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试了印楝种核提取物AZAL-S对致倦库蚊幼虫的毒力,其LC_(50)为0.78×10~(-6)。分别用0.3×10~(-6)和0.5×10~(-6)的AZAL-S处理致倦库蚊4龄幼虫120小时,死亡率为46.2%和67.5%,并出现各种畸形。用0.4×10~(-6)—1.0×10~(-6)的AZAL-S处理致倦库蚊1龄幼虫7天,发现其幼虫期显著延长。AZAL-S对蚊幼虫的生长调节作用与某些昆虫生长调节剂对蚊幼虫的作用相似。  相似文献   

2.
对云南省南部新建移民东方红村和现有的龙塘村中三带喙库蚊与伪杂鳞库蚊种群动态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个村庄中这2种媒介蚊虫的种群动态趋势不同;东方红村房屋内,除6月三带喙库蚊种群密度比伪杂鳞库蚊明显要高以外,其它月份二者种群密度差异不明显(P>0.05);整个诱集期间,伪杂鳞库蚊的种群密度(D)和种群优势度(d)在东方红村房屋(D=10只.灯-1,d=0.04)与牛舍(D=52只.灯-1,d=0.06)中都比龙塘村房屋(D=33只.灯-1,d=0.10)与牛舍(D=99只.灯-1,d=0.09)中的低。表明云南南部地区新移民村建设中,乙脑媒介种群随着环境开发产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库蚊一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梳库蚊Culex(Thaiomyia)dispectus Bram 库蚊属泰蚊亚属(Subgenns Thaiomyia)迄今全世界仅发现两种。我国仅知一种,即海南库蚊C.(T.)hainanensis Chen,1977[昆虫学报20(1):95—98]。1979—1981年我们先后在云南省景谷、镇  相似文献   

4.
陈汉彬 《四川动物》1989,8(2):28-29
在整理云南蚊类标本过程中,发观库蚊属(Culex)4种新纪录,分别隶属于库状蚊亚属(Culiciomyia)1种、簇角蚊亚属(Lophoceraomyia)2种和库蚊亚属(Culex)1种。一、佛氏库蚊Culex(Cui.)fragilis Ludlow,1903检视标本:云南,勐腊。1985,Ⅷ,10—4,14,4L,采自木槽积水。鉴别特征:腹节背板全暗。雄蚊抱肢端节齿脊自亚端部伸达亚基部。幼虫头毛5,6—C从亚基部各分出5—7芒支。前胸毛1—3P均不分支。呼吸管较短,自基部向端部渐变细。呼吸管毛1—S3对,每分2—3支。本种幼虫特征突出,不难与我国已知的库状蚊相区别。本种在国外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  相似文献   

5.
前言 谈色库蚊(Culex pipiens var.pallens Coq.)分布甚广,据刘维德(1957)报告,分布于我国北纬30°以北及朝鲜、日本等地。胡梅基等(1933)解剖淡色库蚊,对班氏丝虫的自然感染率达12%。李辉汉等(1954,1956)、吴青藜等(1957)、马贤成等(1958)及山东省丝虫病防治所(957—1958),调查证明淡色库蚊是山东地区班氏丝虫的主要媒介。又是  相似文献   

6.
1985—1988年对宜宾地区的库蚊Culex Linnaeus,1758越冬情况作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于后。方法每次于11月至翌年3月,各月捕捉40至60处次越冬场所的成蚊分类计数,并根据B.H.BeKпeMишeBa,1949的方法对脂肪体分级。同时对各型积水进行调查,将所获幼虫(蛹)置室内隔离饲养。以各虫期综合分类鉴定。结果捕获9种库蚊成虫276只,幼虫(蛹)2987只(见表)。表1985—1988年越冬库蚊观察蚊虫种类虫态各月捕获数(只)越冬场报1112123小计致倦库蚊成虫*172842189114室内、山洞Culex quinquefasciatus幼虫464298285△207△4811735废粪坑、污水坑小斑翅库…  相似文献   

7.
分别用生物测定法测定致倦库蚊四龄幼虫对倍硫磷的敏感度、微量孔板酶联免疫检测仪检测成虫的非特异性酯酶活性.结果表明:不同种群致倦库蚊对倍硫磷的半数致死量(LC50)(ppm)(95%可信区间)分别为:北京敏感株(S-BJ)0.0005(0.0005-0.0006),番禺沙湾(PrSW)0.0019(0.0018-0.0021),广州石牌(GZSP)0.0016(0.0015-0.0017),抗溴氰菊酯株(Anti-thrin)0.0011(0.001-0.0012),抗马拉硫磷株(Anti-OP)0.0177(0.017-0.0183).根据S-BJ的LC50值为1,分别计算其他种群的抗性倍数,其抗性倍数分别为:S-BJ1.0,PYSW 3.8,GZSP 3.2,Anti-thrin2.2,Anti-OP 35.4.微板法测库蚊酯酶活性(A值):S-BJ 0.3905(0.281-0.501),PYSW 0.664(0.619-0.709),GZSP 0.575(0.478-0.672),Anti-thrin0.743(0.683-0.804),Anti-OP2.32(2.283-2.357).不同品系致倦库蚊对有机磷杀虫剂抗性:Anti-OP>PYSW>GZSP>Anti-thrin>S-BJ.  相似文献   

8.
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var.pallens)的生活周期,前中央卫生研究院华东分院(1954年)及路步炎氏(1958)曾在实验室内进行了观察。山东省丝虫病防治所(1956年)曾对山东济宁地区各种常见蚊类在自然情况下生活周期亦进行了观察。根据李辉汉氏等(1956)在邹县的调查,积肥坑为淡色库蚊的主要孳生地,为了了解山东邹县地区淡色库蚊在积肥坑内整个生活周期,在7—8月间所需要的时间,以供确定药物处理孳生地间隔期间的参考,1959年7月特在邹县灭蚊实验区对积肥坑及猪食槽进行了淡色库蚊生活周期的观察。  相似文献   

9.
1986—1987年以浸渍法或接触筒法,在成都、平武、珙县(或宜宾),用中华按蚊An.sinensis,致倦库蚊Cx.pipiensquinquefiscitatus和白纹伊蚊Ae.albopictus,分别对溴氰菊酯、二氯菊酯、DDT进行敏感性测定。结果成都致倦库蚊对二氯菊酯的LC50为0.0481ppm,显示抗性的存在;平武(0.0058ppm)、珙县(0.0081ppm)仅为区分剂量(0.048ppm)的1/5—1/8,说明比较敏感。成都、平武、珙县所测LC50平均值(0.021ppm)都高于海南省(0.0062ppm)、浙江省(0.019ppm)、云南省(0.0088ppm)、吉林省(0.0056ppm)和广西省(0.0062ppm),说明四川省致倦库蚊对二氯菊酯的敏感…  相似文献   

10.
WS-I型灭蚊涂料对防制淡色库蚊、家蝇等的敏感性已有报道。但对南方夜间常见侵入室内的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fatigans)和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chus)的敏感性及对不同状态致倦库蚊的敏感性如何尚未见报道,为此于1987年6月作了实验,现将结果报道于后:WS-I型灭蚊涂料(主含杀灭菊酯),由本地黄沙河灭蚊涂料厂提供;吸血成蚊均捕自牛房,未吸血致倦库蚊为实验室羽化;用“WHO”接触筒,将涂料按每平方0.33公斤用量涂于新华Ⅰ号滤纸上待干后进行测定,吸血蚊以胃血谢拉氏Ⅲ—Ⅳ期、未吸血蚊以5%葡萄糖水…  相似文献   

11.
苏云金杆菌β-外毒素的治虫范围广,对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目前记载的有蚊、蝇两科)、直翅目等均有一定的效果。 我们于1974—75年在室内、外进行了β-外毒素对淡色库蚊幼虫的致死效果试验。现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我国尖音库蚊复合组(Culex pipiens complex)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从新疆采集尖音库蚊。建立实验室株,进行杂交、不同地理株形态学数值分析、杂种F_1代形态学的数值分析,表皮碳氢化合物、体内脂肪酸和单糖气相色谱分析以及卵蛋白质的电泳分析等。在我国首次发现了骚扰库蚊。根据研究结果,我国异域分布的尖音库蚊复合组实际上包含着同一个种的4个亚种,即指名亚种(Culex pipiens pipiens),淡色库蚊亚种(Culex pipiens pallens)、致倦库蚊亚种(Culex pipiens quinquenfasciatus)和骚扰库蚊亚种(Culex pipiens molestus)。致倦库蚊不应作为独立的蚊种,淡色库坟也不应作为所谓“中间型”。在亲缘关系上根据形态学特征聚类分析等结果表明,尖音库蚊与致倦库蚊的距离较远。  相似文献   

13.
孟庆华(1958)记述的黄氏库蚊(Culex huangae)和陈汉彬(1981)记述的天坪库蚊(C.tianpingensis)的模式产地分别为我国昆明和广西天坪山。里奇库蚊是Klein(1970)根据柬埔寨单一雄蚊记述的新种。上述三种库蚊蛹期形态均未见报道。现根据我们经隔离培养所采获标本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1984—1987年,在福建的南平、福州、南安等地持续发生了由弯孢虫疫霉(Eryniacurvlspora)感染而引起库蚊(culex sp.)成虫死亡的流行病,病原菌分生孢子梗掌状分枝;分生孢子浅绿色,窄而长,略弯曲,单核,双囊壁,含有多个小脂肪粒,大小29.7—39.6×13.2—19.8(平均32.5×16.1)μm,长宽比1.5—3.0(平均2.0);次生分生孢子梨形,基部为钝的乳突,中间有一大的脂肪粒,孢子大小16.6—19.9×11.6—14.9(平均18.7×13.7)μm;休眠孢子球形,棕褐色,直径23.2—33.2(平均29.5)μm;有假根及囊状体。  相似文献   

15.
留边库蚊Culex(Neoculex)rubensis Sasa and Takahasi,1948 库蚊属新库蚊亚属在我国迄今仅记载惊骇库蚊c.tcrritans一种(陈汉彬,1980).自1977年以来,林树坡、苏龙、陈继寅等,先后在黑龙江(山河屯、饶河、虎林)、吉林(安图)、辽宁(宽甸)和河北(承德)采获本亚属另一蚊种,现经鉴定为留边库蚊c.rubensis,系我国新纪录。  相似文献   

16.
为执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0~3102-93)《量和单位》一书所述内容,现将本刊常用的计量单位符号介绍如下,请广大作者参照执行。日(天)—d;时—h;分—min;秒—s;吨—t;公斤(千克)—kg;克—g;毫克—mg;微克—μg;纳克—ng;升—L;毫升—mL;微升—μL;克分子浓度(M):废用,改为摩尔每升mol/L;当量浓度(N):废用,换算成相应的mol/L;旋转速度—r/min;蒸汽压力、压强:帕(斯卡)—Pa(许用);kg/cm2(废用);磅(废用);0.55kg/cm2(8磅)≈0.55×105Pa,1.05kg/cm2(15磅)≈1×105P…  相似文献   

17.
为执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0~3102-93)《量和单位》一书所述内容,现将本刊常用的计量单位符号介绍如下,请广大作者参照执行。日(天)—d;时—h;分—min;秒—s;吨—t;公斤(千克)—kg;克—g;毫克—mg;微克—μg;纳克—ng;升—L;毫升—mL;微升—μL;克分子浓度(M):废用,改为摩尔每升mol/L;当量浓度(N):废用,换算成相应的mol/L;旋转速度—r/min;蒸汽压力、压强:帕(斯卡)—Pa(许用);kg/cm2(废用);磅(废用);0.55kg/cm2(8磅)≈0.55×105Pa,1.05kg/cm2(15磅)≈1×105P…  相似文献   

18.
球形芽孢杆菌TS-1丙酮粉对七种蚊虫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乳糖-丙酮沉淀法制备的球形芽孢杆菌Bacillus sphaericus,TS-1菌粉对七种蚊虫幼虫进行了毒力测定,以淡色库蚊,致倦库蚊最为敏感,其LC50分别为8.1μg/L(1.79×102cfu/ml),8.9μg/L(1.96×102cfu/ml),三带喙库蚊敏感性较淡色库蚊差13倍,2龄白纹伊蚊和中华按蚊分别差20和600倍;黄斑伊蚊,二株埃及伊蚊剂量高达105—106cfu/ml相差1,000—10,000倍以上几乎无效.本文结合B.t.I.标准生物测定方法,对毒力测定中检查时间、数据、虫龄、虫数、饲料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一.1954年3—10月,在长沙市初步调查蚊虫,共採得蚊种9属26种。其中有按蚊属1种、拟三翅蚊属1种、Uraunotaenia属2种、Orthopodomyia属1种、番蚊属1-种、曼蚊属1种、阿蚊属土种、蚊属3种及库蚊属15种(其中2种未定名)。所採得的9属26种蚊虫中,有树竹拟三翅蚊、Uranotaenia bimaculata、Orthopodo-myia anopheloides及罗宗番蚊4种,在湖南尚系首次报告。 二.长沙市蚊种的分佈,郊區有25种、中心區有13种。较为常见者有致乏库蚊、三 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貪食库蚊及骚扰阿蚊六种。 三.”长沙市各种成蚊的停歇处,主要是山陵、住宅、郊野及猪、牛栏。 四.在长沙市所发现的蚊虫中,只发现17种幼虫。各蚊种幼虫孳生地的范围是有差别的。致乏库蚊及贫食库蚊范围最广;Uranotaenia bimaculata、othopodomyiaanopheloides、黑足伊蚊的幼虫,只在树洞渍水中发现。 五.各蚊种幼虫间共生情况,已在文中讨论。 六.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黑足伊蚊在傍晚时吸吮人血。 七.将湖南省已肢知蚊虫编为俭索表,以便有关工作人员之参考。  相似文献   

20.
使用杂鳞库蚊复组COI部分序列和ITS序列构建分子发育树,并基于COI序列计算该复组种内和种间的Kimura-two-Parameter(K2P)距离,探讨环带库蚊的分类地位和杂鳞库蚊复组内各亲缘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环带库蚊和杂鳞库蚊的种间K2P距离为0.24%-0.72%,支持"环带库蚊是杂鳞库蚊的同物异名"这一观点;杂鳞库蚊(环带库蚊)和伪杂鳞库蚊、三带喙库蚊的种间K2P距离为4.41%-9.68%,同时分子系统树显示各个种分别聚类,互为姐妹群,再次证明三者互为独立的种;环带库蚊和杂鳞库蚊聚类的分支最接近树的端部,三带喙库蚊分支最接近树的基部,提示三带喙库蚊最早发生分化,而杂鳞库蚊(环带库蚊)最晚发生分化;采集自日本的三带喙库蚊种内K2P距离为0.48%-2.68%,而它们与采集自中国、印度的该种K2P距离为4.17%-6.76%,日本产三带喙库蚊聚集成一支,并与中印产地的聚类分支互为姐妹群,这些结果提示日本的三带喙库蚊有种下,甚至种级分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