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动物通讯是动物个体通过不同的信息交流方式实现信息传递及共享的过程。尿液是动物化学通讯中传递和分享信息的重要信号来源,尿液化学通讯是动物种内乃至种间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阐述了不同物种之间信息交流和相同物种不同个体之间的尿液化学通讯,对于了解动物个体尿液化学成分组成、繁殖、行为以及社会识别等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非人灵长类个体的迁移与扩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迁移现象在群居动物中普遍存在、在非人灵长类中尤为突出。在非人灵长类中,大多数的迁移表现出强烈的雄性偏向性和雌性不进行迁移的形式。在一些少数的物种中,也存在雌雄双方都进行迁移以及雌性偏向性迁移而雄性不迁移的形式。群居种类、一夫一妻制种类、独居种类的迁移模式上各有特色且不尽相同,这是动物社群结构多样性的体现。驱赶和异性的吸引是推动个体迁移的两大动力,驱赶多发生在一雄多雌的社群中,异性吸引多发生在无亲缘关系的个体之间。个体迁移过程,是个体付出与收益的平衡。迁移不仅是非人灵长类动物生活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在不同种群间个体基因交流上也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来的研究表明,在同种或异种细菌之间亦存在信息交流,人们把这种信息交流称为细菌语言(bacterial language)。细菌的语言是指发生在细菌个体(individual)之间的信息交流,而非个体内部的信号转导。细菌的语言不是通过"声波"之类的载体来实现,而是通过一些化学分子(chemical)来实现的。不同细菌使用的"语言分子"可有不同,N-乙酰高丝氨酸内酯(N-acyl-homoserine-lactone,AHL)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随着对AHL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它在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等方面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侧重介绍了AHL的结构特点、感应机制、抑制方法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生物的化学通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绍文 《生物学杂志》2002,18(5):1-4,32
生物个体(同种或异种)相互之间的有着化学信息联系,昆虫,特别是社会性昆虫化学通讯是其沟通信息的主要方式,我们关于化学通讯的知识大多来自于对昆虫信息素的研究,近来的研究已揭示在植物和植物以及植物和动物之间也存在着化学信息交流。  相似文献   

5.
1原核生物细胞间存在信息交流早在30多年前,Reichenbach及其同事就采用照相的方式描述了粘细菌形成子实体的过程,各细胞之间表现出明显的群体行为,它们之间存在信息交流,这一事实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原核生物细胞之间信息交流的物质基础,即决定信息交流的遗传物质是什么?其信号分子又是怎样?信号分子被什么受体接收?以怎样的路径在原核生物细胞内传导并怎样刺激细胞作出应答反应,以适应菌体细胞的需要和有利于在逆境条件下生存?等等问题,由于受到研究手段和技术的局限性,一直没有产生大的突破。2信息交流存在的广泛性及其研究…  相似文献   

6.
群居的个体能够更好的躲避天敌的捕食,增强与同种其它种群的资源竞争,增加生殖机会与生殖成功率,使信息在个体之间顺畅的交流等。但是群内个体又会在有限的资源下产生群内的个体竞争,从而引起动物群的分裂,失去群居的利益。为了保持动物群的聚合力,当动物群内出现冲突时,需要在群内个体间形成协调各种冲突以及在群内达成共识的机制。依据动物社群组成的不同,领导力机制和自组织机制是协调群内冲突,形成一致决策和联合决策的两种主要机制。从行为生态学的角度入手,阐述了动物群内共同决策的类型,群内冲突的协调机制,共同决策的制定过程,比较了信息因素与利益因素在共同决策制定过程中的影响。旨在藉此推进我国相关领域研究的开展, 为群居动物社会与行为生态学研究者启发思路,并为保护群居濒危物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非人灵长类社会等级现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等级结构在群居生活种类中普遍存在,在非人灵长类尤为突出。该主要对近年来有关灵长类等级现象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综述,认为等级现象与个体的年龄、性别、母亲的顺位以及呆在群内时间长短等自身因素相关,也反映在个体之间的攻击、理毛、爬跨和近距等社会交往行为中。等级结构在不同动物中又不尽相同,故研究中需要对具体物种做具体分析。等级现象的存在,不仅有利于动物群体的生存,而且对动物个体也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8.
动物的繁殖需要雌雄个体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这是大家所熟悉的。但在动物界也有一些种类的繁殖不需要雄性个体的参与就可完成,这种繁殖方式称为单性生殖(parthenogenesis)或孤雌生殖。单性生殖可分为自然及人为单性生殖。  相似文献   

9.
为了掌握近年来广州市场龟鳖贸易状况及变化趋势,本研究对中国龟鳖贸易需求大、非法贸易严重的广州地区进行了10年的市场调研,结合2010至2019年广州地区查处龟鳖非法贸易案件的物证鉴定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的专项调查记录到市场出售的龟鳖74种,其中,野生龟鳖41种,野生龟鳖个体市场占比2.01%,养殖龟鳖33种,个体市场占比97.99%,非法贸易龟鳖40种,个体市场占比3.74%;专项调查之后的8年内的不定期抽查记录到市场出售的龟鳖45种,其中,野生龟鳖18种,野生龟鳖个体市场占比1.13%,养殖龟鳖27种,个体市场占比98.87%,非法贸易龟鳖21种,个体市场占比2.29%;10年的物证鉴定案件信息统计显示,广州市场非法贸易龟鳖19种,共638只个体,其中17种龟鳖在市场调查有记录,包括养殖龟鳖7种,野生龟鳖12种,野生个体339只,占个体总数53.13%。自2010年以来,广州市场龟鳖贸易的种类及规模均呈下降趋势,龟鳖种类减少明显;宠物市场记录数据分析,养殖来源的龟鳖种类及数量市场占比上升,非法贸易龟鳖种类及数量市场占比下降,野生龟鳖种类及数量市...  相似文献   

10.
正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简称中蜂)是我国特有蜜蜂种类。与其他蜜蜂种类一样,该蜂亦具有复杂社会性行为,其蜂王和工蜂不同型之间以及成蜂与幼蜂之间存在密切的信息交流。研究蜜蜂的信息素成分及相关的嗅觉感受机制,对认识蜜蜂的社会性行为机制并在生产中对其更好地加以运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吴帆和李红亮等通过对中蜂转录组分析和生物信息学筛选,预测中蜂的一个气味结合蛋白Acer OBP10很可能是一个新的信  相似文献   

11.
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野外研究最少的长臂猿种类之一。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只了解其种群数量、种群结构、栖息地和有关于其食物种类的极少量信息。对于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之一的海南长臂猿,在长达4年的野外研究中,主要采用扫描取样法和焦点动物取样法观察到了4次海南长臂猿的合群现象,并发现了现存的两群海南长臂猿之间的合群行为不同于其他长臂猿,如白掌长臂猿(Hylobates lar)的合群行为。在海南长臂猿的合群行为中,只观察到了雌雄性成年个体和雄性亚成体以及青年雄性个体之间的鸣叫和追逐行为,而没有发现像白掌长臂猿样的两群体成员间的玩耍和理毛行为,更没有偷情行为和白掌长臂猿那样致命的激烈打斗行为的存在,即只存在着鸣叫行为和竞争性行为。两群体的雌性成年母猿根本就不参与到追逐行为中,它们只是在相距合群行为发生地点20—30m处休息和观望。同时,海南长臂猿相遇的持续时间也不像其他种类的长臂猿那样长,只有24—51min。另外,也没有发生打斗行为。对于海南长臂猿雌雄性成年个体在群体相遇时的行为,我们认为是它们对其领域的保护,而未成年个体则是通过参与这种追逐方式学习如何保护自己今后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毛色在动物生活中起着信息交流和伪装等作用。灵长类不同物种之间、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之间都有着丰富的毛色,然而,毛色变化的分子机制却研究得较少。已有的研究发现,灵长类毛色变化既不能归因于某些毛色基因的序列差异,也不能归因于毛色基因表达量的差异。本文对灵长类的毛色、灵长类的毛色基因(主要是MC1R和ASIP基因)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以期为灵长类毛色基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鸣声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学信息,是鸟类间信息交流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本文综述了鸟类鸣声行为与包括个体状态(体征、激素水平和健康状况)、社会等级及繁殖(性选择和成效)在内的个体适合度关系的研究进展.文章总结发现,鸟类的鸣声水平与单一体征参数关系的研究结果不稳定,鸣声可能受个体内部的多种激素调控,并与个体的社会等级有直接关系.雌...  相似文献   

14.
刘守海  徐兆礼 《生态学报》2011,31(8):2263-2271
2009年6月—8月期间在长江口及杭州湾水域收集了1355尾的凤鲚(Coilia mystus)标本,对其胃含物进行分析,期间采用出现频率(F)、个数百分比(N)、重量百分比(W)、相对重要性指标(IRI)、优势度(Y)公式计算,并进行种类的相似性分析,同步采集了取样点附近的浮游动物,比较了凤鲚胃含物食谱与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结果表明:河口性的长额刺糠虾IRI 为703.25,%IRI为62.94%,远远超过其他种类,甚至超过任何一个桡足类优势种,因而是凤鲚食谱中的最重要的种类。凤鲚摄食的其他主要种类包括: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IRI = 261.04),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IRI = 107.53)、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IRI = 27.27)。以上四种浮游动物重要性合计%IRI为98.36%。在主要食物种类占绝对优势。因而是凤鲚饵料中最重要的优势种。种类组成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胃含物和海域浮游动物之间的相似度值大致在0.363—0.365之间;而两者桡足类之间的相似值在0.521—0.575之间。推测凤鲚对个体较小的桡足类摄食方法是过滤性摄食,对种类的选择性较低。而对个体较大的糠虾则是有选择性追逐摄食。  相似文献   

15.
农田及生态补偿区甲虫群落结构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调查冬麦田和不同年龄生态补偿区甲虫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从2003年7到10月和2004年5到6月在瑞士农业区周围不同景观中进行了实地调查,并采用对应及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对冬麦田和1~4a不同年龄阶段的野花地中的甲虫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结果,共捕甲虫6009只,分别属于150种,25科,其中,麦田共计38种445个体,1~4a不同年龄的野花地中分别计46种,2760个体,81种,1325个体,73种,668个体,75种,811个体。根据食性,植食性种类有98种(65.33%),5189个体(86.35%)、肉食性种类有40种(26.67%),240个体(3.99%)、食菌性种类有10种(6.67%),578个体(9.62%)、食腐性种类有2种(1.33%),2个体(0.03%)。冬麦田中栖息的甲虫种类及其物种丰富度和多度与1~4a不同年龄阶段的野花地有明显差异。这主要由于冬麦田中植物种类多样性低和植被结构简单而导致的。在不同演替阶段野花地中甲虫群落物种的丰富度一般在1~3a型野花地之间有差异。1年型野花地具有比较典型的甲虫群落结构,不同演替阶段的野花地对甲虫群落的定居,扩散及其演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甲虫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和栖息,繁殖场所。因此,人为在农业区建立生态补偿区,有利于提高无脊椎动物和昆虫多样性,对物种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白蚁采食行为中的信息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平  嵇保中  刘曙雯 《昆虫学报》2011,54(3):352-360
白蚁作为社会性昆虫, 其采食个体间依赖各种信息交流机制进行联系与协作, 其中包括踪迹、 警戒、 食物信息、 同伴识别和助食等。通常的联系信号为挥发性或半挥发性化学物质或者一定频谱和功率的机械振动波。其中踪迹信息素、 蚁源烃类、 警戒信息素、 助食素和机械振动信号等都在白蚁采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白蚁采食过程中食物定向和食物品质信息的传达主要依靠腹板腺分泌的踪迹信息素, 已发现有十二碳烯醇类、 降碳倍半萜类和大环二萜类。蚁源的机械振动也在食物品质表达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但食物品质的表达机制还不明确。白蚁采食协作的基础是同伴识别, 蚁源烃类(C21~C35)是同伴识别的主要信息物质, 采食个体分泌的助食素则可促成共同取食。警戒信息素传递白蚁采食的安全信息, 通常为一些兵蚁源的萜类物质, 但得到功能鉴定的结构还不多。近来研究还发现特殊的蚁源机械振动也可起到示警作用。已初步证实各种信息交流机制间存在交互作用, 但交互作用的机理有待进一步解析。生物物理因素在白蚁采食行为中的作用值得更多重视。本文以白蚁的采食行为为线索, 评述白蚁采食个体间信息交流机制的研究进展及利用问题, 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7.
糖醋液和乙二醇对地表甲虫的诱集效率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6~2007年分别以糖醋液和乙二醇作为陷阱溶液对天然紫胶林、人工紫胶林和旱地的地表甲虫群落进行了抽样。糖醋液诱到19科66种522头地表甲虫,乙二醇诱到19科68种690头 共同诱到29种,占全部种类的27.6%。糖醋液诱到的拟步甲、金龟、步甲个体数少于乙二醇,而糖醋液诱到的小蠹则多于乙二醇。天然林中,糖醋液诱到的地表甲虫个体数显著少于乙二醇,种类数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这2种溶液诱到的地表甲虫种类数接近,但乙二醇诱到的个体数多 使用单一溶液进行抽样往往会损失一定的多样性信息。  相似文献   

18.
面部表情是非人灵长类动物进行社会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有利于协调社会互动、促进群体凝聚力和保持个体的社会关系。结合川金丝猴的休息、攻击、屈服、取食、玩耍等社会行为,将川金丝猴的面部表情分类,旨在为川金丝猴信息交流领域的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19.
在达尔文看来,物种形成只不过是生活着的种系形态进化的扩展。既然把物种看作是遗传上隔离的单元,而且还必须有一些不恰当的个体出现,那么它们的起源就更难理解了,因为它们不能与其它个体进行基因交流。大多数进化生物学家认为,新种只能在存在阻碍祖先和后裔之间进行基因交流的地理障碍(即分布区不重叠)时才能进化。与祖先在同一地点(分布区重叠)或在相邻的地区(分布区并列)的居群中出现的新种,通常会受到排挤。这是因为基因交流和阻碍杂种形成的选择将扼杀任何生殖隔离的萌芽。与此相  相似文献   

20.
化学通讯是蜘蛛类群普遍使用的种内和种间信息交流方式,极可能是蜘蛛进化过程中最初用来进行个体之间信息交流的途径。本研究利用双向选择系统,测试了阴暗拟隙蛛(Pireneitega luctuosa)对同种其他个体的蛛网和蛛体挥发物的选择行为,采用卡方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 19.0和Origin Pro 8等软件对所测蜘蛛的选择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①阴暗拟隙蛛雄蛛和雌蛛对来自同种异性的蛛网(P 0.001)和蛛体挥发物(P 0.05)均具有显著的趋向性,雌、雄蛛在异性蛛网或蛛体挥发物所在的选择盒表现更长时间的停留、探索、织网等行为;②雄蛛和雌蛛对幼蛛蛛体释放出来的挥发物均表现出显著的回避行为(P 0.05),倾向于远离具有幼蛛挥发物的选择盒;③幼蛛对同种幼蛛和雄蛛的蛛网(P 0.001)以及同种幼蛛的蛛体挥发物(P 0.05)均具有选择偏好性,说明幼蛛倾向于与同种个体接近。我们的研究表明,阴暗拟隙蛛雄蛛、雌蛛及幼蛛的蛛网和蛛体挥发物能诱导种内其他个体的趋向或回避行为,阴暗拟隙蛛幼蛛对同种幼蛛的选择偏好性可能是该种个体在同一地域聚集分布的主要原因。我们的研究从行为学角度证实,阴暗拟隙蛛的蛛网及体表均携带有能够标识其性别和龄期的相关信息化学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