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言 关於河北省的蚊虫,过去曾有些报告。在我们所看到的文献中最早的是1902年Marlett氏由北京及天津报告的Culex(C.)pipiens var.pallens。1910年Cazenouve氏报告曾於冬日在秦皇岛冰内採得按蚊幼虫,根据越冬情况1931年冯氏解译该幼虫为潘氏按蚊幼虫。1931年Theobald氏报告自天津採得Aedes(O.)dorsalis(原定为新种名Grabhamia broquettii)。1914年Broquet氏由天津採得Anopheles(A.)  相似文献   

2.
太湖青草鲢镛鲤寄生血居吸虫及其季节感染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水鱼类寄生血居吸虫(Sanguinicolidac),早在1905年由Plehn氏在鲤鱼的循环系统中首次发现。随后,Odhner氏(1924)、Ejsmont氏(1926)、Rasin氏(1929)、Van Cleaveand Mueller氏(1932)、Fischthal氏(1949)及Szidat氏(1951)等曾先后报告了若干新种,并对部分种类进行了生活史的研究。这些文献(1951)曾加以总结。近年来Wales氏(1958)、Erickson and Wallace二氏(1959)及 Davis、Hoffman and Surber诸氏(1961)等又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种和进行了生活史的研究。此外,氏(1955,1956)  相似文献   

3.
刘维德 《昆虫学报》1954,(4):433-446
一.序言 上海蚊虫的研究工作,1922年Larmborn氏报告有5种,即Anopheleshyrcanus,Stegomyta albopictus,Culex fatigans,Culex tritaeniorhynchus,Culexvirgatipes(即C.vagans)。1929年Macarthur氏报告有11种,其名录为Anopheles hyrcanus,Armigeres obturbans,Culex mimeticus,C.bitaeniorhynchus,  相似文献   

4.
自Rothschild氏1915年建立新北蚤属(Nearctopsylla)以来,迄今全世界已报告12种和亚种。氏1950年把本属分为三个亚属、包括新北蚤亚属(Nearctopsylla s.str.),白令蚤亚属(Beringiopsylla)及中华蚤亚属(Chinopsylla)。Hopkins氏1951又曾把白令蚤亚属命名为荷氏蚤亚属(Hollandiana)、因后者晚于氏我们亦采用前者。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采自云南横断山区玉龙雪山多氏老鹳草 Geranium donianum 上的柄锈菌属一新种,即多氏老鹳草柄锈菌Puccinia geranii-doniani.文中对新种作了拉丁文描述并附了孢子形态的线条图,讨论了新种与近似种的主要区别.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北京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6.
北京中华按蚊越冬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素芳 《昆虫学报》1954,(3):293-298
北京蚊虫的越冬情况,很早以前已经由冯兰洲(1931年,1937年)观察报告过。在他1937年的论文中除了进一步证明帕氏按蚊是幼虫过冬外,也报告了以下各种蚊虫的过冬方法:  相似文献   

7.
家族性小脑血管网状细胞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网状细胞瘤也称“血 管母细胞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2多,在颅后 窝肿瘤中占7并。常位于小脑半球,偶尔可见于 大脑或脊髓。此瘤可伴有视网膜血管瘤及肾或 胰脏的先天性多发性囊肿,称为林杜(Lindau) 氏病或Von Hippel-Lindau氏病〔‘,。本病有遗 传倾向,往往有家族史。Graig及Horrax于 1949年首先报告了家族性小脑血管网状细胞 瘤[4'o 1964年Bonebrake及Sigueir。复习了文 献中的63例,并报告了自己的3例病人[[41。国 内报告较少,仅见殷晓东报告过一个家族中有 11人患病[2)。我院近年来收治一例小脑血管网 状细胞瘤患者,家族中有3人患此病(图1),现 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关於渐江蛇类,过去曾有过一些报告,如张孟闻的浙江爬行类的初步报告等。对於浙江邻省地区,亦有过一些报告,如张宗汉,方炳文的南京蛇类和龟龞类的报告。张孟闻关於江西蛇类的报告,C.H.Pope氏关於福建爬行类的报告,王玉敏、郑作新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自脊髓液中检出的一株摩拉氏菌形态、培养、生化特性等较详细的鉴定结果。本菌不液化凝固血清,可分解淀粉、糊精、麦芽糖及葡萄糖,与文献所载各种摩拉氏菌不同。对摩挝氏菌的分离技术有关问题作了讨论,指出本属细菌为一类较难生长易于漏检之微生物,其病原意义及分类学问题已引起国内外重视,应在临床及微生物学工作中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0.
库特氏棒状杆菌败血症1例报告云南省玉溪地区医院,云南省医学微生态研究中心653100陈宗淦,鲁慎文,朱江,刘姝惠云南省玉溪地区卫校史云丽我们从1例发热、贫血患者骨髓和血液中均分离出库特氏棒状杆菌,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52岁,回族,工人,...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采自云南横断山区玉龙雪山多氏老鹳草 Geranium donianum 上的柄锈菌属一新种,即多氏老鹳草柄锈菌Puccinia geranii-doniani。文中对新种作了拉丁文描述并附了孢子形态的线条图,讨论了新种与近似种的主要区别。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北京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12.
基层医院阿斯氏综合征的急救(摘要)河南省遂平县人民医院赵孟辉,尹景云本文报告基层医院急救阿斯氏综合征的措施。对病窦5例,急性阿斯氏综合征发作,急性食道心房调搏维持治疗有效,结合药物治疗4例能摆脱起搏,1例永久性起搏器置入。又对急性心肌梗塞合并Ⅲ°AV...  相似文献   

13.
从1925年伯克(Boeck)等创用洛克氏液蛋血清的阿米巴培养基以来,国内外对阿米巴培养作了诸多改进,使阿米巴培养阳性率得到不断的提高,故目前可作为阿米巴病诊断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作者对曾采用的马血清-洛克氏液培养基加以改良,即以蛋白胨水代替洛克氏液,制成改良的马血清-胨水培养基(Modified Serum Peptone,M-SP),用于阿米巴培养,取得较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昆虫知识》2009,(1):106-106
澳大利亚科学家1月2日公布一项报告显示,沃尔巴克氏共生菌能让蚊子寿命减半,从而可较为简单经济地减少借蚊虫传播的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沃尔巴克氏体广泛存在于果蝇等节肢动物体内,经宿主母系细胞质遗传。由于它通常能让果蝇寿命减半,研究人员让埃及伊蚊感染上沃尔巴克氏体,置于严格受控的实验室中孵化后代。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5.
几种常见蚤类幼虫形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王敦清 《昆虫学报》1956,(3):311-322
一.导言 蚤类幼虫的形态研究,对于蚤类幼虫品种的鉴定上和进一步的来调查各种蚤类幼虫的繁殖地点,以便更有效的用各种方法进行减蚤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早的报告是Leeuwen hoek氏在1983年就提及蚤类的幼虫。1699年Cestone氏述及幼虫的生活。Vallisneri氏(1733)、Roesel氏(1749)、De Geer氏(1778)等也都先后简单的叙述蚤类的幼虫,不过当时只述及其身体节数而已。Laboulbene氏在1872年首先开始描述猫栉首蚤(Ctenocephalides felis)的第二龄和第三龄幼虫的形态,这可以算  相似文献   

16.
在动物界各种属中报告患有白血病者并不罕见,根据温吐勃(Wintrobe)氏的记载,在鸡、鸟、鼠、牛和狗等动物中均有报告,但是猿猴类中患有白血病的报告不多。洛克(Teodore C.Ruch)1959年综合文献共有6例慢性淋巴  相似文献   

17.
腹泻便中克吕沃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了自腹泻便分离到的18株克吕沃尔氏菌的生化鉴定。分子遗传学检测,药物敏感试验及致病性研究结果。18株菌中有11株为抗坏血酸克吕沃尔氏菌,7株栖冷克吕沃尔氏菌。其中溶血试验阳性率38.9%;乳鼠灌胃阳性率33.3%;Helo-2细胞痍变22.2%;兔肠袢结扎阳性5.6%。豚鼠角膜侵袭试验及Vero细胞病变均呈阴性。以此证明,克吕沃尔氏菌中有部分菌株可致生物模型病变,与人腹泻有密切关系。该组细  相似文献   

18.
国内已报告的微茎吸虫只有三种,作者(陈心陶,1944)首先描述由家鸭肠腔取出的二叶肉茎吸虫(Spelotrema pseudogonotyla)。不久叶英、吴光二氏(1951)在蝦体内发现小微茎吸虫(Microphallus minus)的囊蚴。最近蔡尚达氏(1955)又报告一新属新种——陈氏假拉吸虫(Pseudolevinseniella cheni)——其囊蚴寄生于蝦体内,但成虫可通过实验方法感染家鸭及苍顶夜鹭。  相似文献   

19.
关于青岛地区蝇类的记载,Karl氏(1935)曾报告有Ophyra chalcogaster(Wd.)、Fannia canicularis(L.)、Myiospila meditabunda(Fab.)及 Graphomyia rufitibia Stein等4种,郭郛氏(1952,1952a)记述了 Sarcophaga melanura Mg.、Sarcophaga similisMeade、Sarcophaga pergrina R.-D.、Lucilia ampullacea Vill.及 Lucilia illustris(Mg.)  相似文献   

20.
据Cailleau氏(1934)的报告,不同地区的牛胎毛滴虫用同一种培养基培养,得到不同的结果。Morgan氏(1946)曾将前人所设计的某些培养基作了对牛胎毛滴虫的培养试验,也有相似的情况。考虑到我国有很多情况与国外有所差别,因此作者等在作了不同温度及不同动物血清对由上海地区所分离的牛胎毛滴虫繁殖率的影响后(1957,1959),为了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