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西双版纳热带地区,研究了不同时间里对叶榕传粉榕小蜂的自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并结合控制性放蜂实验获得了实验种群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年的同月份和同年不同月份,对叶榕传粉榕小蜂自然种群数量变化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低温的1月和干热的4月对传粉榕小蜂种群繁殖和生长均不利,导致种群数量最低。在人为控制情况下放蜂,不同月放蜂对后代产生雌蜂数量影响非常明显,而对雄蜂数量则无明显差异。在同月相近的不同日放蜂时,对叶榕传粉榕小蜂繁殖的后代种群数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隆线溞(Daphnia carinata)、锯缘真剑水蚤(Eucyclops serrulatus)及中华薄壳介(Dolerocypris sinensis)3种甲壳纲动物种群与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群的相互关系,作者分别将其以不同接种密度与萼花臂尾轮虫(接种密度为350 ind/L)进行混合培养。轮虫种群密度增长率自混合培养后的第3或4天开始下降,且随着甲壳纲动物接种密度的增加轮虫种群受到的抑制作用增大。当轮虫接种密度为350 ind/L时,3种甲壳纲动物的种群变化有所不同:(1)当隆线溞起始密度低于150 ind/L时,其种群生长受到轮虫的明显抑制;而当隆线溞起始密度达到350 ind/L时,其在混合培养与单独培养下的种群变化基本一致,这表明轮虫对隆线溞种群生长无抑制作用。(2)与隆线溞不同,锯缘真剑水蚤和中华薄壳介在混合培养下的种群数量持续增长。但与锯缘真剑水蚤相比,中华薄壳介在混合培养下的种群增长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3.
水蚤和卤虫幼体均是水螅培养上的常用食物,利用水蚤和卤虫幼体饲喂水螅.比较这2种食物下水螅的脱芽数和种群增长。结果表明,以卤虫幼体为食物时,水螅个体显著较大,水螅的脱芽数和种群增长明显快于以水蚤为食物时。通过卤虫卵孵化卤虫幼体喂食水螅的培养方法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以卤虫幼体和水蚤为食物对水螅的培养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蚤和卤虫幼体均是水螅培养上的常用食物,利用水蚤和卤虫幼体饲喂水螅,比较这2种食物下水螅的脱芽数和种群增长。结果表明,以卤虫幼体为食物时,水螅个体显著较大,水螅的脱芽数和种群增长明显快于以水蚤为食物时。通过卤虫卵孵化卤虫幼体喂食水螅的培养方法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王凯  李坤明  洋雯  李敏  吕德亮  林强 《生态科学》2015,34(6):105-110
以分叉小猛水蚤(Tisbe furcata)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为研究对象, 对比室内养殖条件下两种桡足类的种群密度差异, 并分析水体化学要素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和磷酸盐与桡足类种群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 分叉小猛水蚤较小拟哲水蚤种群密度优势明显(P<0.01), 更适合北方室内养殖, 盐度可能起主要作用; 水体亚硝态氮最为重要, 在桡足类种群的快速增长期, 其浓度与两种桡足类的种群密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性; 水体磷酸盐浓度与两种桡足类的种群密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性; 通过部分换水的方式可以实现分叉小猛水蚤的可持续培养, 换水量不要超过水体总量的1/3; 本研究所采用复合饲料和养殖方式可以实现分叉小猛水蚤的北方室内大规模、高密度和可持续养殖。  相似文献   

6.
1995年6月至9月,在武汉东湖,通过摄食实验和野外调查,作者研究了广布中剑水蚤对裸腹zao和秀体zao的摄食。研究结果证实,广布中剑水蚤能够抓取和摄食裸腹zao和秀体zao。广布中剑水蚤对小型裸腹zao的平均摄食率高于大型裸腹zao。多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广布中剑水蚤对小型和大型裸腹zao的摄食率有显著差异(P=0.0335),捕食者喜食小型猎物。由于广布中剑水蚤的摄食习性,它对裸腹zao和秀体zao的种群动态有重要影响,但随着鱼产量增加,广布中剑水蚤对猎物摄食的影响效果被减弱了。  相似文献   

7.
青海湖裸鲤体腔寄生蠕虫种群动态与宿主食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盲囊线虫在青海湖中以锯缘真剑水蚤作为第一中间宿主,舌状绦虫和裂头绦虫都以咸水化镖水蚤和锯缘真剑水蚤作为第一中间宿主,青海湖裸鲤对咸水北镖水蚤的摄食量随体长增加而增加,对锯缘真剑水蚤摄食量随体长增加的变化则不明显。因而提出:舌状绦虫在不同大小的青海湖裸鲤中的种群数量变化不是由于宿主的摄食习性改变引起的。裂头绦虫和对盲囊线虫在青海湖裸鲤中的种群数量随宿主生长而增加的变化与较大宿主对中间宿主的较大摄取量以及它们在宿主体内的积累有关。  相似文献   

8.
东海亚强真哲水蚤种群生态特征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徐兆礼 《生态学报》2006,26(4):1151-1158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多种生态学指标和方差贡献等统计方法对东海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subcrassus)自然种群特征及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并与1979~1980年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东海亚强真哲水蚤丰度和优势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丰度均值分别为秋季5.40indm3>夏季2.09indm3>冬季0.93indm3>春季0.17indm3。该种在东海的优势性主要表现在夏秋季。春季该种丰度占桡足类总丰度的百分比仅为2.46%,秋季为9.32%,冬季为8.42%,夏季(9.94%)是四季中的最高值。秋季该种在东海有很高的出现率(98.22%),春季较低,仅为49.62%。该种群聚集强度丛生指标(I)均为正值,其中秋季最高,有明显的聚集现象。亚强真哲水蚤对桡足类总丰度的贡献,在夏冬季仅次于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秋季仅次于精致针刺水蚤(Euchaetaconcinna)。比较20a前同水域的调查结果,该种在东海浮游桡足类中的重要性近年有所提高,尤其在秋冬季特别显著,这可能与全球变暖相关。底层水环境的变化是影响东海亚强真哲水蚤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子,该种数量变化与暖流势力有密切的关系,是一个暖水种。  相似文献   

9.
广布中剑水蚤对裸腹和秀体的摄食(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年6月至9月,在武汉东湖,通过摄食实验和野外调查,作者研究了广布中剑水蚤对裸腹和秀体的摄食。研究结果证实,广布中剑水蚤能够抓取和摄食裸腹和秀体。广布中剑水蚤对小型裸腹的平均摄食率高于大型裸腹。多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广布中剑水蚤对小型和大型裸腹的摄食率有显著差异(P=00335),捕食者喜食小型猎物。由于广布中剑水蚤的摄食习性,它对裸腹和秀体的种群动态有重要影响,但随着鱼产量增加,广布中剑水蚤对猎物摄食的影响效果被减弱了。  相似文献   

10.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教学中,通过调整课程顺序,优化实验环节和实验材料,结合Excel软件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使生物学与数学整合,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同时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1.
东海普通波水蚤种群特征与环境关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浮游桡足类普通波水蚤(Undinula vulgaris)自然种群特征与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与1979~1980年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普通波水蚤优势度、平均丰度、出现频率和占浮游桡足类总丰度的百分比均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其中秋季分别为0.09、556 ind·100 m-3、93.69%和9.90%,夏季为0.03、86 ind·100 m-3、68.49%和4.08%,冬季为0.02、42 ind·100 m-3、53.85%和3.80%,春季为0.01、16 ind·100 m-3、34.35%和2.31%.普通波水蚤在东海的优势性主要表现在秋季.与20年前同海域研究结果相比,近年春、夏和秋3季普通波水蚤在东海浮游桡足类中的重要性有所降低,而冬季有所增加.冬季的增加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底层水环境变化是影响普通波水蚤种群数量分布的主要因子,说明该种数量变化与暖流势力有密切关系.普通波水蚤对沿岸水团和低温环境敏感,其高丰度分布区是暖流位置的良好指示.作为秋季东海重要的桡足类浮游动物,普通波水蚤在东海海洋渔业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过程复杂、计数困难、硬件设施要求高,导致实验结果误差较大,严重影响实验的开设率。本文采用残翅果蝇替代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并通过自制果蝇培养瓶达到活体计数的目的,降低了实验难度,提升了实验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第4~第6学习单元,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相关内容.从而揭示宏观领域的稳态及其调节规律。其中,“种群和群落”单元是开篇之目,本文试探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单元具体内容标准、教学目标及其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4.
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优势地下啮齿动物,研究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对于保护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和科学防控草原鼠害具有重要意义。于2014-2019年在天祝县抓喜秀龙乡高原鼢鼠分布区,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每年5月和10月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存活率、补充量及体重,利用样方法调查各植物功能群地上、地下生物量,并从中国气象数据中心获取同期气象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探究高原鼢鼠种群特征变化与环境因子关联程度。结果表明:高原鼢鼠种群数量存在年际和季节性变化规律,年际间高原鼢鼠种群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秋季高原鼢鼠种群数量高于春季种群数量;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春季高原鼢鼠种群数量变化与降雨量、极端温度和杂类草生物量关联程度较高,而秋季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与环境因子关联程度较低。研究结果不仅为今后构建高原鼢鼠种群数量预测预报模型提供基础依据,也为适时防控高原鼢鼠危害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1995年6月至9月,在武汉东湖,通过摄食实验和野外调查,作者研究了广布中剑水蚤对裸腹溲和秀体溲的摄食。研究结果证实,广布中剑水蚤能够抓取和摄食裸腹溲和秀体溲。广布中剑水溲对小型裸腹溲的平均摄食率高于大型裸复溲。多重统计结果表明,广布中剑水蚤对大型和大型裸腹溲的摄食率有显著差异(P=0.335),捕食者喜食小型猎物。由于广布中剑水蚤的摄食习性,它对裸腹溲和秀体溲的种群动态有重要影响,但随着鱼产量增  相似文献   

16.
探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维 《生物学通报》2008,43(12):46-48
探究了8种不同的温度条件在7个不同时段内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实验表明,随着培养(取样)时间的延长,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大都出现了“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在20℃、25℃和30℃培养条件下,种群的增殖与衰退速度均比较快,这3个温度也比较适宜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其中以25℃条件最为适合。低于20℃高于30℃的培养条件,会使得酵母菌的增殖速度缓慢,数量偏少,尤其是在40℃条件下其种群数量一直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7.
贝克水蚤对水华鱼腥藻的同化速率及其对藻丝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贝克水蚤同化利用丝状蓝藻和控制藻丝数量的能力进行了测定。当喂以水华鱼腥藻和对照食物沼泽卵形隐藻的单种培养时,三节贝克水蚤和钩状贝克水蚤的雌性成体均可同化利用水华鱼腥藻,但与隐藻相比同化速率较低。三节贝克水蚤的雌性成体能够明显地减少鱼腥藻藻丝密度,即使在有相同生物量的隐藻存在的情况下也一样。这些结果与我们关于贝克水蚤利用丝状蓝藻的能力的其他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认识次生阔叶林环颈雉的种群变化规律,为该物种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于20072012年的32012年的36月,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采用样方调查法对环颈雉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环颈雉繁殖期的种群数量年波动范围在0.0376月,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采用样方调查法对环颈雉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环颈雉繁殖期的种群数量年波动范围在0.0370.084只/hm2之间。经过分析表明:积雪厚度和严寒可能是影响其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王泳腾  黄治昊  王俊  张童  崔国发 《生态学报》2021,41(7):2826-2834
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为我国珍稀濒危物种,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以燕山地区野生黄檗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抽样对8个保护区内的黄檗进行全面调查,通过编制静态生命表并绘制存活曲线,分析种群年龄结构和种群变化规律,并通过种群动态量化和时间序列预测分析种群未来数量变化。结果表明:(1)黄檗种群结构总体上呈倒"J"型,但存在外部干扰时,种群结构数量变化动态指数为1.017%,表明该种群趋于稳定型;(2)静态生命表及相关曲线分析显示,黄檗种群存活数量整体上随着径级增大,个体数量逐渐下降;黄檗种群的生存期望在不同径级间存在波动,而第Ⅶ径级的生存期望最高,种群存活曲线符合Deevey-Ⅱ型,黄檗种群具有前期减少、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点;(3)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在未来2、4、6、8个径级之后,黄檗中老龄个体数量将逐渐增加。黄檗种群濒危的主要因素是幼苗数量少,且呈现散生分布状态,建议加强幼苗抚育工作,提高幼苗的存活率,保护和改善生境,从而促进黄檗种群的自然更新和恢复。  相似文献   

20.
海水实验围隔中桡足类对海洋原甲藻摄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场研究了发生严重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micans)水华后海水实验围隔中桡足类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poplesia)和长腹剑水蚤(Oithonasp.)的摄食强度.结果表明,体长在125mm以上的火腿许水蚤成体及其部分桡足幼体对海洋原甲藻的摄食率平均为12140cels·ind-1·d-1;体长不到125mm的部分火腿许水蚤桡足幼体和长腹剑水蚤成体及其桡足幼体的摄食率仅为1133cels·ind-1·d-1.实验期间围隔中海洋原甲藻的浓度为850~16170cels·ml-1,该藻的种群增长率为-0.002~0.150.当海洋原甲藻细胞处于生长期时,桡足类的摄食不足以抑制该藻种群的增长,因此围隔中桡足类不可能阻止海洋原甲藻水华发生或使水华发生后迅速消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