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建立山羊绒与绵羊绒的基因芯片鉴别方法,达到快速、高通量鉴别山羊绒与绵羊绒的目的,文章根据山羊和绵羊遗传物质的特异性,选择线粒体基因组细胞色素b基因(cyt b)为目的基因,在cyt b基因通用引物区间设计出一对能鉴别绵羊绒与山羊绒的探针,经过与含有不同比例绵羊源性的PCR产物杂交,结果显示当山羊源性成分中绵羊源性含量为3%时,仍然可见杂交信号,说明基因芯片鉴别毛绒的方法具有非常高的特异性,能够定性的鉴别山羊绒和绵羊绒。  相似文献   

2.
贾纯琰  付绍印  丽春  张文广 《生命科学》2022,(11):1359-1367
褪黑素(melatonin, MT)可促进山羊绒的生长,提高山羊绒的产量,增加养羊业的经济效益。本文阐述了哺乳动物皮肤中褪黑素的生物合成、代谢和功能,对褪黑素调控山羊绒生长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绒山羊研究人员深入探索褪黑素促山羊绒生长的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产于新疆的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L)Guedenst)2个新变种及昆仑山驼绒藜(Kcompacta(Losinsk.)Grub.)1个新变种:叶城驼绒藜(Kcompacta var.yechengensis A LFu.f.nov.)。每一新分类群均有插图。荒漠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eraroides var.deserticola(Losinsk.)G.Yang comb.nova)主要生于平原荒漠或低山区,常在下部分枝,形成垫状灌丛,叶片狭窄,披针形、狭椭圆形、狭长圆形,两面均被细绒毛。因而两面同色;草原驼绒藜(K.ceratoides var.pratensis(Losinsk.)Z Li comb.nova)主要生在山地草原,分枝也多在上部,叶上面无毛,下面疏毛,因而两面不同色;叶城驼绒藜(K.compacta var.yechengensis A L Fuvar.nov.)的叶片跟博乐驼绒藜(变型)很近似,但雌花苞片为淡绿色,分离部分远长于连合部分,而甚易区别,也仅见于叶城昆仑山。  相似文献   

4.
卢立娜  贺晓  李青丰  易津  何金军 《生态学报》2015,35(6):1706-1712
运用人工授粉、补充无机营养、去叶处理以及疏花处理研究了华北驼绒藜自然种群花粉和资源有效性对结实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该植物的选择性败育现象和繁殖对策。结果表明:花粉来源而不是花粉数量对华北驼绒藜结实存在显著影响;同枝授粉结籽率和结实率均低于自然授粉,异株授粉则显著高于同枝授粉和自然授粉;异株授粉种子千粒重显著高于自然授粉和同株异枝授粉,极显著高于同枝授粉。华北驼绒藜结实存在资源限制,补充施肥提高了单枝开花数和结籽率。随摘除叶片数量的增加,结籽率明显降低,摘除叶片处理与对照之间均形成显著差异,摘除1/2叶、3/4叶以及去全叶处理使种子千粒重显著低于对照。人工疏花实验表明华北驼绒藜存在选择性败育现象。华北驼绒藜可根据花粉和资源的可利用性来调整性分配、授粉方式和结实以获得最大适合度,具有复杂的繁殖对策,表现出较好的环境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华北驼绒藜种群数量动态与生殖特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立木级法研究华北驼绒藜种群的大小级结构,利用各龄级的存活数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构建时间序列预测图对种群数量动态过程进行预测,利用生活史特征观察结果分析其生殖对策,探讨了生殖特性与种群动态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驼绒藜种群幼龄和老龄级个体数较少,中龄级个体数量较多,呈稳定或衰退趋势;种群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的分析表明,尽管生境条件不同,但存活曲线基本接近DeeveyⅢ型;种群数量的时间序列预测表明,华北驼绒藜种群会随时间推移,呈现老龄级株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种群稳定性长期维持困难;生活史特征表明,华北驼绒藜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兼具r-对策和k-对策的双重特性来维持种群的相对稳定。良好的生殖适应性是物种发展的关键,华北驼绒藜种群年龄结构、生命表、存活曲线以及时间序列预测图反映出其种群数量动态与生殖特性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传粉系统效率低、胚胎发育过程营养失调、种子向幼苗的转化率低以及种群更新对母株的依赖性强等生殖生物学特性与种群动态相吻合;生境恶劣和人为干扰也成为其种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产于新疆的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L) Guedenst)2个新变种及昆仑山驼绒藜(K.compacta(Losinsk.)Grub.)1个新变种:叶城驼绒藜(K.compacta var.yechengensis A L Fu.f.nov.)。每一新分类群均有插图。荒漠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eraroides var. deserticola(Losinsk.)G.Yang comb.nova)主要生于平原荒漠或低山区,常在下部分枝,形成垫状灌丛,叶片狭窄,披针形、狭椭圆形、狭长圆形,两面均被细绒毛。因而两面同色;草原驼绒藜(K.ceratoides var. pratensis(Losinsk.)Z Li comb.nova)主要生在山地草原,分枝也多在上部,叶上面无毛,下面疏毛,因而两面不同色;叶城驼绒藜(K.compacta var. yechengensis A L Fu var.nov.)的叶片跟博乐驼绒藜(变型)很近似,但雌花苞片为淡绿色,分离部分远长于连合部分,而甚易区别,也仅见于叶城昆仑山。  相似文献   

7.
通过定株观察、人工套袋授粉试验等对华北驼绒藜繁育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华北驼绒藜的花粉寿命为6d,花粉胚珠比(P/O)为1 351 189±391 779;自然条件下存在着同株授粉和异株授粉两种方式,但以异株授粉为主,其繁育系统属于兼性异交。(2)华北驼绒藜在有花粉时柱头可授性为6d(柱头露出后5~10d),但在缺乏花粉不能完成授精时,柱头会出现徒长现象,其可授性可以维持12d(柱头露出后9~20d)。(3)人工套袋授粉结果显示,华北驼绒藜最佳授粉时间是柱头露出后6~7d,此时年均授粉结实率最高(94.83%);在柱头失去过氧化物酶活性时(柱头露出后21d)授粉结实率年均为4.93%;相对于柱头最佳可授期,华北驼绒藜具有较高结实率的授粉时间范围较宽。研究表明,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华北驼绒藜形成了P/O较高、柱头可授性时间长以及在异株授粉优势的情况下,还保留同株授粉方式的生殖补偿机制,对其野生退化群落的种群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对6种荒漠植物分布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CART(分类和回归树)模型及A2和B2情景,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短叶假木贼(Anabasis brevifolia)、裸果木(Gymnocarpos przewalskii)、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和喀什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 var.kaschgarica)分布范围及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下,这些植物目前适宜分布范围减小;从新适宜及总适宜分布范围而言,短叶假木贼和梭梭从1991-2020年到2051-2080年时段增加,之后减小,其它植物从1991-2020年到2081-2100年时段减小;喀什膜果麻黄和驼绒藜适宜分布范围减小并破碎化,其它植物向目前适宜分布的西部、西北部(或青海西南部)、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区扩展;除驼绒藜和喀什膜果麻黄与年均气温变化具显著相关性外,其它植物分布范围与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相关性较弱(P0.05),除驼绒藜、喀什膜果麻黄和裸果木目前分布范围与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回归关系较强外,其它植物分布范围与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多元线性回归关系较弱。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下,这些植物空间分布格局改变,目前分布范围减少,新适宜及总适宜分布范围近期增加,随着气候变化程度的增强,又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9.
在自然条件下对昆仑山北坡四种灌木塔里木沙拐枣(Calligonum roborowasikii)、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合头草(Sympegma regelii)和昆仑绢蒿(Seriphidium korovinii)的气体交换、水势的季节变化特征及生长季末δ13C值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驼绒藜、塔里木沙拐枣和合头草气体交换日变化为单峰曲线,昆仑绢蒿为双峰曲线;其中塔里木沙拐枣属高光合高蒸腾型,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合头草属低光合低蒸腾型,驼绒藜属高光合低蒸腾型,昆仑绢蒿属低光合高蒸腾,水分利用效率最低。驼绒藜光合速率8月日变化,10:00-12:00,16:00-20:00两个时段,Pn下降,主要决定因素均为非气孔因素。沙拐枣6月光合速率日变化,12:00-14:00时,Pn下降,主要受气孔导度因素影响;16:00-20:00时,Pn下降,可能是同时受气孔和非气孔因素的影响。从耐旱机理可以将4种灌木归类:塔里木沙拐枣和昆仑绢蒿属于高水势延迟脱水耐旱机理;驼绒藜和合头草属于低水势忍耐脱水机理。用δ13C表征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时,只有部分物种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分析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CART(分类和回归树)模型及A2和B2情景,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短叶假木贼(Anabasis brevifolia)、裸果木(Gymnocarpos przewalskii)、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和喀什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 var.kaschgarica)分布范围及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下,这些植物目前适宜分布范围减小;从新适宜及总适宜分布范围而言,短叶假木贼和梭梭从1991-2020年到2051-2080年时段增加,之后减小,其它植物从1991-2020年到2081-2100年时段减小;喀什膜果麻黄和驼绒藜适宜分布范围减小并破碎化,其它植物向目前适宜分布的西部、西北部(或青海西南部)、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区扩展;除驼绒藜和喀什膜果麻黄与年均气温变化具显著相关性外,其它植物分布范围与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相关性较弱(P〉0.05),除驼绒藜、喀什膜果麻黄和裸果木目前分布范围与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回归关系较强外,其它植物分布范围与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多元线性回归关系较弱。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下,这些植物空间分布格局改变,目前分布范围减少,新适宜及总适宜分布范围近期增加,随着气候变化程度的增强,又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1.
华北驼绒藜开花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华北驼绒藜的开花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具体调查统计研究.结果显示,华北驼绒藜种群形成了一系列适应风媒传粉的花部特征:单性花,雌雄同株;雄花序细长而柔软,雄蕊4枚,无苞片;雌花小,无花冠,柱头指状,具有大量乳突细胞,便于捕捉花粉;居群内同一植株雌、雄花花期不一致性较高,花期不遇;每枝条雄花开花持续时间频率最高为7 d,而雌花开花持续时间频率最高为6 d;雌、雄花序呈单峰连续集中开花式样;雌、雄花始花时间与花期长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雌花r=-0.569,P<0.01;雄花r=-0.665,P<0.01),开花数与花期长度则为显著正相关关系(r=0.083,P<0.01),(r=0.346,P<0.01).研究表明,华北驼绒藜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同株雌、雄花花期不遇的生殖策略,因而减少了同株授粉的比例,提高了结实率.  相似文献   

12.
盐生肉苁蓉(Cistanche salsa (C. A. Mey.) G. Beck)为列当科肉苁蓉属寄生性草本植物,为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种类最多的肉苁蓉属物种,也是我国西北地区传统常用中药材。为探明我国盐生肉苁蓉寄主植物种类及分布区域,本研究结合DNA条形码鉴定和形态鉴别技术,对采集到的66份带有寄主根的盐生肉苁蓉样品进行分布区域分析和寄主植物种类鉴定。结果表明盐生肉苁蓉在新疆及宁夏等地区海拔400~2000 m的区域分布广泛。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盐生肉苁蓉寄主植物为菊科绢蒿属聚头绢蒿(Seriphidium compactum (Fisch. ex DC.) Poljakov)和苋科滨藜属疣苞滨藜(Atriplex verrucifera Marsch. von Bieb.),塔城市盐生肉苁蓉寄主植物为苋科盐爪爪属里海盐爪爪(Kalidium cuspidatum Ung.-Sternb.)、疣苞滨藜和驼绒藜属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 (L.) Gueldenst.),该地区优势寄主植物为疣苞滨藜。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寄主植物为聚头绢蒿、苋科驼...  相似文献   

13.
降水是影响荒漠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主要因子。研究乌兰布和沙漠-西鄂尔多斯荒漠草原过渡带植物群落特征及多样性对生长季内降水波动的响应,对该区的植物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结合2020年生长季对驼绒藜、霸王、四合木和沙冬青群落固定样地的植被调查数据与同期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该区典型灌木群落特征及多样性随降水的变化趋势。7~9月,随着降水增加,驼绒藜群落内的多年生草本种类显著增加;4个灌木群落内的一年生草本种类显著增加。驼绒藜群落的密度显著增加;霸王和四合木群落的盖度显著增加。四合木群落草本层的Patrick丰富度指数显著增加;霸王群落草本层的Patrick丰富度指数显著增加,Simpson指数和Pielow指数显著降低;沙冬青群落草本层的4个多样性指数均显著增加。乌兰布和沙漠-西鄂尔多斯荒漠草原过渡带不同灌木群落特征及多样性对降水变化响应差异较大,灌木层受降水影响较小,草本层对降水增加响应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14.
利用正交设计建立与优化北美驼绒藜ISSR-PCR反应体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雷雪峰  易津  侯丽丽 《植物研究》2008,28(6):693-697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对北美驼绒藜ISSR-PCR反应的5因素(Taq酶、dNTP、引物、Mg2+和模板DNA)4水平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运用MINITAB软件进行分析,建立了适合北美驼绒藜的既稳定又谱带多的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即20 μL的反应体系中含有1×buffer,1.5 U Taq酶,0.2 mmol·L-1 dNTP,0.5 μmol·L-1引物,2.5 mmol·L-1 Mg2+和10 ng模板DNA。这一优化的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为今后利用ISSR技术进行驼绒藜属植物种质资源分类、遗传图谱构建和遗传变异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5.
张微微  杨劼  宋炳煜  清华 《生态学报》2016,36(21):6842-6849
在休眠期对草原化荒漠中自然生长的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进行不同频度的刈割处理(连年刈割、隔年刈割、对照),通过测定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等指标,分析和讨论了不同频度的刈割处理对驼绒藜根际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连年刈割和隔年刈割都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含水量,隔年刈割使根际土壤全碳含量显著上升、有机质含量显著下降,但刈割对根际土壤pH值和全氮含量的影响不明显;(2)刈割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总量的影响不明显,但显著影响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组成,连年刈割使真菌数量显著增加,隔年刈割使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驼绒藜根际土壤中放线菌所占比例最大,其数量表征了土壤的贫瘠程度;(3)刈割对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有显著影响,两种刈割处理会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而对土壤多酚氧化酶、脲酶、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总之,隔年刈割对植物根际土壤养分供给及土壤分解者的活性更加有利,而且土壤理化因子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刈割对驼绒藜根际土壤特性影响的规律性不强,可能是由于半灌木刈割利用的时间较短,根际土壤各个测量指标之间尚未形成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对北美驼绒藜的4个世代12个主要性状遗传变异特性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世代内12个主要性状变异都不显著,在世代间除枝条节数和着生雄花节数外,其它10个性状变异程度都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明北美驼绒藜各性状主要变异来自世代间;10个性状表型变异系数和遗传变异系数总体趋势基本一致,但程度上存在差异,说明这些性状遗传变异潜力较大;株高、叶腋雌花数、叶宽、再生小枝数性状遗传力较高(72-62),其变异主要是遗传因素决定,而叶长、株幅性状遗传力较低(16-14),其变异主要是环境因素决定。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东部荒漠植物生态位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牛慧慧  陈辉  付阳  杨祎  张斯琦  张博雄 《生态学报》2019,39(8):2862-2871
以柴达木盆地东部27个典型样地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计算,分析该区13种优势植物在土壤含水量、容重、有机质、pH、全盐、全氮维上的生态位特征,以期为柴达木盆地植被恢复重建和荒漠系统生态保护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①13种植物在6个土壤因子上平均生态位宽度从大到小依次是:驼绒藜、琵琶柴、芨芨草、芦苇、合头草、蒿叶猪毛菜、白刺、盐爪爪、小嵩草、麻黄、沙拐枣、柽柳和梭梭,其中,驼绒藜在土壤含水量、容重和有机质上占据最高值,琵琶柴在土壤pH、全盐、全氮维上占据最高值;②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在生态位重叠上并不占据最高重叠值,而是处于一个中游的位置;③驼绒藜和琵琶柴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上均占相对高的位置,对群落的建群起重要作用;④78个种对在每一个土壤因子上的生态位重叠值0.3的占总对数的比例为76%,柴达木盆地东部植物总体生态位重叠偏低,竞争较小,群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毛囊分子调控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囊是产生毛被的组织,具有周期性,经历生长期、衰退期和休止期三个时期,毛囊与皮脂腺组成毛囊皮脂腺单位。本文从分子层面分别对调控毛囊周期性变化、毛囊皮脂腺发育以及毛囊中影响毛被光泽度及毡结度的因子等给予了详细阐述,这些均为提高山羊绒产量和质量提供了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9.
干旱是影响荒漠区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关键因素。以多年生强旱生半灌木华北驼绒藜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干旱程度(0、100、200、300和400 g·L-1 PEG6000)下,种子大小及苞片有无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干旱胁迫显著抑制了种子萌发和幼苗地上部的生长。100和200 g·L-1 PEG6000处理显著增加了幼苗根长,而300和400 g·L-1 PEG6000处理显著降低了幼苗根长。与无苞片相比,有苞片使种子的发芽率显著降低12%,发芽指数显著降低50.5%,幼苗的地上部长度显著增加20.8%,幼苗根长显著增加6.3%。种子大小对种子发芽指数无显著影响,但与小种子相比,大种子发芽率显著提高3%,幼苗的地上部长度显著增加20.5%,幼苗根长显著增加33.0%。在干旱条件下,苞片能延缓种子的萌发速度,种子大小能影响后代的存活几率,二者共同影响华北驼绒藜对极端干旱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新疆奇台荒漠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及土壤环境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荒漠植物群落的分类及与土壤因子的相关关系, 作者于2005年6–7月在新疆奇台县采用机械布设样线和样线上随机布设样地的方法进行了野外调查。共设置48块20 m×10 m的样方, 每个样方中又梅花状设置5个1 m×1 m的草本样方进行植被调查。植被调查结束后, 选择群落外貌上差异显著的样地进行土壤取样(取土深度分别为0 cm、10 cm、30 cm、50 cm、80 cm), 共获得20个样方的土壤样本。以植物重要值作为衡量植物组成相似性的指标, 应用逐步聚类的方法将调查区域植被划分为4种类型: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群落,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枇杷柴(Reaumuria songarica)+西伯利亚白刺群落(Nitraria sibirica), 梭梭–心叶驼绒藜(Ceratoides ewersmanniana)–白茎绢蒿(Seriphidium terrae-albae)群落和心叶驼绒藜–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群落。不同群落类型土壤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 提取3个主分量能够解释85.65%的群落间土壤因子差异, 第1主分量与土壤平均pH值和深层土壤pH值相关, 第2主分量与平均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浅层有机质含量相关, 而第3主分量与平均土壤含盐量和土壤浅层含盐量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