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盘的形态特征和植物种类构成与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勤  王玉宽  郭滢蔓  彭培好  王可玥 《生态学报》2018,38(10):3553-3561
林盘是成都平原广泛分布的一种复合生态系统,属于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和生态资源,并作为传统的乡村聚落单元,提供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识别林盘植物的种类和分布特征,有利于深刻揭示林盘生态服务的形成和变化机制,为林盘保护及改造提供科学建议。采用小型无人机航拍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区域、类型林盘植物组成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林盘的形态较规则,规模不大(平均面积为6678.87 m~2),植被覆盖度43.5%—76.9%,植物、房屋以及其他组成要素相互融合。(2)林盘内维管束植物合计106科254属310种,其中本地种236种,占总数76.13%,国内引进种35种,占总数11.29%,世界引进种39种,占总数的12.58%。(3)植物属的区系分布以北温带成分(22.31%)和泛热带成分(16.12%)为主,热带亚热带分布和温带分布比例较为接近。(4)从分布特征来看,远郊区林盘的植物种类最多(P0.05),其次是近郊区,而中郊区相对较少;物种多样性与林盘的规模呈显著(P0.05)正相关关系,但是与植被覆盖水平无明显关系;土木结构房屋占比高,植物种类较多,且中、高等比例和低比例的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邵桦  杨京彪  薛达元 《生物多样性》2021,29(8):1120-26543
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相辅相成, 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佤族在长期利用和管理当地生物资源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 研究佤族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佤族聚居人口最多的西盟佤族自治县与沧源佤族自治县作为研究区域, 采用生态学和民族学方法调查了佤族利用的野生植物资源及相关传统文化。结果表明: 佤族传统使用的野生植物十分丰富, 是当地佤族形成传统饮食、医药、服饰、建筑文化的物质基础。基于自然崇拜形成的生态观、习惯法和节庆习俗可促进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地方政府在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保护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应用于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 市场化和城市化发展、生活方式改变、生物资源减少、保护意识薄弱、外来文化侵蚀等是文化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因素; 地方社区将特色生物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的能力不足, 制约了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 亟需健全保护传统知识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政策和制度, 建立传统知识数据库, 加强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曹宁  薛达元 《生物多样性》2019,27(7):728-16
本文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之上, 结合目前开展的关于壮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调查、整理与编目工作, 分别从酸食文化、织染文化、地名文化和文学艺术的角度对壮族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究, 并从自然崇拜、乡规民约和习惯法、传统生态观念以及传统医药文化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文化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 (1)壮族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孕育了传统文化, 而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又直接或间接地丰富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2)壮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促进了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而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又进一步保障了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还对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受威胁因素进行了讨论, 并以此为基础, 提出传承壮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传统知识的相关建议, 即应通过加强宣传和立法, 建立传统知识数据库和发展乡村旅游等形式, 加强对传统知识与传统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肖宇 《人与生物圈》2021,(3):122-127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西双版纳野生亚洲象的生存环境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大象的栖息地环境好吗?当地老百姓与大象相处融洽吗?其实,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乡村振兴工作的应有之义,大型野生兽类自然也就成了主角.在此方面,解读西双版纳地区传统文化与亚洲象保护的关系,可以在现代科学和治理措施之外提供一种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政策与农耕:石咀头村40年景观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化导向的农业政策驱动下,中国传统乡村景观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本研究采用地理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地理空间方法,通过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PGIS)工具对晋西北一个典型农耕村庄40年来农耕景观变迁进行制图、调查与评价,寻找相应时期农业政策对农耕景观变迁的影响,分析农业政策的利与弊.结果表明:中国传统多样化种植正逐渐被工业化单一种植的农耕景观格局所代替,这些农耕变迁背后的驱动力在于一系列农业政策是以中国农耕体系的工业现代化为指针的,这些政策的目标是要引领传统农耕体系向"现代化"农业快速转变,但其结果却导致了传统农耕体系的衰落.所研究村庄的传统农耕体系在40年间迅速消失,而正是这一体系维持了当地千百年的食品安全与土地健康.本文建议,未来农业政策的制定者应在短期的农业经济收益与长期的农业可持续性之间寻求一种更合理的平衡,这也是全球变化背景下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所要求的.  相似文献   

6.
苏南乡村生态植物景观营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生态植物景观营造是乡村景观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模拟自然、半自然植物群落为基础,对乡村生态植物景观营造进行了研究。根据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可以将乡村植物景观划分为村落植物景观(农户外环境植物景观)、农田植物景观、道路植物景观和水域河道植物景观;生态植物景观营造可以从自然群落中得到借鉴,以常熟为例,采用植被生态学的调查和分析方法对当地自然、半自然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模拟形成15个可供当地应用的人工配植模式;乡村不同植物景观类型具有各自的特色和功能要求,通过分析常熟典型乡村特点,以模拟自然群落为基础,可进一步改造形成适于不同类型的乡村植物景观配植模式。  相似文献   

7.
张四虎  艾鷖  田黎明  泽让东科 《生态学报》2024,44(10):4288-4296
由于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青藏高原草地不断退化,草畜矛盾日趋严重,限制着高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夏季补饲可以加快牦牛生产速率、提高出栏率,减小草地放牧压力,是实现草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夏季补饲如何影响草地生态系统功能仍不明晰。以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以牦牛为放牧实验家畜,设置夏季补饲放牧(FG)、传统重度放牧(TG)和禁牧(NG)3个放牧处理,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两年补饲试验后的结果表明:夏季补饲减缓传统放牧降低植物群落 α多样性的趋势;夏季补饲与传统放牧均降低了植物群落生物量;传统放牧表层土壤pH 和硝态氮均显著小于禁牧,但夏季补饲减弱了这些变化;夏季补饲显著降低了20-30 cm土层有机碳;夏季补饲增加了土壤表层磷含量。本研究表明夏季补饲放牧具有降低传统放牧压力的潜力,为保护和管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并为改善牦牛的夏季饲养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民族传统食用植物及其民族植物学传统知识的流失.粮食危机是全世界一直以来面临的危机,而在发展中国家则更加严重,因此开展传统食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十分重要和迫切.纳西族是滇西北高原上的原著少数民族,在长期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植物知识.研究采用民族植物学的原理和方法,于2012年对坐落于玉龙雪山山麓的文海纳西族村落开展了野外调查,共访谈信息报告人89人,其中关键信息报告人30人.具体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参与式调查方法、关键人物访谈法和集体讨论法.结果表明:纳西族传统食用植物表现出物种数、采集时间、食用部位、食用类型、食用功能5个层面上的多样性.共记录到传统食用植物146种、45科、67属;与周边玉龙山植物相比,22%的科和7.4%的属至少有1种食用植物.采集时间可持续全年,春季采集的食用植物有20.44%,夏季有22.63%,秋季有48.18%,8.76%的食用植物还可在冬季采收.当地食用的植物部位有8种、食用类型有15种,66种食用植物有药用功能,可预防和治疗18种疾病.多样化的传统食用植物是纳西族抵抗食物短缺的物质基础,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9.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土地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应用农村快速评估法和参与性农村评估法调查现存土地利用方式的基础上,区分出生态旅游、农场种植园和乡村农业等3种基本的土地利用模式.乡村农业土地利用又分为传统模式、粮作模式、多种经营模式和产销协作模式.对比分析表明,土地利用模式是自然环境多样性和文化传统多样性综合作用的结果,从乡村农业土地利用的传统模式到生态旅游,是研究区特定生态环境条件下土地利用趋同发展的不同阶段.土地利用模式的变化从根本上减少了农业用地和提高土地产出效率,促进了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宏扬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0.
方明 《人与生物圈》2021,(3):146-148,150
乡村智慧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形成过程中,在村庄建设、社会管理及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建筑等众多领域形成的一些经验,即乡村建设中的智慧.它不仅引导了过去的乡村建设,而且对未来乡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传统村落是以农耕资源为导向选取的村落布局.农耕社会下,村落选址首先考虑的是有没有生产资源,兼顾合理的耕作服务半径.村...  相似文献   

11.
苏飞  应蓉蓉  杨欣  郭文 《生态学报》2016,36(12):3824-3833
旅游发展对当地居民的生计具有重要影响,旅游与生计研究业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以Web of science核心库中1994—2016年间收录相关主题的文献为基础,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和Carrot2对旅游与生计研究的前沿热点、知识基础和合作网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旅游与生计研究涉及多个学科,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管理和地理等学科领域;"乡村旅游"、"保护区旅游"、"文化旅游"、"海洋旅游"等是旅游与生计研究的热点议题;旅游与生计研究的知识基础主要包括"保护区管治"、"成本效益分析"、"乡村旅游"、"乡村发展"等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背景下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夏季火险变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光  舒立福  邸雪颖 《应用生态学报》2012,23(11):3157-3163
采用Delta、WGEN降尺度方法和加拿大森林火险天气指标,分析了1966-2010年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夏季火灾变化特征,预估了2010-2099年夏季森林火险变化趋势,分析了夏季森林火灾与春、秋季森林火灾的差异,并提出了基于火环境的夏季森林火灾防控策略.结果表明:气候变暖背景下,2000-2010年研究区夏季森林火灾呈高发态势.在可预期的未来,2010-2099年研究区夏季森林火险比基准年(1961-1990年)增加34%,增幅大于春、秋季森林火险.A2a和B2a情景下,2010-2099年研究区夏季森林火险相对于基准年均呈升高趋势,且随着时间递推,森林火险增加的区域不断变广,增加的比重不断加大.到21世纪末,A2a情景下夏季森林火险与基准年相比增加近一倍,夏季高森林火险地区将贯穿整个研究区.夏季森林火灾在火源特点、森林可燃物属性和森林火险天气情况等方面都有别于春、秋季森林火灾,研究区应严管火源,严控可燃物载量,严抓中长期森林火险预报,以控制夏季森林火灾.  相似文献   

13.
陈思淇  张玉钧 《生物多样性》2021,29(10):1411-92
乡村景观是一种人文和自然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 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提供了支持。目前, 中国传统乡村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正面临着农业集约化、人工林树种单一化、非农业用地急剧扩张及生态传承机制解体等复杂多样的威胁, 亟待展开深入研究。本文在总结乡村景观生物多样性相关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 通过文献分析概括了国际乡村景观生物多样性的热点研究方向, 包括农业集约化下的生物多样性管理、区域尺度乡村景观与生物多样性的协同关系、局地尺度不同乡村景观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及乡村景观中的生物文化多样性, 进一步梳理了国内在相关研究方向上的主要进展并指出研究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包括突出生物文化多样性特征、加强多时空尺度分析、深化动态维持机制研究、推进生物多样性研究在乡村生态景观规划中的全过程应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西双版纳野生亚洲象的生存环境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大象的栖息地环境好吗?当地老百姓与大象相处融洽吗?其实,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乡村振兴工作的应有之义,大型野生兽类自然也就成了主角。在此方面,解读西双版纳地区传统文化与亚洲象保护的关系,可以在现代科学和治理措施之外提供一种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成都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剖面钾素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土壤剖面钾素变化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成都平原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稻-麦、稻-蔬、稻-油和园林),基于187个土壤剖面数据,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速效钾、缓效钾、矿物钾和全钾4种不同形态钾的含量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从表层土壤来看,相较传统轮作(稻-麦、稻-油)而言,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了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变化,稻-蔬轮作提高了表层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园林用地则加剧了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的消耗.对于较为稳定的土壤矿物钾和全钾而言,其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均无显著差异.从深层土壤来看,稻-蔬轮作方式下速效钾含量随土层加深下降最为明显,传统轮作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园林用地,缓效钾变化趋势与速效钾相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矿物钾和全钾含量差异较小.在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稻-蔬轮作方式下表层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占全钾比例相对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较高,20~40 cm土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速效钾占全钾比例均显著下降,缓效钾随土层向下比例变化与速效钾变化趋势恰好相反.矿物钾占全钾比例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无显著差异.可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成都平原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在剖面中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共同构成乡村聚落景观空间特征,对二者的科学分析是乡村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的基础.本研究采用分形理论,从全市与分乡镇两个尺度上对厦门市乡村聚落景观空间结构的特征和演变进行定量分析,并提出空间格局优化的相应对策.结果表明: 厦门市乡村聚落景观空间结构与形态的分形特征明显.在全市尺度上,聚集维数、交通网络直通度和空间形态维数随时间变化而增大,而空间关联维数持续减少;乡村聚落景观空间结构呈多中心聚集态分布,交通网络通达性变好,空间结构自组织不断优化,而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日趋复杂,空间呈扩展的趋势.在分乡镇尺度上,乡村聚落景观空间特征差异显著,空间结构松散、通达性较弱等问题存在于部分乡镇.未来需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投入和中心村建设,提高乡村聚落内部各要素的关联度,促使其空间结构优化.本研究结果为优化乡村聚落空间布局、科学编制乡村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旅游非优区的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运用参与式乡村旅游评估法和层次分析法,对设计的岷江上游羌族聚落牟托村3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所涉及的开发策略、开发潜力、运行机制、利益协调等问题,结合旅游非优区特点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市场导向和资源导向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适宜于乡村旅游开发初期的发展,而产业导向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能调动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为协调旅游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诉求和克服旅游非优特点,实现当地生态经济系统的正向演替和形成良性反馈环,旅游非优区的乡村旅游开发应引入多中心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8.
北部湾雷州近海春、夏季鱼类群落结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5年4月、7月和8月在北部湾雷州近海进行的渔业资源刺网和底拖网调查,对该海域春、夏季鱼类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银鲳(Stromateoides argenteus)是当地绝对的优势种,其它鱼类优势种随区域和季节有着较大的差异.分别计算了北部湾雷州近海春、夏季鱼类生物多样性指数的种类丰度指数(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聚类分析表明该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时空异质性,但空间异质性不如时间异质性明显.此外,不同群落中的鱼类呈现出不同的生态型特征.同时部分结果表明,在不同网具的调查下,有的结果会出现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9.
周鸿  吕汇慧 《生态学杂志》2006,25(9):1114-1118
乡村生态旅游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形式,也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乡村旅游地的生态文化传统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有一种互动机制。本文以云南石林县阿着底彝族村寨的密枝林文化传统与乡村旅游产业的互动效应为例,探讨了文化传统对乡村森林资源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强调通过加强村民生态教育、加强村规民约建设、发展生态循环经济,使互动效应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对湿地松人工林氮素供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位于南昌市城乡梯度(城区、郊区和乡村)的湿地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离子交换树脂袋法,估测城乡梯度森林土壤有效氮的季节动态,分析城市化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地松人工林土壤有效氮的供应存在明显的季节波动,其中秋、冬季铵态氮高于春、夏季,而春、夏季硝态氮、矿质氮和相对硝化速率高于秋、冬季(P<0.05);有效氮供应的季节动态与湿地松的生长节律(即需氮过程)基本吻合.城乡梯度不同位置森林土壤有效氮及其各组分与相对硝化速率的差异明显,城区均显著高于乡村(P<0.05);城市化会加快森林土壤的矿化和硝化过程,增强土壤的供氮能力,提高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建议在城市森林建设中应配置需氮能力强,特别是对硝态氮吸收偏好的地被植物,减缓城市森林中有效氮的流失及其引发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