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R.S)引发的姜瘟病是生姜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 AMF)与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是两类重要的共生微生物。【目的】前期研究发现,AMF与DSE可提高生姜对姜瘟病的抗性,但其抗病机制尚不清楚,极大地限制了利用这两类共生真菌对该病的防治。【方法】在温室条件下做盆栽试验,以生姜组培苗为材料,设立接种AMF、DSE和不接种AMF、DSE的对照(CK)处理,并在上述处理下的植物生长4周后淋入病原菌液,病原菌接种1周后,通过测定菌根侵染率、发病率、叶绿素含量、光合指标、磷(P)含量、防御性酶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研究AMF和DSE互作对病原菌侵染后生姜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AMF和DSE分别使姜瘟病发病率降低了45.27%和52.04%(P<0.05)。AMF+DSE组合处理抑病效果更好,发病率较对照降低60.87%(P<0.05)。AMF、DSE及... 相似文献
2.
用不同浓度的蔗糖、NAA、Ca3(PO4)2、多效唑(Pac)和光照条件对江西兴国九山生姜(ZingiberofficinaleRosc.cv.Jiushan)进行试管姜的诱导,成功诱导出试管姜。结果表明,诱导试管姜的最佳培养基为:MS 6-BA0.2mgL-1 NAA0.5mgL-1 Ca3(PO4)22.5mgL-1 Pac2.5mgL-1 蔗糖8%;适宜浓度的Pac、Ca3(PO4)2、蔗糖有利于试管姜诱导;NAA和6-BA对试管姜的诱导不起促进作用;延长光照时间有利于试管姜膨大。 相似文献
3.
【背景】凤头姜是湖北西部山区来凤县著名的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但由于姜瘟病的流行且无经济有效的防控方法,导致其播种面积和总产值急剧下滑,姜瘟病已成为制约凤头姜产业振兴的关键因子。【目的】研究高山凤头姜姜瘟病防控技术及其对高山土壤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了棉隆土壤消毒(T1)、生防菌34107灌根(T2)、棉隆土壤消毒联合生防菌34107灌根(T3)、中生菌素灌根(T4)、对照(T5)等5种处理对高山凤头姜姜瘟病的防控效果。同时,提取了上述处理土壤基因组DNA,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对细菌16S rRNA基因V3–V4区进行了高通量测序。【结果】在所有处理中,以T3处理对凤头姜姜瘟病的防效最好(96.1%),高于T1(86.5%),且显著高于T2(75.2%)和T4(54.8%)(P0.05)。产量和纯收入以T3为最高,其次为T1、T2和T4,而T5产量和纯收入最低且纯收入为负值。高通量测序共获得608 070条高质量的16S rRNA基因序列,简并后得到9 243个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各处理土壤细菌在门水平群落结构与对照非常相似,但部分分类单元丰度发生较大改变。土壤细菌α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T1-T4处理Shannon和Simpson指数均显著高于T5 (P0.05),而除T2处理外,其余3个处理Chao1指数均显著高于T5(P0.05);ACE指数以T3处理最高,高于T1和T4处理、显著高于T2和T5处理(P0.05)。相比T5,总共25个门水平的OTU丰度发生显著改变(P0.05),且大部分丰度有所增加;总共有159个属水平的OTU发生显著性改变(P0.05),其中50.9%在4个处理中均发生显著性改变,仅有少数OTU在单个处理中改变显著性。丰度前10的属中,植物病原菌所属的雷尔氏菌属(Ralstonia)和软腐菌属(Pectobacterium)丰度在T1-T4中均显著下调(P0.05),而有益菌,如芽孢杆菌属(Gemmatimonas)、放线菌(Jatrophihabitans)等则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细菌OTU共映射到6 055个KEGG功能通路,其中与亚硝酸盐还原酶相关的通路在4处理中均显著下调(P0.05),与氮固定相关的通路则不同程度上调,与一氧化二氮还原酶相关的通路在T3和T4处理中下调而在T1和T2处理中上调。KEGG功能通路富集到41个代谢通路模块,其中与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丰度最高,且大部分在T3处理中丰度最高。【结论】棉隆土壤消毒联合生防菌34107处理能有效控制高山凤头姜姜瘟病,同时能增加土壤细菌微生态多样性和有益菌丰度,本研究为高山土壤微生态修复及重建技术和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生姜和干姜进行介绍,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及用药部位及功效不同,所以治疗的病症也有所不同。鉴于在日常生活中巧食姜品或佐餐调味对人体健康均有诸多益处,通过分析告诫大家要正确看待中药的作用,使中药真正的发挥其治病的长处。 相似文献
5.
6.
南方根结线虫初始接种密度对生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南方根结线虫不同初始接种密度对生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方根结线虫的侵染,降低生姜株高、茎粗、分枝数、茎叶鲜重和根系鲜重,最终降低生姜的产量,且随着接种密度的增加,生姜生长所受到的危害也随之增加.每100 g干土接种0、100和200个卵,可使生姜分别减产27.91%、37.73%和42.14%.初始接种密度对南方根结线虫繁殖速率也有很大影响.一般初始接种密度低时繁殖速率高,接种密度高时繁殖速率低,其在生姜上的平衡密度为每100 g干土746.20个. 相似文献
7.
施氮和隔根对玉米植株生长、产量和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根系分隔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0.1、0.3、0.5和0.7 g· kg-1)下,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根系互作对玉米植株生长、产量和根际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根系互作和增施氮肥可以增加玉米株高、叶片长和叶片宽,提高玉米叶绿素含量.未隔根处理玉米成熟期的根干质量与隔根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在0.1、0.3、0.5和0.7 g· kg-1施氮水平下,未隔根处理的单株生物量分别增加8.8%、6.3%、3.6%和0.7%,单株经济产量分别增加17.7%、10.0%、8.2%和0.9%.未隔根处理真菌和固氮菌数量与隔根相比显著增高;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根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均呈逐渐增加趋势,而固氮菌的数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玉米成熟期的根冠比与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固氮菌数量相关性不显著.根系互作有利于改善玉米植株生长,增加玉米产量和根际微生物数量,但其效果会随供氨水平的提高而减弱. 相似文献
8.
通过人工感染实验,在感染三角帆蚌瘟病病料组织后第3、5、7、9、11 d,运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了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主要消化器官的病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角帆蚌瘟病病毒(H.cumingii Plague Virus,HcPV)严重破坏了三角帆蚌消化器官的结构.主要消化腺肝损伤最为严重:光镜下,攻毒7 d内腺管肿大,管腔缩小,7 d后腺管细胞空泡化并形成多核体;电镜下,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结构破坏,病毒粒子增殖速度快.消化道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胃、肠结构的破坏,胃肠基本结构及感染病毒后的病理变化相似:光镜下,攻毒7 d内胃肠结构变化不大,7 d后柱状细胞肿大,纤毛脱落,并伴有上皮细胞的脱落;电镜下,细胞器结构破坏,甚至空泡化,病毒粒子前期增殖较慢,后期增殖较快,但总体增殖速度比肝慢. 相似文献
9.
不同原料对香菇产量的影响陈源,王义甫,唐桂馥(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110015)香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具有防止肝硬化,降低胆固醇,清除血毒和抗癌等药理功能,作为保健食品日益受到人们青睐”‘。近几年由于制菇原料涨价,能源消耗大,成本高”、’... 相似文献
10.
硅对生姜叶片水、二氧化碳交换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硅对生姜植株的生理效应,以莱芜大姜为试材,研究了水培营养液中不同硅素水平对生姜植株生长、硅含量及叶片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植株各器官硅含量及生物量均随营养液硅素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增加,1.0 (T1)、1.5 (T2)、2.0 (T3) mmol·L-1硅(Si)处理植株叶片硅 (SiO2) 含量分别比CK增加604.4%、834.8%和1130.4%,单株生物量分别比CK增加9.4%、19.4%和22.8%.随着硅素水平的升高,叶片Mg2+ TPase、Ca2+ ATPase活性及光合速率(Pn)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蒸腾速率(Tr)降低.一天中在11:00时,T1、T2、T3处理的生姜叶片Pn和WUE分别比CK提高11.2%、21.8%、28.2%和23.1%、55.9%、54.8%,Tr分别比CK降低6.3%、17.1%和19.2%.此外,硅素还显著提高了生姜叶片光合作用饱和光强、CO2羧化效率及类胡萝卜素含量,但对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影响.本试验条件下,以15~20 mmol·L-1硅素(Si)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AMF和PGPR对生姜青枯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物研究》2017,(1)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植物根围促生细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占据相近的生态位,对植物病原物及其所致病害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试验旨在于温室盆栽条件下探索AMF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Gi)和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Gv)与PGPR假单胞菌(Pseudomonus sp.)S1-10菌株和S3-11菌株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青枯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RS1)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Gv显著增加假单胞菌S3-11菌株在生姜根围的定殖数量(P0.05),除生姜幼苗期外Fm则能促进S3-11菌株和S1-10菌株在根围内的定殖。PGPR S1-10和S3-11显著促进发棵期和块茎膨大期生姜AMF的侵染;发棵期S1-10显著提高了Gi的侵染率,但显著降低了Gv的侵染率(P0.05);块茎膨大期S3-11对Gv侵染(64%)的促进作用最大。AMF或/和PGPR(除S1-10外)接种处理均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生姜的生长,其中Gv+S3-11组合处理的生姜生长量最大,其次为Fm+S3-11组合。无论是单接种还是双接种,供试PGPR和AMF均显著提高叶片防御性酶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PAL)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和生姜青枯病的病情指数,其中,以Gv+S3-11组合处理的病情指数最低(25.5),且防效最高(71%)。研究结果表明AMF地表球囊霉与PGPR假单胞菌S3-11菌株组合能够相互促进、协同抑制生姜青枯病菌、诱导生姜抗病性、促进生姜生和增加产量,是适宜生姜生长的优良AMF+PGPR组合。 相似文献
12.
长江流域棉花生育期长,不利于棉油两熟制种植。通过调控栽培因子缩短棉花生育期,实现棉油单作,提高种植效益。本文以棉花早熟品种JX0010为试验材料,采用二次最优回归设计(311设计),研究了栽培因子施氮量、种植密度、播种期对棉花产量形成的影响。根据回归模型分析表明,各栽培因子与籽棉产量的单因子效应分析得出其对籽棉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播种期>密度>施氮量。播种期对籽棉产量有明显的负效应,施氮量、密度对籽棉产量有明显的正效应。两因子互作效应对籽棉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施氮量与密度的互作>密度与播种期的互作>施氮量与播种期的互作。因此,在生产上应当充分发挥施氮量与密度的互作效应,同时结合适当的播种期,以促进棉花增产。 相似文献
13.
菟丝子质量和产量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菟丝子生物学特性、品种、寄主、栽培技术的研究,进一步考察影响菟丝子质量和产量的因素,为合理开发利用菟丝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氮气吸附法通过ASAP2010型比表面积、孔径分布仪测定了提取姜辣素后剩余姜渣的孔径分布及比表面积特征,结合吸附理论对姜渣用于分离纯化姜辣素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探讨,用姜渣分离得到了性能优良的姜辣素。 相似文献
15.
种植方式与密度对油后棉生育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棉油两熟作物的产量,实现棉花不同种植方式与密度的合理结合,2013年在湖南省4个试验点研究了密度与种植方式对棉花生育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和密度对棉花产量的互作效应不显著,各种植方式间以营养钵的产量最高,直播产量最低,但无显著性差异。在同一种植方式中,果枝数、单株成铃数随密度增高而降低,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密度下,生育期以直播最短,单株成铃数以营养钵最高、果枝层数以漂浮最多、株高、果枝始节位以直播最高,不同处理对棉花铃重、衣分、衣指、子指影响不显著。直播高密度的产量与营养钵中密度、漂浮高密度产量相当。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之间产量无显著性差异,直播、营养钵、漂浮三种种植方式均适用于湖南油后棉种植,直播的日产量最高,漂浮日产量最低,适当加大直播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棉花产量,为推广棉花轻简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有机生姜生产基地建设的研究实践,总结阐述了有机生姜栽培中基地选择、土壤培肥、病虫草防治、轮作模式和姜田覆草等关键技术,提出了生产中的一些操作规范要求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棉花短季直播高产栽培模式,采用多因子最优混合设计(311设计)研究了播期、栽培密度和施氮量对早熟品种JX0010的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棉花生育进程有一定影响,播种期是影响棉花生育期的主要因子,各处理生育进程随播种期的推迟而缩短。不同处理株高、果枝层数、果枝始节、果节数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栽培因子对株高、果枝始节高度、果节数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密度施氮量播期,对果枝层数影响的顺序为播期密度施氮量,适量的施氮、合理密植以及适当推迟播期能增大植株高度,增加棉株果节数。不同处理棉花地上部分单株干物质积累、群体干物质积累、单株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变化趋势基本呈"S"型,不同处理干物质分配系数表现出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营养器官所占比重降低,生殖器官所占比重逐渐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19.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与生理特性的影响陈国林王人民王兆骞(浙江农业大学,杭州310029)EffectsofDiferentIrrigationPaternsontheYieldandPhysi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Ric... 相似文献
20.
Effects of Field Application of Tebuconazole on Yield, Yield Components and the Mycotoxin Content of Fusarium-infected Wheat Grai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inter wheat cultivar Basalt was artificially inoculated with Fusarium culmorum at the end of anthesis and treated with the systemic fungicide tebuconazole (Folicur®) a few days before and/or after inoculation. Check plots remained uninoculated and unsprayed. Head infections, yield, yield components and the percentage of Fusarium‐ infected kernels were determined. Artificial Fusarium inoculation lowered yield significantly by 24.2‐45.0%. Any fungicide treatment saved yield, thousand grain weight and kernel numbers per head. Pre‐infectional application of tebuconazole was superior to application carried out post‐infection. Moreover, the fungicide controlled deoxynivalenol (DON) synthesis in the field to a considerable extent, and enabled good control of Fusarium head blight, glume blotch and the percentage of Fusarium‐infected kernels. The levels of Fusarium kernel infection after harvest clearly reflected the DON content of w heat grai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