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长期施肥下黄壤旱地玉米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选取贵州黄壤长期定位监测点中对照(CK, 不施肥)、单施全量有机肥(M, 30555 kg·hm-2)、有机肥与化肥配施(NPKM,年施N 165 kg·hm-2、P2O5 82.5 kg·hm-2、K2O 82.5 kg·hm-2、有机肥30555 kg·hm-2)和氮磷钾化肥配施(NPK,年施N 165 kg·hm-2、P2O5 82.5 kg·hm-2、K2O 82.5 kg·hm-2)4个处理的16年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黄壤区长期不同施肥下作物产量及肥料效益的变化趋势,为评价和建立长期施肥模式、促进粮食持续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条件下玉米产量年际间变化较大,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NPKM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可增产4075.71 kg·hm-2,增产率高达139.3%.长期施肥可提高玉米肥料利用率,其中M处理对玉米氮肥和磷肥利用率的提升作用最显著,分别达35.4%和18.8%;而NPK处理在提高玉米钾肥利用率方面作用明显,提高了20%,远高于M处理的87%和NPKM处理的9.2%.可见,长期均衡施肥,尤其是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效益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郭丙玉  高慧  唐诚  刘涛  褚贵新 《生态学杂志》2015,26(12):3679-3686
优化水、氮供应是实现作物高产与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本文研究了田间试验条件下,水(4500、6750、9000 m3·hm-2)、氮(0、225、330、435、540 kg·hm-2)互作对高密度(≥105000 株·hm-2)滴灌玉米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吸氮量均随灌溉和施氮水平的增加明显升高,当施氮量大于435 kg·hm-2和灌溉量大于9000 m3·hm-2时则呈减少趋势.完熟期玉米干物质积累对灌水的响应表现为W6750(36359 kg·hm-2)>W9000(35077 kg·hm-2)>W4500(33451 kg·hm-2),施氮对玉米吸氮量的变化表现为N435(459.9 kg·hm-2)>N540(458.1 kg·hm-2)>N330(416.3 kg·hm-2)>N225(351.3 kg·hm-2),N435比N330、N220分别升高9.1%、32.7%,N540比N435降低0.6%.在施氮量0~435 kg·hm-2范围内,玉米最大氮素吸收速率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在施氮量为435 kg·hm-2时达最大(6.57 kg·hm-2·d-1).灌水与施氮均可显著增加玉米产量、穗粒数和穗粒质量,二者有明显的正交互作用,且以氮为主效应.在施氮0~435 kg·hm-2范围内,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此后反而降低;灌溉水分生产率随施氮量升高而增加,随灌水量增加而明显下降,灌溉定额为4500~6750 m3·hm-2时,灌溉水分生产率可达2.57~3.80 kg·m-3.玉米最高产量18072 kg·hm-2的施氮量为567.0 kg·hm-2.最佳经济施氮量为427.9~467.7 kg N·hm-2时,玉米产量在17109~17138 kg·hm-2,氮素偏生产力和氮肥利用率分别达122 kg N·hm-2和45.0%.水氮一体化施肥可实现滴灌玉米高产协同水、氮利用效率的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3.
针对渭北旱塬氮肥施用不合理的问题,通过不同氮肥用量(0、75、150、225、300 kg N·hm-2)与有机肥(30 t·hm-2)配施,明确渭北旱塬麦田配施有机肥条件下合理的氮肥用量以及配施有机肥的减氮增产作用和对硝态氮残留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在减少27.1%的氮肥用量情况下,提高14.7%的小麦籽粒产量,其中,施氮量150 kg·hm-2配施有机肥处理的产量最高;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促进小麦籽粒氮素吸收,氮肥利用率提高20.2%,尤其当氮肥用量为150 kg·hm-2时,氮肥利用率达到最高值(42.0%);配施有机肥还能减少氮肥当季残留量和小麦生育期硝态氮向深层土壤淋溶,降低夏闲期淋失层硝态氮的淋失比例,当施氮量低于115 kg·hm-2时,配施有机肥可以降低夏闲期硝态氮淋失量.基于本研究,推荐渭北旱塬在配施有机肥30 t·hm-2的基础上,氮肥用量150 kg·hm-2左右可实现小麦高产,提高氮肥利用率,防止氮肥过量残留.  相似文献   

4.
氮硫配施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二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关中地区氮硫配施条件下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效应.结果表明:在氮硫配施条件下,小麦籽粒灌浆进程呈“慢 快 慢”的S型曲线.在N2(108 kg·hm-2)和N4(267 kg·hm-2)水平下,籽粒灌浆持续期、理论最大粒重和平均灌浆速率等籽粒灌浆参数均随施硫量的增加而下降;在S2(97.5 kg·hm-2)和S4(202.5 kg·hm-2)水平下,增加氮肥用量可以提高籽粒灌浆参数;而在N3(187.5 kg·hm-2)或S3(150 kg·hm-2)水平下,各灌浆参数随施硫量或施氮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花后25 d之前,各处理灌浆速率上升趋势相同;开花25 d后,各处理灌浆速率呈现不同的下降趋势.在N3或S3水平下,灌浆速率下降趋势随施硫量或施氮量的增加先减缓后加速.可见,适宜的氮硫配施水平能提高穗密度、延长有效灌浆时间、提高灌浆速率,从而增加籽粒产量.从肥料效应函数可得,在高施氮量(178.31~256.36 kg·hm-2)和中等施硫量(131.95~167.65 kg·hm-2)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可超过平均产量(3753 kg·hm-2).  相似文献   

5.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水肥状况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围绕宁夏中部干旱区土壤贫瘠、肥力低下等问题开展研究.在玉米秸秆全量(9000 kg·hm-2)还田条件下,设3种纯氮施用水平(150、300、450 kg·hm-2),以秸秆还田不施氮肥处理为对照,研究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水肥状况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探寻该区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的合理用量.结果表明: 在玉米生育中后期,施纯氮300和450 kg·hm-2处理使0~100 cm 层土壤贮水量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10.1%和9.0%;施纯氮300 kg·hm-2处理改善土壤肥力效果最优,其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12.8%、31.6%、11.6%、20.6%、74.2%.玉米籽粒以施纯氮300和450 kg·hm-2处理增产效果最佳,分别较对照增产32.1%、23.7%.施纯氮300和450 kg·hm-2处理的纯收入分别较对照提高31.8%和16.8%.在宁夏中部干旱区,秸秆还田配施适量氮肥可改善土壤水肥状况,实现玉米增产增收.试验以秸秆还田配施纯氮300 kg·hm-2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水氮互作对冬小麦田氨挥发损失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15-2017年利用水肥渗漏研究池,以‘石麦15’(SM15)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2个氮肥类型(尿素和有机肥牛粪)、2个施氮水平(180和90 kg·hm-2)、2个灌溉水平(500和250 mm)进行试验,探讨水、氮及其互作对冬小麦田土壤氨挥发损失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肥以后土壤氨挥发持续7 d左右.2015-2016年施肥后各处理土壤氨挥发损失总量为13.36~46.04 kg·hm-2,氨挥发氮肥损失率为8.9%~41.1%,2016-2017年各处理土壤氨挥发损失总量为14.78~52.99 kg·hm-2,氨挥发氮肥损失率为9.2%~45.8%;两年试验内氨挥发损失量最多的处理为W2U1(施尿素N 180 kg·hm-2,灌溉量250 mm),氨挥发损失率最高的处理为W2U2(施尿素N 90 kg·hm-2,灌溉量250 mm),合理的水氮管理可以显著降低土壤氨挥发损失率,施用尿素造成的土壤氨挥发损失为有机肥的2~3倍.两年试验均以W1M1(施牛粪N 180 kg·hm-2,灌溉量500 mm)的小麦产量最高,灌溉量、肥料类型和施氮量互作对冬小麦产量影响极显著.综合氨挥发损失量和冬小麦籽粒产量,本试验条件下,水氮互作效应显著,冬小麦生育期内总灌溉量500 mm、施有机肥180 kg·hm-2时冬小麦季土壤氨挥发损失率较低,产量最高,施用有机肥的增产效果优于尿素,可作为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实际生产中增产增效的水肥优化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7.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作物产量增益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在辽西褐土上进行8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化肥基础上,每年以60%的收获产品堆腐后循环回田,平均分别可获得29.6%(不施化肥)、15.2%(N肥)、11.1%(NP肥)和9.2%(NPK肥)的增产率,或分别每年增产粮食1.33、0.99、0.79、0.64t·hm-2.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作物增产效益在试验的8年中有着逐年增长趋势,表明以堆肥形式循环回田养分对作物的增产作用存在着明显的残效叠加效应,因此,只有通过长期田间试验方能准确评估农业系统中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作物产量增益.  相似文献   

8.
以中浙优1号为材料、秸秆不还田为对照,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4000、6000、8000 kg·hm-2)对水稻群体干物质积累、运转、植株固碳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的水稻群体干物质积累总量平均增加63.03 g·m-2,以6000 kg·hm-2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比对照增加154.40 g·m-2;在水稻各生育阶段中,秸秆还田处理对分蘖盛期—齐穗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最为明显,干物质积累量比对照平均增加71.25 g·m-2;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的茎叶干物质输出率和表观转变率分别平均增加4.2%和3.7%,均以6000 kg·hm-2处理最高,分别为12.8%和11.1%.秸秆还田处理的群体植株固碳量比对照平均增加55.38 g·m-2,以6000 kg·hm-2处理的增幅最大,为17.8%;从固碳量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来看,秸秆还田有利于生育前期茎叶固碳量的积累和生育后期固碳量向穗部的分配.秸秆还田处理的水稻产量比对照平均增加794.59 kg·hm-2,增幅9.5%,其中6000和4000 kg·hm-2处理的产量均显著提高,而8000 kg·hm-2处理的产量增加不显著;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秸秆还田处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增加是增产的主要原因,平均增加8.4穗·m-2.  相似文献   

9.
以立架甜瓜为材料,设置0、150、225、300、375、450 kg·hm-2 6个施磷水平的田间试验,研究不同供磷水平对立架甜瓜干物质和磷素吸收积累、产量以及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0 kg·hm-2)相比,增施磷肥提高了立架甜瓜各器官和整株干物质及磷素吸收积累,尤其是150、225 kg·hm-2处理最高,成熟期整株干物质和磷素吸收积累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9.9%和26.3%、23.0%和26.3%;立架甜瓜干物质和磷素积累随生育期的推进呈增加趋势,生育前期主要在叶中分配,后期主要在果实中分配;磷肥表观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率均随施磷量增加而降低,150 kg·hm-2处理最高,分别为11.1%、152.9 kg·kg-1和476.3 kg·kg-1;施用磷肥促进了立架甜瓜产量的提高,150和225 kg·hm-2处理显著高于对照,分别增产47.3%和39.7%.伸蔓期和果实膨大期是立架甜瓜磷肥施用的关键时期,结合产量与磷肥利用效率,150~225 kg·hm-2(P2O5)的供磷水平是新疆喀什地区立架甜瓜适宜施磷量.  相似文献   

10.
膜下滴灌水氮调控对南疆棉花产量及水氮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明水氮调控对膜下滴灌棉花的生长特性、产量构成因素以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设置了3个灌溉水量和5个氮素水平进行大田棉花膜下滴灌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灌溉水量的增加,棉花的株高、主茎叶数、果枝数和叶面积指数显著增加,棉花叶、茎干物质积累增加,但抑制了根系生长,与低(4950 mm·hm-2)和高(6750 mm·hm-2)灌水量处理相比,中灌水量(5850 mm·hm-2)处理平均单株有效铃数和单铃质量分别增加0.96、0.4个和0.22、0.11 g.与其他施氮处理相比,施氮量为300 kg·hm-2时棉花茎直径显著增加,促进了棉花蕾、铃和根系的发育,而且在灌水量为5850 mm·hm-2条件下,棉花干物质由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的分配比灌水量为4950和6750 mm·hm-2处理分别增加5.1%和29.6%.灌溉水量对棉花产量有显著影响,对衣分率影响不显著,而施氮量对棉花产量和衣分率都有一定的影响,但灌溉水量过低会抑制氮肥增产效应的发挥.在本试验条件下,灌水量为5850 mm·hm-2、施氮量为300 kg·hm-2时,棉花生长健壮,株型结构优化,显著促进了干物质向生殖器官的运转,有效铃数、单铃质量和衣分增加,产量达到最高(6992 kg·hm-2),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分别达1.45 kg·m-3和45.9%.  相似文献   

11.
通过设置在黄土高原黑垆土区的长期定位试验系统,研究了长期施肥条件下作物产量与土壤碳氮的互馈关系.试验设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配施(NP)、秸秆与氮磷配施(SNP)、施有机肥(M)和有机肥与氮磷配施(MNP)6个处理.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长期平衡施用化肥、单施有机肥、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显著增加了作物产量及其稳定性, NP、SNP、M、MNP处理玉米和小麦产量分别增加92%、97%、93%、141%和147%、164%、139%、214%.NP处理玉米和小麦年均产量与当地常规施肥作物产量相当且稳定,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施肥量为N 90 kg·hm-2、P2O5 75 kg·hm-2能够满足作物需要.秸秆还田与隔年施磷相配合的SNP处理与NP处理作物产量相似,且可减少磷肥施用量50%.平衡施用化肥、有机肥、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均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而施用化肥对土壤全氮含量影响不明显,综合所有处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处理土壤有机碳固存率在15%~41%.SNP处理土壤有机碳累积投入量增加1 t·hm-2,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0.06 g·kg-1,而CK、N、NP、M和MNP处理的增幅在0.12~0.15 g·kg-1.玉米和小麦产量都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玉米产量随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小麦产量随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增加先快速增加后趋于平稳,拐点出现在6.8 g·kg-1.长期平衡施用化肥、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及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可显著增加黄土高原黑垆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作物产量和根茬还田量,根茬还田量的增加又进一步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形成了相互促进的互馈关系.  相似文献   

12.
J Liu  F Zhang 《应用生态学报》2000,11(3):360-364
The effects of long-term applying fertilizer P and manure on the pools of soil total P and inorganic P and the crop yield in rotation of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spring maiz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ol of soil total P and inorganic P were increased by applying fertilizer P and manure, and the phosphorus mostly accumulated in soil was inorganic P. The critical amounts of fertilizer P (P2O5) for balancing soil P were 94.7 kg.hm-2 to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and 51.5 kg.hm-2 to spring maize. Based on regression equations, the application rates of fertilizer P (P2O5) for economic optimum and highest yields were 135.8 and 149.8 kg.hm-2 to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and 88.6 and 95.9 kg.hm-2 to spring maize,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3.
根据辽西易旱区碳酸盐褐土上进行的6年P肥试验资料,建立和验证了一个简化的农业系统P循环模型.对4种施P对策进行长时间尺度的模拟预测表明,6年三次大剂量施P并辅以每年有机肥还田的施P模式固土壤有效P水平和施P利用率较高而优于其它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的变化过程及其与土壤磷素平衡和作物产量的关系是科学推荐施磷的基础.本文通过设置于黄土高原黄绵土区持续34年(1981—2015)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磷素携出量、土壤磷素平衡、土壤Olsen-P含量的影响及其演变过程,同时对土壤Olsen-P含量与磷素平衡和作物籽粒产量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施用有机肥(M)和不施用有机肥,副处理为不施化肥(CK)、单施氮肥(N)、氮磷肥配合施用(NP)和氮磷钾肥配合施用(NPK).结果表明: 不同施肥处理和作物类型对磷素携出量和磷素平衡都有显著影响.CK、N、NP、NPK、M、MN、MNP 和MNPK处理小麦的磷素携出量多年平均值为8.63、10.64、16.22、16.21、16.25、17.83、20.39、20.27 kg·hm-2,而油菜为4.40、8.38、15.08、15.71、10.52、11.23、17.96、17.66 kg·hm-2,小麦的携出量略高于油菜.土壤磷素盈亏量与磷素投入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磷素盈余为零,种植小麦的最小土壤磷素投入量为10.47 kg·hm-2,而油菜为6.97 kg·hm-2.土壤磷素盈亏量显著影响土壤有效磷的变化过程.长期不施磷的CK和N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随试验年限延长而逐渐降低,年均分别降低0.16和0.15 mg·kg-1,而NP、NPK、M、MN、MNP和MNPK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随试验年限的延续而逐渐增加,年均增幅在0.02~0.33 mg·kg-1.土壤磷素累积盈亏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施用有机肥和施有机肥处理可分别用线性模型y=0.012x+9.33和y=0.009x+11.72显著拟合.不施有机肥处理小麦籽粒产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施有机肥处理两者间的相关性不明显,两者的小麦籽粒产量和土壤有效磷含量可以用线性分段模型拟合.小麦土壤有效磷农学阈值为14.99 kg·hm-2,油菜籽粒产量虽随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呈增加的趋势,但相关性不显著,表明在黄土高原黄绵土区,当土壤有效磷含量高于14.99 mg·kg-1时,种植小麦应减少磷肥施用量或不施磷肥.  相似文献   

15.
应用化学分析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离PCR扩增的16S rDNA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变化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15a长期试验下,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微生物量氮(SMB-N)的含量大小均为长期撂荒(CK0)土壤高于农田土壤,而在农田土壤中,长期施肥的处理(NPK、NPKM、NPKSt和NPKF)高于长期不施肥处理(CK),不同的种植制度中,长期复种轮作(NPKF)高于长期复种连作(NPK);各处理的SMB-C/SOC(土壤有机碳)和SMB-N/TN(全氮)的比值的变化趋势与SMB-C和SMB-N变化一致;从PCR-DGGE分析,长期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处理的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最高,微生物丰度最高,细菌物种最多,其次为长期撂荒(CK0),CK处理细菌物种最少。UPGMC聚类分析表明NPK和NPKF处理细菌的群落结构相似,CK和CK0处理细菌的群落结构相似,而NPKM和NPKSt处理细菌的群落结构相似。  相似文献   

16.
施肥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稻田土壤中养分的平衡主要取决于养分的输入与输出,其又主要受肥料的输入与植物所带走的养分所制约。不同的肥料品种、不同的施肥时期都影响养分在土壤中的吸收、转化与淋失,从而影响养分的输入与输出。稻田土壤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主要是不同耕作制度、不同施肥水平下,各输入输出因子的研究以及对土壤肥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利用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的7年田间定位试验,探讨了4个磷水平(不施磷、70%优化施磷、优化施磷、130%优化施磷)对玉米-小麦轮作系统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了作物磷素吸收和磷肥利用效率以及土壤磷盈亏的变化。结果表明: 长期(7年)施磷能够显著提高玉米和小麦产量及磷素吸收量,且玉米和小麦产量与磷素吸收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抛物线变化趋势。各施磷水平下玉米季磷肥利用率高于小麦季,小麦季磷肥累积利用率呈现下降趋势,下降速率表现为优化施磷>70%优化施磷>130%优化施磷;玉米季磷肥累积利用率均呈现上升趋势,上升速率表现为优化施磷>70%优化施磷>130%优化施磷。长期不施磷条件下土壤表观磷盈亏量和累积磷盈亏量都表现为亏缺状态,施磷条件下土壤磷表现为盈余,且施磷量越高,累积年限越长,土壤磷盈余量越高。河北潮土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施磷量在105~150 kg·hm-2,玉米施磷量在63~90 kg·hm-2时,既能保证作物高产,又能使磷肥利用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减少磷素在土壤中的累积,降低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8.
不同施肥制度对潮棕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宇万太  赵鑫  姜子绍  李欣宇  马强  周桦 《生态学杂志》2007,26(10):1574-1578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下辽河平原地区不同施肥处理下潮棕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结果表明:不施肥处理的微生物量碳含量最低,化肥均衡施用和施用循环肥均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P<0.05),以化肥N、P、K 循环猪圈肥处理效果最好;各处理的微生物量碳均呈现出春冬季较低,夏秋季较高的趋势;化肥均衡施用配合循环肥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转强度,缩短周转时间(P<0.05),以化肥N、P、K 循环猪圈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转时间最短,1年可周转1.03次。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南部春玉米地膜栽培的水肥效应与氮肥去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黄土高原南部采用田间小区和微区试验,研究了春玉米地膜栽培下氮肥-水分-产量关系与氮肥去向。结果表明,相同施肥条件下地膜栽培(N120C)比平作栽培(N120UC)增产显著(46.7%),施用氮肥显著地发挥了地膜的增产潜力,处理N120(尿素氮120kg·hm^-2)、N180(尿素氮180kg·hm^-2)和N120M(尿素氮120kg·hm^-2+有机肥氮60kg·hm^-2),籽粒产量比对照CK(不施氮)分别增产41.8%、43.9%和34.7%,地膜栽培或施用氮肥都极大地改善了玉米水分生产效率(WUE)和降水利用率(RUE),试验中N120C比N120UC水分生产效率提高57.9%。降水利用效率提高54.5%;处理N120、N180和N120M比CK处理WUE分别提高38.4%、47.4%和32.4%,RUE分别提高42.3%、43.9%和34.7%,由于供试有机肥是半腐解的牛粪,比尿素氮素供给迟缓,所以对玉米产量和WUE提高幅度小,试验水分测定反映出,玉米利用的水分73.0%~83.7%来自降雨,表明决定春玉米产量的关键水分是生育期降水,玉米地膜栽培对氮肥去向有微弱影响,相对于平作玉米,氮肥总的回收率差异不大,但氮肥利用率下降7.3个百分点,土壤残留率上升6.4个百分点,土壤当季残留氮主要集中在0~20cm,不会发生向深层大量的淋溶和累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