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特殊涡鞭毛虫—尖尾藻的核骨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采用分级抽提,DGD包埋-去包埋剂电镜技术在特殊涡鞭毛虫——尖尾藻的细胞核内显示出了一个纤维网络结构。此网络结构不溶于CSK液和可抽去微管与微丝的溶液,不被DNase所酶解和热三氯醋酸所抽提,因而是一个非DNA性质的纤维蛋白网络结构。它的一系列形态结构特征——整个呈网络形态,纤维的粗细为2.8—24nm,与细胞质内的中间纤维有广泛的连接,含有少量对维持其结构完整性所必需的RNA成分等,都十分相似于典型真核细胞的核骨架结构,但所显示的核纤层为一层不均匀、不连续的结构,这有别于典型真核细胞的核纤层。 本工作首次证实了特殊涡鞭毛虫——尖尾藻已进化产生了核骨架结构,且与典型真核细胞的核骨架在形态结构上已很接近。  相似文献   

2.
文建凡  李靖炎 《动物学报》1998,44(3):347-352
利用“先固定后抽提”的方法,从尖尾藻细胞中提取出染色质碱性蛋白。经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此染色质碱性蛋白含有八个组分(记为1'、1″、2a、2b、3'、3″、4'、4″),它们像小牛胸腺组蛋白一样形成两个分子量区域,即一为对应组蛋白H1的分子量区域,另一对应于核心组蛋白(即H2A,H2B,H3,H4)的分子量区域;其与组蛋白各组分的具体对应关系大致为:对应于小牛胸腺组蛋白H1两亚带区域有两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棘尾虫接合生殖各时期的小核发育及染色体行为进行了观察,见到接合期间每种属于小核的分裂均有染色体的形成。获得了小核减数分裂的清晰图象。在蛋白银制品上发现了核内非染色体成分的细微细微结构、初充了前人观察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以往的研究都表明涡鞭毛虫类不含真核细胞普遍具有的组蛋白,而仅含1-2种分子量较小、含量较低和碱性较弱的染色质碱性蛋白。但我们采用自己建立的先固定后抽提的方法从典型涡鞭毛虫Zooxanthella microadriatica获得了多种碱性蛋白成分。经SDS-PAGE分析,其中有六条带的迁称铉分别十分接近地对应着小牛胸腺的五种组蛋白(H1有两条亚带)。另外迁移率在H1与H3之间的三条互相靠近的电泳带  相似文献   

5.
李靖炎 《动物学研究》1985,6(4):405-411
迄今未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Prerocentrum属的涡鞭毛虫有核仁。本文作者用伊红的酒精溶液和用甲基缘—派若宁法染色,也未能在Prerocentrum micans和Proro-centrum cassubica的细胞核中显示出核仁来。但是在用专门为显示单细胞生物的核仁组织者区(NOR)而改进了的Ag—1法进行染色时,这两种涡鞭毛虫的核仁都会被染作鲜明的深褐色或深黑色,而身体的所有其他部份,包括染色体,全都不着色。染色适当时可以看出,实际上只是核仁的中央部分被染上色。在电镜下可见,此时所有的银粒全部是集中在核仁的纤维区中。染色的结果表明,Prorocentrum cassbica只有一个扁园形的小核仁,后者是贴附在核膜上,其NOR通常是作O形或C形。与P.cassubica不同,P.micans的核仁的数量变化很大,可以有一个至七个;其核仁的大小与形状同样也变化很大;其NOR的形状也复杂多变。发现P.micans的核仁数量与个体的生活状况有一定的关联:向老的培养液中加入等量的新的培养液一天以后,具有三个核仁的个体是最多的(占三分之一),具有4—6个核仁的个体占28.5%,只有一个核仁的个体只占8.6%;加入新培养液三天后,具两个核仁的个体变成是最多的(占38.8%),具4—6个核仁的个体降为占18.4%;加入新培养液一个月以后,只有一个核仁的个体是最多的(占3  相似文献   

6.
涡鞭毛虫(甲藻)类(Dinoflagellate)由于其细胞周期的任何时候核中都含有致密的染色体结构,且其化学组成上缺乏通常真核生物所含的几种组蛋白组份,因而在进化上具有独特的地位。1971年Dodge首次发现波罗底海多甲藻(Peridinium balticum)含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核,其中大核为涡鞭毛虫类所固有的核,小核却属于真核类型。以后别人又陆续有所发现,但迄今含有两种类型的核的涡鞭毛虫已报道的还是不多的。除上  相似文献   

7.
利用ACA血清、抗人着丝粒蛋白B的单抗和多抗、抗CHO细胞动粒蛋白的单抗,对典型涡鞭毛虫隐沟虫(隐甲藻)(Crypthecodiniumcohnii)和特殊涡鞭毛虫尖尾虫(尖尾藻)(Oxyrrhismarina)的着丝粒/动粒蛋白进行了检查。用ACA血清作的荧光观察表明,隐沟虫的这些蛋白虽结合在核骨架上,但在间期时并不形成点状的前着丝粒。免疫印迹检查表明两种涡鞭毛虫的着丝粒蛋白B彼此一致,而且与四膜虫和眼虫的也高度一致。但用ACA血清作免疫印迹检查时,尖尾虫的蛋白虽与四膜虫和眼虫的相近,与隐沟虫的却有极大的差异。以抗动粒蛋白的单抗作此种检查时,尖尾虫与眼虫的反应带相同,而隐沟虫则与源真核生物(Archezoa)贾第虫(Giardialamblia)的相同;而且隐沟虫和贾第虫都与几种原细菌有两条相同的反应带,其中50kD的一条是尖尾虫和眼虫都没有的。上述发现不仅从一个新的方面支持了认为应把尖尾虫从典型涡鞭毛虫分出来独立为一个门的主张(李靖炎,1990),而且指出典型涡鞭毛虫在后真核生物(Metakaryota)中间是非常原始的。  相似文献   

8.
以往的研究都表明涡鞭毛虫类不含真核细胞普遍具有的组蛋白,而仅含1—2种分子量较小、含量较低和碱性较弱的染色质碱性蛋白。但我们采用自己建立的先固定后抽提的方法从典型涡鞭毛虫Zooxanthella microadriatica获得了多种碱性蛋白成分。经SDS-PAGE分析,其中有六条带的迁移率分别十分接近地对应着小牛胸腺的五种组蛋白(H1有两条亚带)。另外迁移率在H1与H3之间的三条互相靠近的电泳带,据其分子量(17—19KDa)分析极可能来自于此细胞中含量极为丰富的叶绿体类核体的染色质,由于碱性性质相似而被一同提取出来。既然我们利用先固定后抽提的方法提取小牛胸腺组蛋白和提取涡鞭毛虫(Crypthecodinium cohnii)的染色质碱性蛋白获得了良好的提取效果和很好地重复了前人的结果,我们认为本工作首次报道了在典型涡鞭毛虫类中也有含有多种染色质碱性蛋白并且很相似于组蛋白(至少在分子量上)的情形,为揭示和澄清组蛋白的起源进化问题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卤虫染色体倍性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张闰生  刘凤岐 《动物学报》1990,36(4):412-419
本文报道了我国4个地理品系卤虫的染色体倍性组成及卵径分布,分析了卤虫染色体的非整倍性,讨论了卤虫种的分布。 天津卤虫有2倍体(2n=42),占33.3%和5倍体,占16.2%;染色体数的波动为21—108;卵径为262±17μm。 海南卤虫有2倍体(2n=42),占8%;4倍体,占17.7%;5倍体,占18.3%;染色体数的波动为16—111;卵径为285±15μm。 新疆卤虫有2倍体(2n=42),占39.2%;染色体数的波动为17—106;卵径为269±15μm。 山西卤虫有2倍体(2n=42),占45.1%,染色体数的波动为17—84;卵径为234±13μm。  相似文献   

10.
我们于1981年11月,在昆明地区的水池中采集到一种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细胞核的淡水涡鞭毛虫,并且在实验室中首次长期培养成功。这种涡鞭毛虫经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魏印心及倪达书鉴定后,定为光薄甲藻(Glenodinium gymnodinium Penard)。 具有两种不同类型细胞核的涡鞭毛虫,在世界上是很为罕见的,国外发现的两个种 (叶状光甲藻Glenodinium foliaceum和波罗的海多甲藻Peridinium balticum)都为海产种,另外的两个种(蓝裸甲藻Gymnodinium  相似文献   

11.
12.
13.
张尚宏 《生态学报》1994,14(1):90-94
通过论证及重新定义逻辑斯缔方程,本文提出和进一步发展了原始生物大分子动态的数学模型.对该模型的4种竞争增长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最有可能的原始生物大分子的发展动态,并由此推导出原始生物圈中较大量存在的只是种类单一的原始生物大分子的结论。对这一结论在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中的意义进行了探讨,指出生命起源初期的生物多样性是很低的,原始生物世界是一个重复序列或重复结构的世界,生物进化是通过不断增加和扩展生态位,使生物多样性不断提高。最后,讨论了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在微观水平上应用的理论基础,指出从生态学的角度去进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是一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小鼠是现代生物医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实验动物,特别是随着基因工程动物的大量开发,对小鼠卵母细胞和小鼠胚胎的需求量将日趋增多。但是如果单纯依靠动物的自然排卵,一方面所得到的卵母细胞数或胚胎数较少,一方面又消耗大量的时间和浪费较多的动物。因此,研究者期望使用较少的动物但仍能得到较多的、正常的卵母细胞或胚胎来满足生命科学研究的需要。Onadera,M等的研究表明,小鼠卵母细胞的发育与年龄有关,同一品系小鼠不同日龄间的自然排卵数差异不显著,出现异常卵的比例有显著性差异。但对不同日龄、不同品系小鼠的超排的效果尚  相似文献   

15.
杂交稻抗感白叶枯病与活性氧伤害及防御酶系统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对白叶枯病抗感不同的三个杂交稻为材料,在三叶期接种白叶枯病强毒菌株76—25,结果表明,杂交稻接种白叶枯病菌72h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X)活性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增加,且抗病组合的变化幅度大于感病组合,说明杂交稻抗白叶枯病与活性氧伤害及保护酶系的活性相关。  相似文献   

16.
氯化钠胁迫导致蓝藻固氮活性的下降,可因加人适当浓度的氯化钠而有一定程度的缓解.在光合作用受抑(暗处理或添加光合抑制剂)、厌氧(Ar或N2中)和有分子氧的情况下,此种缓解作用减弱.光合作用、需氧代谢(通气)和羟化反应(同时供给氢和氧)正常进行以及碳架(添加外源蔗糖或提高CO2浓度)供应良好时,钙对氯化钠胁迫的缓解效应增大.改善合成固氮酶的物质基础供应(同时供应CO2和N2)对此也有一定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应用激光拉曼散射光谱技术探讨SiO_2了诱发膜损伤效应以及柠檬酸铝抗损伤效应的机理。提出SiO_2的作用机理主要是与膜脂极性头部基团-N~+(CH_3)_3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脂双层有序结构的破坏;而柠檬酸铝的抗损伤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铝与SiO_2颗粒表面的结合,从而阻断SiO_2与膜的直接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膜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