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佳  彭颖  吴春福  李晓波 《生物磁学》2009,(14):2737-2740
人类从青年到老年这个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退行性和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也增加,其可能与人体肠道菌群失衡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肠道内生理菌群对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变化与宿主的免疫功能、食物、疾病和年龄等有关。了解老年人肠道菌群特点,且在老年人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疾病中合理介入微生态制剂,将大大有利于老年人身体健康。本文就老年人肠道菌群失衡相关疾病以及微生态制剂在这些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消化道微生态参与人体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是消化领域的研究热点。消化道微生态可能与急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等胰腺疾病关系密切,但学术界很少关注。慢性胰腺炎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结构失衡,并易伴发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肠道菌群可能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等IgG4相关性疾病关系密切。急性胰腺炎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结构变化,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和细菌移位在急性胰腺炎疾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但不同类型和疾病程度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特征仍不清楚。牙周疾病和口腔微生态失衡会增加罹患胰腺癌的风险,但胰腺癌时肠道菌群的具体变化及作用仍不明确。本文就各类胰腺疾病背景下的消化道微生态研究现状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益生菌及益生元调节骨代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该病症的危害.肠道菌群是定殖在机体肠道内,与宿主形成共生关系的微生物,对宿主的免疫及代谢等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骨代谢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本文从肠道菌群与免疫、骨代谢与免疫、肠道菌群与骨代谢、益生菌及益生元调节骨代谢等几个方面阐述,肠道菌群有望成为骨质疏松症治疗的一个新靶点,通过益生菌或益生元来干预肠道菌群组成,进而调节免疫系统状态,抑制促炎因子的生成,从而降低骨吸收作用,达到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益生菌是调节机体微生态失衡的有效途径。肝功能异常影响肠道微生物,慢性肝衰竭、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心血管疾病等与肠道微生态失衡密切相关。同时肠道菌群亦受环境、遗传等复合条件影响,改变菌群组成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提倡益生菌对疾病的预防、治疗、预后,改善机体微环境,提高生命质量。近年来,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三方面的研究飞速发展,对肠道益生菌研发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呼吸道作为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其优势菌群已经有相关报道,但对呼吸道益生菌的探索尚不明确,呼吸道内的优势菌是否可以制成益生菌制剂尚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5.
骨稳态是基于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代谢的动态平衡状态,对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及股骨头坏死等骨科代谢性疾病的进程至关重要。随着细胞生物分子工程的发展,肠道菌群或外泌体的研究已成为预防或治疗骨代谢相关性疾病的热点,在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细胞凋亡、骨代谢及内环境稳态方面的研究颇多。目前在肠道菌群和外泌体协同作用对疾病的调控方面的研究较少,以及对于骨代谢相关性疾病机制的探索方面更是较为有限。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认为肠道菌群与外泌体存在相关性,并且此二者在骨科疾病的治疗方面可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因此,该文就肠道菌群、外泌体及其协同作用对骨稳态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骨相关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与依据。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肠道菌群种类及数量众多,目前被认为是人体的一个特殊器官。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炎症性肠病、代谢综合征、肝病、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关节炎等多种肠内外疾病密切相关,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衡将有助于上述疾病的治疗。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指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以达到治疗肠道和肠道外疾病的目的。目前报道FMT已应用于艰难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本文就FMT的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是营养和矿物质高效吸收的重要部位。研究显示胃肠道微生物群通过肠-骨轴对骨质量具有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十分复杂,主要通过矿物质吸收、激素控制和免疫调节来实现。中药可以调节肠道菌群,起到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近期研究发现,microRNA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基因,改变肠道微生物的生理功能,从而调节骨代谢,影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发展。本文就microRNA调节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调节机制,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肠道微生态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人体寄生的微生物与人体为共生关系,数量庞大,并形成不同的微生态系统,影响人体免疫、代谢、内分泌等生理过程。菌群失衡导致微生态紊乱,从而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患者常有肠道菌群和肺部菌群的改变,肠道菌群通过肠-肺轴影响呼吸系统免疫及呼吸系统慢性疾病,肺部菌群的改变导致肺部疾病的同时亦会通过血流引起肠道菌群的变化。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相关研究也越发被重视,本文着重对肠道菌群、肺部菌群通过肠-肺轴或直接在肺部免疫及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与肠黏膜免疫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二者失衡可造成肠道器质性及功能性的病变。对肠道菌群、肠黏膜免疫及相关肠道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肠道微生物与宿主机体健康息息相关。粪便微生物移植(又称为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通过将健康供体粪便中的完整肠道菌群移入肠道微生态失衡的患者胃肠道内,经肠道菌群重构、恢复至正常状态。用FMT治疗某些肠道疾病如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症、克罗恩病效果显著,且可能对因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肠道外疾病的治疗有潜在价值。本文主要对FMT技术的发展进程、在疾病上的研究以及在畜牧业上的应用潜能进行综述,并分析其应用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1.
儿童哮喘是一种肺部疾病,肠道菌群在其免疫和代谢等诸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肺肠之间微妙的关系可能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潜在机制。通过分析肺与肠的结构和功能,发现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角度均可证实肺肠具有表里同源关系。津液/黏液是肺肠之间的重要物质,影响哮喘儿童痰的生成及变化。肺肠之间的微生物可随津液/黏液定植,且菌群结构的变化又与儿童哮喘密切相关。基于肺肠结构关系及二者间物质的沟通作用,发现哮喘患儿不仅存在肠道菌群失衡,且肠道菌群与免疫应答和肠道代谢之间的关系,可能是防治儿童哮喘的新途径,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从《内经》开始,历代医家就指出脾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从脾的角度治疗骨质疏松症效果很好。但脾虚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具体发病机制缺乏现代医学证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脾虚引起的诸多肠道疾病,尤其是与小肠相关的疾病,可直接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而肠道微生态改变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将基于“脾与小肠相通”理论,阐述脾与肠道微生态和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从微生态学角度探讨中医学关于脾虚导致骨质疏松症的相关论述,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人体微生态系统存在于胃肠道、口腔、泌尿生殖道、呼吸道和皮肤等多个部位,其中以肠道中的微生态系统最为主要和复杂。肠道菌群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参与宿主的免疫与代谢,并受到宿主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就当下国内外人体肠道微生态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及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是我国的一种常见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如门静脉高压、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及肝癌等)都与肠道菌群失衡有着密切的联系。肝脏和肠道通过"肠-肝轴"紧密联系在一起,肝硬化时因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导致细菌移位、肠道微生态失衡。而肠道微生态失衡又会使肝功能障碍进一步发展,引起肝性脑病等并发症。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对肝硬化及其并发症与肠道细菌及真菌菌群失衡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在多国多年居高不下,肠道微生态的失衡在CRC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被许多学者所证实。专家一致认为,积极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可取的。CRC患者术前肠道菌群已经出现改变,术后肠道菌群失衡加重,化疗会进一步加重这种失衡状态。肠道微生态的稳态对机体肠道功能和免疫功能等起着重要作用。益生菌作为一种可调节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制剂,已显现出在CRC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对益生菌在CRC患者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质量。最近的研究发现IBS的发病机制是复杂多样的,尽管其确切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有证据显示IBS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本文就有关肠道菌群的功能、IBS患者肠道菌群的特点、肠道菌群失衡导致IBS发病的可能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IBS的早期诊断与有效治疗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抑郁症在高血压人群中患病率较高,与高血压密切相关。抑郁症与高血压共同发病不仅严重损害患者身心健康,还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由于现代医学对高血压合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较少,故而在临床上只能采用分而治之的诊治策略,即用降压和抗抑郁联合疗法来治疗此病,却忽略了高血压与抑郁症临床共病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随着近些年生物技术的进步,肠道菌群在诸多慢性疾病中的作用逐渐被发现和阐释。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肠道菌群存在明显失衡,而抑郁症的发生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探讨肠道菌群与高血压合并抑郁症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肠道菌群紊乱可能是导致高血压合并抑郁症的关键因素,提出以肠道菌群重建的微生态治疗可能是临床防治高血压合并抑郁症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相关研究显示,肠道微生态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脏腑理论密切关注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以中医经典《内经》“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为基础,探讨心、小肠、肠道微生态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可能是心系疾病导致骨质疏松症的途径之一,这一发现可能为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与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肠道菌群与人体通过广泛信息交流形成互惠共生关系。肠道菌群结构稳定性、菌种多样性和微生态平衡性使其成为人体更易接触和调控的"生理中心",深刻影响人体健康。适宜运动可通过优化肠道菌群,促进宿主肠道微生态健康。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运动健康促进研究,为运动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研究呈现出新领域。基于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等微生态研究技术,揭示与人体疾病相关的肠道菌群失调,鉴定出疾病相关的特定菌群种类及功能,使得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运动精准干预人体健康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生活在肠道中,共同组成肠道微生物群。其中,细菌在肠道微生物群中占主导地位。肠道菌群对于维持肠道及全身健康至关重要,肠道微生态失调与人类多种疾病相关。调节失衡的肠道菌群有助于这些疾病的治疗,粪菌移植因在治疗艰难梭菌感染方面取得成功而备受关注。许多临床试验证实了粪菌移植在治疗其他肠道疾病及全身疾病方面具有潜力,但疗效却因人而异,具体机制不明。研究者们致力于从健康供体肠道菌群中寻找真正具有“益生”作用的新型细菌,这些细菌被称为下一代益生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