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福建几种鱼类寄生线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鱼类寄生线虫,过去徐锡藩(1933)、伍献文等(1941、1942)、李淑颖(1941)、伍惠生(1956、1964)、汪溥钦(1975、1976、1981)等,先后曾有记载。近年来我们在福建进行动物资源调查中,检查一些鱼类,获得我国过去未报告的线虫有6种,分隶于4科6属,其中有1新属5新种。兹报告于后。标本保存福建师范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  相似文献   

2.
微茎类吸虫的囊蚴及成虫广泛寄生于咸、淡水领域的甲壳类及各种动物体内,广东及广西等地虫种很丰富。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高原,位处边境,山高林密溪河纵横,地形复杂,甲壳类及动物种类繁多。但过去有关微茎类吸虫仅钟惠澜等,1975论及当地淡水蟹体内有微茎类吸虫囊蚴寄生,但未有进一步作动物饲喂感染或体外培养以获得成虫。故云南省有关该类虫种的材料极贫乏。作者近年曾到云南省进行调查采集,初步整理出微茎科吸虫中两个属内的两个新种。  相似文献   

3.
我国海岸线很长,沿海鱼类丰富。寄生于鱼体的半尾亚目Hemiuroidea吸虫是一大类群,也是我国海鱼主要寄生吸虫之一。Yamaguti(1971)记载本亚目,共有8科,26亚科,97属,其中大部分是鱼类寄生虫,少数寄生于两栖类和爬行类。国内有关本类吸虫的研究报道有曾省(1953),许鹏如(1954),叶英等(1955),郎所(1963),顾昌栋等(1964、  相似文献   

4.
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吸虫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遍及全世界。主要寄生于鸟类,其次是哺乳类、爬虫类,少数见于鱼类。目前文献报道本科吸虫能寄生于人体的虫种已有十多种,在我国报道寄生于人体的已有7种(赵慰先等,1983)。其中棘隙属Echinochasmus Dietz 1909在我国曾报道寄生于人体的仅有日本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japonicus及抱茎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perfliatus。本文现报道在广州市郊区发现寄生于人体的棘隙属一新种——九佛棘隙吸虫,新种Echinochasmus jiufoensis sp. nov.。  相似文献   

5.
我国海岸线甚长,沿海鱼类丰富。寄生于鱼体的吸虫种类繁多,其中半尾亚目(Hemiuroidea)吸虫是一大类群。根据Skrjabin与Guschans-kaza(1954—1960)多年的整理,包括有15科,36亚科和105属。Yamaguti(1971)将它们修订为1总科、8科、26亚科、97属。此类吸虫绝大多数寄生于鱼类(包括海水、咸淡水及淡水鱼类),少数也见于两栖类和爬行类。国内有关本类吸虫的研究虽有些报道(唐仲璋,1951,1981;许鹏如,1954;叶英和吴淑卿,1955;唐崇惕和唐仲璋,1959;顾  相似文献   

6.
孔肠科Opecoelidae Ozaki,1925吸虫是海鱼及淡水鱼的主要寄生类群之一,据Yamaguti(1971)记载,包括4亚科、52属、444种,近年来又有许多新种报道。国内有关本类吸虫的研究报道有:李慧珠(1960),唐崇惕等(1975),汪溥钦(1977、1981、1982、1984、1985),申纪伟(1982、1985,1987),顾昌栋等(1983),王溪云(1983),佟永永(1984)。自1983年以来,我们对渤海鱼类的吸虫进行调查,共采获孔肠科吸虫15种,分隶于2亚科6属,其中包括1个新属、3个新种、10个国内新记录和15个宿主新记录,兹报告于后。 虫体与器官测量以mm为单位,标本保存于南开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7.
1、本文为太湖鱼类的寄生蠕虫报告之二。 2、本文报告四种寄生鱼体的複殖吸虫,即鲶后睾吸虫Opisthorchis parasiluri,sp.nov.,寄生鲶胆囊;河鲈源吸虫 Genarches goppo(Ozaki,1925),寄生暗色吐(鱼父)胃肠;鲶似单孔吸虫 Paratormosolus siluri Dubinina et Bychovsky,1954,寄生黃颡鱼及鲶肠;朝鲜鲫吸虫 Garassotrema koreanum Park,1938,寄生鲫、平胸鳊、鲤、蒙古鲌、红眼鳟、青魚、花鲢、白鲢、鲩、短尾鲌、(?)条鱼等消化道。四虫分隸四科四属,其中鲶后睾吸虫为新种,馀三种皆为我国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8.
1958年夏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组成的中苏海洋动物考察团在海南岛工作时,我们曾对寄生于海产鱼类的单殖吸虫动物区系作了研究。在发现的大量标本之中,有—种——奇异糕模吸虫按其形态学的特征比我们以前所报告的黄海的新科的代表——中华锚盘吸虫Anchorophorus sinensis更为特殊1957)。  相似文献   

9.
棘口科吸虫(Echinostomatidae Dietz,1909)是吸虫纲中种类较多的一个科,近年来不断有新种记载,已知有350多种。我国过去已记载有70多种,并有许多新种发现(顾昌栋等,1958,1963,1974)。在福建过去作者已报告41种,近年来继续采集一些脊椎动物  相似文献   

10.
东海大黄鱼的复殖吸虫(吸虫纲:牛首科、半尾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orcea(Richardson)是我国重要的海产经济鱼类,主要产于东海。关于大黄鱼的吸虫,过去研究不多,顾昌栋(1975,1976,1978)曾有过报道。作者于1960年和1979—1982年在东海先后剖检大黄鱼1,069尾,收集吸虫标本经鉴定共得10种,分别隶属于牛首科及半尾科,其中有4个新种记述如下。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1.
在进行渤海鱼类吸虫的调查中,通过整理有关文献,对海鱼吸虫区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近海和大洋的渔业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经济鱼类资源的保护,天敌的清除,与寄生虫有很大的关系,与海涂养殖尤为密切。近年来,英国、日本、苏联、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巴西等国都在进行海洋鱼类寄生虫的搜集和研究。Yamaguti在《脊椎动物复殖吸虫分类纲要》一书中共记述吸虫141科,其中鱼类吸虫72科(海鱼吸虫59科),两栖类吸虫19科,爬行类吸虫42科,鸟类吸虫38科,哺乳类吸虫41科(寄生于不同宿主的吸虫各科有交混观象)。自1971年以来的《动物学记录》记载,又新建12…  相似文献   

12.
半尾类吸虫包括四新种的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尾亚目(Hemiurata)是一个巨大的吸虫类群,大多数是海洋的种类,在咸淡水及淡水中也广泛地分布。本类吸虫的幼虫期在离开贝类宿主后适应于数目繁多的甲壳动物体内继续发育,它们充为第二中间宿主。甲壳类是鱼类重要的食料,由于这个食物锁链关系,半尾类有了非常有利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成为吸虫类中繁荣的一支。关于种类的记述,在国内有顾昌栋和申纪伟(1964、1978),许鹏如(1954)及叶英和吴淑卿(1955)。本篇所述系多年前从我省沿海海鱼采集的种类及一些有关生活史资料的补充。标本保存在厦门大学生物系寄生动物研究室。  相似文献   

13.
对盘类吸虫的种类较多,世界及我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寄生于偶蹄动物,尤以牛、羊及鹿类受害最大,对畜牧业常带来严重的损失。 作者曾将1955—1965年间所搜集的我国13个省、区有关偶蹄动物的对盘类吸虫,进行了初步鉴定,共有41种,隶于11属。其中同对盘亚科锡兰叶族内的3属11种(包括1  相似文献   

14.
福建几种鱼类的腹口吸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口类吸虫(Gasterostomata Odhner,1905) 主要是鱼类的寄生虫。在我国,曾省(1930)、秦素美(1933)早已进行过研究,解放后,祝海如(1950)、王伟俊等(1963)、郎所等(1964)和顾昌栋等(1975、1976),先后报告很多种类。在福建省,唐仲璋和唐崇惕  相似文献   

15.
西藏拉萨河鱼类内寄生蠕虫的种类组成及其群落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7月对西藏拉萨河鱼类的体内寄生蠕虫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7种鱼类,其中6种隶属于裂腹鱼亚科,1种隶属于鳅科。在这些鱼类中,共发现了2种棘头虫和1种棘头虫未定种、3种线虫、3种绦虫及异肉吸虫属(Allocreadium)的种类。它们分别是青海新棘吻虫(Neoechinorhynchus qinghaiensis)、裸鲤棘头虫(Echinorhynchus gymnocyprii)和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希蚋杆咽线虫(Rhabdochona hellichi)、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sp.)和胃瘤线虫(Eustrongylides sp.),东方短结绦虫(Breviscolex orientalis)、舌状绦虫(Ligula sp.)和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 sp.),以及寄生裂腹鱼的异肉吸虫(Allocreadium spp.)。对青海新棘吻虫、杆咽线虫、东方短结绦虫、异肉吸虫和新棘吻虫未定种在鱼类中发育成熟的寄生虫进行了形态描述。从不同的裂腹鱼中获得的异肉吸虫属的种类未能鉴定到种;其他没有鉴定到种的寄生虫主要是利用鱼类作为中间寄主的种类,其种类鉴定则有赖于成虫的获得。迄今为止,青海新棘吻虫和裂腹鱼异肉吸虫(A.schizothoracis)仅在裂腹鱼类中被发现,可能表明裂腹鱼具有特异性的棘头虫和异肉吸虫。在所检查的7种鱼类中,除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没有发现蠕虫外,其他6种鱼都发现了4~6种蠕虫,显示较高的物种丰富度;5种裂腹鱼蠕虫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较高(0·6131~1·5434),而细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nura)的较低(0·2911);5种裂腹鱼寄生虫群落之间的相似性相对较高,为(0·1732±0·2303)~(0·3751±0·2758),而裂腹鱼与细尾高原鳅的相似性则较低,为(0·0288±0·0877)~(0·0916±0·1618)。在这些寄生蠕虫中,以鱼类为中间宿主的寄生虫种类有4种,他们都以鸟类为终末寄主,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动物区系组成。  相似文献   

16.
侧殖吸虫隶于独睾科(Monorchiidae)侧殖亚科(Asymphylodorinae)侧殖属(Asymphylodora)。此类吸虫是淡水鱼体内寄生虫,主要寄生于肠道内,个别种类也寄生于肾脏内。已往的报告有二十余种,在我国发现的有:巨口侧殖吸虫(Asymphylodora macrostoma Ozakj,1925)、日本侧殖吸虫(A. iaponica Yamaguti,1938),马尔科维奇侧殖吸虫(A.  相似文献   

17.
鳊鲌亚科(Abramidinae)在我国分布广泛,是土著食用鱼类,颇有经济价值。自1961年以来,我们先后检查了产自湖北(武汉市郊野芷湖,武昌、咸宁、蒲圻、嘉鱼四县之间的西涼斧头湖,嘉鱼县三湖连江和所在的长江地段)的12种鳊鲌鱼类,共获指环虫44种。本文报告寄生于11种鳊鲌鱼类鳃上指环虫42种和一种鳊镰爪虫(寄生于似鱎鳃上的种类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家畜寄生蠕虫,早时有Maxwell(1921)在永春进行人、畜肠道收集和Faust(1921,1929)等零星记载的一些种类。其后有陈心陶(1934),唐仲璋(1935,-1936),林绍文等(1936),严秀宜(1947)调查报告了家猫、猪、牛、羊等的寄生蠕虫。晚近在福州有严如柳(1959)对家鸭吸虫,材宇光(1959)对鹅鸭绦虫,汪溥钦(1959,1962)对牛、羊前后盘吸虫和家禽寄生线虫等各方面的专题报告,但多偏于某一地区和其一种类家畜寄生蠕虫研究,缺乏系统全面调查,不能反映全省的家畜寄生蠕虫的实际情况。我们于1959年  相似文献   

19.
形态及分类区系猫圆线虫属一新种描述…………邬捷等(1):1中国蝇科一新纪录种一绯瓣异突棘绳……………………………冯炎(1):6四川省脊椎动物寄生蠕虫区系一、鱼类寄生吸虫……………汪溥钦等(2):1链带科四种绦虫记述…………简世才(2):8角管库蚊在我国的发现………龚正达等(2):12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地理分布的模糊聚类分析………………沈国坤(2):13环肠科吸虫两新种—四川平体吸虫和成都平体吸虫……张翠阁等(3):1我国伊蚊属艾蚊亚属和蚊种新纪录………………………龚正达(3):6印度下弯吸虫生活史各期形态的初步观察………………蒋学良等(3):…  相似文献   

20.
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Cuvier et Valenciennes)为我国近岸的咸淡水鱼类,常栖息于河口。肉质鲜嫩,年产量在1,000吨上下,是我国的经济鱼类之一。 我国有关鲈鱼的吸虫研究,秦素美(1933)在青岛发现双冠冕吸虫Stephanostomum bicoronatum(Stossich,1883)Fuhrmann,1928;林秀敏(1963)在闽江淡水鲈鱼发现海鲫冠冕吸虫Stephanostomum ditrematis(Yamaguti,1939)Manter,1947与等肠属的未定种Isocoelium sP:唐仲璋、唐崇惕(1963)在福州发现冠扇盘牛首吸虫Rhipidocotyle cornatum Tang et Tang,1963。在海产鲈鱼体内,未发现这些种类。在日本报道以鲈鱼为宿主的有Opecoelus lateolabracis Yamaguti,1958;Isocodium mediolecithale Ozaki,19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