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鳝产业急速发展以及养殖面积剧增的同时,寄生虫疾病频发,给黄鳝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黄鳝寄生虫种群生物学的研究对于寄生虫疾病的防治意义重大.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从黄鳝寄生虫的种类、生活史和寄生关系、种群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寄生虫病病症与危害等方面对黄鳝寄生虫种群生物学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黄鳝寄生虫研究中...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对广东滩涂经济鱼类寄生吸虫的和5篇研究报告。详细描述了独孤科Azygiidae Odhner,1911,前宫亚科Protermetrinae,前宫属Protermetra中发现的3新种,即鲒前宫吸虫P.sillagae sp.nov.,短尾前宫吸虫P.brachyura sp.nov.和瓣睾前宫吸虫P.lamellorchis sp.nov。并补充了独孤科的科,亚科,属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3.
鳗鲡精巢发育可划分为6个时期,即精原细胞前增殖期,精原细胞后增殖期,精母细胞生长、成熟期,精子开始出现期,精子完全成熟期和精子退化吸收期。卵细胞的发育可划分为6个时相,即卵原细胞时相,卵母细胞单层滤泡时相,卵母细胞出现脂肪泡时相,卵母细胞卵黄充满时相,卵母细胞核极化时相和卵母细胞退化时相。以卵细胞发育6个时相在卵巢中组成的差异,也可把卵巢划分为相应的6个时期。对鳗鲡性腺发育的分期,卵黄积累方式,产卵类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华枝睾吸虫的生物学和流行病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吸虫塔对作物蚜虫防控的指导意义,明确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有翅蚜(和大豆蚜)的种群动态,为大豆蚜虫防控提供预警信息。【方法】2009至2012年通过吸虫塔监测哈尔滨地区有翅蚜及有翅大豆蚜动态结合当年田间大豆蚜动态调查。【结果】哈尔滨吸虫塔全年收集有翅蚜量为0.6~1.7万头不等。具1~3个高峰(不同年份有翅蚜发生高峰数量不同),高峰期时间1个月左右,位于7月中旬至10月中旬之间。周有翅蚜量达200头时预示着有翅蚜高峰期的到来,高峰期有翅蚜量可占年有翅蚜量的90%以上。同一地区不同年份有翅蚜高峰期时间不同。吸虫塔有翅大豆蚜亦具1~3个高峰期,时间位于当年有翅蚜的高峰期时间内,为短短的1周或几周,高峰期蚜量占全年采集有翅大豆蚜量的80%~95%。田间大豆蚜只存在一个高峰,2009、2010、2012年田间大豆蚜高峰期均与吸虫塔收集的大豆蚜高峰期相重叠,且峰值日期一致。【结论】吸虫塔可以很好地反应当年田间大豆蚜的种群动态,表现在高峰期及高峰点的预测,可为大豆蚜的预测预报提供预警信息。  相似文献   

6.
短尾猴的种群生物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进华  尹华宝  王岐山 《生物学通报》2004,39(1):13-14,F004
短尾猴是高等灵长类动物,中国特有物种。是多雄多雌群体,猴群中性成熟雌雄性比接近于1:1,雌性略多于雄性。虽然雌性定居、雄性移民,但大多数雄性的迁出发生在成年以后,而不是成年之前。社会和生态因素在调节猴群的数量中都有重要作用。雄性个体之间具有复杂的行为,雄猴之间频繁交往,以减少群体的紧张。猴群内具有严格的社会等级关系,年轻雄猴是群体的最高统治者。  相似文献   

7.
8.
前睾吸虫亚科的研究(吸虫纲:半尾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半尾科前睾亚科吸虫的发现、变迁和研究历史。在半尾科中仅有该亚科的虫种是睾丸均在腹吸盘之前,并依两性管和受精囊的有无等特征分为前睾属和拟前睾属两属。文内还叙述了一个新种,天津前睾吸虫Prosorchis tianjinensis sp. nov. 并讨论了新种与前黄前睾吸虫、西沙前睾吸虫两近似种的区别。本亚科原来虫种均系海产鱼寄生虫,惟我们这个新种发现于淡水鱼黄鳝,扩大了该类吸虫宿主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9.
金钱鱼体内惠州长宫吸虫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钱鱼肠道内的惠州长宫吸虫,随着宿主体长的生长,其感染强度、平均丰盛度、平均拥挤度和宿主体长小于30mm的感染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宿主在不同体长组中,除了体长小于30mm以外,其感染率变化相对较稳定;在不同的月份中,吸虫在宿主体内的感染率从2月起呈逐渐下降趋势,感染强度则有逐渐增大倾向;平均丰盛度除从4~7月份有1个明显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外,其它月份变化差异不大。从吸虫在宿主体内的频率分布变化中,表明多数宿主不感染或只感染少量的吸虫,而少数宿主感染吸虫数量较大;吸虫种群在不同宿主体长组和不同月份的分布格局类型均为聚集分布,在不同宿主体长组中聚集分布强度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0.
草鱼生长与台湾棘带吸虫囊蚴内种群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曾伯平  廖翔华 《动物学报》1998,44(2):144-149
通过对草鱼鳃上台湾棘带吸虫囊蚴内种群的研究发现,随着草鱼的生长。其感染率,下蚴的平均密度都下降,其感染强度也呈下降的的趋势;草鱼鳃上囊蚴的频率分布,表明有大量的囊蚴寄生于少数草鱼鳃上,多数草鱼感染少量的囊蚴;囊蚴在草鱼不同组鳃片上的分布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中国沿海日本鳗鲡幼苗群体鉴别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熊国强  邓思明 《动物学报》1992,38(3):254-265
本文研究了中国沿海日本鳗鲡Anguilla japa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幼苗的群体问题。通过各项形态性状的观察、计量和差异统计比较,结合有关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所得结果表明:我国沿海主要鳗苗产区的群体,相互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均属同一个种、同一个种群,惟作为今后渔业资源管理的基本单元,其间尚可区分出江苏、长江口、浙江、福建、广东等若干不同的群体。  相似文献   

12.
草鱼鳃上台湾棘带吸虫囊蚴内种群的月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对草鱼鳃上台湾棘带吸虫囊蚴内种群12个月的周期性研究,发现草鱼的感染率范围为62.1%-100%,感染强度范围为8.7-22.9,囊蚴的平均密度范围为6.7-21.4;感染率、感染强度及平均密度三项指标与水温的周期性季节变化关系不明显;囊蚴在草鱼鳃上的分布呈聚集分布,且聚集的强度随囊蚴内种群密度的增高而增高;不同组鳃叶其囊蚴的分布具有相似的月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刘登义 《生态学报》1996,16(6):660-663
病原菌在自然植物种群中普遍存在,其对寄主植物的生长发育,对寄主植物种群的大小、结构、动态、遗传和进化等都有重要影响。本文着重论述:1)病原菌对寄主植物个体的影响;2)病原菌对寄主植物种群生物学的影响;3)菌病发生的空间格局;4)病原菌感染的种群模型。  相似文献   

14.
栓皮栎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对栓皮栎种群的地理分布和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栓皮栎幼苗期地上部分生长缓慢,而主要发育根系;(2)栓皮栎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都受到人为干扰的强烈影响;无性繁殖在林分更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有性繁殖则是维持和丰富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基因;(3)栓皮栎喜光,但对温度,降雨和土壤要求并不严格;(4)通过对优势种群重要值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陕西栓皮栎种群所在群落划分为6个类型;(5)栓皮栎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是我国分布最广的树种之一。垂直分布幅度范围较大,分布的海拔上限自北向南,由东向西不断升高。  相似文献   

15.
黄鳝体内胃瘤线虫的种群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胃瘤线虫幼虫主要寄生于黄鳝的体腔内 ,以包囊形式附着于肠壁及肠系膜等处。该线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有随宿主体长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但有些波动 ,在体长 35 0— 4 0 0mm的黄鳝中其感染强度先有所下降 ,后又迅速增加 ,体长 4 5 0mm以上的黄鳝其感染率降低。这可能宿主鱼的食性改变及对寄生虫的感染产生免疫力等有关。胃瘤线虫的种群平均丰度随宿主体长的增加而缓慢地增加 ,其种群平均丰度 (M)与宿主体长 (L)符合直线方程M =- 1 0 76 0 0 0 0 85L的变化规律。随着黄鳝体长的增加 ,胃瘤线虫种群在黄鳝中的频率分布的尾增长 ,即黄鳝感染较多线虫所占的比例增加。 4— 5月份黄鳝体内的胃瘤线虫种群组成中以体长较大的虫体 (4 0— 6 0mm)为主。胃瘤线虫种群在宿主黄鳝种群中呈聚集分布 ,且聚集强度随线虫种群平均丰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6.
家蝇不同地理种群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家蝇Musca domestica L 14个不同地理种群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筛选家蝇优良品种用于大规模饲养.结果显示,不同地理种群卵的孵化率,幼虫存活率、化蛹率,蛹的羽化率,成虫产卵量、寿命及性比均有较显著差异.产卵量是衡量家蝇能否进行大规模人工饲养主要的生物学指标,结果表明新疆石河子种群(28.4粒)和浙江杭州种群(24.4粒)的单雌日平均产卵量显著大于其它种群,因此建议选取新疆石河子种群和浙江杭州种群进行大规模人工饲养.  相似文献   

17.
在广州近郊的黄鳝消化道中发现一种吸虫,与巨口前宫吸虫Proterometra macrostoma较为相似,但后者的口吸盘巨大,腹吸盘又很小,且靠近虫体后段,卵巢位于睾丸的前方,子宫圈直达咽部,并与肠支重叠。故定为一新种。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室内饲养和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酢浆草岩螨的生物学特性和种群动态。结果表明:24℃-30℃范围内,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24℃完成1代需要15.86±0.47d,30℃需要11.57±0.60d;成螨的寿命和产卵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24℃时分别为18±0.56d和15.78±0.61d,30℃缩短为14.18±0.75d和12。30-0.83d;平均产卵量和日均产卵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24℃时分别为33.67±1.39粒/早和2.13±0.12粒/d/早;30℃时增加为65.90±3.45粒/早和5.65±0.36粒/d/早。该螨在豫北地区1年发生7~9代,有2次发生高峰,第1次在5月中下旬至7月下旬,第2次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以雌成螨在红花酢浆草根际附近的土缝内越冬。  相似文献   

19.
黑侧沟姬蜂的生物学及种群消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侧沟姬蜂(Casinaria nigripes Gravenhorst)是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otus Walker)的主要寄生天敌,它主要寄生1—4龄松毛虫幼虫,其最高寄生率达66.64%。 黑侧沟姬蜂的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9.0±0.6℃,有效积温446.9日度,在湖南浏阳县每年发生6—7代,以幼虫在松毛虫幼虫体内越冬。幼虫老熟时钻出寄主,爬至松针或松枝上结茧化蛹。在不同的生境中,该蜂对松毛虫的寄生率有明显差异,以在松阔混交林中寄生率最高,对各代松毛虫的年平均寄生率可达36.58%,而在植被稀少的疏残松林中寄生率最低,仅11.66%。其寄生率还随寄主世代不同而异,一般以对第3代松毛虫的寄生率最高,第1代次之,第2代最低。该蜂种群数量逐年波动与全年霜冻日数成负相关,与当年7、8月份降雨量和10月份平均气温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在 2 0℃、2 5℃、2 8℃、30℃、32℃、35℃及 75 %rh下 ,采用绿豆作饲料 ,研究比较重庆绿豆象及西昌绿豆象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差异。结果表明温度对两地绿豆象发育历期、存活率及繁殖力影响显著 (ANOVA ,P <0 0 5 )。t测验表明两地理种的整个未成熟期在 2 5℃、32℃下差异显著 (P <0 0 5 )。在 30℃、75 %rh条件下 ,研究绿豆、饭豆、蚕豆、爬山豆及大豆对绿豆象两地理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食物对产卵量的影响显著 (P <0 0 5 ) ,同一食物两地理种群产卵量之间差异显著 (P <0 0 5 )。本研究还测定了新羽化成虫体重及危害豆类后造成的羽化孔内径。由于地理隔离和豆类栽培制度的不同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绿豆象两地理种群生长发育、繁殖及危害特性上已明显达到分化程度 ,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地理种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