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洋红藻和蓝藻中的别藻蓝蛋白结构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2.
通过遮黑培养缺失frxC基因的蓝藻Synechocystissp.PCC6803突变工程株,获得了叶绿素缺失的藻细胞,吸收光谱测定及数学计算表明,藻细胞中叶绿素缺失后藻胆蛋白含量增加,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含量分别为相同条件下野生株对照组的4倍和6倍。野生株遮黑培养时,细胞进行异养生长,藻蛆蛋白含量下降,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一分别为光照培养条件下自养生长的野生株细胞的34.5%和25.3%。另外,缺  相似文献   

3.
Cu^2+对蓝藻Spirulina maxima光合作用的抑制机理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Cu^2+Smaxima的生长和光合放氧均有抑制作用;高浓度Cu^2+使藻细胞中藻胆体产生的特征光吸收和荥光显著下降,表明藻胆体是Cu^2+作用位点之一。Cu^2+可促使离体的藻蓝蛋白变性,使其光吸收和荧光减弱、荧光偏振度减小,而别藻蓝蛋白对Cu^2+可能通过对藻胆体中的藻蓝蛋白的作用,抑制藻胆体的光收传递。  相似文献   

4.
利用藻胆体温和解离的方法和超速离心分离技术首次得到了变藻蓝蛋白六聚体,并通过光谱技术,凝胶柱过滤柱色谱方法,和SDS-PAGE电泳方法以及蔗糖密度超速离心方法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变落蓝蛋白六聚体的最大吸收峰(λ^Amax=652nm),荧光发射峰位于666nm,并且在680nm处有一明显肩峰;其分子量大约为240KD左右;其分子组成为(αβ)5^APβ^16.3LCM^42;离心沉降系数为1  相似文献   

5.
Cu~(2 )对蓝藻Spirulina maxima光合作用的抑制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u2 对S.maxima的生长和光合放氧均有抑制作用;高浓度Cu2 使藻细胞中藻胆体产生的特征光吸收和荧光显著下降,表明藻胆体是Cu2 作用位点之一。Cu2 可促使离体的藻蓝蛋白变性,使其光吸收和荧光减弱、荧光偏振度减小,而别藻蓝蛋白对Cu2 的作用不敏感。根据这些结果推测,Cu2 可能通过对藻胆体中的藻蓝蛋白的作用,抑制藻胆体的光能吸收和传递。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优雅粘囊藻藻胆体(PBS)的特性。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吸收光谱和二阶导数图谱可证明,它的PBS含有一种红色藻胆蛋白,两种C-藻蓝蛋白和三种别藻蓝蛋白。但是,用PAGE和羟基磷灰石柱层析分离和纯化所得藻胆蛋白,一般仅得到一种C-PC和一种亚基组成特殊的别藻蓝蛋白APC。这种APC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相同于已报告的AFC660nm。但是它的亚基组成是(αα′ββ′)2而不是(α′α2β2β′)Lc10或(αβ)3。  相似文献   

7.
用光合膜片增溶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从固氮蓝藻Anabaena sp.7120分离到7条色素带。迁移率较慢的五条叶绿素蛋白复合体带,具有相同的吸收光谱和室温荧光光谱特性。它们的红区最大吸收峰在676nm;蓝区最大吸收峰在438nm。它们的室温荧光发射最高峰在672-673nm;在710,732和740nm都有小峰。这些是CPI叶绿素所特有的。我们认为这5条带都是属于光系统Ⅰ的叶绿素蛋白复合体。另一条迁移率稍快的叶绿素蛋白复合体带为CPⅡ。它的红区最大吸收峰在672nm;蓝区最大吸收峰在436nm。与CPⅠ带相比,两个峰均向短波端偏移。它们的室温荧光发射最高峰在675nm,没有CPⅠ所特有的小峰。这些性质说明此带和CPⅠ带不同,而是和光系统Ⅱ反应中心相关的一个复合体。迁移率最快的带是游离色素带。  相似文献   

8.
培养条件对螺旋藻生长和藻胆蛋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尿素代替硝酸钠作氮源和不同氯化钠质量浓度改变渗透压对螺旋藻的生长和藻胆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适宜质量浓度尿素 ( 0 .1g·L-1)培养可加快螺旋藻生长 ,增加藻胆蛋白含量 ;质量浓度高于 0 .2g·L-1其生长受到抑制 ;而质量浓度过高 (≥ 0 .4g/L)时培养几天螺旋藻即断裂并逐渐死亡。培养基中不加氯化钠或质量浓度为 2 0g·L-1时培养 ,生长速度均与对照相当 ,但藻胆蛋白含量比对照要高 ;质量浓度为 40g·L-1~ 6 0g·L-1时培养 ,其生长明显变慢 ,且氯化钠浓度越高生长越慢 ;当质量浓度过高 (≥ 6 0g·L-1)时培养 3d ,螺旋藻细胞即破裂死亡。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新记录蓝藻—绿色微囊藻及其毒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蓝藻植物中的微囊藻属(Microcystis),是存在于湖泊、池塘、水库等环境中普生性藻类,其中一些种类能产生毒素。到目前为止,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及其它的毒性研究国内外都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对绿色微囊藻(Microcystis viridis)的形态描述、生态特性及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底泥中微囊藻复苏和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研究了微囊藻群体从底泥中释放进入水体的过程及这一过程与水体温度、光照及营养盐的关系 ,并比较了底泥和水体中微囊藻群体的生长特性。同时 ,比较了温度对经低温 (4℃ )处理的和处于对数期的Microcystis.sp .94 0的叶绿素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15℃ ,30 μEm-2 s-1光照条件下 ,底泥中的微囊藻群体复苏开始启动 ,并于15d后开始上升到水体中。研究表明 ,存在于底泥中的微囊藻群体从底泥中迁移至上层水体的最适条件为 2 0℃ ,30 μEm-2 s-1。分别培养底泥微囊藻群体和同时期水体中的微囊藻群体 ,研究它们的生长特性 ,发现底泥中的微囊藻群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2 0℃ ,光照强度为 30 μEm-2 s-1,与同期水体中的微囊藻群体生长条件相似。经低温 (4℃ )处理的微囊藻群体和生长周期处于对数期的微囊藻群体叶绿素荧光的影响的实验中 ,作者发现在 2 0℃和 2 5℃时 ,两种经过不同处理的微囊藻群体都随着时间增加而增长。但是 ,在 10℃和 15℃时 ,低温处理的微囊藻群体的叶绿素荧光随着时间增加而增长 ,而处于对数期的微囊藻群体的叶绿素荧光随着时间增加而降低。这表明长期处于低温和黑暗环境中的微囊藻细胞的光系统Ⅱ未受到严重的损伤 ,当环境转变有利于生长时 ,微囊藻细胞的光系统Ⅱ恢复活性。本研究结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We previously established that xylulose inhibits the growth of the green alga Chlorococcum echinozygotum. Utilizing experiments involving exposure of the alga to NaHC14O3, it was possible to show by counting the C14 activity of methanolic extracts of the algal cells that xylulose inhibited CO2 uptake. Subsequently it was shown that xylulose does not inhibit or otherwise influence the Hill reaction in this alga. Several enzymes related to xylulose metabolism were investigated. It was found that xylulokinase was active in C. echinozygotum while phosphoketolase activity was absent. Transketolase was present but its activity was not notably affected by xylulose. Crude carboxydismutase preparations were found to be inhibited by xylulose and xylulose 5-phosphate. However, as carboxydismutase was purified further, this inhibition was relatively less. When xylulose 1,5-diphosphate was prepared synthetically, this compound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inhibitor of purified algal carboxydismutase. We conclude that d -xylulose enters the cells of C. echinozygotum where it is converted to d -xylulose 1,5-diphosphate which acts as a competitive inhibitor of carboxydismutas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