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世界卫生组织允许DDT在部分国家和地区使用.大规模频繁使用杀虫剂造成了蚊子的抗药性,大大降低了DDT的防治效果.目前对于DDT的耐受主要集中在蚊子,但对于喷洒的DDT进入水生态系统后,造成食物链底层水生生物体对DDT耐受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对DDT胁迫下的四膜虫全基因组中筛选出一个ATP结合盒转运蛋白基因(abcb15),它能够识别DDT作为其转运的底物.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显示ABCB15蛋白定位于细胞膜上,是一个细胞膜泵蛋白.基因敲降技术造成的abcb15基因敲降株在DDT胁迫下表现出更低的生长速率,这表明ABCB15膜泵蛋白能够将进入细胞内的DDT转运至细胞膜外,藉以提高四膜虫对DDT的耐受能力,以减轻DDT对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家蝇对DDT抗性的研究——Ⅰ. 家蝇对DDT及666抗性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绪论 家蝇对DDT发生有抵抗性的现象,1946年首先在瑞士被人发现;1947年Sacca在意大利作了第一个详细的调查。接着,在世界各国各地都有了这样的报导。在苏联,及在1950年报道了苏联某一小城市中,在当年施用了DDT之后就发生有抵抗DDT的家蝇。及在1951年又做了进一步的家蝇对DDT发生抗性的观察。  相似文献   

3.
Neeman提出N,N,——二正丁基对氯苯磺酰胺是一种对DDT具有高度增效作用,并能用作为防治DDT抗性家蝇有效的反DDT抗性剂。 过去曾有效地在室内对抗氯化烃的德国(虫非)蠊进行接触残效试验,当时的药剂混合比例为2%DDT+0.75%反抗性剂+0.02%除虫菊+0.16%亚砜类。又在加里福尼亚州南部家禽场,测定反抗性剂/DDT  相似文献   

4.
1962年美国女生态学家莱切尔、卡逊(R.Carson)发表《寂静的春天》以后,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才引起人们重视。DDT、666、艾氏剂、狄氏剂等多种农药,自1972年以来在美国等一些国家中被禁止使用。我国也在1983年禁用了DDT、666。与此同时,随着环境研究的发展,在各地的不同生态系统里,均检测到DDT等有机氯农药残留物。1981年在南极地区的企鹅体内发现了DDT(Ballschmiter et al.1983),  相似文献   

5.
俞渊 《昆虫学报》1964,(3):339-343
1961—1962年以实验室内培养了6年的南京敏感性淡色库蚊(NS)成虫用干膜接触法接触DDT及666形成抗性的实验。吸血雌蚊对DDT的抗性在第6世代后较NS成虫的致死中浓度高8-19倍;对666的抗性于第13世代后高5-12倍。 DDT抗性成虫对666无明显的交互抗性,而666抗性成虫对DDT则产生了明显的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内分泌干扰物DDT对海洋桡足类生物所产生的生物效应,研究了DDT对火腿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poplesia)的急性毒性作用及其在3.5、35、350ng.L-1浓度下对火腿伪镖水蚤变态率、存活率、繁殖力、性别比和体长的影响。结果表明:DDT对火腿伪镖水蚤48hLC50和96hLC50分别为6.75和3.53μg.L-1;各浓度DDT均引起火腿伪镖水蚤幼体变态率的降低;350ng.L-1DDT条件下,火腿伪镖水蚤的存活率、产卵率和抱卵雌体比率均显著降低;各浓度DDT对火腿伪镖水蚤的性别比和体长均未造成显著影响。依据本研究结果,结合目前所报道的近岸水体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状况,可以推断,DDT对近海桡足类生物造成的生态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7.
滴滴涕 ( DDT)的化学名称是“二氯二苯三氯乙烷”,最早由 1个德国化学家于 1874年合成 ,可是直到1939年才有人发现它具有杀虫的威力。DDT即刻被推崇为消灭害虫和昆虫传染性疾病的灵丹妙药。发现者瑞士的保罗·穆勒也因此被授予诺贝尔奖。DDT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开始被使用 ,无数的军人、难民和战俘曾被喷洒过 DDT,预防蚊子。当时认为 ,既然这么多人被喷过 DDT都没有什么大问题 ,该杀虫剂对人类应该是无害的。正是由于这个因素 ,50年代在农业生产方面便大量使用 DDT,以减少虫害 ,提高产量。同时在一些热带国家为了控制疟疾和黄热病等…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可湿性DDT粉剂是DDT主要加工型式之一,近年大面积除治大田作物、果树、蔬菜及储粮害虫方面,使用量正日益增大。因此,急须提高加工质量与药效,降低用药量与减少施药次数,充分发挥使用效益。 接触杀虫剂的毒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制剂的理化性状及药剂与昆虫接触的条件,如可湿性DDT粉剂要求具备优良的悬浮性和展着性,这是影响药剂喷射质量的主要因子。而粉粒的细度又是影响悬浮性的重要因子,国内外资料证实,可湿性DDT粉剂,药粒细度对杀虫毒力有显著影响。在一定细度范围内,毒药粒子愈细,杀虫毒力愈大。苏联资料证明DDT粉剂的毒力直接由小于20微米DDT粒子的含量决定。 过去我们重点研究多种可湿性DDT制剂的理化  相似文献   

9.
自从DDT发现之后,许多人觉得对於防治家蝇及蚊子的问题已经基本上获得了解决。这是由於DDT对蚊蝇的毒效高,有持久的作用,并且对人畜的毒性极低,因此在室内可以放心地使用,并且一次喷洒之后,往往在几个月内可以维持有效。从1945年起,世界各地都广泛地使用DDT来防蚊蝇。  相似文献   

10.
自儿1948午 B。rb,。和 schmitt第一大提出在野外家蚬村DDT P生抗性的问题后,相级地又大规其他昆虫财DDT中生拚性的现象。尖于抗性的形成,一般积大主要是由于在DDT的脱氧化氢丑的影吨下,DDT被破坏力DDE的解毒佗用所致,儿送种解释出箅,引异了人们去寻找某些增效物原以阻止脱氯化氢醇的解毒佗用来解决抗性问题。 WARF是一种较熟悉的有效的反DDT抗性剜,其化拳名大N,N,21M-一基耐氯苯磺酥胺,它可以与DDT e制成商品可侃性粉,荆,亦可以与除虫菊、正现混台配制成洗液,其商品名方‘Pramex)’。纺液的配方力DDT--3.75%,反DDT ti性剜一D.75%,除虫菊一0.02%,五佩一0.16蛄。2配方会于1961年在Ne。Jer。ey的某奶牛场中迸行试验,该奶牛场由于拉去使用迂DDT及其他氯化灿子虫茨剜,坐地的家蚬具有相坐高的抗箱性,在 室内,法些家蚬暴露在1毫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在松树干上涂刷有持久性的药剂以防治越冬松毛虫的可能性。1947—48年在南京试验及实施防治的结果简述如下: (一)在实验室内使越冬松毛虫爬行越过涂有一市尺宽各种药液的松树干的结果,证明5% DDT,1%γ666,与5% 1068的悬液或溶液。在涂药的当天均 有相当高的杀虫效力,惟一周以后γ666与1068完全失效,仅DDT仍保持强大的毒力。DDT水悬液显著较DDT火油、大豆油或丙酮溶液为佳。涂有5%DDT悬液的松树杆曝露田间六星期后,杀死松毛虫能力仍达100%。 (二)据试验的结果,自制的可湿性DDT,内含DDT50%,稀释剂45%,与肥皂5%,尚适宜于防治松毛虫之用。 (三)松毛虫爬行的次数对涂药面积上DDT毒力的影响极微,在二十平方市寸涂有5% DDT悬液的小面积上,9天之内经过1800头松毛虫爬行后,毒力仍未减小,死亡率尚在90%以上。 (四)夏季松毛虫较越冬松毛虫不易杀死。夏季松毛虫抵抗DDT的能力随龄期而增强。试验中显示如增加药液浓度至含DDT 10—15%,或增加涂药的宽度至2—3市尺,夏季幼虫亦能中毒死亡。故树干涂药法亦可应用在夏季防治上,惟必须在涂药后将松毛虫从树上击落,使其在爬返树冠时接触药剂而死亡。 (五)自然情形下,南京松毛虫在十一月即开始下树越冬,至来年三月初开始活动上树,故采用树干涂药法防治下  相似文献   

12.
引言 关于药物灭铃实验,解放后国内曾对DDT乳剂、可湿性DDT、可湿性六六六及六六六烟熏等方面做过一些工作,并找出了此等药物的不同效果和实用方法。为了更广泛地探索有效的灭铃方法,我们自1958年开始在辽宁省兴城县红崖乡的黑热病防治工作中用沈阳农药厂的新产品可湿性DDT、某些中药及野生植物等做了灭铃实验,现将所获结果报导于下。  相似文献   

13.
1975年我们合成了DDT的类似物——三氯杀虫酯(代号7504)。室内药效试验结果,对家蝇(Musca domestica vicina Macq)的LD50为4.89—5.89微克/头(DDT为50微克/头);用残膜法处理家蝇KT30为23分44秒(DDT为60分)。处理后的残膜室内放置60天,处理家蝇KT30为48分26秒(DDT为95分5秒)。1977年7—8月份进行了扩大药效试验。在住户和畜舍内以2克/米2药量作滞留喷洒,对蚊、蝇成虫的药效可维持一个月左右。 “7504”在生物体内容易降解。家蝇试验SR值为15.8(DDT为2.2)。以DDT作对比,用含相同药量100ppm的鸡饲料,任其自由取食15天后,分析DDT在鸡体内的累积量为495.5ppm;而“7504”在鸡体内则没有发现。以1000ppm的“7504”喂15天后,在胸肌及肝内仅有微量存在,脂肪内未发现,而粪便内则达167ppm。如用胶囊每天强迫饲喂2克,7天后肝脏内含0.5ppm。脂肪内未发现。粪便内达625ppm。“7504”与鸡肝匀浆,在37℃条件下培育10分钟,可降解85%以上,培育20分钟有97%被降解。  相似文献   

14.
滴滴涕对太湖经济鱼类危害的生态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滴滴涕(die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DDT)作为太湖持久性有机氯污染的代表性污染物,以大银鱼、陈氏短吻银鱼和刀鲚为研究对象,建立太湖主要经济鱼类食物网模型,并结合DDT的生物化学特性以及蒙特卡罗(Monte Carlo)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应用食物网模型研究DDT在食物网主要经济鱼类中的迁移分布特性,分析由此导致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大银鱼DDT累积量为0~0.329 mg·kg-1,平均值为0.039 mg·kg-1;陈氏短吻银鱼DDT累积量为0-0.188 mg·kg-1,平均值为0.022 mg·kg-1;刀鲚DDT累积量为0-0.575 mg·kg-1,平均值为0.067 mg·kg-1;以脂溶性为代表的污染物累积性质是太湖经济鱼类富集DDT的主要控制因素;生态风险总体状况为:刀鲚>大银鱼>陈氏短吻银鱼.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择美洲(虫非)蠊Periplaneta americana作为材料,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及放射自显影技术,观察DDT中毒(虫非)蠊体内L-酪氨酸脱羧酶的变化,结果表明,DDT具有诱导酪氨酸脱羧酶活性的作用。用加入放线菌素-D及环己亚胺的方法,证明诱导控制在转录水平。还发现,这一诱导作用伴随着血淋巴中cAMP量的增加。根据DDT的诱导效应只在活体内发生,离体情况下不发生这种情况,以及连续的电刺激也可诱导毒素产生等现象,作者等提出DDT的物理诱导假说。  相似文献   

16.
采用48 h急性毒性试验研究了DDT对多刺裸腹溞的48小时LC50值,采用生命表试验方法研究了暴露于不同浓度(1、8、16、24、32和40 μg·L-1)DDT溶液中的多刺裸腹溞的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结果表明:DDT对多刺裸腹溞48小时LC50值为324 μg·L-1;浓度在1~40 μg·L-1的 DDT对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净生殖率、世代时间和总繁殖率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种群内禀增长率(rm)影响显著 (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浓度为8、16和40 μg·L-1的DDT显著地提高了多刺裸腹溞种群rm.在使用多刺裸腹溞的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监测亚致死浓度的DDT的生态影响时,rm是较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The reuse of 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DDT) as an indoor residual spray was permitt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 2007, and approximately 14 countries still use DDT to control disease vectors. The extensive exposure of insects to DDT has resulted in the emergence of DDT resistance, especially in mosquitoes, and the mechanism for this resistance in mosquitoes has been widely reported. Spraying can also introduce DDT directly into surface water, and DDT can subsequently accumulate in microorganisms, but the mechanism for the resistance to DDT degradation in microorganisms is unclear. Using whole-genome microarray analysis, we detected an abcb15 gene that was up-regulated in a specific manner by DDT treatment in T. thermophile. The deduced ABCB15 peptide sequence had two transmembrane domains(TMDs) and two nucleotide-binding domains(NBDs) to form the structure TMD-NBD-TMD-NBD, and each NBD contained three conserved motifs: Walker-A, C-loop, and Walker-B, which indicated the T. thermophila abcb15 was a typical ABC transporter gene. The expression of ABCB15 fused with a C-terminal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was found to be on the periphery of the cell, suggesting that ABCB15 was a membrane pump protein. In addition, cells with abcb15 partially knocked down(abcb15-KD) grew slower than wild-type cells in the presence of 256 mg L-1 DDT, indicating the tolerance of abcb15-KD strain to DDT exposure was decreased. Thus, we suggest that in Tetrahymena, the membrane pump protein encoded by ABCT gene abcb15 can enhance the tolerance to DDT and protect cells from this exogenous toxin by efficiently pumping it to the extracellular space.  相似文献   

18.
黄条跳甲(Phyllotreta vittata Fabr.)对DDT的抗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条跳甲为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1959、1960年杭州郊区此虫猖獗成灾,影响了蔬菜的供应,在一般年份七、八月间也因黄条跳甲的威胁,栽种小白菜有一定的困难,成为造成这一时期蔬菜淡季原因之一。过去由于长期施用DDT防治,形成了黄条跳甲对DDT的抗性。广州雷宗岳已有报道,杭州1960年亦发现抗性。为了明确田间施用DDT后对黄条跳甲抗性发展程度,1962年进行了以施用浓度为准则的抗性测定。供试验用的黄条跳甲均采自田间,群体间及群体中个体的变异是难免的,同时各地采集来的虫子,不是在同时期进行试验,环境条件也有一定的影响,虽然如此,一般尚能看出各地区间由于施用DDT年代不同,抗性的表现亦有区别。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使用飞机喷药防治棉花害虫已取得了一些成绩。所用农药一般为单纯DDT。1960年江西九江市曾将DDT和敌百虫混用。但我们在湖北黄梅县使用过程中发现单纯使用25%DDT乳剂对棉叶跳虫效果不稳定;DDT和敌百虫混用因敌百虫价高,增加成本。棉花蕾铃期害虫种类很多,为解决“一药多治”和防治适期,我们在1960年在湖北黄梅县结合飞机治虫作了一些试验研究,并在生产上进行应用。现将初步结果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一、室内药效测定结果 在飞机喷药后于当天摘回棉叶放在培养皿或马灯罩内饲养斜纹夜蛾幼虫,并接种羽化后1—2天的红铃虫、金钢钻的雌雄成虫。以未经喷药的棉叶作为对照。结果如表1、2。  相似文献   

20.
施用杀虫药剂反而引起了施药后害虫的猖獗,或是使用杀虫药剂防治某一种害虫引起了另一种害虫的猖獗,总称为再增猖獗(Resur-gence)现象。这一现象实际上很早就已存在,但是在DDT使用之后,才受到人们的注意。因为,文献上已经报告了数十处由于使用DDT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