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将录自北京、甘肃、四川和陕西7个地区共117段云南柳莺(Phylloscopus yunnanensis)的鸣唱样本分别提取短时特征Mel倒谱系数(MFCC),利用系统聚类方法,构建云南柳莺不同地理种群鸣声特征之间的树状关系图,并对云南柳莺地理鸣声差异产生机制的可能因素(地理距离、海拔等)进行探讨。这是基于鸣声短时特征的物种识别在研究同一物种不同地理种群关系中的首次尝试。结果显示,其鸣声地理差异与距离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Pearson,r=﹣0.036,P=0.762,n=117),但与海拔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earson,r=﹣0.836,P0.001,n=117)。  相似文献   

2.
棕眉柳莺鸣唱声谱分析及其地理差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2、2005、2007年5-8月,在甘肃莲花山、宁夏贺兰山和内蒙阿拉善贺兰山等自然保护区对棕眉柳莺(Phylloscopus armandii)的鸣唱进行了采集,共录到18只108 min的鸣声.通过声谱分析,棕眉柳莺鸣唱的频率范围在2.63-6.32 kHz之间;音素数平均为5.56±2.47(n=124);持续时间为(1.07 4-0.30)s(rg=124).最长可达2.68 s.棕眉柳莺鸣唱音节之间的间隔时间差异较大,范围在2~18 8之间;从18只个体共589个音节中总结出61种音节类型,其中37种为共享音节,24种为特有音节,分别占总数的60.7%和39.3%.不同棕眉柳莺个体的鸣唱音节类型组成不同,没有任何两只棕眉柳莺个体的音节曲目完全一致.莲花山和内蒙贺兰山两个地区内个体之间的音节相似性系数存在显著差异(P=0.001).通过对棕眉柳莺鸣唱的地理变异分析,发现越是邻近分布的个体其鸣唱也越相似.  相似文献   

3.
斑背大尾莺繁殖期鸣声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Qu WH  Li F  Sha JB  Zhang YM 《动物学研究》2011,32(2):141-149
2009年5-7月,在辽宁双台河口保护区录制了20只繁殖期斑背大尾莺雄性个体的鸣声.根据行为特征,该鸟鸣声定义为3种鸣声类型:求偶炫耀鸣唱、报警声和联络声.利用Wavesurfer软件对20只斑背大尾莺雄性个体543个鸣声的句子持续时间、句子音节个数、音节持续时间、音节间隔时间等4个参数进行分析测量,发现求偶炫耀鸣唱由节奏逐渐加快的前部句子和音节组成复杂的主体部两个句子组成; 报警声和联络声的句子均由单音节组成.音节类型总数为38种,其中包括前部句子的音节类型6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对求偶炫耀鸣唱的4个参数进行差异性检验发现,不同个体的各个参数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4.
2006、2007年和2008年5月,在河南嵩山、四川老君山和陕西厚畛子采集到8只淡尾鹟莺的鸣声样本.在河南嵩山首次发现了淡尾鹟莺的分布点.对淡尾鹟莺的声谱分析表明,其组成音节的音素数平均为(4.87±1.54)个(n=27),频率在(6.76±0.53) kHz~(2.94±0.39) kHz(n=27)之间,鸣唱音节的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分别为1.03 s±0.27 s和6.79 s±1.54 s(n=27);从8只淡尾鹟莺鸣声个体198个音节中总结出了33种音节类型,其中13个音节为两只不同个体所共享,2个音节为3个不同个体所共享.  相似文献   

5.
绿背山雀繁殖期鸣声声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5年4~6月,在四川屏山县老君山自然保护区采用计算机声谱分析技术,对绿背山雀繁殖期护域、警告、报警、警戒和幼雏乞食的鸣声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雄性护域有3种不同音节鸣声,3种音节鸣声的MPF差异均不明显(P〉0.05),全句持续时间差异显著(X^2=8,42〉x0.05^2,df=2,P〈0.05);雌性护幼为2个音节的警告呜声;雌雄两性遇到危险时均发出音节不同的警戒声和报警声,其警戒声各音节持续时间差异极显著(P〈0,01),各音节间隔时间差异不明显(P〉0.05);幼雏乞食鸣声通常由2~3个音节重复而成。同时还探讨了不同鸣声与相应行为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河北塞罕坝褐柳莺鸣唱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4年7月至8月,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每天上午5:00至10:00时,利用TASCAM DR-680型录音机外接Sennheiser ME67话筒,录制了河北塞罕坝林场处于繁殖期的褐柳莺(Phylloscopus fuscatus)鸣声。录音的采样精度为16 bit,采样频率设置为44.1 k Hz。共获得41只个体清晰可供分析的录音,平均每只个体录到(47±16)句录音。利用Raven pro分析软件测量鸣唱参数,如每个句子和音节的最低频率、最高频率、起始频率及终止频率、持续时间和音节(音素)个数。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河北地区褐柳莺鸣唱语句包含两种类型,句型较单一不变的S-song和句型多变的V-song。褐柳莺鸣唱句子的最高频率为(7.04±0.89)k Hz,最低频率为(1.75±0.30)k Hz,起始频率为(4.53±2.00)k Hz,终止频率(3.22±1.43)k Hz,句子的持续时间(1.24±0.32)s,由(6.50±1.91)个音节组成。基于语图上音节形态的差异,共发现49种不同的音节类型,每只个体鸣唱中使用2到30种音节类型。  相似文献   

7.
2012年3~7月,对辽宁仙人洞自然保护区9巢18只杂色山雀(Parus varius varius)个体及其雏鸟的鸣声进行了录音,共获取了9种类型鸣叫(呼唤、警戒、报警、恫吓、驱逐、惊叫、喂食、雏鸟乞食、集群)和5种类型鸣唱.通过语图分析得出音节类型18种,频率范围为800 ~18 900 Hz.对杂色山雀不同个体鸣声特征参数的比较发现,鸣声的句子和音节时长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最高频率、最低频率在不同个体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实现了对杂色山雀繁殖期鸣声参数的量化,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其繁殖行为.  相似文献   

8.
2005年4—12月在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通过计算机声谱分析技术,对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rufipectus)雄性的鸣声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雄性单音节鸣声出现在啼叫、保护领域和求偶中,这些鸣声持续时间差异明显,主峰值差异不明显;雄性双音节鸣声出现在啼叫、保护领域、竞争雌体和求偶中,这些鸣声第一音节时间、第二音节时间、音节间隔时间和主峰值差异极显著,全句时间差异不明显;雄性多音节鸣声出现在保护领域、警戒和惊吓中。雄性亚成体多音节鸣声出现在惊吓和警戒中;雄性成体和亚成体警戒鸣叫的音节持续时间、音节间隔时间和主峰值差异均不明显,全句持续时间差异明显;雄性亚成体和雄性成体的惊吓鸣叫音节持续时间、音节间隔时间、全句持续时间和主峰值差异均不明显。四川山鹧鸪表现出的各种鸣声行为是为了保护配偶和防止天敌,使该种群更好地繁衍。  相似文献   

9.
2005年4—12月在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通过计算机声谱分析技术,对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雄性的鸣声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雄性单音节鸣声出现在啼叫、保护领域和求偶中,这些鸣声持续时间差异明显,主峰值差异不明显;雄性双音节鸣声出现在啼叫、保护领域、竞争雌体和求偶中,这些鸣声第一音节时间、第二音节时间、音节间隔时间和主峰值差异极显著,全句时间差异不明显;雄性多音节鸣声出现在保护领域、警戒和惊吓中。雄性亚成体多音节鸣声出现在惊吓和警戒中;雄性成体和亚成体警戒鸣叫的音节持续时间、音节间隔时间和主峰值差异均不明显,全句持续时间差异明显;雄性亚成体和雄性成体的惊吓鸣叫音节持续时间、音节间隔时间、全句持续时间和主峰值差异均不明显。四川山鹧鸪表现出的各种鸣声行为是为了保护配偶和防止天敌,使该种群更好地繁衍。  相似文献   

10.
2017年5至8月,在河北省塞罕坝录制了80只繁殖期雄性褐柳莺(Phylloscopusfuscatus)的鸣唱,对其鸣唱句型和句子参数以及音节类型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褐柳莺鸣唱的两种主要句型——S-song和V-song,前者(F_(3,75)=17.983,P 0.05)和后者(F_(3,75)=17.983,P 0.05)的使用频次在不同月份间均存在显著差异。S-song的使用频次多于V-song的使用频次,且二者在繁殖季的变化表现出相反的趋势:S-song使用频次在5月和8月较高,在6月最低;而V-song的使用频次却是在6月达到最高值,在5月和8月较低。不同月份鸣唱句子最高频率(F_(3,75)=4.841,P 0.05)、句子频宽(F_(3,75)=3.814,P 0.05)和句子峰频率(F_(3,75)=3.793,P 0.05)均存在显著差异。通过80只个体的2 400个鸣唱语句得到了65种音节类型,其中,80%以上的音节类型在每个月中均有分布,但每月音节类型数存在显著差异(F_(3,75)=5.456,P 0.05)。音节类型数量随繁殖季的变化表现为,7月褐柳莺鸣唱中具有最多的音节类型数(19.79±3.69),5月和8月音节类型数较少,8月最少。  相似文献   

11.
指出《中国植物志》77(2)中掌叶橐吾(Ligularia przewalskii)在江苏有分布的记载极可能是将文献中的"Kansu"(甘肃)误为"Kiangsu"(江苏)的结果。该种目前仅知分布于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四川,在江苏决无分布。这一不经意的疏忽而引起的错误后来不断出现在我国出版的有关植物志书中。对我国植物志书尤其是省级植物志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2.
主要研究了日本条螽Ducetia japonica(Thunberg)不同地理种群雄性的呜声特征。日本条螽重庆(北碚)种群与四川(美姑)种群雄性鸣声特征相似,这两个种群与陕西(关中)种群雄性鸣声特征差异较显著。同时,观察发现日本条螽四川(雅安)种群和陕西(关中)种群雄性发声器结构相似,与重庆(北碚)种群雄性发声器的结构差异较显著。  相似文献   

13.
<正>甘肃鼩鼱(Sorex cansulus)由Thomas (1912)根据采集于甘肃省洮州(今临潭县)的鼩鼱标本首次进行描述,为中国特有种,无亚种分化。多年来,甘肃鼩鼱的分布记录仅在模式产地甘肃临潭;后有来自西藏东部的分布记录(Smith和解焱,2009),但没有提供详细的地点,而Burgin和He(2018)认为甘肃鼩鼱不大可能分布在西藏;最近报道云南省西北部有甘肃鼩鼱的分布(宋文宇等,2021)。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地区蟪蛄蝉求偶鸣声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西郊(BX)、陕西西安(SX)、四川峨嵋山(SE)、山东潍坊(SW)、福建福州(FF)和陕西杨陵(SY)地区蟪蛄蝉鸣声都含高潮声Zhi…”声、脉冲的单一式调幅特性和高潮声的载波主频率(6 433±375)Hz等基本相同,显示种的同一性。但是高潮声的基频和主频率的品质因数(Q3dB)等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地区性种下差异。BX、SX和SE的基频相同(550Hz),都为高Q3dB,即无明显的地区差异。SW和FF的基频分别为450H2和650Hz,Q3dB都明显降低,即呈-定的地区差异。SY不仅呈节奏变化的单次声-高潮声-尾声的特有模式,而且基频增高为800Hz,即地区差异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的分布及种群数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2月至5月,对四川省九寨沟自然保护区野生川金丝猴的种群分布、数量及其社会结构进行调查,初步探讨该种群与其他种群在外部形态和社会结构方面的差异性。采用"V"型路线法调查,发现九寨沟保护区共有川金丝猴4群。然后结合长时间的持续跟踪观察,证实家庭单元19个,全雄群3个,能区分不同个体296只。OMU大小平均为12.7只,其中OMU内的成年个体占38%,青少年个体占53%,幼仔占9%。成年与青少年比例为1∶1.39,成年雌雄的比例为3.84∶1。与秦岭种群的外部形态相比,该种群的成年雄性更为壮大,毛发弯曲程度明显;成年雌性毛发略显灰黑色,金黄色暗淡,大部分个体嘴角长有很小的肉瘤;青少年个体毛色泛白。亦发现九寨沟种群倾向于选择海拔偏高(2400—3550 m)的针叶林带活动。  相似文献   

16.
With several decades of concerted control efforts, visceral leishmaniasis(VL) eradication had almost been achieved in China. However, VL cases continue to be detected in parts of western China recent years. Using data of reported cases,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ology and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mountain-type zoonotic visceral leishmaniasis (MT-ZVL) in China between the years 2015 and 2019. Epidemiological data pertaining to patients with visceral leishmaniasis (VL) were collected in Gansu, Shaanxi, Sichuan, Shanxi, Henan and Hebei provinces between the years 2015 and 2019. Joinpoint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changes in the epidemic trend of MT-ZVL within the time period during which data was collecte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of infection was examined using the Global Moran’s I statistic wand hotspot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using the Getis-Ord Gi* statistic. Spatio-temporal clustering analysis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retrospective space-time permutation flexible spatial scanning statistics. A total of 529 cases of MT-ZVL were detected in the six provinces from which data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e study time period, predominantly in Gansu (55.0%), Shanxi (21.7%), Shaanxi (12.5%) and Sichuan (8.9%) provinces. A decline in VL incidence in China was observ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whereas an increase in MT-ZVL incidence was observed in the six provinces from which data was obtained (t = 4.87, P < 0.05), with highest incidence in Shanxi province (t = 16.91, P < 0.05).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Moran’s I statistic were observed during study time period (P < 0.05), indicating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T-ZVL. Hotspot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revealed clustering of infection cases in the Shaanxi-Shanxi border areas and in east of Shanxi province, where transmission increased rapidly over the study duration, as well as in well know high transmission areas in the south of Gansu province and the north of the Sichuan province. It indicates resurgence of MT-ZVL transmission over the latter three years of the study. Spatial clustering of infection was observed in localized areas, as well as sporadic outbreaks of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7.
中国鼢鼠(EOSPALAX)亚属分类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在我国分布的鼢鼠隶属于Cricetidae科,Myospalax属。迄今已知它们仅分布于中国、蒙古和苏联的亚洲部分。而这属里种的数目,尤其是Eospalax亚属(凸颅鼢鼠亚属)内近似类型订立成种或亚种的数目,虽几经变动看法仍不一致,并且时有混淆。目前我国学者主要依据Allen(1938,1940),Ellerman(1941),Ellerman等(1951)和Ъанников(1960)的有关记述对分布于我国的鼢鼠进行分类的。有关兽类调查报告-《东北兽类调查报告》、《青海甘肃兽类调查报告》、《甘肃省啮齿动物的分布》及其它有关研究报告中,曾涉及到一部分种的分类、分布。综合这些文献记述,我国学者将现存于中国的助鼠分订为以下的5种,即M. psilisrns(Milpe-Edwards, 1874); M. aspal。二(Pallas, 1776)〔曾名M. dybowskii〕(以上属Myospalax亚属);M. fontanieri(Milne-Edwards,1867);M. rothschildi(Thomas,1911)M. Smithi(Tho-mas, 1911)(以上三种属Eospalax亚属)。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地区川金丝猴食物组成的比较有助于了解其对不同生境食物供应的适应性。本研究通过对陕西川金丝猴猴群食谱的长期记录,并汇集了国内对四川-甘肃和湖北的川金丝猴食性研究结果,集成了这三个地理种群川金丝猴各自的地域性食谱,共计有136 种植物(隶属35 科)被该物种作为采食对象。对来自这三个不同区域(陕西、四川-甘肃、湖北)的川金丝猴食谱组成的比较,发现有近半数的植物是三个地理种群共同的采食对象,但其食谱组成差异明显。这可能源于各地植物本身的多样性差异,及不同地理种群对各种食物采食偏好的不同所致。对其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陕西和湖北的猴群在食谱组成上相近,但四川-甘肃的猴群与前两个地区猴群的食谱组成差异极大。然而湖北和四川-甘肃种群在食物的选择上采用了近乎相同的偏好倾向,而陕西的猴群与它们明显不同。我们初步分析认为造成食谱组成和采食偏好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各地理种群活动地海拔带重叠度不同、森林类型不同、它们在不同林型中活动的时间分配不一。很明显,就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有关川金丝猴食谱组成来看,该物种不应该仅仅被认为是一个叶食性灵长类动物,而应该是一个泛化采食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