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6 毫秒
1.
花生主要性状遗传力和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材料为1960~1961年杂交的三个组合。选用的亲本,为生产应用的两个主要类型(普通型、珍珠豆型)。这两个类型的品种,在生态和生物学特性上都有比较明显的区别。采用这两个类型进行品种间有性杂交,选出的优良品种也较多。 2.花生性状遗传力的大小,在不同的估算方法(广义法及上下代亲子相关法)间,除总分枝、总果枝出入较大外,其他几个性状都有大体一致的趋势。百果重、饱果数、单株结果数、生育日数、主茎高等性状遗传力较高,秕果数、单株产量等性状的遗传力较低。 3.单株产量,从世代间(F_(2-3))的遗传力来看是很弱的,因此,对于单株产量的选拔标准不宜控制过严,特别是双亲生态型相差悬殊的组合,更有必要放宽选拔的标准。此性状于第二代通过直接选择是无效的,但与单株产量有密切关系的却有几个性状,如单株结果数、饱果数等。因此,通过间接性状的选择,亦可能选择出单株生产力高的优良品系。 4.产量与其他性状的相关性表明,单株结果数越多,产量越高,饱果数越多,产量越高,说明果多果饱是决定产量高低的主要因素。 5.利用变异系数的平方代替相应的变量来估算广义遗传力,可以起到一定的矫正作用。  相似文献   

2.
沙棘含油量及影响因子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依据工业需要,定向地引种,培育沙棘优良品种,在整理分析国内外重要资料的基础上,对沙棘含油量及影响因子研究进行了综述。各地试验结果表明:(1)从15个产地10个沙棘品种研究看出,中国沙棘亚种种子及果肉含油量均较高(10.37%,8.44%),且该亚种分布广,适应性强,可作为引种,培养的优质种源,但在环境适宜的地区,可选用俄罗斯培育的沙棘新品种,如布里亚特(果实含油量达11.67-36.4%);(2)不同产地,不同品种沙棘含油量差异较大;沙棘果在一定的海拔高度下含油量较高,。[过高或过低的海拔 会影响其含油量;温度对沙棘含油量影响不明显,但在同一地区,随着平均气温的降低,沙棘种子含油量呈缓慢下降趋势,果色对果汁,果渣,种子出油率的影响比较中,以果汁最明显,而果渣和种子所受影响不大;立地条件对沙棘含油量有明显影响,水肥条件较好的河滩地有利于油的积累,且种子油积累以阳坡和梁顶坡比阴坡,河滩好;(3)采果时间对沙棘含油量有较大影响。在实际生产中可通过利用化学诱变剂来增加沙棘果油含量,以赤霉素加γ射线处理效果最好;在实际 生产中可通过利用化学诱变剂来增加沙棘果油含量,以赤霉素加γ射线处理效果最好,另外加强水,肥管理也可提高沙棘的含油量,为引种,培育沙棘优良品种,生产实践中采取对有效措施以提高沙棘含油量,为工业生产选择合适的加工原料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建立优质沙棘种植园,高效,持续发展沙棘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雪里绿的引种驯化试验(对温度、水分、土壤、光照条件的适应性及耐践踏性、抗贫瘠性),得出雪里绿在试验地能够完成发芽、展叶、开花、结实的年生长发育过程;能通过播种及分株方法繁殖;能忍耐的土壤最低含水量为4.1%;耐42.2℃的极端高温及-16.4℃的极端低温;能够在全光照及郁闭度为0.8的林下正常生长;能够在黄土、细沙土及建筑渣土上生长良好;叶片寿命长达18个月,全年常绿;不耐践踏,适于作观赏性草坪,不适于作运动草坪.雪里绿是北京地区园林绿化中优良的野生乡土草种.  相似文献   

4.
不同类型拌种剂对花生及其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登望  周山  刘升锐  吴佳宝  李林 《生态学报》2011,31(22):6777-6787
拌种处理对于花生一播全苗和稳定高产非常重要.选用不同类型的4种拌种剂即哈茨木霉菌剂(真菌拮抗剂)、甲基托布津(杀真菌剂)、适乐时(杀真菌剂)、好安威(化学杀虫剂)处理花生种子,通过测定花生农艺性状、品质指标、根际土壤微生物动态等来评价其对花生和环境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1)各种杀菌剂拌种均能提高花生成苗率,而好安威略差;各拌种剂促进花生株高、叶绿素含量,而单株叶片数适乐时增多,好安威减少,单株分枝数盛花期有所增多(好安威除外),结果期均略减少;单株烂、虫、芽果数均减少,单株秕果数增加,单株饱果数降低(好安威除外),百果重和百仁重提高(哈茨木霉除外),而饱满度降低;最终荚果产量除哈茨木霉略低,其余拌种剂增产效果极显著,甲基托布津、适乐时、好安威比对照分别增产34.58%、25.90%、22.82%.2)哈茨木霉拌种使蛋白质含量、亚油酸含量增幅最大,油份含量增幅较大,油亚比值降幅最大;甲基托布津处理的蛋白质和油份含量降幅最大;适乐时对提高油份含量、油亚比值效果最佳;好安威对品质指标的影响有限.3)从细菌及放线菌与真菌的比值来看,甲基托布津促细菌、抑真菌的效果好且长,对放线菌/真菌比值影响较小;哈茨木霉在前中期促细菌与放线菌、抑真菌的效果明显,但后期效果趋反;适乐时促细菌、抑真菌的效果短促,且一直强烈抑制放线菌;而好安威相比影响较小.4)好安威对根瘤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哈茨木霉、适乐时、甲基托布津均极显著增加根瘤数量.结论:各拌种剂对花生产量、品质、根瘤、根际微生物产生了较大差异的综合效应,须因地、因时选用;化学杀菌剂甲基托布津的农艺效应、环境微生物效应均最好,唯蛋白质含量、油份含量略有降低,是一种较理想的综合优良拌种剂.  相似文献   

5.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研究成果,对国内外黑莓(Rubus spp.)产业发展及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中国黑莓产业的发展优势和产业化前景.目前黑莓在全世界的种植面积约为20 035 hm2,年产量1.5×105 ~2.0×105 t,栽培区域遍及各大洲,其中塞尔维亚的黑莓种植面积位居世界第一,美国的黑莓年产量居世界第一,亚洲仅中国种植黑莓;近几年来,罗马尼亚、波兰、墨西哥、智利、匈牙利、中国以及美国的黑莓种植面积增长较快;因黑莓极不易贮存,绝大多数鲜果用于加工.国外以常规育种技术为主、分子技术为辅培育出许多黑莓品种,栽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成功实现了机械化采收,并逐步推广黑莓的有机生产体系和大棚栽培技术.国外黑莓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冻害和病虫害等.黑莓于1986年引入中国,从1994年开始推广,至2010年种植面积约4 500 hm2,主要集中在江苏省的溧水县、赣榆县和溧阳市,90%以上鲜果加工成速冻果出口.在国外引种和国内野生种质资源收集的基础上,中国的研究者开展了黑莓的选种和育种研究,并培育和筛选出适宜于本地种植的黑莓优良品种;黑莓的栽培、加工技术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研制出一些加工产品.当前中国黑莓产业主要面临主栽品种单一、农药残留量超标、栽培条件差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黑莓产业的发展.由于黑莓适于低山丘陵栽培,具有结果早、见效快、营养价值高等优势,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皇甫川流域不同尺度景观分异下的土壤性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海霞  李波  刘颖慧  张新时 《生态学报》2005,25(8):2010-2018
皇甫川流域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是该地区正在进行的国家重点基础规划(“973”)项目设置的范式点之一。按照区域-小流域-中小地形这样的景观分类的等级体系,通过代表小流域的样带设置、实地调查和取样分析等,对该地区区域尺度、流域尺度和中小地形尺度景观分异下的土壤性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的空间配置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总体上该研究区土壤养分含量低、发育程度差。(2)不同地质地貌类型区的土壤特性存在差异,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小流域比沙化黄土丘陵区和砒砂岩裸露丘陵沟壑区的小流域的土壤养分和质地好,相对更适于发展耕地。(3)中小地形尺度下,坡向、坡度和坡位及土地利用与土壤性状的关系为:1阴坡和阳坡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存在差异显著,且土壤养分还随着坡的向阳程度的减弱而增加。川地的土壤养分也较高,但土壤偏砂性。2坡度与土壤粒径存在显著相关,坡度不同侵蚀强度也不同。15°是侵蚀加剧的临界值,把它作为当地的退耕坡度标准是合理的。3土壤表层养分总体表现为随坡位的下降而减少的趋势。4综合考虑中小地形条件,景观立地类型可以划分为川台地养分富集区,坡中下部养分严重流失区(坡度>15°)和坡梁缓坡地养分涵养区(坡度<15°)。5中小地形尺度下,样带剖面上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性状的影响较大:乔木林土壤养分积累高、团粒结构好,灌木林由于放牧和沙化的影响,土壤养分最低,砂粒含量最高而粘粒含量最低。撂荒地的土壤养分少而农田和果园的土壤养分较高。荒草地的土壤养分条件较差。但就耕地与非耕地而言,土壤养分和质地并无显著差异。说明耕地熟化作用很弱,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现象十分普遍;(4)不同尺度景观分异下的土壤性状研究是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的构建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沙棘的水分生理生态及群落特性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1977~1998年在陕西吴旗、安塞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对沙棘的水分生理生态及群落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沙棘有一定的耐旱能力,为广生态幅植物;(2)沙棘生长迅速,竞争力强,第3~4年即可形成茂密的单优群落,以后随着自然稀蔬,能形成良好的藻木一草本群落;(3)消棘适应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陵区生境的水分生理生态特性是:棘缚水含量随灌木--草本群落;(3)沙棘适应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生境的水分生  相似文献   

8.
黄土丘陵区人工沙棘林水土保持作用机理及效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沙棘是我国半干旱地区用于水土保持造林的主要生态经济型树种,在“三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对野外试验资料分析表明,7~10龄沙棘林冠年平均截留率为85%,6~10龄沙棘林地枯落物层单次可截留089mm降水;沙棘林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提高土壤入渗和抗冲性能作用,其中土壤中毛根数量是决定土壤抗冲能力的主要指标.沙棘林的水土保持作用随林龄变化明显,幼林(2~3龄)阶段的作用很小,降水特性是决定林地产流产沙量的主要因素;成林(4~5龄)阶段,产流产沙量受降水和林分生长的共同影响;成林后(6~12龄)阶段,降水特性的影响很小,林地产流产沙量维持相对稳定,年径流深与侵蚀模数分别为03~34mm、0~675t·km-2.幼林至成林(2~5龄)阶段,径流含沙量急剧减少,成林后(6~12龄)阶段,径流含沙量趋于稳定,含沙量变化在0~509kg·m-3.  相似文献   

9.
采用ISSR标记,对中国沙棘和俄罗斯沙棘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13个随机引物共检测到96个位点,其中95个位点具有多态性.(2)中国沙棘雌、雄株的多态位点分别为57和56,多态位点百分率为59.38%和58.33%;俄罗斯沙棘雌、雄株的多态位点均为72,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5%.(3)Nei指数和Shannon指数估计的遗传多样性表现为俄罗斯沙棘雄株最高,其次为俄罗斯沙棘雌株,然后是中国沙棘雌株,最小的是中国沙棘雄株.表明俄罗斯沙棘因其为蒙古沙棘和中亚沙棘的杂交后代,在遗传上更具有多样性,而中国沙棘由于种群单一,其遗传多样性低;从种间遗传关系来看,中国沙棘的雌株与雄株及俄罗斯沙棘的雌株与雄株的遗传距离近,而中国沙棘与俄罗斯沙棘的遗传距离较远.  相似文献   

10.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多元化草地建设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黄土丘陵区草地退化,水土流失严重,草地畜牧业生产力低等问题,于1995~2002年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的安塞县进行了多元化草地建设试验研究。引种、驯化生态经济型优良草种20余种(包括品种、类型),建设高产、优质单播及混播人工草地和利用耐牧草种改良天然草地,为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改良大面积天然草地,提高其生产力和生态、经济效益,及在退耕坡地建设人工草地,为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及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Suo AN  Xiong YC  Wang TM  Yue DX  Ge JP 《EcoHealth》2008,5(2):127-136
An improved Costanza model was developed to assess the health of the Jinhe River Watershed ecosystem. The watershed is located at the center of the Huangtu Plateau in China and has suffered a severe disturbance in the last few decades. Three indicators including vigor, organization, and resilience were calculated respectively by merging ground-based observations with remotely sensed data on a watershed scale. Health indices of 12 topographic sub-watersheds were calculated using a modified Costanza formula. Health evaluat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ub-watersheds in the Huangtu mountain region were relatively healthy ecosystems with scores over 0.673. The sub-watersheds in the loess mountain and the loess gully regions, e.g., Jinghe, Heihe, and Honghe regions, scored moderately; their evaluated value ranged from 0.505 to 0.606. The two sub-watersheds in the loess gully region and all sub-watersheds in the loess hilly region scored the lowest, less than 0.50 and were considered unhealthy ecosystems. It can be argued that the loess hilly region and the loess gully regions should be in primary consideration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This study provided a possible quantitative model for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landscape management with respect to topographic conditions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12.
该文研究了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密植枣( Ziziphus jujuba ‘Lizao’)林群体根系随树龄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对1年生、4年生、8年生和11年生4种树龄的密植枣林采用剖面法, 获得0-1 m土壤剖面上直径>3 mm、1-3 mm及<1 mm的根系数量和空间位置信息。利用方差分析, 评价了山地密植枣林林分根系随树龄变化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3种直径的根系数量均随着树龄的增长而增加, 直径< 1 mm的根系增长速度最快; 随着土层加深, 根系数量递减, 1年生枣林的根系主要聚集在0-40 cm土层中, 4年生及以上树龄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60 cm土层中; 0-1 m土层内, 1年生枣林(株距1.2 m)及4年以上树龄(株距2 m), 同树龄枣林中直径<1 mm的根系水平分布无差异; 同一土层中(0-20 cm, 20-40 cm, 40-60 cm), 无论树龄大小及离树干的水平位置如何, 不同直径根系的数量都无差异。研究表明: 在有水肥管理措施的条件下, 枣林根系垂直方向形成浅层型的适应模式; 在密植环境下, 枣林细根形成根网型的适应模式。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建设已达到土壤水分承载力的阈值,需要对现有林分进行结构优化并提升其生态功能。不合理的林分密度是导致黄土丘陵区刺槐林土壤干化、生长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疏伐可以优化林分结构,并能够通过控制蒸腾耗水来调控土壤水分,是促进刺槐林可持续生长的有效手段。疏伐对黄土丘陵区刺槐林蒸腾有何影响,目前并不清楚。研究基于树干液流法估算了4个不同疏伐强度(样地1:52%、样地2:48%、样地3:35%、样地4:未疏伐)下刺槐单株尺度的液流速率与林分尺度的日平均蒸腾量,并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液流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阐明疏伐对黄土丘陵区刺槐林蒸腾的影响。结果表明:(1) 单株尺度刺槐蒸腾速率(即液流速率)随疏伐强度减小(林分密度增大)呈现下降趋势(样地1:0.53 kg cm-2 d-1、样地2:0.41 kg cm-2 d-1、样地3:0.31 kg cm-2 d-1、样地4:0.33 kg cm-2 d-1);(2) 观测期林分尺度日平均蒸腾量随疏伐强度减小呈现上升趋势(样地1:0.90 mm/d、样地2:1.18 mm/d、样地3:1.04 mm/d、样地4:1.44 mm/d);(3) 在半小时尺度与日尺度上,各样地液流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没有显著差异,半小时尺度单株液流速率均与太阳辐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0.883-0.908),液流速率日变化过程与环境因子日变化过程存在时滞现象;日尺度单株液流速率与饱和水汽压亏缺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0.843-0.913),样地间日尺度单株液流速率的差异性随着饱和水汽压亏缺增大而增大。研究结果初步反映了疏伐导致的林分密度变化对刺槐蒸腾的影响,将为黄土丘陵区刺槐林的结构改造、功能提升和土壤水分调控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林下草本层是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基础功能层,对维护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了解陕北“三北”防护林建设对林下草本群落特征的影响,并解析林下草本群落发育与林分结构和土壤养分变化的响应关系,对合理评估防护林建设工作和指导未来生态建设具有重要价值。为此,调查了陕北典型风沙区和黄土区不同造林阶段防护林下草本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并分析其与林分结构和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1)风沙区不同造林阶段人工林下草本平均地上生物量(23.64 g/m2)显著低于黄土区(44.53 g/m2)。随造林年限增加,风沙区林下草本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逐渐升高,而黄土区林下草本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则逐渐降低。(2)风沙区人工林土壤有效氮和有机碳随造林年限的增加逐渐升高,而黄土区人工林下土壤有效氮和有机碳则无明显变化趋势。(3)风沙区早期林下草本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升高主要得益于土壤养分的提升。而黄土区早期林下草本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降低主要是人工林郁闭度增加所致。风沙区防护林的建设促进了林下草本的发育,而黄土区早期人工林下草本出现退化现象。建议对风沙区进行防护林建设,而黄土区以自然恢复为主。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生态分区及概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艳芬  王兵  王国梁  李宗善 《生态学报》2019,39(20):7389-7397
黄土高原地域广阔,水土流失区域差异显著。为了有效治理水土流失,评估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和模式及生态恢复建设工程的成效性,需要对黄土高原进行区域划分。依据自然条件、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和模式的区域性特征及差异,基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县级行政界,对其进行合并,进行生态分区的划分,并分别统计其气候、地形地貌、植被特征及水土流失现状,以期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和模式的改良优化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黄土高原分为黄土高塬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沙地和农灌区,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其中黄土高塬沟壑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分别划分为两个副区。(2)黄土高原的气候、植被、水土流失具有明显的分区差异。降水和植被覆盖度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降水量大的分区,植被覆盖度也高。在年际变化方面,丘陵沟壑区B2副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他分区呈减小趋势,变化均不显著。8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和各生态分区的植被覆盖度均逐渐增加,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增加量最大。各分区的面平均气温均呈非显著增加趋势,90年代以来增温明显。(3)1970年以来,黄土高原侵蚀产沙强度减弱趋势显著,至2002—2015年,多年平均输沙模数在0.13—3924 t km~(-2) a~(-1)之间,侵蚀强度最大为中度侵蚀(2500—5000 t km~(-2) a~(-1)),但面积较小,主要分布于第二高塬沟壑区的泾河流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