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筒蛇科Anilidae是一类较原始的穴居蛇类,仅知3属11种。其中2属10种分布于东南亚,另有1属1种分布于南美洲北部。分布于亚洲的筒蛇属Cylindrophis有8种,1种见于斯里兰卡,7种均见于东南亚岛屿,唯其中红尾筒蛇Cylindrophis ruffus(Laurenti,1768)除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岛屿外,还广泛见于亚洲大陆马来西亚、缅甸、泰国、柬埔察、老挝与越南。虽然红尾筒蛇的分布范围紧邻中国南缘,但关于中国是否有红尾筒蛇的分布则未见记载。1969年,本文第一作者到福建考察,在厦门大学生物系标本室见到两号红尾筒蛇。据告知该标本采于厦门,系自泥土中挖出。此介绍…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发现刘氏链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6年8月13日,在浙江省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内山林沟谷处采集到成体雌性蛇类标本1号(采集号:HS16293)。经鉴定该标本为游蛇科(Colubridae)链蛇属(Lycodon)刘氏链蛇(L.liuchengchaoi)(图1)。该蛇目前已知分布于四川、陕西、安徽。此次采集到的刘氏链蛇是浙江省首次记录。标本保存于黄山学院标本馆。蛇体全长560 mm,尾长138 mm,体中段粗24.3 mm,尾长与体长之比0.246。头长12.1 mm,头宽6.1 mm。头略大而扁平,与颈部区分明显。吻鳞宽2.3 mm,吻端宽钝,向前伸出超出下颌。鼻鳞二分;颊鳞1枚,入眶,  相似文献   

3.
湖南莽山发现海南闪鳞蛇与白头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湖南莽山自然保护区进行蛇类生物资源考查时,于1991年9月下旬及1992年8月上旬分别采得1条无毒蛇及1条毒蛇,经查证确认是海南闪鳞蛇及白头蝰,两者均为本区新纪录种。海南闪鳞蛇Xenopeltis hainanensis Hu et Zhao 莽林标本9119号,采于海拔600m左右的菜土中。雄性,全长425mm,尾长25mm,头较扁小,头颈区分不明显,吻鳞宽圆,眼小,瞳孔直立椭圆形。眼前鳞较大,仅有1片,顶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4月20日,在湖南省宜章县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崖子石片区高山矮林(24°58'603″N,112°58'314″E,海拔1 500 m)林下一处岩石旁采集到1条游蛇科(Colubridae)幼蛇标本。依据形态学特征(赵尔宓2006,李操等2009),该蛇鉴定为方花丽斑蛇(Maculophis bellus),这是该蛇种自1982年在莽山大塘坑首次记录报道(梁启燊等1982)以来第2次在湖南省境内发现,也是在湖南省发现的第2号该蛇标本,该标本现存于莽山自然博物馆。此方花丽斑蛇幼体体重12 g,体全长345 mm,尾长50 mm。头背有镶黑边的黄白色"Y"形斑;体背部紫红色,  相似文献   

5.
<正>2009年7月,在河南省栾川县进行两栖爬行动物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时,于伏牛山采得一批蛇类标本。其中一种经鉴定为颈槽蛇Rhabdophis nuchalis,隶于游蛇科颈槽蛇属。该蛇采集于伏牛山自然保护区(33°18'N,111°12'E,700m)阔叶林路边的草丛中。经检索,颈槽蛇在河南未被报道过,系河南省蛇类分布的新纪录种。标本现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CIB),标本号为CIB94009。标本为雄性成体,头体长438mm,尾长97mm。头背面橄榄绿色。从头至尾,有不明显红色及黑色斑点。腹面灰褐色密布  相似文献   

6.
饶定齐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4,23(3):213-214,i005
1998年在西藏墨脱县海拔1000m左右地方采到成年雌性环蛇1号,系我国新纪录。该蛇全长/尾长(mm)1095/112(尾尖断)。通身背面黑褐色,后3/4有由背鳞白色点斑缀成的窄横纹约40个;腹面浅黑色,每隔3或4枚腹鳞有不规则的黄白色横斑。尾背有少数不完整的白色纹,但尾腹面有7条很明显的横斑。头部斑纹与M.Smith(1943:410)描述一致,可能由于蛇龄较老而不清晰。背鳞通身15行,脊鳞略扩大;腹鳞233,尾下鳞35(略低于文献记载的44~51,可能与尾尖断有关),除前端第三、四两枚成单外,其余均成对。没有颊鳞;眶前鳞1,眶后鳞2;颞鳞1 2;上唇鳞7(2-2—3式);下唇鳞7,第一对在颏鳞后彼此相接,前4对接前颔片;前颔片大于后颔片,后者后半介一小鳞。检查一侧,除前沟牙及其预备牙外,没有发现其他上颌齿。该次考察还在西藏聂拉木县樟木海拔2400m左右地方采到4号雌性西藏竹叶青蛇。该蛇是黄正一教授根据西藏聂拉木县却克苏木雌雄各1号标本命名的种,虽然在邻国尼泊尔多处发现,但我国尚无更多标本报道。作者采到的4雌全长/尾长(mm)按编号顺序依次为:618/88,692/102,623/95和643/102。3号的腹鳞都是150,1号为152,均较原始描述略少,可能与计数方法有关,本文作者对腹鳞计数按赵尔宓与鹰岩(1993)84页图C所示的方法。尾下鳞2号为42对,2号为44对。  相似文献   

7.
云南西双版纳金花蛇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晓瑞 《四川动物》1990,9(4):35-36
金花蛇Chrysopelea ornata属游蛇科Colubridae游蛇亚科Colubrinae金花蛇属,在我国仅有一种。一百多年前Bottger(1888)在香港发现此蛇标本;Stanley(1914)报道福建有金花蛇分布,但地点不确切〔1,4〕;杨大同等(1983)报道在云南永德县有金花蛇分布〔2,3〕,但未见有形态和生态的描述;赵尔宓等(1990)根据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888年由德国人Herz在海南岛采到1号雄性幼体标本,报道了该省金花蛇新纪录,并对它的形态作了描述〔1〕,这是中国境内所采金花蛇产地确切的报道。可见金花蛇在我国是十分罕见的。1985年7月28日,作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县…  相似文献   

8.
1998年在西藏墨脱县海拔 10 0 0m左右地方采到成年雌性环蛇 1号 ,系我国新纪录。该蛇全长 /尾长 (mm) 10 95 /112 (尾尖断 )。通身背面黑褐色 ,后 3/4有由背鳞白色点斑缀成的窄横纹约 4 0个 ;腹面浅黑色 ,每隔 3或 4枚腹鳞有不规则的黄白色横斑。尾背有少数不完整的白色纹 ,但尾腹面有 7条很明显的横斑。头部斑纹与M .Smith (194 3:4 10 )描述一致 ,可能由于蛇龄较老而不清晰。背鳞通身 15行 ,脊鳞略扩大 ;腹鳞2 33,尾下鳞 35 (略低于文献记载的 4 4~ 5 1,可能与尾尖断有关 ) ,除前端第三、四两枚成单外 ,其余均成对。没有颊鳞 ;眶前鳞 1,眶后鳞 2 ;颞鳞 1 2 ;上唇鳞 7(2 2 3式 ) ;下唇鳞 7,第一对在颏鳞后彼此相接 ,前 4对接前颔片 ;前颔片大于后颔片 ,后者后半介一小鳞。检查一侧 ,除前沟牙及其预备牙外 ,没有发现其他上颌齿。该次考察还在西藏聂拉木县樟木海拔 2 4 0 0m左右地方采到 4号雌性西藏竹叶青蛇。该蛇是黄正一教授根据西藏聂拉木县却克苏木雌雄各 1号标本命名的种 ,虽然在邻国尼泊尔多处发现 ,但我国尚无更多标本报道。作者采到的 4雌全长 /尾长 (mm)按编号顺序依次为 :6 18/88,6 92 /10 2 ,6 2 3/95和 6 4 3/10 2。 3号的腹鳞都是15 0 ,1号为 15 2 ,均较原始描述略少 ,可能与计数方法有  相似文献   

9.
棘背带鱼(新称)Assurger anzac (Alexander, 1916)(图1)隶属带鱼科Trichiuridae,棘背带鱼属(新称)Assurger Whitley,1933.标本1尾,全长2 172 mm,体长2 115 mm,于1996年10月采自舟山群岛海域.棘背带鱼属和棘背带鱼在我国均为新纪录.  相似文献   

10.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5,24(3):330-332
根据野外观察和解剖标本, 本文报道蛇亚目、游蛇科、水游蛇亚科中国南方常见优势种铅色水蛇的生物学研究初步结果.1.长度112号雄蛇全长范围286 ~466 mm,151号雌蛇全长范围306~504 mm.海南陵水103号雄蛇最大全长358+54=412 mm,137号雌蛇最大全长443+61=504 mm.2.鳞片的变异根据299号标本观察,数量恒定无变异的鳞片有吻鳞(1), 鼻间鳞 (1), 前额鳞 (2), 额鳞 (1), 顶鳞 (2), 鼻鳞 (每侧1), 颊鳞 (每侧1), 眶上鳞(每侧1), 前颞鳞 (每侧1), 颏鳞 (1), 颔片 (2 对), 背鳞 (19-19-17 行), 肛前鳞 (完整);根据鳞片有变异的67号标本观察, 可出现变异鳞片的变异范围及其频率眶前鳞1(1→2,4.5%),眶后鳞2(2→1,3.0%),后颞鳞2(2→1,1.5%),上唇鳞3-2-3(3-1-4,0.75%),下唇鳞10(9,0.75%;11,2.25%);腹鳞与尾下鳞则绝对有变异腹鳞雄性112号变异幅度124~136 (平均 128.2), 雌性151号变异幅度123~132 (平均 126.1),尾下鳞雄性107号变异幅度36~41 (平均 39.7)对,雌性149号变异幅度31~36 (平均 33.7)对.3.两代之间变异的消失和出现两例母蛇的右侧眶前鳞均变异为2,她们的全部仔蛇21号均正常为1;一例母蛇的下唇鳞为正常的10枚,而她的仔蛇6号中有两号分别有一侧或两侧变异为9.4.垂直分布范围沿海低地到海拔985 m.5.栖息环境各种水域,以静水水域为主,在海南陵水县吊罗山大里乡以灌水后的稻田为主,极少数发现在静水水域或流动缓慢的灌溉渠内.6.摄食和食性每年4月开始摄食,6月为摄食高峰,9月停止;食物以小形蛙类和蝌蚪为主,其次为小鱼.7.繁殖习性二级性征主要反映在雄性尾的比例较长,尾下鳞的数目相应较多;二级性比(出生时的性比)接近11,三级性比在居群较大的情况下也约为11,而在居群较小的情况下统计约为0.51;雌性性成熟期(以开始产仔为依据)全长都在350 mm以上;解剖28号孕雌得知输卵管卵数3~12(平均6.3)枚;卵在母体内发育进程解剖41号成熟雌性得知4月卵尚未发育,5月及6月处于发育中或晚期、产仔或已产出,7月基本都已产毕;统计两窝21仔得知初产出仔蛇全长127~139 mm,母蛇体长大者其仔蛇亦较长;统计同窝9仔得知初生仔蛇重量2.4~2.5 g,平均2.47 g.本文是作者早期未发表的工作,现整理供对蛇类有兴趣的青年同行参考.本研究所用全部标本(包括3号雌蛇及其刚产出的仔蛇) 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11.
1986年5月10日在攀枝花市仁和区,采到雌性原尾蜥虎Hemidactylus bowringii一只,攀枝花市仁和区,海拔1100m,标本号87002号。全长97mm,头体长50mm,尾长47mm。头扁,略呈三角形,吻端钝尖。耳孔小,稍竖斜。鼻孔在吻鳞和第一枚上唇鳞的上  相似文献   

12.
周全  张燕均  杨平  杨奇森  吴毅 《四川动物》2012,31(2):287-289
1984年9月24日在广东连州采集到2只蝙蝠(1♀,1♂),体型大,头体长分别为92.0mm,85.0mm,前臂长73.2mm,73.0mm,颅全长24.68mm,23.97mm;尾端有少量长毛;脑颅比较狭窄。经与国内已采集的黑髯墓蝠Taphozous melanopogon标本及已报道的同类蝙蝠特征相比较,鉴定该蝙蝠标本为鞘尾蝠科的大墓蝠Taphozous theobaldi Dobson,1872,为广东省蝙蝠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13.
2013年6月和9月在广东省英德市郊碧落洞(24°06'56.9'N,113°21'10.0'E,海拔88 m)分别捕捉到5号和1号蝙蝠标本(均为雌性)。上述蝙蝠体型较大,前臂长60.4~63.3 mm,胫骨长18.0 mm,颅全长24.8 mm,颅基长23.9 mm;耳大,双耳前基部在额部相联,上唇肥厚且具24~26个硬瘤,尾从尾膜后缘伸出一半,毛色土褐,双色;颅骨大,腭缘缺刻深,长大于宽。经鉴定为宽耳犬吻蝠Tadarida insignis,为广东省翼手目新纪录。本文给出了宽耳犬吻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并与来自安徽、山东和日本的标本进行了对比;同时对其回声定位信号进行了分析。标本保存于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山东发现震旦鸦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震旦鸦雀(Paradoxornis h.heudei)分布范围甚小,是我国的特有种。过去记录分布于我国南京、镇江和江阴等长江下游地区,近年来在上海崇明,江苏高邮湖、洪泽湖、新洋湖、盐城沿海滩涂等地均获得标本。作者于1988—1989年在临沭县芦庄发现震旦鸦雀,并获标本,为山东省鸟类新纪录。量度:体重15—18g、体长192—193mm,嘴峰16mm,翼长69—70mm,尾长117—  相似文献   

15.
四川平武发现颈槽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5年9月19日我们在四川省平武县采集到颈槽蛇指名亚种Rhabdophis nuchalis nuch-alis(Baulenger),隶属于游蛇科Colubridae,颈槽蛇属Rhabdophis。采集地点在旧堡乡的双泉山公路旁,海拔为2062米。标本号:85001,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标本体长为210mm,尾长35mm,头背部有一明显的金黄色环带,无毒。本次在平武境内发现了颈槽蛇,增加了对其分布范围的了解。四川平武发现颈槽蛇@顾星和$绵阳市卫生防疫站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蛇类新纪录-双全白环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9~10月,分别在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和始兴县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游蛇科(Colubridae)白环蛇属(Lycodon)标本3号,经鉴定为双全白环蛇(Lfasciatus),为广东省蛇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17.
作者在收集的寄生虫标本中,曾采到环肠科(Cyclocoelidae)吸虫,经鉴定,其中双囊环肠吸虫Cyclocoelum(Pseudhyptiasmus)bivesiculatum Prudhoe,1944为我国的新纪录。 宿主:红尾斑鸫Turdus naumarmi eunomus Temminck,1820;寄生部位:腹腔;采集日期:1964年5月11日;采集地点:山西太原。 共采到103只,经10个标本的测量,其一般量度均较Prudhoe记载为小(可能与标本固定有关)。  相似文献   

18.
作者有幸在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中发现采于海南岛的山烙铁头蛇属(Ovophis Burger in Hoger and Romano Hoge,1981)标本1号。该属广泛分布于中国、东亚和东南亚大部地区,但在海南岛尚无报道。本文对该标本详加描记。根据其鳞被特征,特别是尾下鳞成单,将其鉴定为过去仅知分布于越南山区的越南山烙铁头蛇Ovophis tonkinensis (Bourret,1934)是为中国蛇类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19.
<正>2007年9月—2014年8月,作者采用固定样点法对湖南省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鱼类资源进行监测,在长江一级支流——澧水上游的渫水纸棚河段(110°33'25.1″E,30°00'50.0″N,海拔516 m)采集到裂腹鱼标本5尾,根据《中国鱼类系统检索》和《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鲤形目下卷)》鉴定为灰裂腹鱼Schizothorax griseus。经查阅相关文献,为湖南省新纪录。测量标本5尾,全长204~231 mm,体长162~186 mm;体长为体高的4.2~4.7倍,为头长的4.3~4.4倍,为尾柄长的  相似文献   

20.
2008 年8 月利用陷阱法在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得了4 号鼩鼱类标本,个体皆小, 尾长小于32 mm,貌似姬鼩鼱,颅全长在16. 50 ~17.24 mm 之间,大于姬鼩鼱(15 mm)。为了确证该4 号标本的物种类型,本文测定了它们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 (Cyt b)基因全序列,结合从GenBank 下载的鼩鼱类序列构建系统进化关系。发现测定序列和下载苔原鼩鼱序列很好地聚在一起并形成单系。标本间及与下载的苔原鼩鼱间遗传距离小。从分子角度确证了标本为苔原鼩鼱,证实了苔原鼩鼱在中国的分布。本文对标本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