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几十年来,许多人对于象异齿龙之类的某些早期爬行动物的适应方式感到难以解释。异齿龙生活在距今两亿八千万年至两亿二千五百万年以前的二叠纪。它具有脊椎式的长棘,而这些长棘支撑着沿着背部隆起的、薄而褶皱的皮膜,就象船帆一样,所以异齿龙又叫帆龙。英国雷丁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对异齿龙的“帆”进行了研究,发现这种“帆”是用来调节体温的(见图)。他们认为:在北美得克萨斯州的巨型异齿龙,能够自动地把它的体温由最小的活动量的26℃提升到可能是最大极限的32℃,它使自身朝向东方,以便帆的表面最大限度地面对太阳的光线,上述升温过程仅需80分钟。  相似文献   

2.
从石炭纪到白垩纪跨度长达3亿年的这段漫长时空 ,地球上出现大大小小近800种的各种“龙”。其中不少“龙”的背脊上都长有各种“帆状物”。从现有资料来看 ,这些“背帆”龙的颈部似乎都不很长 ,颈椎很少超出20节。最近在贵州龙动物群中 (贵州关岭 )发现一条有背帆的“龙”。这是一条全长仅6公分的幼体 ,颈椎较长超出24节。用放大镜可清晰观察到从胸椎到肋外有一排长棘 ,棘条长度都大大超出肋条长度。不仅如此 ,该“龙”可贵之处还在于其内部的许多结构并未因长达2亿多年的漫长化石过程而受到破坏。今将其躯干部分的照片供化石爱好…  相似文献   

3.
芙蓉龙     
在古脊椎动物标本室里,各种奇奇怪怪的古代动物化石标本已是琳琅满目,在这个化石“动物园”内新近又增添了一名新客——芙蓉龙。它不像马门溪龙那样身躯庞大,使人望而生畏,但它却以自己怪异的形象而耐人寻味。只要谁一见到它,立刻就会被它那触目称奇的“帆”状装置所吸引,这个“帆”是由脊梁骨的背棘极度拉长成条板状骨片,一个个整齐地排列在脊背上方而构成的,外观上好像它的背上张着一个帆似的。熟习古脊椎动物的人,见到这样的特征,就会很容易地联想到盘龙,难怪长时期内这类动  相似文献   

4.
贵州关岭海龙类一新属种——双列齿凹棘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记述了产自贵州关岭小凹组的一具基本完整的骨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海龙类的一个新属种,双列齿凹棘龙(Concavispina biseridens)。新种最明显的鉴定特征是:上颌骨前端有两列钝的牙齿,后部无齿;脊椎神经棘背缘形成V形缺口。凹棘龙与新铺龙(Xinpusaurus)独有的衍征包括上颌骨前段背向弯曲,颈椎数目小于5枚,肱骨近端比远端宽。这些特征指示凹棘龙与新铺龙可能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肿头龙类(Pachycephalosaurian)是鸟臀类晚期一支稀少而特化的动物。其特征是头盖骨(额顶骨)增厚、平到拱起,表面(尤其四周)有许多骨质突起,在头骨拱起类型中上颞孔一般封闭。前上颌骨齿列存在,多少有些异齿系性质,牙齿单列。它的亲缘关系至今尚不明确。1856年,Leidy开始对这类恐龙研究,至今仅发现6属12种。  相似文献   

6.
问题解答     
问我国古书中提到的“龙”是一种什么动物? 答在我国古书中确曾一再提到过“龙”这种动物,而且把它描写得活灵活现。其实,这种动物是不存在的,是古人由于缺乏科学知识,综合各种动物形象想像出来的一种崇拜的偶象。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缓步动物2新纪录种记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广郢  李晓晨 《四川动物》2006,25(1):106-107
记述了四川省绵阳缓步动物2个新纪录种。它们是缓步动物门(Tardigrada)、真缓步纲(Eutardigrada)、近爪目(Parachela)、大生熊虫科(Marcobiotidate),Doryphoribius属的Doryphoribius qinlingensis Li,Su&Yu和缓步动物门、异缓步纲(Heterotardigrada)、棘影目(Echiniscoidea)、棘影科(Fchiniscidae)、角棘影属(Cornechiniscus)的Cornechiniscus lobatus Ramazzotti。  相似文献   

8.
1970年,湖南省405地质队于湖南省桑植县芙蓉桥公社三迭纪巴东组地层中发现了一些脊椎动物化石。经我们进行发掘和初步研究后,了解到此动物具有很特殊的性质,如背上具有类似盘龙类的“帆”状装置;上下颌均无牙,吻部尖小而下弯,有些像乌龟的喙;脚趾末端不为左右侧扁的利爪状,而是背腹扁平末端钝圆状的(见图版)。显然应是一新属新种,命名为无牙芙蓉龙(Lotosaurus adentus gen.et sp.nov.)。属名即化石产于湖南省(别名芙蓉国)和具体产地芙蓉桥公社的意思;种名表明此动物的特征。芙蓉龙的发现为我国三迭纪脊椎动物化石的地点、层位和种类增添了新内容。这是继我国北方下三迭统肯氏兽动物群和南方上三迭统蜥龙动物群之后发现的中三迭世的脊椎动物化石。同时这次发现或许能为南方贡瓦纳大陆陆相中三迭世地层和北半球海相中三迭世地层的对比提供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9.
浙江天台晚白垩世伤齿龙(troodontids)蛋化石的新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江天台上白垩统赤城山组中发掘出属伤齿龙类的棱柱形蛋化石。研究认为,棱柱形蛋从伤齿龙类恐龙中产出就具有较高刚度的蛋壳,可直接插入松软的泥沙里,明显区别于其他大多数恐龙及现代爬行类所产的韧性蛋壳蛋,韧性蛋壳的恐龙蛋往往因重力作用产生变形而呈扁球形和扁椭球形。伤齿龙类的棱柱形蛋的刚性蛋壳很接近现代鸟蛋的蛋壳,暗示伤齿龙类恐龙生殖系统在蛋壳形成方面与现代鸟类有一定相似性。同时,伤齿龙类的棱柱形蛋或多或少地以向外倾斜的形式排布,反映出伤齿龙类恐龙产卵时可能面向巢穴外,是一种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行为。  相似文献   

10.
调查海南岛异尾轮虫的多样性, 共检出异尾轮虫24种, 占我国已记录异尾轮虫种类的65%。其中, 东洋区新记录种4种: 无颌异尾轮虫(Trichocerca agnatha)、臂棘异尾轮虫(T. pygocera)、钝齿异尾轮虫(T. obtusidens)和红异尾轮虫(T. rosea); 中国新记录种2种: 无颌异尾轮虫和巴西异尾轮虫(T. braziliensis)。暗小异尾轮虫(T. pusilla)、对棘异尾轮虫(T. similis)、纤巧异尾轮虫(T. tenuior)和巴西异尾轮虫为常见种类。异尾轮属种类多样性高于我国大陆各地区, 并主要由广布性种类组成。海南岛与我国大陆各地区的异尾轮虫种类组成的Bray-Curtis距离指数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1.
根据头骨和下颌建立了海龙一新属新种——短吻贫齿龙(Miodentosaurus brevis gen.et sp.nov.)。其正型标本是采自贵州三叠纪法郎组的一具骨架(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标本编号NMNS-004727/F003960)。虽然头后骨胳还没有修理,但是几近完好的头骨和下颌显示出许多与众不同的特征,足以确定该标本代表了一新的海龙属种。短吻贫齿龙是个体较大的海龙,其全长超过4 m,头骨背部最长约为33 cm。吻直且极短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其他主要特征有:前颌骨沿前背中央有一隆嵴;上颌仅前颌骨有6枚圆锥形齿,无上颌骨齿;上颌骨沿前腹侧缘有一沟槽;下颌齿骨齿都集中在前端且至多不超过6枚。依据上述这些特征很易把短吻贫齿龙与其他已知海龙相区别。短吻贫齿龙头骨顶面松果孔大且很前位,头骨腭面的锄骨和翼骨均无齿,它的颈较长(至少可以辨认出13个颈椎)。这些特征显示短吻贫齿龙可能与包括中国安顺龙属(Anshunsaurus)在内的Askeptosauroidea超科有相近的系统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刘国梁 《化石》2002,(2):36-36
你能从图片中的这具霸王龙化石骨架上看出它是雄性的还是雌性的吗?若按美国南达科他黑山地质研究所的彼得·拉森的说法 ,它是雄性的霸王龙。拉森认为 ,雄龙属椎骨下面向下伸的第一个脉弧要比雌龙的相对要大(约大50 %)。这是因为雌龙的生殖器———阴茎收缩肌就着生在第一脉弧的骨棘上 ;相反 ,雌龙的第一脉弧长得小些 ,除了没有阴茎收缩肌需要着生外 ,可能还与雌龙要产卵这种生理特征有关 ,第一脉弧的骨棘短小些 ,产卵时就不会受到阻碍。拉森区别霸王龙性别的诀窍是从他的鳄鱼“师父”那里学来的 ,他解剖过一些鳄鱼 ,从而发现了这个小秘…  相似文献   

13.
贵州关岭上三叠统的楯齿龙类化石   总被引:29,自引:8,他引:21  
记述的新铺中国豆齿龙(Sinocyamodus xinpuensis gen. et sp. nov.)代表了齿龙目的一新属。这是齿龙类化石在我国的首次发现,也是这类特殊的海生爬行动物在欧洲、北非和中东以外地区的首次记录。标本产自贵州关岭晚三叠世瓦窑组一段的泥晶灰岩中,与鱼龙类、幻龙类及海龙类等多种海生爬行类同时产出。这一化石组合表明,贵州关岭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的性质与西特提斯动物群(wstern-Tethyan fauna)的性质极为相似,这两个地区在晚三叠世早期有广泛的动物交流。  相似文献   

14.
研究认为中国侧棘斑蚜属Tuberculatus Mordvilko,1894蚜虫有7个亚属,刺棘斑蚜亚属Acanthocallis Matsumura 1917,东方棘斑蚜亚属Orientuberculoides Hille Ris Lambers,1974,针棘斑蚜亚属Acanthotuberculatus Quednau,1999,阿棘斑蚜亚属Arakawana Matsumura ,1917,日本棘斑蚜亚属Nippocallis Matsumura,1917,中日棘斑蚜亚属Nippotuberculatus Quednan,1999和肖棘斑蚜亚属Tuberculoides van der Goot,1915。给出分亚属检索素,并记述5个中国新纪录亚属和一个新纪录种环肖棘斑蚜Tuberculatus(Tuhberculoides)annulatus(Hartig 1841),研究标本存放在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15.
正对于蜥蜴,大家并不陌生,但自然界中有一些蜥蜴,你们却未必熟知。正所谓"动物‘怪咖'处处有,蜥蜴家族尤其多。"各位哥迷,你们有兴致跟小编去见识一下吗?蜥蜴也爱玩"穿越"斑帆蜥长得太"老气"了,看上去像是从二叠纪"爬"过来的!它身长1米左右,全身呈灰绿色,背上长了锯齿状的麟脊,尾巴上还竖着一片8厘米高的大"帆",颇有一点儿棘龙的味道呢!这么大的"帆"总得有些作用吧,不然每天背着它岂不是累赘?不错,科学家发现,斑帆蜥背后的"帆"主要有三个作  相似文献   

16.
车轮虫齿体特征的量化及其种内种间系统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齿体特征是车轮虫物种鉴定的一个重要依据。本文首次提出一种齿体结构面积比例量化法,即通过对齿钩、齿锥、齿棘、齿体环各部分反口面观面积的测量,分别计算出前三者与所在齿体的面积比以及所有齿体总面积与齿体环的面积比,从而将齿体特征转换为量化指标依据所测量化值,采用相似性聚类法,我们首先探讨了显著车轮虫(Trichodina nobbillis chen,1963)的三个种群的亲缘关系,然后以劳牧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lomi Xu,Song & Warren,1999)为外类群,选择显著车轮虫(Trichodina nobillis chen,1963)、异齿车轮虫(Trichodina heterodentata Duncan,1977)、杜氏车轮虫(Trichodina dormergui Wallengren,1897)和Trchodina fahaka(Khaled A.S.Al-Rasheid,2000)为研究对象,对车轮虫种间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dr值可以有效地表现种群间的差异;同时还发现齿棘面积比例较高的杜氏车轮虫和异齿车轮虫进化较晚,而齿棘面积比例较低的显著车轮虫进化较早,并得出了齿棘越发达,车轮虫越进化这一结论,支持了徐奎栋等所提出的游走亚目六种基本齿型的进化顺序。这种量化研究方法不但可对车轮虫齿体的各部分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定量描述,而且还可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对车轮虫种群间及物种间亲缘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记述了采自长白山的圆科齿棘贺圆属一新种。此物种与八棘齿棘圆Arrhopalitesocta-CanthusYosii1970相近,但前者通过不同的头顶强棘数弹器基背面刚毛数,不同的齿节刚毛类型及上爪被膜缺如等特征与后者分开。新种最显著的特征是第Ⅵ腹节具有特殊的C系列刚毛。  相似文献   

18.
记述了贵州兴义法郎组竹杆坡段(中三叠世拉丁期)长颈龙属未定种(Tanystropheus sp.)一幼年个体的不完整骨架。这是该属在欧洲和中东以外的首次发现。新材料仅保存部分颈椎、躯干和前肢。根据特殊的颈椎形态将该标本归入长颈龙属,而区别于另一种长颈的海生原龙类——东方恐头龙(Dinocephalosaurus orientalis)。新标本的腕骨形态简单,骨化程度弱,表明长颈龙是终生水生的动物。“长颈、长颈肋”见于多种不同海生爬行动物(如原龙类、初龙类),它们很可能都以“吞吸”的方式捕食。长颈龙化石在我国的发现进一步验证了中国南方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与欧洲西特提斯动物群(western Tethyan fauna)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我国神话里的“龙”,乃是上能腾云驾雾,下可翻江倒海,时神时仙,千变万化,令人崇敬而又生畏的一种动物。生物学上也有“龙”,其含义乃是多种爬行动物的统称,例如蛇颈龙(Plesiosaurus)、鱼龙(Ichthyosaurus)、翼龙(Pterosaurs)、恐龙(Dinosaurs)……等。神话里“龙”的形态和生物学上的“龙”,在某些特点上却有其相似之处。因此可以认为神话中的“龙”就是生物学上的“龙”,经过人们的艺术升华,再赋于神秘的、超人的能力而成。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键教授,考究了甲骨文“龙”  相似文献   

20.
鼩猬属Neotetracus是毛猬亚科Hylomyinae中一个个体小、对其知之甚少的成员。本文对其齿系(包括乳齿)和颅骨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并与毛猬属Hylomys及毛猬类其他近亲的齿系和颅骨形态进行了相应比较。由于现生的鼩猬属为一单型属,其惟一的种Neotetracus sinensis被一些研究者归入毛猬属,本文之所以进行这样的比较,目的是为了弄清楚这种归并是否合理。Neohylomys hainanensis是毛猬类的另一属种,亦有学者将其归入Hylomys属。尽管这一属种的材料不多,在此同样作了比较研究。比较表明,毛猬亚科上述三属间在齿列上的几乎每一颗牙齿和某些头骨形态上都有明显的差别,研究的结果为保留Neotetracus,Neohylomys和Hylomys属的独立存在提供了证据,并根据这三个属在形态上的差异对其相互间的进化水平进行了评估。现代的毛猬亚科动物生活在亚洲东南部一个相对小的地区,总共有5属6种。地史上,特别是在中、晚中新世期间,这一亚科几乎散布整个北半球,从亚洲到欧洲和北非,从旧大陆到新大陆都有其踪迹。那时的种类也比现在的多,迄今描述的化石已有9属47种。因此,有理由认为毛猬亚科是一类孑遗动物。毛猬亚科分布地区缩小的原因还不清楚,为了探讨和认识这一有意思的课题,本文对其历史和分布做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