局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暗腹雪鸡的繁殖及食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常城  刘乃发 《动物学报》1993,39(1):107-108
暗腹雪鸡 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 属国家保护动物,郑作新等(1978)、沈孝宙等(1963)对其生态仅有零星报道。1984年4月至 1989年 5月,我们在甘肃东大山(39°00′—39°04′N;100°45′—100°51′E.)、冷龙岭(39°34′—38°14′N;101°49′—102°22′E.)和野马山(39°40′—39°50′N;95°15′—95°45′E.)对暗腹雪鸡青海亚种 T.h.koslowi 的繁殖和食性进行了研究。 一、暗腹雪鸡繁殖期的生态分布 在东大山,暗腹雪鸡繁殖期主要分布于海拔 2 400—3 200m的亚高山草甸、山地草原和荒漠草原。其中,山地草原是营巢区,余为觅食区。冷龙岭植被与东大山相似,暗腹雪鸡的生态分布也类似。野马山植被单调,暗腹雪鸡仅分布于山地草原。  相似文献   

3.
海南岛吊罗山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吊罗山位于海南岛东南部 ,约 1 8°5 0′N,1 0 9°5 0′E,为北热带地区 ,其种子植物区系共有种子植物1 71科、846属、1 90 0种 (裸子植物 4科 5属 1 0种 ,被子植物 1 67科 841属 1 890种 )。区系分析表明 :(1 )地理成分以泛热带、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 (非世界属总数的 84.2 9% ) ;(2 )纯热带成分不形成区系和植被的表征 ,许多泛热带、热带种类已接近其分布北限 ;山地成分表现出热带、亚热带 -温带成分相互渗透的特点 ;(3 )该区系在海南岛整体区系中占重要位置 ,特有现象较突出 ,有海南岛地区特有属 4个 ,其它中国特有属 6个 ;吊罗山包括邻近的陵水县有 2 3 7个海南岛地区特有种 ,占全部 5 3 6个海南特有种 (变种 )的 44.2 2 % ;吊罗山特有种 5 2个 ,占海南全部特有种的 9.7% ,这表明该区系在海南森林区系中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山雀雏期对越冬后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山雀(Parus major)是国内分布较广,比较常见的林栖鸟类,是捕食松毛虫的主要鸟类之一(李桂垣等,1982)。如何定量估计不同害虫密度条件下,大山雀不同季节,不同发育阶段对害虫的捕食作用,是森林害虫综合管理(IPM)中十分重要的问题。1985年4月,我们在浙江安吉县龙山林场(30°55′N,19°54′E)调查食虫鸟对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相似文献   

5.
周全  吴毅  肖玲  陈莹 《动物学杂志》2005,40(6):114-116
扁颅蝠(Tylonycteris pachypus)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是我国最小的蝙蝠之一。因其栖息于竹子中的特殊习性而备受人们关注。研究显示,扁颅蝠选择有虫蚀的粉单竹(Lingnania chungin)竹林栖息(洞口平均为43.79 mm×11.94 mm)。1997年8月在四川南充市金城山(N30°40′,E106°18′)发现的扁颅蝠,为其地理上最北分布。  相似文献   

6.
北黄海秋、冬季浮游动物多样性及年间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青  王真良  樊景凤  邵魁双  李宏俊 《生态学报》2012,32(21):6747-6754
2009年秋、冬季在北黄海全海域121°30'-124°00'E、37°30'-40°00'N范围开展了浮游动物多样性监测及年间变化研究,探讨浮游动物多样性对海流及全球变化的指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8大类28种(不含6大类浮游幼虫和鱼卵仔鱼),类群组成以暖温性近岸种和广温广盐种为主,兼有少量冷温性和暖水性外海种。聚类分析将浮游动物群落划分为:北黄海高盐水团群落、北黄海混合水团群落、北黄海沿岸低盐水团群落。2009年秋、冬季在北黄海均监测到暖水种小齿海樽和肥胖箭虫,前者形成秋季浮游动物优势种,但1959年调查显示它们向北分布不能抵达北黄海,这些暖水种的向北扩布可能预示着黄海暖流的增强。2009年秋、冬季北黄海主要暖温种中华哲水蚤和强壮箭虫丰度也较1959年同期有所升高。研究表明全球变化影响下温带海域北黄海浮游动物暖水种种类增加、分布北移,暖温种丰度升高,这与亚热带海域东海浮游动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模式不同,能够为浮游动物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机制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林贻鼎  应薛养 《昆虫知识》1993,30(6):325-327
<正> 全国褐稻虱科研协作组研究认为,我国大陆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越冬北限以1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的北纬21°~25°之间摆动。在此以北广大地区为不能越冬区。闽北建阳(北纬27°20′,1月份平均气温7.2℃)1978年3月10日首次发现短翅雌成虫越冬,大大超越了当时认定的纬度、温度界限,引起国内同行的极大兴趣。为了探明其内在原因,10余年来,我们对越冬区的特殊生境及虫源作用做了系统研究,取得了如下结果。  相似文献   

8.
皖西南的潜山地处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南北往返迁飞的转折点,既是北迁种群的迁入区,又是后期回迁种群形成的重要虫源区。解析此地白背飞虱种群发生的全过程,可为白背飞虱的异地预测和源头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利用HYSPLIT轨迹分析平台和MICAPS天气分析系统模拟分析了潜山白背飞虱2009年6个迁入峰次的虫源地和迁入代种群的形成,又通过田间系统调查与雌虫卵巢系统解剖研究了2009年潜山白背飞虱田间发生动态和世代种群性质及回迁种群的形成。结果表明:(1)2009年潜山白背飞虱的迁入虫源6月上旬来自赣西及湘赣交界地区(27.2°N~28.7°N),6月中下旬来自湘南和湘东南地区(25.1°N~26.7°N),7月上旬和下旬来自湘东和赣西地区(27.1°N~28.5°N),7月中旬来自湘东南和赣南地区(25.5°N~26.8°N),7月底8月初来自赣北和赣西北(28.1°N~29.4°N)。(2)2009年潜山白背飞虱在中稻田和晚稻田滞留危害,发生危害期延长,为后期回迁提供了大量的虫源。(3)确定了潜山稻区的中稻田和双季晚稻田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2009年,白背飞虱迁入种群在中稻上繁殖一个世代后,新羽化的成虫(第3代,7月下旬至8月中旬)因连续降雨而大量滞留本地继续为害中稻田,其后再迁入晚稻田危害并大量增殖,形成第4代(8月下旬至9月中旬)回迁种群大量南迁。此期仍有部分个体滞留,所形成的第5代为无效虫源。  相似文献   

9.
气旋波与昆虫的迁飞降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等重要害虫,具有远距离迁飞扩散的习性。它们在我国大陆部分基本不能越冬,每年春季虫源主要是从19°N以南地区迁飞而来,并且随着水稻生长季节的来临,逐渐向北迁移定居。据研究,这类昆虫的迁飞,须经历起飞升空、空中运行和降落入境三个过程,并且与大气气流的运动紧密相关。处于羽化幼期后期的迁飞性昆虫,具有要求迁飞的内因,但它们的迁飞“三部曲”,须在一定的天气条件配合下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10.
2000a间,中国境内野生稻分布区域由2495575km2缩减至1371094km2,减少了45.06%;分布纬度北界由38°3′N南移至28°14′N,南移9°49′、1140km;中国境内栽培稻分布区域由4081860km2增加至9600000km2,增加了135.00%;分布北界由38°N北移至53°29′N,北移15°29′、1700km。人口分布重心主要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对该区域野生稻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而促进栽培稻的发展,必须建立野生稻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11.
太行山猕猴的肥满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进怀  路纪琪  千卫星  瞿文元 《兽类学报》2002,22(2):159-160,122
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部 ,已于 1 998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坐标为北纬 3 4°5 4′~ 3 5°2 0′,东经 1 1 0°0 2′~ 1 1 4°1 0′。保护区内生活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太行山猕猴约 1 5 0 0余只 ,现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野生猕猴分布的最北限[1 ] 。该种群属华北亚种 (Macacamulattatcheliensis) ,为我国特产动物 ,不仅在生理、生态、行为、形态等方面与南方种群有明显差异 ,且具有独特的、其它地区猕猴无法替代的遗传多样性[2 ] 。近年来 ,由于环境恶化及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 ,致使该区域猕猴…  相似文献   

12.
基于搜集到的45个单叶蔷薇地理分布坐标和29个环境因子数据,利用GIS和MaxEnt软件分析单叶蔷薇在中国新疆的潜在适宜区,探究环境因子与单叶蔷薇分布之间的关系,确定主要影响因子及其阈值,为单叶蔷薇种群资源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最干月份降水量、年平均降雨量、最冷季节平均温度是影响现代单叶蔷薇适宜区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利于单叶蔷薇生长的上述相关阈值依次为5.56~10.90 mm、169.62~258.75 mm、-12.48~-9.86 ℃。(2)29个环境因子影响下的现代单叶蔷薇的适宜区总面积达19.85×104 km2,占新疆总面积的11.96%,主要集中于80°13′~91°6′E,42°33′~48°23′N之间,高度适宜区仅0.63×104 km2,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阜康、昌吉、呼图壁、玛纳斯、石河子、沙湾、乌苏以及塔城地区。(3)未来气候模拟下,除2021-2040年SSPs126、SSPs245、SSPs585情景中的高度适宜区和2041-2060年SSPs126的中度适宜区面积略有扩增外,其他情景下单叶蔷薇潜在适宜区均呈现明显的缩减趋势;2041-2060年SSPs126情景下分布中心向东南移动,2021-2040年SSPs585情景下分布中心基本保持不变,其他情景下分布中心均出现向高纬度迁移的趋势。(4)加入人类足迹数据后的现代单叶蔷薇适宜区显著减少,人类足迹因子贡献率高达63.2%,表明人类活动对单叶蔷薇适宜区有显著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分布与发生地理特点 我国主耍的甜菜栽培区,自宁夏以西,内蒙、甘肃、经河西走廊至新疆乌伊公路以西地区,均有普通甜菜象虫分布。在北疆常受为害的地区有乌鲁木齐、昌吉、呼图壁、玛纳斯、沙湾和乌苏等地(N42°—46°)。这些地区,3月份平均气温为-2.4—-3.7℃,与苏联东  相似文献   

14.
胶东半岛地处北纬36.0~37.9°,东径119.6~122.7°。北、东、南三面濒临渤海和黄海。境内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温差较内陆同纬度地区小,1月份平均温度为-4.2℃,7月份为24.9℃,年平均降水量为760mm。境内各地随着经度的增加,温差减小,降水量增加。  相似文献   

15.
摘要:2006年6月—2007年5月年对位于巴基斯坦自由克什米尔省穆扎法拉巴德市帕蒂卡(Pattika)休闲公园(EW: 73°34′, 纬度: NS:34° 27′)内的栖息鸟类进行了调查,共有73种,分属10目35科。其中雀型目占73.55%,非雀型目占45%。其分布的多寡随该地区的季节而变化。大量物种出现在迁移繁殖的雨季。该公园处于人口密集之郊外,其间家畜的放养、灌木的砍伐及生境的干扰等人为因素都会对鸟类的分布和数量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东海浮游枝角类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1997~2000年在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探讨了东海浮游枝角类生态特征、数量变化和相应的动力学。结果表明,枝角类丰度夏季最高(17.16 ind.(100 m3)-1),秋季(14.68 ind.(100 m3)-1)次之,春季(0.63 ind.(100 m3)-1)较低,冬季该类未出现。春、夏、秋季的肥胖三角氵蚤(Evadne tergestina)和夏季的鸟喙尖头氵蚤(Penilia avirostris)是影响枝角类数量分布的主要种;春、夏、秋季枝角类总丰度与盐度呈负线性相关关系,与水温相关关系不显著。枝角类较高丰度区常位于沿岸淡水水团与其他水团交汇处偏沿岸水一侧。其数量变化动力主要来自沿岸冲淡水势力,特别是长江冲淡水势力的消长。枝角类在东海出现率较低,有一定的集群性,较高丰度的分布基本上局限在冲淡水势力影响范围内,其高丰度的水域是沿岸水团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我国褐飞虱迁入始见期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国文  任泽君 《昆虫知识》1996,33(5):262-264
常年3月下旬褐飞虱在我国的广西区西南南部、广东省西南部和云南省南部始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始见湖北界不断向东向北呈扇形扩展;年间有—定的差异月时在110°E以西地域比以东地域北进速度要快一些。分析表明,4~6月在28°N、103°E附近的西南抵涡的形成和移动方位和始见期北界的移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高山毛顶蛾新亚种及其生物学观察(鳞翅目:毛顶蛾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振国  刘香慧 《昆虫学报》1990,33(3):351-354
毛顶蛾科Eriocraniidae属较原始的小蛾类群。世界已知19种及1亚种,采自全北区桦树适生带,北纬45°—70°N之间,以北美、欧洲的种类最丰富。亚洲所知甚少,惟日本记载过广泛分布于全北区的2种,即:Erioerania sparrmannella(Bosc)和E.semi-purpurella(Stephens)。我国迄至1980年,才由杨集昆先生描述了发生在华北的这2个广布种。现增记青海产一新亚种,标本保存在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林业研究所。  相似文献   

19.
西藏栽培大麦的遗传多样性中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西藏3 204份栽培大麦(Hordeum vulgare)地方品种为材料,运用群体遗传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了西藏栽培大麦遗传资源的数量、遗传多样性指数和综合变异系数及其生态地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28°~30° N×88°~94° E的藏中地区栽培大麦资源分布广泛,遗传多样性丰富,综合变异系数高;2) 30°~31° N×96°~98° E的藏东横断山脉地区栽培大麦资源、遗传多样性和综合变异系数次之。并据此提出西藏栽培大麦的遗传多样性中心及其多样性扩散方式。  相似文献   

20.
我站于1963年曾报道,新疆有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urg)]分布,但小地老虎在新疆的发生情况,尚未见有其他资料。我国各地小地老虎几乎都以春季发生量最大,为害也最重,其他各代数量很少,而我区小地老虎成虫仅见于秋季,春季从未发现过,这一特殊现象,对于研究小地老虎的迁飞、越冬、越夏、防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特将我站在墨玉城郊对小地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