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网膜动脉反光亢进的定量描述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防治及预后估计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首先运用图像处理技术,自动抽取出血管中心线及采集血管径向亮度指数,然后通过遗传神经网络对血管径向亮度数据进行特征分析,快速得出血管的中央反光带宽比及强度比,在反光参数的建立及求取上,综合运用了最优化方法及基于反光模型的曲线拟合方法,并采用具体整体优化性的遗传算法对神经网络的权值进行优化,因而测量精度较高,运用本文方  相似文献   

2.
人眼底血管网络结构改变的分维描述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视网膜血管(HRV)网络结构(NS)改变程度的分维定量描述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及临床价值。首先对HRV的生长模式加以研究及仿真实验,以验证HRV的生长符合DLA生长模型及HRVNS具有自相似结构,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了HRV网络高效提取及HRV网络分维数自动测量的新方法,以定量分析正常及异常状况下HRVNS的细微改变,临床实验表明,对HRV网络进行分维分析所得结果在视网膜动脉硬化I,II级患者及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正常猕猴与人视网膜血管的异同,为进一步利用猕猴建立动物模型来研究视网膜血管打下基础。方法取健康成年猕猴眼球6只和人角膜移植供体剩余眼杯8只的视网膜,用ADP酶法进行血管染色,对两者视网膜血管的走行、血管分级、毛细血管分层以及黄斑区血管拱环等进行比较,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猕猴与人的视网膜铺片经ADP酶法染色后见视网膜血管自穿出视盘后的一级血管逐渐分支变细,直至五级血管即毛细血管;在视盘旁、赤道部、周边部两者血管面积百分比没有差异;视盘旁血管分为多层,赤道部有两层,且深浅层间相互交通,周边部仅见一层毛细血管且较稀疏;两者黄斑区毛细血管均较密集,有形态完整呈不规则状的血管拱环,血管面积百分比以及血管拱环的面积、周长和直径没有差异。结论猕猴与人在视网膜血管走行、分级、毛细血管分层以及黄斑区血管拱环等多方面有良好的相似性,可用作人类视网膜血管、尤其是黄斑区视网膜血管研究的良好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用彩色图像分析仪,对马蛔虫受精卵有丝分裂各期进行形态学测量,每期测量50个细胞。从细胞水平测量计算了8项形态计量参数,其中5项参数的显著差异率在83%以上,反映了分裂各期的卵细胞的异型性。这些形态计量参数,为分析细胞有丝分裂形态变化的定量指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分割出眼底图像中的视盘,构建基于眼底图像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视网膜主血管方向的视盘定位及提取方法。首先,利用Otsu阈值分割眼底图像R通道获取视盘候选区域;然后利用彩色眼底图像的HSV空间的H通道提取视网膜主血管并确定主血管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在方向图内寻找出对加权匹配滤波器响应值最高的点确定视盘中心位置;最后,利用该位置信息从视盘候选区域中"挑选"出真正的视盘。利用该方法对100幅不同颜色、不同亮度的眼底图像进行视盘分割,得到准确率98%,平均每幅图像处理时间1.3 s。结果表明:该方法稳定可靠,能快速、有效分割出眼底图像中的视盘。  相似文献   

6.
利用LabVIEW构建血管生物反应器数据采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组织工程血管的参数监测在血管的培养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的仪表硬件系统能对反应器部分参数进行测量,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分析确定血管生物反应器的监控参数,并利用虚拟仪器技术及LabVIEW软件开发平台构建了血管组织工程参数监测系统,该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表明:系统简捷、运行稳定,能够监测血管的体外培养并达到了预定的精度要求。Labview的  相似文献   

7.
应用神经网络和多元回归技术预测森林产量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应用传统统计技术常会因样本小和测量数据不符某种分布而受到限制。本文评价一种前馈型神经网络算法以预测落叶阔叶林产量。另外,还介绍一种由定性变为定量的数据变换方法,以用相对小的样本建立多元回归预测模型。数据变换方法有助于改善多元回归模型的预测效果。在本实验的条件下,研究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技术能够产生最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采用图象分析仪测量脑微血管一些形态定量参数和细胞化学定量参数的方法。脑毛细血管的一些三维形态参数根据数学形态学和体视学原理进行测量和计算。这些定量参数对于微血管和微循环的定量研究和临床诊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反向传播算法(BP)神经网络和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预测老年痴呆症疾病进展的效果。方法:以老年痴呆症随访数据为研究对象,以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有无高血压、有无高胆固醇、有无心脏病、有无中风史、有无家族史8个指标作为输入变量,以五年随访的MMSE差值为输出变量,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和RBF神经网络的老年痴呆症疾病进展预测模型。结果:与BP神经网络模型相比,RBF神经网络预测的结果更好,能够有效地预测老年痴呆症疾病进展。结论:神经网络模型将老年痴呆症疾病进展预测问题转化为随访数据中相关测量指标与MMSE差值的非线性问题,为复杂的老年痴呆症疾病进展预测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介绍肾素的生成部位、血管紧张素形成的可能途径、肾素分泌调节的四种假说、血管紧张素的作用及其与血压异常的关系。近年研究指出,失血时出现的大量血管收缩是由于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提示血管紧张素拮抗剂有抗休克意义。血管紧张素Ⅱ除了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外,还有中枢性加压、嗜饮及刺激ADH 与 AGTH 分泌等作用。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可能作为一种中枢性递质。晚近提出的“七肽假说”认为,血管紧张素Ⅲ是刺激醛固酮生成的“钥匙”,是当前兴趣的焦点。对心血管的作用似以血管紧张素Ⅱ为主,而对肾上腺皮质的作用则以血管紧张素Ⅲ更为重要。对恶性高血压及部分高肾素性血管收缩性高血压与特发性高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起着诱发与维持高血压的作用。因此,临床上对于不同类型的高血压,治疗措施应有所不同。在动物出血性低血压及休克的治疗中,认为转换酶抑制剂越早应用存活率越高,这为临床出血性休克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对EP系列经编人造血管的径向顺应性和纵向顺应性进行了体外测试和研究,并分析了不同制备工艺对经编人造血管的径向顺应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紧密化处理和波纹化热定性对人造血管的径向顺应性影响较大。测试压力段的选择对人造血管成品的纵向顺应性有较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眼科常用实验动物视网膜血管尤其是视网膜毛细血管的情况,为实验时正确选择动物模型提供基础。方法取猕猴、家猪、新西兰大白兔、犬、猫、SD大鼠、C57小鼠以及豚鼠的正常眼球数个,完整剥离整个视网膜,用ADPase法进行血管染色,对视网膜血管进行形态学的比较。结果猕猴视网膜大血管从视盘穿出,分成四支分别供应视网膜四个象限,每条血管逐级分支最后成为毛细血管,其毛细血管呈网状分布,在赤道处分成两层,至周边变成一层,且有发育良好的黄斑区毛细血管拱环结构。家猪视网膜大血管由视盘发出后放射状走行,毛细血管也呈网状分布,无黄斑拱环结构。兔仅视盘两侧部分视网膜可见血管,毛细血管网状不明显。犬的视网膜血管也放射状走行,但迂曲明显,毛细血管不成网状。猫、大鼠、小鼠的视网膜大血管均由视盘发出,猫的分成上、鼻下、颞下三支,大鼠、小鼠的各方向均有,区域性不明显,三者的毛细血管网均发育良好,至周边部仍很密集,呈两层分布。豚鼠视网膜无可见的血管。结论用于研究人视网膜血管尤其是毛细血管时,可选用猕猴、家猪、猫、大鼠和小鼠作为动物模型;但要研究人黄斑区血管时,仅可选用猕猴等灵长类动物。  相似文献   

13.
通过评价31磷磁共振波谱(31Phosphorus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31P-MRS)来辨别三种诊断类型:肝细胞癌,正常肝和肝硬化。运用反向传输神经网络(BP)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分析31P-MRS数据,分别建立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肝细胞癌的诊断分类以期提高识别率。实验结果证明,应用神经网络模型后,31P-MR波谱对活体肝细胞癌的诊断正确率从89.47%提高到97.3%,且BP更优于RBF。  相似文献   

14.
斑块内不稳定的新生血管破裂出血是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关键环节,抑制斑块内血管新生是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潜在方法。实验模型作为研究血管新生的重要工具在探究新生血管生物学行为和机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内外最新进展,本文就血管新生的体外细胞模型、定量三维离体模型、动物在体模型、计算机和数学模型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自动增强与分析眼底图像血管改变的细微变化,使得视网膜动脉硬化的分级定量化、客观化及精确化。方法:1.对图像进行二维双正交小波正变换。2.对高频子带图像采用LLMMSE算法进行自适应滤波。3.对重构的低频子带图像LL1采用数学形态学的滚动球算法进行背景去除,然后进行对比度提升。4.图像重构。5.定量分析增强后的眼底图像在动静脉交叉(A-V)处的细微变化。结果:本文方法对均匀区的噪声抑制,保持边沿(管径基本不变)及增强各种细节都有良好的效果。眼底血管图像经快速增强后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具有显著性,可为视网膜动脉硬化各级的定量划分提供依据,临床意义显著。  相似文献   

16.
血流动力学紊乱是高血压病理过程中促进血管重构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由其引起的异常剪切力和环形张力可以被细胞表面的力学感受器识别,并转化为细胞内生物学信号,引起血管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介导血管的重构,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明确血管重构过程中的力学调控机制,对预防和改善高血压所致的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高血压病理生理过程中血管重构的力学调控机制进展予以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RegIV(再生基因Ⅳ)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新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行眼球摘除术治疗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1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对16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肿瘤组织及16例正常视网膜组织标本中的RegIV、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分析RegIV的表达与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VEGF-A、VEGF-C表达的相关性,同时比较RegⅣ阳性表达病例肿瘤组织与正常视网膜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差异。结果: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RegⅣ、VEGF-A、VEGF-C的表达水平均较正常视网膜组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瘤组织中RegⅣ、VEGF-A、VEGF-C表达均与其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及视神经侵犯与否均显著相关(P0.05),与性别、发病部位无关(P0.05)。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RegⅣ的表达与VEGF-A表达呈正相关(r=0.696,P0.05),与VEGF-C表达呈正相关(r=0.728,P0.05)。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RegⅣ阳性表达的病例MVD值为(59.67±1.43),明显高于正常视网膜组织中MVD值(30.53±2.31)(P0.05);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RegⅣ阴性表达病例MVD值为(38.04±2.86),与正常视网膜组织中MVD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RegIV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呈高表达,且与肿瘤的侵袭与转移相关,其可能通过促进VEGF-A、VEGF-C表达促进血管新生,进而加速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和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经颅多普勒血管检测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自2013年6月-2015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207例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同期来院就诊的61例无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经颅多普勒血管检测,对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双侧MCA及BA血液运动参数平均血流速度,峰值流速及舒张期末流速、动指数、搏动指数相对比,前三者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后两者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高血压患者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可将患者脑部血流动力学的状况以及基本的病理改变能够明确的反映出来,有利于进一步的诊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因素及血管内皮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50例妊娠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国际通用的Duker-Elder眼底分期标准分为Ⅰ期组69例,Ⅱ期组57例,Ⅲ期组24例。选取同时期该院收治的妊娠高血压无视网膜病变患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内皮素-1(ET-1)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IGF-1和ET-1水平与病变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因素。结果:随着Duker-Elder眼底分期的增加,血清ET-1水平呈不断升高趋势,IGF-1水平呈不断下降趋势(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病变程度与血清IGF-1水平呈负相关,而与ET-1水平呈正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妊娠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病程、孕周、血压、体质量、蛋白尿、红细胞压积有关(P<0.05),而与年龄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3W、血压≥160/110 mm Hg、体质量>85kg、蛋白尿为+++、红细胞压积>0.35均是妊娠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孕周>28W则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妊娠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存在IGF-1、ET-1的异常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病变程度息息相关。血压、病程、蛋白尿、体质量、红细胞压积均是妊娠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孕周则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DM)并发的动脉粥样硬化(AS)由于具有斑块不稳定、供血区缺血严重及治疗后再狭窄率高等特点成为导致2型DM患者死亡及截肢最常见病因。对2型DM血管并发症制定并实施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对降低此类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有重要意义。而2型DM背景下严重的血管病变动物模型的建立,则为研究并进一步实施2型DM血管并发症治疗方案提供了实验基础。本文首先对2型DM并发的严重的血管病变发生机制进行探讨,进一步对现阶段国内外建立此类血管病变动物模型的实验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