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最新的古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动物的最早祖先应该早于埃迪卡拉纪,可能在大约635—850Ma的成冰纪就已经出现,但是缺乏可靠的化石证据。华北地台的前寒武纪沉积地层发育,前人曾在这套地层中陆续报道过大量的"后生动物化石"。然而,这些化石的动物属性均存在疑问。文中通过整理1979年以来报道过的相关化石,将其分为"水母状化石"、"遗迹化石"和"蠕虫状化石"3类,结合部分新材料的研究,分别对其形态、保存特征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评述。认为其中大部分属假化石、MISS构造或可能的藻类化石,但以下几类化石作为可能的动物化石,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1)辽南五行山群的水母状化石;2)辽南兴民村组的水母状化石;3)部分遗迹化石(如辽南五行山群的Skolithos、北京青白口系的遗迹化石);以及4)"淮南生物群"的蠕虫状化石。  相似文献   

2.
Sangshuania是真核藻类还是遗迹化石?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论述了产于蓟县高于庄组的盘绕带状宏观化石SangshuaniaDu,1986应是后生动物遗迹化石,其依据是:1)化石产于岩层内,而非层面上,有三维空间分布。2)化石多见于风化层内,许多风化产物使印痕轮廓清晰,而接近新鲜岩层则反差微弱。3)化石体系痕迹而非碳质膜,有机质成分也低,多为左型氨基酸,未形成对映异构体,受地表风化影响严重。4)化石体盘绕状,以顺时针展开为主,是动物行为习性的反映。5)局部见有横节是蠕动的遗迹,为此建新组合遗迹种Helminthoidichnitessangshuanensis,14亿年动物遗迹的确认,为研究早期后生动物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最新的古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动物的最早祖先应该早于埃迪卡拉纪,可能在大约635—850Ma的成冰纪就已经出现,但是缺乏可靠的化石证据。华北地台的前寒武纪沉积地层发育,前人曾在这套地层中陆续报道过大量的"后生动物化石"。然而,这些化石的动物属性均存在疑问。文中通过整理1979年以来报道过的相关化石,将其分为"水母状化石"、"遗迹化石"和"蠕虫状化石"3类,结合部分新材料的研究,分别对其形态、保存特征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评述。认为其中大部分属假化石、MISS构造或可能的藻类化石,但以下几类化石作为可能的动物化石,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1)辽南五行山群的水母状化石;2)辽南兴民村组的水母状化石;3)部分遗迹化石(如辽南五行山群的Skolithos、北京青白口系的遗迹化石);以及4)"淮南生物群"的蠕虫状化石。  相似文献   

4.
早寒武世带网状鳞片的蠕形海生动物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前言寒武纪早期动物爆发性演化事件是地质历史中的一个重大不解之谜,达尔文对此曾给予极大的注意但深感费解(Mayr,1982;Conway Morris,1987)。近三十余年来,世界各地前寒武纪晚期地层内陆续发现了许多软躯干后生动物化石。这些化石资料表明后生动物在寒武纪之前早已出现了(Chen,1988;Glaessner,1984)。由于早期动物由软躯干所组成,极难成为化石。到了寒武纪时,地层中化石  相似文献   

5.
距今 14~ 16亿年的华北地区高于庄组黑色层状、结核状和透镜状燧石与叠层石的黑色硅质部分中保存着极丰富的原核和真核生物微化石。宏观藻类在该组的页岩中亦已发现。本组为评估中元古代生命状况、古环境和前显生宙生物地层提供了重要的生物信息。迄今为止在高于庄组地层中已有百余个化石种被人们认识。根据古植物和古环境的特征这些生物种类可分为三个不同的组合 ,即 :1.颤藻和色球藻组合 ,出现在高于庄组一段 ,代表浅水藻席建造者和居住者与一些可能的外来浮游生物的种类 ;2 .念珠藻组合 ,仅发生在该组的二段 ,还含一些底栖藻席建造者或居住者的种类 ;3.第四段的色球藻组合 ,它代表了潮间带至亚潮带的藻席建造者和外来的种类。元古代燧石中的微化石 ,尤其是蓝藻化石 ,尽管在元古代它们就已不断趋向于多样化 ,但由于它们形态上的保守性 ,对环境的指示比对地质时代的指示更有价值。高于庄组微化石的特点和大多数链状念珠藻垂直层理保存的事实表明 :1.高于庄组微化石的个体大小随时间趋向于增大 ;2 .高于庄组的沉积可能是处于一个淡水环境 ,且沉积率可能等于或少于微生物的生长率 ;3.高于庄组织沉积模式可能是从潮间带至亚潮带或深海 ,然后再至潮间带或潮上带 ;4 .当高于庄组沉积时真核生物亦已出现。  相似文献   

6.
距今14~16亿年的华北地区高于庄组黑色层状、结核状和透镜状燧石与叠层石的黑色硅质部分中保存着极丰富的原核和真核生物微化石。宏观藻类在该组的页岩中亦已发现,本组为评估中元古代生命状况,古环境和显生宙生物地层提供了重要的生物信息。迄今为止在高于庄组地层中已有百余个化石种被人们认识,根据古植物和古环境的特征这些生物种类可分为三个不同的组合,即:1.颤藻和色球藻组合,出现在高于庄组一段,代表浅水藻席建造和居住与一些可能的外来浮游生物的种类;2.念珠藻组合,仅发生在该组的二段,还含一些底栖藻席建造或居住的种类;3.第四段的色球藻组合,它代表了潮间带至亚潮带的藻席建造和外来的种类。元古代燧石中的微化石,尤其是蓝藻化石,尽管在元古代它们就已不断趋向于多样化,但由于它们形态上的保守性,对环境的指示比对地质时代的指示更有价值。高于庄组微化石的特点和大多数链状念珠藻垂直层理保存的事实表明:1.高于庄组藻化石的个体大小随时间趋向于增大;2.高于庄组的沉积可能是处于一个淡水环境,且沉积率可能等于或少于微生物的生长率;3.高于庄组织沉积模式可能是多潮间带至亚潮带或深海,然后再至潮间带或潮上带;4.当高于庄组沉积时真核生物亦已出现。  相似文献   

7.
距今14~16亿年的华北地区高于庄组黑色层状、结核状和透镜状燧石与叠层石的黑色硅质部分中保存着极丰富的原核和真核生物微化石.宏观藻类在该组的页岩中亦已发现.本组为评估中元古代生命状况、古环境和前显生宙生物地层提供了重要的生物信息.迄今为止在高于庄组地层中已有百余个化石种被人们认识.根据古植物和古环境的特征这些生物种类可分为三个不同的组合,即:1.颤藻和色球藻组合,出现在高于庄组一段,代表浅水藻席建造者和居住者与一些可能的外来浮游生物的种类;2.念珠藻组合,仅发生在该组的二段,还含一些底栖藻席建造者或居住者的种类;3.第四段的色球藻组合,它代表了潮间带至亚潮带的藻席建造者和外来的种类.元古代燧石中的微化石,尤其是蓝藻化石,尽管在元古代它们就已不断趋向于多样化,但由于它们形态上的保守性,对环境的指示比对地质时代的指示更有价值.高于庄组微化石的特点和大多数链状念珠藻垂直层理保存的事实表明:1.高于庄组微化石的个体大小随时间趋向于增大;2.高于庄组的沉积可能是处于一个淡水环境,且沉积率可能等于或少于微生物的生长率;3. 高于庄组织沉积模式可能是从潮间带至亚潮带或深海,然后再至潮间带或潮上带;4.当高于庄组沉积时真核生物亦已出现.  相似文献   

8.
海绵动物是最原始的后生动物,营底栖、滤食性生活,它们体内共生有丰富的微生物菌落,包括仅在海绵动物体内存在的特异性微生物。为了探讨海绵特异微生物是否与宿主存在协同演化关系,我们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利用宽松分子钟方法估测了各个门类中海绵特异微生物的分歧时间,并与海绵动物的化石记录及分子谱系年代学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多数微生物门类中海绵特异微生物的分支分化发生在新元古代(800—1000Ma),与海绵动物的分子化石记录和当前分子钟估算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说明微生物与宿主海绵动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演化关系。少数门类中海绵特异微生物分化时间过早于(如蓝细菌,2200Ma)或者过晚于(如古细菌,148Ma;Alphaproteobacteria,480Ma)新元古代,这可能是由于系统采样等因素所致,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贵州瓮安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635—551Ma)上磷矿段保存了丰富的磷酸盐化动物胚胎化石,其中绝大多数为早期卵裂胚胎化石,原肠胚化石相对罕见。文中报道瓮安生物群中新发现的一种类似现代两栖动物胚胎的外包型腔原肠胚化石,并依据新的三维立体胚胎化石标本对瓮安陡山沱组原肠胚期动物化石的多样性及其可能的亲缘关系进行初步探讨,认为:1)"外包型腔原肠胚"和已有轴性分化的"外包型实体原肠胚"的发现为证明瓮安生物群中存在两侧对称动物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2)"单极内陷型腔原肠胚"因胚体存在巨大空腔(囊胚腔和原肠腔)而难以被磷酸盐化精细保存,故在瓮安生物群中的化石记录稀少且亲缘关系不明;3)瓮安生物群中的"单极内移型腔原肠胚"和"分层型腔原肠胚"化石的可靠性尚有待更多的标本提供佐证。瓮安生物群中颇具多样性的原肠胚期动物化石为探索后生动物在晚新元古代的胚胎发育模式开拓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贵州瓮安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635—551Ma)上磷矿段保存了丰富的磷酸盐化动物胚胎化石,其中绝大多数为早期卵裂胚胎化石,原肠胚化石相对罕见。文中报道瓮安生物群中新发现的一种类似现代两栖动物胚胎的外包型腔原肠胚化石,并依据新的三维立体胚胎化石标本对瓮安陡山沱组原肠胚期动物化石的多样性及其可能的亲缘关系进行初步探讨,认为:1)"外包型腔原肠胚"和已有轴性分化的"外包型实体原肠胚"的发现为证明瓮安生物群中存在两侧对称动物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2)"单极内陷型腔原肠胚"因胚体存在巨大空腔(囊胚腔和原肠腔)而难以被磷酸盐化精细保存,故在瓮安生物群中的化石记录稀少且亲缘关系不明;3)瓮安生物群中的"单极内移型腔原肠胚"和"分层型腔原肠胚"化石的可靠性尚有待更多的标本提供佐证。瓮安生物群中颇具多样性的原肠胚期动物化石为探索后生动物在晚新元古代的胚胎发育模式开拓了思路。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太湖贡湖湾食物网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13C和15N)研究了太湖贡湖湾食物网特征, 结果显示由于食物来源变化多样性影响, 导致贡湖的食物网结构和营养级关系变化较为复杂, 贡湖主要生物类群13C、15N值表现出较大的种间差异。消费者13C值从摇蚊幼虫的-32.3到锯齿米虾的-22.1, 其值大小与营养级的关系没有规律性。消费者平均15N值从褶纹冠蚌的10.3到位于顶端间下鳙的19.0, 随营养级位置而升高。群落中所有种类的15N、13C值之间没有相关性(r=0.1835, P0.05), 表明该食物网是非线性食物网。研究结果验证了杂食性生物有机体普遍存在于富营养化的贡湖水域生态系统中, 且13C结果表明, 浮游植物、固着藻类以及沉水植物为贡湖食物网中大多数生物有机体的主要碳源。贡湖食物链长度为4.44营养级。  相似文献   

16.
泽蛙单倍体细胞RNA含量对胚胎发育和成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两栖类单倍体的综合症以及死亡原因,前人有许多不同认识,本文用实验说明,单倍体细胞的RNA含量不及二倍体的一半,并认为,单倍体泽蛙的死亡原因与其细胞中RNA含量不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THE ORIGIN OF THE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acetylcholine liberat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rabbit occipital cortex has been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underlying cortical synaptosomal and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t varying times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N-Me-3H]choline. Choline was administered by diffusion from solutions placed in cups formed by Perspex cylinders appli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Acetylcholine was collected by diffusion into these cups.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acetylcholine declined progressively. The effect of stimulation of afferent cholinergic pathways was to cause a fall in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released acetylcholine. However this was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ynaptosomal or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s represented by fractions P2 and D of the authors’fractionation scheme. It is concluded that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cortex must come from a store or stores more recently synthesized than the endogenous acetylcholine of these subcellular fractions.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