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简要述及Vero毒素的分子结构,生物学活性,作用机理,毒素分子中氨基酸置换对毒素活性的影响和Vero毒素及其基因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LEE毒力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毒力岛又称致病性岛,是近年来在细菌学领域出现的新概念这一。本文对肠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的肠细胞脱落位点(LEE)毒力岛所编码的毒力基因,其在AE损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其来源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5.
刘军  冯书章 《微生物与感染》2002,25(5):21-23,26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是引起婴儿腹泻的一类重要病原菌,主要病理学变化是引起肠黏膜A/E损伤。eae基因编码的紧密素是引起A/E损伤的主要毒力因子,本文主要是对eae基因和紧密素的分子结构,作用及其表达调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肠埃希菌在肿瘤患者肠外的分布和感染情况及耐药性。方法: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K-B法对云南省肿瘤医院58例肿瘤患者继发大肠埃希菌感染进行分析及对9种抗生素的耐药谱测定。结果:各类肿瘤患者中,以宫颈癌及继发大肠埃希菌感染多见,其中,宫颈癌为28.30%。肺癌为26.87%。从标本来源来看,以尿液标本最多,为63.79%,其次为痰液12.07%及分泌物12.07%。结论:大肠埃希菌在肿瘤患者肠外分布广泛,所致感染较严重,经耐药谱测定发现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类型多,提示对肿瘤患者治疗应重视局部微生态平衡及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7.
美国有数百万泌尿道感染(UTI)是由大肠埃希菌(简称大肠杆菌)所致的肠外感染。由于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株(ExPEC)的耐药,其治疗变得更加困难,这种特殊的大肠杆菌还可产生导致肠外感染的特殊毒力因子(VF)。  相似文献   

8.
大肠埃希菌(简称大肠杆菌)是引起无并发症尿路感染(UTI)最常见的细菌。具有尿路致病性的大肠杆菌可产生多种参与其致病过程的毒力因子,包括P-菌毛、溶血素、aembactin和细胞毒性坏死因子-1。然而尿液中细菌的繁殖通常在没有临床症状的情况下发生,即无症状性菌尿(ABU)。ABU不一定需要治疗,而且良性细菌的无症状繁殖还可有助于  相似文献   

9.
大肠埃希菌(简称大肠杆菌)O157:H7毒力因子为志贺毒素2(stx2),其基因由温和噬菌体编码,由晚期基因启动子调控表达。stx2的合成与释放需要诱导噬菌体溶菌周期,而且正常肠道大肠杆菌感染了毒素编码的噬菌体就能制造毒素和噬菌体,使毒素水平远远超过病原性菌株本身的产量,作者在体外以及鼠肠道验证了这一假设。  相似文献   

10.
以往,对食品中的大肠埃希菌检验主要是从食品卫生指标角度进行。通过对大肠埃希菌的检验,以确定食品受粪便污染的程度,而O157:H7大肠埃希菌系临床腹泻病原菌,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重要成员。近年,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来势颇为凶猛,深受世界各国政府所重视。本文试对该菌的有关情况做一简述。1腹泻原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类和引起的疾病(见表1)引起腹泻的大肠埃希菌,已知有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IEC与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或称产Vero毒素大肠埃希菌(VTEC)…  相似文献   

11.
大肠埃希菌DH5α感受态细胞转化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本实验室保藏的E.coli DH5α,对该菌株在不同生长时期的转化效率变化情况进行测定,确立了一个能制备高转化率感受态细胞的实验方案。结果表明:在细菌的生长繁殖过程中,其转化率有很大变化;得到了E.coil DH5α菌株制备感受态细胞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2.
大肠埃希菌的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上海某医院各科室分离大肠埃希菌的药敏状况和致病性,了解大肠埃希菌在该院流行情况。方法采用K-B琼脂法进行药敏试验,多重PCR技术进行基因分型。结果药敏结果显示该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仅对阿米卡星等药物敏感。85株菌分为4个基因型,其中B2型25株,致病性最强;D型37株,致病性次之。菌株间亲缘关系表明可能存在院内流行。结论实验获得菌株具有较强耐药性和致病性,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院内感染的流行。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克隆并表达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F4ac菌毛蛋白亚单位FaeG,为制备预防幼畜ETEC感染的疫苗奠定基础。方法以ETEC(C83902)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faeG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质粒pGEX-6P-1,构建重组质粒pGEX-faeG。将pGEX-faeG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I,PTG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表达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和表达形式,Western blot鉴定其抗原性。将表达菌超声破碎后离心提取包涵体制备抗原,经口灌喂免疫小鼠,检测小鼠血清中抗FaeG的IgGI、gA,鉴定其免疫原性。结果扩增的faeG基因全长786 bp,与基因文库中的faeG基因同源性达96%。重组质粒pGEX-faeG经PCR及双酶切鉴定确有插入片段,且序列完整。表达产物FaeG相对分子质量约53 kD,主要存在于碎菌后的沉淀中,以包涵体形式表达。Western blot显示该蛋白可与ETEC F4ac阳性血清特异性结合,免疫后小鼠血清抗FaeG IgGI、gA明显高于PBS和GST对照组。结论成功构建了ETEC F4ac菌毛蛋白亚单位FaeG的重组质粒pGEX-faeC,表达了重组蛋白FaeG,该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表达了重组蛋白FaeG,该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可用于研制预防幼畜ETEC感染的疫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大肠埃希菌脂多糖对高脂饮食兔血脂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给含0.5%胆固醇的饲料,3周后,分别在第4、8、12周采用耳动脉内、颈部、腹股沟处肌肉注射大肠埃希菌脂多糖(LPS),并设立正常组和单纯高脂组。16周后观察兔的一般状态,取血清检查血脂六项、C-反应蛋白和TNF—α,取耳动脉、颈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髂动脉、肝脏,放置4%多聚甲醛中过夜,常规行HE染色,检查血管病变和相关脏器病变情况。结果单纯高脂组血清中胆固醇和LDL-C较正常组增加,复合模型组动物血清中胆固醇和LDL-C均明显高于单纯高脂组,单纯高脂组TNF-α较正常组高,复合模型组TNF-α比单纯高脂组高。病理显示主动脉弓变化明显,复合模型组内膜斑块弥漫,而单纯高脂组内膜只出现单个小斑块,单纯高脂组和复合模型组心脏病变区别不大,均见轻度水肿和小脂肪滴;单纯模型组肝脏细胞轻度水肿,而复合模型组肝脏脂肪滴明显。结论大肠埃希菌脂多糖加重了内膜斑块的形成,加剧了血脂代谢的紊乱和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并分离出能裂解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噬菌体,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并探究其对污染猪肉的杀菌作用。【方法】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鉴定噬菌体,并测定其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等,对其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以及裂解功效的测定。【结果】从医院污水中分离鉴定能特异裂解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nteroinvasive Escherichia coli,EIEC)的噬菌体并命名为DK-13,其呈典型的蝌蚪状外形,包含一个正二十面体的头部和一个可收缩的螺旋对称的尾部,属于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噬菌体;生物学特性表明:最佳感染复数为0.01,潜伏期约为10 min,裂解期约为70 min,噬菌体DK-13能在50℃,pH 5.0-10.0条件下存活。全基因组测序表明,噬菌体基因组长约172 275 bp,GC含量为40.18%,预测其共有293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s,ORF),未发现已知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应用试验表明:被污染的猪肉中表现的杀菌效果良好,宿主菌的数量明显减少。【结论】分离并鉴定一株新的烈性噬菌体DK-13,DK-13具有潜伏期短、裂解效率高等优势...  相似文献   

17.
产毒素大肠埃希氏菌(ETEC)是致急性腹泻、旅游者腹泻的重要病原。该菌可产生不耐热(LT)和耐热(ST)二类肠毒素。ST因分子量小,难以制备出单(多)克隆抗体,故一般免疫学检查手段难以检出。LT分子量较大,且与霍乱毒素(CT)具有共同的抗原性,故可用...  相似文献   

18.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是人类和动物中常见细菌病原体,E.coli已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且由于抗菌药物选择压力越来越大,致使菌株的适应性和致病性更强,耐药的传播更快、定植率更高,给全球流行病学和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挑战。近年来,E.coli的异质性耐药(heteroresistance,HR)相关研究相继被报道,异质性耐药是指细菌中的同源亚群对某种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是敏感菌进化为耐药菌的中间阶段,不同于完全耐药,异质性耐药在临床上不易及时检出,常导致临床抗菌药物治疗失败。因此,为有效防控E.coli感染及耐药的演变,深入剖析E.coli异质性耐药的流行特征及可能的机制尤为重要,本文就E.coli的异质性耐药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对异质性耐药从表型特征、检测方法和可能的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概述。旨在加强对E.coli异质性耐药的认识和研究,以期为全面了解E.coli耐药过程及发生机制、优化抗菌药物使用策略、减缓完全耐药菌种的出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板蓝根多糖抑制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细胞黏附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板蓝根多糖能否影响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对细胞的黏附。使用PK-15细胞进行了黏附试验及黏附抑制试验。在所选的4个浓度中,板蓝根多糖浓度为1.6mg/mL时,对细菌黏附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好,黏附力由每个细胞黏附44.8个细菌降低到6.3个细菌。板蓝根多糖对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细胞黏附具有抑制作用,提示该多糖具有调节肠道微生态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牛膝多糖抑制大肠埃希菌细胞粘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牛膝多糖能否影响大肠埃希菌对细胞的粘附。方法 :使用 Hela细胞进行了粘附试验及粘附抑制试验。结果 :发现牛膝多糖浓度为 0 .8mg/ml时 ,对细菌的细胞粘附抑制最为明显 ,粘附率由(2 5 7.0± 5 .2 )个细菌 /细胞 降低到 (63 .6± 3 .6)个细菌 /细胞 。结论 :牛膝多糖对大肠埃希菌的细胞粘附具有抑制作用 ,提示该多糖具有调节肠道微生态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