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获得性是否可以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获得性遗传是拉马克进化论的中心思想 ,他在其《动物哲学》一书中对“获得性遗传”是这样表述的 :“凡是在动物居住很久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下 ,也就是在某一器官的更多运动的影响下 ,或者在某部分经常不利用的影响下 ,使个体得到或失去的一切 ,只要所获得的变异是两性所共有的 ,或者是产生这两性的个体所共有的 ,那么这一切变异就能通过繁殖而保留在新的个体上。”也就是说 ,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 ,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从而使个体获得的某些性状变化 ,这些所获得的表型特征是可遗传的。获得性遗传理论从其开始提出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在当时就…  相似文献   

2.
在高中教材“达尔文主义基础”是第117页有一节是“获得性的遗传为什么不显著?”关于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同学与教师往往不能把它与获得性遗传的问题统一起来看。有些人总认为这两个问题是对立的,是矛盾的。认为获得性遗传既然有不显著的现象,那末获得性能够遗传这一观点就有疑问。或者有人这样问:“既然获得性能够遗传,但又为什么会有不显著的现象发生呢?”另外还有些教师,基本上是承认获得性能遗传,但对获得性遗传的现象,以及获得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正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某些获得性性状可以遗传给下一代。然而,获得性性状的遗传仍然存在争议,因为人们还不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确切分子机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孙青原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环境能诱导精子发生表观遗传学改变,并且这种改变可以遗传到下一代。在全球范围内,前期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越来越普遍。此前人们已经发现,父亲的空腹血糖升高和糖耐受的降低,会影响后代的糖代谢,但研究者们还不清楚这些影响背后的确切分子机制。孙青原研究团队构建了环境诱导的前期糖尿  相似文献   

4.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上一代在环境压力下产生的某些获得性性状可以"记忆"在配子中,并以一种不依赖DNA序列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这种现象被称为获得性遗传。然而,关于精子中介导获得性遗传现象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随着精子RNA领域的发展,我们实验室率先发现精子中一类来源于成熟tRNA的小RNA (tRNA-derived small RNAs, tsRNAs)及其RNA修饰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表观遗传信息载体,介导父代获得性代谢紊乱性状向子代传递。此外,我们进一步发现了调控精子RNA介导获得性遗传的关键分子——tRNA甲基转移酶DNMT2,从RNA修饰及修饰酶的角度为获得性遗传的机制研究打开了新思路。鉴于该领域的迅速发展,该文拟从精子tsRNAs、RNA修饰以及DNMT2的角度综述近年来精子RNA及RNA修饰介导的获得性遗传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获得性遗传这一概念在19世纪初被提出后就一直饱受争议,直到近几十年,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表观遗传学的发展,科学家们才开始重新审视和探究获得性遗传现象的真实性,并对获得性遗传现象的遗传规律、分子载体和调控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为新型表观遗传调控因子,非编码RNA表现出多维调控能力,在细胞命运决定、自我更新、细胞增殖和凋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调控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非编码RNA及其RNA修饰可以作为表观遗传信息载体介导获得性遗传,为获得性性状的跨代遗传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视角.本文将针对近年来获得性遗传的研究进展,综述RNA在跨代遗传中的功能及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6.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节既是“遗传和变异”一章中的重点,又是难点。它要求学生懂得生物之所以表现一定的性状,是由于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基因传递遗传信息,控制一定结构的蛋白质合成,从而体现一定的性状。为什么有一定的基因就有一定的性状?遗传信息是怎样传递的呢?由于内容抽象,要讲清这个问题,如果只采用讲授法,教学双方都会很吃力。  相似文献   

7.
张丽娜 《化石》2005,(2):32-33
在达尔的进化论中,对于进化的遗传机制,他相信获得性遗传。为了能够建立一种包括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理论,特别是为了说明获得性遗传的原因,达尔复活了古希腊名医生希波克拉底的遗传学说,并称之为“泛生子假说”。该遗传理论认为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有独立、可分的颗粒基础——泛生子。同时,达尔相信融合性遗传,即父母的遗传因素在后代中是混合起来,不再分开。但是泛生子的存在并没有任何事实根据。  相似文献   

8.
顾双平  石岑 《遗传》1988,10(2):1-4
提高产量是大麦育种的最终目标之一。由于产量性状是复杂的数量性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诸因素间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某一性状的变化必然导致其它性状的相关改变,这给正确而又有效的选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笔者曾用两个多棱大麦杂交组合和3个二棱大麦杂交组合研究了大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力和遗传进度,对大麦杂种后代的直接选择和处理提出了一些指标[3], 但未能涉及到各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变化。本研究着重分析长江下游大面积推广使用的一些高产二棱大麦新品种主要农艺性状间的遗传相关,进行各性状的通径分析,剖析产生这些相关的原因及估测各性状的相对重要性,为利用这些高产品种作为原始群体,从中选择出更高产品种或某些性状有所改良的新品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表观遗传学的飞速发展,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又重新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近年,哺乳动物获得性性状的跨代遗传现象也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获得性性状的跨代遗传过程中,由环境压力导致的表观遗传信息经由生殖系在代际间传递.其中,在环境压力相关的表观遗传信息的建立及传递过程中,精子小非编码RNA(small non-coding RNA,sncRNAs)发挥关键作用,环境压力信息以sncRNAs的形式储存在成熟精子中,通过受精作用,精子sncRNAs参与胎儿原始生殖细胞基因组的表观遗传修饰,将表观遗传信息跨代传递,进而影响获得性性状相关的基因表达.本文主要综述了精子sncRNAs参与获得性性状跨代遗传的机制,为研究遗传性的代谢疾病、促进人类生殖健康及家畜良种繁育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孙毅 《化石》1992,(4):18-20
现代达尔文主义学派的兴起查理士·达尔文划时代的巨著《物种起源》1859年发表后,标志着进化论的诞生。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问世之后,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摩尔根学派认为:染色体及排列其上的基因是遗体的物质;米丘林学派则反对有特殊的遗传物质,认为细胞质内一点一滴的活质都具有遗传性的作用。摩尔根学派认为遗传的变异必须通过遗传物质结构的改变,环境所引起的表型改变是不遗传的,从而反对获得性遗传的主张;米丘林学派从新陈代谢为生命的基本特征的观点出发,根据生物体与生活条件统一的原理,强调环境条件能够改变生物的性状,当同化作用影  相似文献   

11.
叶绿体遗传工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继耕 《遗传》1984,6(6):41-44
叶绿体遗传工程,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将 叶绿体DNA片段同载体质粒DNA体外连接, 再将重组质粒引人到受体细胞中,借以研究叶 绿体DNA的基因组成及其功能表达的重要手 段。叶绿体遗传体系,是构成植物细胞中三个 遗传体系之一。叶绿体DNA编码一系列重要 性状,例如,在光合作用中固定Co,的RuBPC 酶的大亚基,并且与某些高等植物的花粉育性 有关,是染色体外遗传研究的主要对象。尤其 值得注意的是,叶绿体DNA在一系列特性方 面均与原核生物相近似,通过叶绿体遗传工程, 实现真核与原核生物之间的遗传重组,目前虽 仍处于试验阶段,但它可能引起的后果,则是人 们难以预料的。此外,叶绿体DNA经过改造使 之带有适当的标记性状之后,也是一个良好的 载体。由于以上原因,叶绿体遗传工程研究日 益受到重视。本文将综述这方面研究进展,供 参考。  相似文献   

12.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某些亲代的环境暴露,如化学物质接触、饮食习惯改变、精神刺激等均可以通过DNA序列之外的表观遗传途径"记忆"在配子中,并将亲代获得性性状传递给后代。近年来,有关配子介导的获得性性状跨代遗传的研究正在逐渐升温,使得过去曾被视为异端的"拉马克遗传"学说重新走上了科学舞台,并被认为是今后表观遗传学领域最具挑战、最有意义的研究方向之一。配子中的DNA甲基化、染色质改型及组蛋白修饰,以及非编码RNA均是潜在的表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深入研究这些表观遗传信息携带与传递规律,将为阐明配子介导的跨代遗传分子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籼粳杂交稻穗部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分析了不同环境下籼粳杂交稻穗部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除了主穗粒数的加性与环境互作和二次枝梗数的显性与环境互作不显著外,其他性状均存在显著和极显著的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其中均以显性效应为主,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对枝梗性状的影响较为明显.遗传率分析表明,各性状的普通广义遗传率最大,互作遗传率也有一定作用.杂种优势预测表明,除了一次、二次枝梗数外,其他性状均表现正向的杂种优势,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只影响杂种优势表达的程度,而不改变其方向.遗传效应预测值结果表明,IR6615837、IR6560085、明恢63和R6694个亲本可以明显改良杂交后代多数穗部性状,且环境影响程度较小,可作为优良亲本列于育种计划中.  相似文献   

14.
生物遗传中有可遵循的普遍规律,如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后代的基因型、表现型等都有着典型的分离比。但遗传中也有特殊现象发生,如某花粉粒致死、胚胎致死等遗传“致死”现象,将会导致后代基因型、表现型等分离比发生相应的改变,但仍有一定的数量比例规律,可看成是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15.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分析了不同环境下籼粳杂交稻穗部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除了主穗粒数的加性与环境互作和二次枝梗数的显性与环境互作不显著外,其他性状均存在显著和极显著的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其中均以显性效应为主,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对枝梗性状的影响较为明显.遗传率分析表明,各性状的普通广义遗传率最大,互作遗传率也有一定作用.杂种优势预测表明,除了一次、二次枝梗数外,其他性状均表现正向的杂种优势,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只影响杂种优势表达的程度,而不改变其方向.遗传效应预测值结果表明,IR66158-37、IR65600-85、明恢63和R6694个亲本可以明显改良杂交后代多数穗部性状,且环境影响程度较小,可作为优良亲本列于育种计划中.  相似文献   

16.
普通小麦×硬粒小麦杂种性状与细胞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作以硬粒小麦2个品种与普通小麦6个品种,通过正反交,探讨五倍体杂种性状与细胞遗传。观察到:亲本组合对杂交当代的结实率与后代性状遗传均有影响;杂种性状分离非常复杂,经常出现小麦其他种类型;培育条件对某些性状的形成,亦有作用;以及性状遗传与染色体数目、接合、行为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陈旭升 《生物学杂志》1993,(4):13-16,19
生物界除了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外,还存在一种既可表现为质量性状、又可表现为数量性状的中介性状类型,称之兼性性状(或称“两性性状”)。兼性性状存在着三种可能的遗传基础:①由兼性基因控制的兼性性状。兼性基因是一种既具有主基因的显隐性特点,又具有微效基因的剂量累加效应的基因类型。②由并联式基因控制的兼性性状。某些抗性性状的多个基因K(K≥2)以并联方式协同控制性状的综合水平性表达,表现为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当K=1时,抗性基因系统中只有一个主基因——单个主基因控制性状的垂直性表达,表现为质量性状的遗传方式。③由主基因系统和微效多基因系统协同控制的兼性性状。其中微效基因系统参与性状数量表达  相似文献   

18.
小心处理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同一类细胞的生长情况、对培养基的要求都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对于干细胞却并非如此。由于干细胞具有分化成全部或部分人体细胞谱系(分别称之为全能性或多向潜能性)的能力,通常来说,它对培养条件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如果处理方法得当,干细胞就会无限期的保持其特性;但如果让它们过度融合,改变培养条件,或者仅仅是给它们一定的环境压力,这些干细胞就会开始分化。  相似文献   

19.
一向以来,人们倾向于认为基因从父母代向子代的纵向传递是表型遗传的唯一方式,后天获得的性状和特性是不能遗传的;而且基因突变是进化的主要途径。但是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并不能用这些观点解释。近年来,在多种生物中已发现了基因从一个个体向另一个个体传递的现象,即横向的基因传递,并且发现横向基因传递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机制,甚至比基因突变更重要。本文综述了生物体之间的各种横向基因传递现象,并提出了获得性可能在符合孟德尔定律的条件下遗传的假说。  相似文献   

20.
业已有一名患有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一种常见的成人白血病)患者的细胞中检出一种正常细胞蛋白质的变异。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Owen Witte说:“由于这种蛋白质及其生物化学活性的检出,很可能找到了确诊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生物化学标志”。这个发现还促进了对遗传改变如何诱发癌症的了解。它把引起动物癌症的病毒基因的研究和癌症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的临床研究结合在一起。科学家在研究一种引起小鼠白血病的病毒时发现,称为V-abl的关键基因会编码一种能够催化在蛋白质的某些位点(酪氨酸)上增加一个磷酸基的蛋白质。业已证明,这种磷酸化(或激酶)活性亦与其它癌症的恶性有关。病毒基因V-abl与细胞基因C-abl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