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解桃果实发育过程中细胞内糖酸的分布、变化规律对果实甜酸风味的影响,采用区室分析方法研究了‘白凤’桃(Prunus persica‘Hakuho’)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细胞内糖酸组分、含量及其分布对甜酸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果实中(花后100 d)可溶性糖(蔗糖、葡萄糖、果糖和山梨醇)在液泡、细胞质和细胞间隙中的含量分别为27.3、11.6、9.0 mg/g,有机酸(苹果酸、柠檬酸、奎宁酸和莽草酸)含量为2.09、0.94、0.35 mg/g;未成熟果实中(花后60 d)可溶性糖在液泡、细胞质和细胞间隙中的含量分别为0.97、2.2、2.3 mg/g,有机酸含量为0.25、0.44、0.82 mg/g。‘白凤’桃果肉细胞内不同的糖酸分布对成熟果实的甜酸风味具有显著影响,而对未成熟果实影响较小。成熟果实中糖酸在液泡、细胞质和细胞间隙三者之间的分布差异可能是导致果实甜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不同贮藏温度对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Sieb.&Zucc.) Planch. ex Miq.)品种‘猕枣1号’采后生理、品质和贮藏性的影响,比较分析了‘猕枣1号’果实在常温贮藏(20℃,85%相对湿度)和低温贮藏(1.5℃,90%相对湿度)过程中果实硬度、无损压力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失重率、可溶性总糖、总酸和维生素C等指标的变化,同时对低温贮藏6周结束时和转入20℃货架期3 d后的果实贮藏病害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贮藏温度对果实软化和贮藏期限、失重率、内在品质均有较大影响。在20℃贮藏过程中,果实软化较快,贮藏7 d后果实可食,贮藏12 d后果实过熟;果实失重率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至12 d时分别达到7.17%和9.60%;而总酸和维生素C含量在贮藏前期基本稳定。在1.5℃贮藏过程中,果实软化较慢,至贮藏4周后才开始快速软化,至6周时果实硬度仍有4.60 N,但是20℃货架3 d后果实过熟;果实日失重速率远低于常温贮藏,以致于贮藏6周后果实失重率仅为3.0%;可溶性总糖变化与常温下相似,但货架结束后的总糖含量(10.73...  相似文献   

3.
采收成熟度对油桃贮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秦光2号'油桃为材料,研究了5个采收成熟度油桃果实在冷藏过程中呼吸速率、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可滴定酸含量(TA)的变化.结果表明:(1)冷藏过程中,完熟果实(第V成熟度)在贮藏15 d后最先到达呼吸高峰,未成熟果实(第Ⅰ、Ⅱ、Ⅲ、Ⅳ成熟度)则成熟度越低呼吸高峰出现的越早,且峰值越高.(2)冷藏过程中,果实硬度和TA逐渐下降,不同成熟度果实硬度变化除第Ⅲ成熟度和第Ⅳ成熟度之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成熟度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成熟度果实在贮藏前期TA差异显著,但后期差异不显著;SSC在贮藏过程中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趋势.(3)在冷藏条件下,成熟度越低的果实对低温的敏感性越高,越易发生冷害.(4)第Ⅳ成熟度果实(果实底色呈乳白色,SSC 11.4%,硬度7.3 kg·cm^-2)在冷藏期间呼吸高峰出现时间晚,能保持相对较高的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贮藏后货架期好果率高,贮藏效果佳,为最适宜的采收成熟度.  相似文献   

4.
李泽坤  陈清西 《西北植物学报》2015,35(10):2056-2061
以可溶性总糖含量差异明显的2个橄榄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蔗糖、葡萄糖、果糖、可溶性总糖含量及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并对果实糖积累与酶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明确不同橄榄品种果实糖积累差异的生理基础,为进一步在代谢与分子水平探讨橄榄果实糖积累机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蔗糖快速积累期是橄榄品种间果实蔗糖积累差异的关键时期,并影响成熟时果实可溶性总糖含量的高低,其中‘马坑22’蔗糖快速积累期较长,增长幅度较大,成熟时可溶性糖含量高;成熟时‘马坑22’、‘檀头23’果实内己糖与蔗糖比分别为0.668、0.904。(2)在蔗糖快速积累期内,‘马坑22’酸性转化酶(AI)活性低于‘檀头23’,为其蔗糖积累创造条件,而中性转化酶活性高于后者则有利于其增加果实库强;两品种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变化差异不大,说明SPS不是蔗糖积累的关键酶;‘马坑22’蔗糖合成酶(SuSy)合成方向活性在花后144~186d增幅显著高于‘檀头23’,说明SuSy为果实蔗糖积累的关键酶。(3)‘马坑22’蔗糖快速积累主要依靠SuSy合成方向活性变化促进蔗糖合成,‘檀头23’蔗糖快速积累主要依靠SuSy分解方向活性变化促进蔗糖直接进入果实。  相似文献   

5.
以3个品种杨梅果实为材料,将采后果实分为未成熟(immature)、成熟(mature)和完熟(ripe)3种不同成熟度,在20℃下48 h贮藏过程中,每隔3 h检测一次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速率,并分析成熟过程相关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未成熟和成熟果实的呼吸速率和乙烯合成变化呈现典型的跃变型果实特征,而在完熟果实中检测不到呼吸和乙烯跃变过程.未成熟和成熟杨梅果实中PAL活性趋于提高,而完熟果实的呈下降变化,这一结果与矢车菊-3-葡萄糖苷(Cy-3-Glu)含量变化相吻合;CIRG值与杨梅果实Cv-3-Glu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结果显示杨梅果实属于跃变型果实.  相似文献   

6.
李永刚  张元明 《生态学报》2018,38(23):8408-8416
苔藓结皮作为生物土壤结皮演替的最高阶段和生物量的最主要贡献者,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对维持荒漠地表稳定和改善微环境具有重要作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是植物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抵御环境胁迫对植物造成的损伤。目前,荒漠藓类植物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对干旱的响应机制尚不清楚。选取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和腹地苔藓结皮中优势藓类植物齿肋赤藓(Syntrichia caninervis)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复水后脱水过程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植株含水量在脱水24 h内下降趋势显著,此后趋于稳定。可溶性总糖、蔗糖、果糖、淀粉含量在脱水1h内显著下降。可溶性总糖、蔗糖、果糖、淀粉含量在脱水2—16 h没有显著的变化。但16—24 h可溶性总糖、蔗糖、果糖、淀粉含量出现显著增加,脱水24—48 h,腹地齿肋赤藓可溶性总糖、蔗糖、果糖、淀粉含量缓慢下降到复水前水平,而南缘可溶性总糖、蔗糖、果糖含量低于复水前水平。复水前不同地区齿肋赤藓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脱水结束后两个地区齿肋赤藓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含量无显著差异。结果说明齿肋赤藓在不同地区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不同,在同一脱复水过程中不同地区齿肋赤藓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主要原因是可溶性糖含量对脱水过程中水分胁迫的响应不同。齿肋赤藓脱水过程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研究,有助于抗旱非维管植物在干旱环境中从降雨湿润进入干旱过程的适应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7.
以一年生蒙古莸幼苗为对象,设置适宜水分、慢速干旱致死和快速干旱致死3个处理,研究不同干旱强度致死下蒙古莸幼苗各器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包括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变化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慢速干旱致死胁迫下各器官可溶性糖含量与适宜水分组无显著差异.随时间的推移,茎可溶性糖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淀粉和NSC含量增加;粗根可溶性糖含量减少,淀粉和NSC含量增加;叶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淀粉和NSC含量减少.致死时(80 d),叶、茎、粗根和细根的NSC含量分别为6.2%、7.8%、8.3%和7.4%.快速干旱致死胁迫下,各器官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适宜水分处理组,而淀粉和NSC含量均低于适宜水分组.随时间的推移,根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淀粉和NSC含量上升;茎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均上升;叶可溶性糖含量上升,淀粉和NSC含量下降.致死时(30 d),叶、茎、粗根和细根的NSC含量分别为5.9%、6.6%、8.9%和7.7%.应对不同的干旱致死情况,蒙古莸幼苗各器官间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呈现出不同的动态变化.在慢速干旱致死胁迫下,NSC优先为维持各器官生理代谢活动提供能量;而在快速干旱致死下,NSC主要以可溶性糖形式维持植物代谢,调节渗透势,促进吸水,应对急剧的干旱胁迫.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猕猴桃果实成熟主要指标的测定,确定了秦美适宜采收期为10月3日至12日,西选1号和海沃德为10月下旬。这时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6.5─9%,硬度12─16kg/cm2。猕猴桃贮鲜技术在1992/93年度中试(示范)成功的基础上,1993/94年度在64t果实上的应用又取得了好结果。秦美贮藏157天,果实新鲜,完好果和商品果分别为96.6%和97.4%。果实在贮藏期间硬度逐渐降低,由采收时12─16kg/cm2下降到1.6kg/m2;淀粉在酶的作用下不断转化为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由采收时6.5─9%增加到13.7%。简易降温库成本低,可利用自然低温设施,果实在箱袋内加保鲜剂后置该库内有利于延长猕猴桃贮藏保鲜期。  相似文献   

9.
王凯  沈潮  曹鹏  宋立宁  于国庆 《生态学杂志》2018,29(11):3513-3520
以2年生沙地樟子松幼苗为对象,通过持续自然干旱处理,研究当土壤含水量下降到田间持水量的60%、40%、30%、20%和15%时幼苗叶片水势及不同器官(一年生叶、当年生叶、茎、粗根和细根)的可溶性糖、淀粉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含量,分析沙地樟子松幼苗在干旱致死过程中各器官NSC的分配规律及其适应机制.结果表明: 土壤含水量从田间持水量的40%下降到15%,幼苗叶片凌晨及正午水势无显著变化.当土壤含水量从田间持水量的60%下降到30%,各器官可溶性糖、淀粉、NSC含量和可溶性糖/淀粉先下降后上升.从30%下降到20%,当年生叶、一年生叶、茎和细根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降低,而粗根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淀粉和NSC含量减少.从20%下降到15%,当年生叶、一年生叶和茎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降低,粗根可溶性糖和NSC含量下降,淀粉含量上升,细根可溶性糖含量减少,淀粉和NSC含量增加.沙地樟子松幼苗通过不断调整各器官NSC及其组分含量变化以适应不同干旱环境,土壤含水量下降到田间持水量的30%后,幼苗可溶性糖和NSC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淀粉在粗根和细根中积累,幼苗可能因碳耗竭而死亡.  相似文献   

10.
镉胁迫对水稻颖果充实和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盆栽试验研究了Cd胁迫对水稻(扬稻6号和粳稻941)颖果充实过程中颖果鲜千重、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以及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Cd胁迫:(1)降低了颖果淀粉合成关键酶的活性,缩短了颖果维持上述酶活性的天数;(2)降低了颖果可溶性糖的含量;(3)颖果灌浆减慢,鲜重、干重增加速率减缓,灌浆的天数变短,最终成熟颖果干重降低.说明,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下降和维持活性的时间缩短使淀粉等贮藏物质的合成和积累降低是Cd胁迫降低颖果粒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以宁夏枸杞为材料,对其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淀粉含量、淀粉代谢相关酶活性进行测定,并对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细胞内质体超微结构和淀粉组织化学定位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1)枸杞果实内淀粉含量随果实的发育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果实花后14d其含量达到最高(13.85mg·g-1)。(2)果实内α淀粉酶活性和β淀粉酶活性随果实发育成熟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且α淀粉酶活性始终明显高于β淀粉酶活性。(3)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研究表明,在果实转色(花后24d)以前果实的造粉体内有大量淀粉粒的存在,但在果实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果实内的淀粉粒分解、消失,而叶绿体内没有观察到淀粉粒。研究认为,淀粉是宁夏枸杞果实发育过程中碳水化合物的一种暂时贮存形式,对维持果实早期的库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果实库强的增加,淀粉体内的淀粉被淀粉酶分解转化为还原糖贮藏在果肉细胞中。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白凤桃果实贮藏过程中光照条件对果实成熟的影响。在7月12日(未熟期)和7月16日(硬熟期)采收果实,分别贮藏在光条件(白色荧光灯照明,果顶部光强为80μmol m~(-2)s~(-1))和暗条件中,室温均为25℃。硬熟期采收果实贮藏在光条件下,达到完熟期时,乙烯生成量较低。果肉的硬度在各个采收期,各种贮藏条件下均没有差别。光条件贮藏果实中花青苷含量较高。未熟期采收果实贮藏在光条件下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较多。光条件贮藏果实中天冬酰胺的下降比暗贮藏果实中更多。各时期采收的果实中,在光下贮藏时,果肉和果皮γ-癸内酯和γ-十二内酯的含量都明显增加。以上结果表明,白凤桃果实采收后在光下贮藏,可以明显改善果实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24-表油菜素内酯对茄子果实贮藏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24-表油菜素内酯(EBR)对茄子果实贮藏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布利塔’茄子为试材,研究了茄子果实冷藏过程贮藏品质和抗氧化活性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1)与对照相比,EBR处理显著降低了茄子的冷害指数,延缓了果实贮藏过程中呼吸强度的上升和果面硬度的下降,明显抑制了茄子花萼变色,促进了可溶性总糖的累积,但对可滴定酸含量无明显影响。(2)EBR处理还诱导了茄子果实3种抗氧化酶(SOD、CAT和APX)活性的增加,并降低了H2O2含量。研究表明,EBR处理提高了茄子的耐贮性和贮藏品质,这可能与其维持了茄子果实较高的抗氧化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汁胞粒化是柑橘类果实一类普遍的生理失调病害,主要表现为汁胞硬度增加,果实品质降低。为了明确汁胞粒化过程其他果实组织的生理代谢特征,该试验以成熟‘琯溪蜜柚’果实为材料,室温贮藏60 d,测定不同贮藏阶段果实背面维管束汁胞、侧面维管束汁胞、囊衣和果皮总细胞壁物质含量,以及两类汁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同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果实背面维管束和侧面维管束细胞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贮藏10 d时两类果实维管束的筛管和伴胞次生细胞壁开始明显加厚,韧皮部薄壁细胞线粒体和囊泡数量开始增多,而且次生细胞壁也开始明显加厚;贮藏20 d时两类维管束韧皮部薄壁细胞线粒体和囊泡数量持续增加,而且高尔基体出现(之后消失),同时囊衣和果皮总细胞壁物质含量开始显著提高;贮藏40 d时仅侧面维管束韧皮部薄壁细胞线粒体数量持续增多,侧面维管束汁胞总细胞壁物质含量开始显著升高;贮藏60 d时两类果实维管束次生细胞壁持续加厚,囊衣、果皮和侧面维管束汁胞总细胞壁物质含量均持续显著升高,然而至贮藏期结束背面维管束汁胞总细胞壁物质含量始终无显著变化。(2)贮藏期内囊衣总细胞壁物质含量始终显著高于果皮,而果皮总细胞壁物质含量始终显著高于两类汁胞;贮藏后期侧面维管束汁胞总细胞壁物质含量显著高于背面维管束汁胞。(3)在果实贮藏过程中背面维管束汁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始终无显著变化,而侧面维管束汁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从贮藏40 d至贮藏期结束持续显著降低。研究表明,贮藏期柚果实维管束、囊衣和果皮中细胞壁物质代谢的变化早于汁胞;发现果实维管束韧皮部薄壁细胞内线粒体数量增加的同时维管束次生细胞壁明显加厚,在整个贮藏期内侧面维管束汁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显著降低伴随着总细胞壁物质含量的显著升高。这些结果可能有助于柑橘类果实粒化机理的全面揭示。  相似文献   

15.
百合鳞茎发育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及淀粉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以兰州百合和亚洲系"精粹"百合为试材,探讨了鳞茎发育过程中不同部位淀粉、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母鳞茎作为百合萌发阶段的代谢源,其外部鳞片是代谢更为活跃的部位。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同时增加是百合新鳞茎开始膨大的标志。蔗糖是百合鳞茎中可溶性糖的主要形态,还原糖的变化体现了碳水化合物的供应及转化。淀粉酶在百合鳞茎发育过程中对调节和平衡碳水化合物的形态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湖景蜜露"水蜜桃(Prunus persica L.)为试材,检测了果实从未成熟到成熟发育过程中乙烯生成、呼吸速率及挥发性香气性物质的变化;同时对果实大小、果皮色泽、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进行了测定;对与果实乙烯产生密切相关的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含量、ACC合成酶活性、ACC氧化酶活性也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果实成熟度的增加,果实大小、果皮L*值、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而果实硬度、果皮h°值、可滴定酸含量减少.在未成熟的果实中,C6的醛类(反式-2-己烯醛)和醇类(顺式-3-己烯醇)是主要的成分;乙烯生成量很低;呼吸速率较高.到跃变阶段C6~C12的内酯类物质明显增加,尤其是γ和δ-内酯类成为果实主要的香气挥发性物质.推测果实乙烯、呼吸作用等基本的生理变化可能调节着内酯类物质的生成.在乙烯跃变上升时果肉中ACC氧化酶的活性下降,ACC含量和ACC合成酶活力的变化与乙烯生成量变化的趋势一致.根据以上结果可以认为桃果实主要的香气挥发性物质的形成与乙烯、呼吸跃变的开始密切相关.香气物质形成速率动态变化可能是桃果实发育过程中成熟度的另一个生理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桃果实细胞内糖酸分布对果实甜酸风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成熟‘白凤’桃果实为实验材料,采用区室化分析方法计算细胞内液泡、细胞质和细胞间隙中各糖酸组分的含量,并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成熟桃果实甜酸风味进行评价打分,研究果肉细胞内各糖酸组分含量及其分布对果实甜酸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1)成熟桃果实中可溶性糖(蔗糖、葡萄糖、果糖和山梨醇)在液泡、细胞质和细胞间隙的含量分别为27.3、11.6和9.0mg·g-1,有机酸(苹果酸、柠檬酸、奎宁酸和莽草酸)含量分别为2.09、0.94和0.35mg·g-1;蔗糖和苹果酸含量分别占果实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的80.6%和77.0%,是成熟桃果实中糖和酸的主要储存形式。(2)果实细胞内各糖酸组分通过细胞膜的渗透速率明显高于液泡膜。(3)块状处理桃果实液泡、细胞质与细胞间隙中的糖含量比、酸含量比及糖酸比分别为3.0∶1.3∶1.0、6.0∶2.7∶1.0、13.9∶12.4∶23.1,而匀浆处理果实的细胞结构被破坏,其不同细胞器中的比例分别为1.0∶1.0∶1.0、1.0∶1.0∶1.0、14.0∶14.0∶14.0;块状果实风味评价得分(2.99)明显高于匀浆处理果实(1.98)。研究认为,桃果实细胞中液泡、细胞质和细胞间隙之间糖酸含量以及糖酸比的差异可能是导致果实甜度风味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唐友林  屈红霞  潘小平   《广西植物》1998,18(2):180-184
贮藏期间,杀菌剂处理可以推迟采后菠萝可溶性糖含量的减少,而对可滴定酸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采后贮前加热40℃24h处理的菠萝,其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等营养成分的变化与对照果实没有明显差异。与对照果实相比较,GA3处理果实除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明显减少之外,可滴定酸和抗坏血酸含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9.
以中华猕猴桃( 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黄肉红心新品种‘东红’为材料,对其果实在常温和低温贮藏方式下的生理及品质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果实硬度在2种贮藏方式下均呈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含量、固酸比和糖酸比等4个品质指标均表现为先快速上升后维持在较高水平(低温贮藏下)或继续小幅上升(常温贮藏下)的趋势。总酸含量整体上均呈现逐渐下降之势,至果实软熟时稳定在0. 9%的水平。维生素C含量却在常温贮藏下基本呈逐渐上升之势,而在低温贮藏下大致表现为先上升后轻微下降。果实失重率和腐烂率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在常温贮藏时上升较快,而在低温贮藏时上升非常缓慢。总体而言,‘东红’果实主要的生理和品质指标在常温贮藏2 ~ 3周后或低温贮藏9周后发生明显转变,果实进入可食用阶段;并且继续低温贮藏15周内还能较好地保持果实品质,耐贮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对Na2CO3胁迫下青海星星草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呼吸强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Na2CO3胁迫下,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呼吸强度与空白对照相比均下降,当Na2CO3浓度大于5.00%时,青海星星草种子在播种后至测量结束时,淀粉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呼吸强度几乎都没有变化,三者与Na2CO3胁迫浓度的负相关关系均极其显著。在播种后的1~8d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与淀粉酶活性的变化基本趋于一致,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8天以后,可溶性糖含量开始降低,而淀粉酶活性继续升高,说明可溶性糖已被利用、转化或合成新物质,Na2CO3胁迫下可溶性糖含量减少主要是因为淀粉酶活性受到了抑制。水解酶活性降低、储藏物质不能动员导致其不能水解、呼吸代谢受抑制是Na2CO3胁迫下青海星星草种子萌发受抑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