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鳜塘浮游生物DNA序列多样性、水质和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RAPD技术研究了鳜塘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生物群落α-多样性,分析了浮游生物群落DNA序列丰富度与水质和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池塘养殖密度和短周期、小密度、高投饵量养殖方式对浮游生物群落DNA序列丰富度及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鳜塘浮游生物群落DNA序列丰富度与水质综合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 2)池塘高密度养殖会造成浮游生物丰富度降低和水质综合指数升高;3)短周期、小密度、高投饵量的养殖模式对环境的损伤较大;4)浮游生物群落DNA指纹01矩阵和水质理化因子样品聚类分析表明,发病塘在水质理化因子和浮游生物群落上具有相似性,为鳜疾病预报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湘江干流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湘江干流水质与生物群落现状, 2010-2011年对湘江的水质和浮游生物的分布进行了采样分析, 利用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分析湘江干流浮游生物群落特征, 并结合水质理化指标评价其水体营养状态。结果表明, 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99属164种, 丰度变化在(1.83-51.1)104cells/L, 生物量变化在0.03-0.60 mg/L; 浮游动物80种, 密度变化在2.16-76.34个/L, 生物量变化在0.01-1.95 mg/L。各采样点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变化在2.47-5.43, 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在1.63-3.38, 浮游生物的多样性较好, 显示出湘江干流的浮游生物群落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对湘江m-m指示种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分析, 结果显示湘江水体属于中污带水质;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IL)在38.27-51.97, 均值为43.73, 属于中营养水平; 综合水质生物学和化学评价结果可知湘江干流的水质较差, 但无明显向富营养化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常熟沿江湿地物种资源现状与保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常熟沿江湿地的资源现状,提供湿地保护依据,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方法,从区域大尺度及生境小尺度获得湿地动植物物种科属组成、分布特征和物种生物量等信息;并对物种间的相关性和浮游生物与水质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观测区植被以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菰(Zizania latifolia)、蔗草(Scirpus planiculmis)为优势种;直链藻(Melosira italica)和铜锈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是浮游植物中的优势种;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多样性较低,渔业资源相对丰富;植被、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与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相关性显著,而长江汛期水质与浮游生物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在湿地面积逐渐减少、生物资源日益匮乏的现状下,应从恢复湿地面积、加强动态监测和建立科学开发模式3个方面保护沿江湿地.  相似文献   

4.
东昌湖浮游生物群落多样性季节变动与水质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报道了浮游生物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与水质关系及初步分析了东昌湖的水质情况。2004年4月至2005年3月,采用PFU法及化学检测法对国内第二大人工湖——山东东昌湖的三个湖区9个采样点的浮游生物及水化学指标进行了初步调耷。共观察到浮游藻类76种,其中污染指示种为17种;原生动物92种,其中污染指示种为21种。浮游生物物种组成的多样性指数及化学水质分析显示,各湖区水质优劣程度依次为南湖区〉东南湖区〉西北湖区,调查结果表明东昌湖属于富营养化水体。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北盘江大峡谷流域内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情况,于2017年10月对该流域进行浮游生物调查及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域内浮游植物共有7门40属61种、其中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种类分别为21种、19种和12种,分别占到34.43%、31.15%和19.67%,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4 298.33(375~9 500)ind./L,Shannon-Wiener藻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处于1和2之间;浮游动物3门12属21种,其中轮虫类、枝角类和桡足类种类分别为11种、5种和5种,各占到52.38%、23.81%和23.81%,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436.11(55~1 437.5)ind./L,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处于1和2之间.本研究结果该地区水生生物资源积累了本底资料.  相似文献   

6.
杨潇  马吉顺  张欢  周琼 《水生生物学报》2021,45(5):1093-1103
为阐明鄱阳湖不同水文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于2017年8月(丰水期)和12月(枯水期)在鄱阳湖湖区典型水域设置5个采样点进行浮游生物采样调查。研究期间共鉴定浮游植物8门75属186种, 丰水期与枯水期均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共鉴定浮游动物4类76种, 丰水期与枯水期均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方差分析显示: 浮游植物密度与生物量在不同水文期之间的差异均为极显著(P<0.01), 浮游动物丰水期密度高于枯水期, 但无显著差异(P>0.05), 浮游动物生物量(P<0.05)在不同水文期差异显著。冗余分析(RDA)显示: 丰水期透明度和浮游生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电导率和浮游生物呈显著正相关。透明度、电导率与营养盐是影响丰水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 枯水期水温和溶解氧是驱动鄱阳湖浮游生物群落生态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基于Shannon-Wiener(H′)、Margalef(d)和Pielou(J)等生物多样性指数的水质评价结果表明: 鄱阳湖研究区域水质状态处于寡污-中污之间。研究揭示了2个水文期对通江湖泊浮游生物的影响: 季节变化不改变湖泊浮游生物的物种组成及优势种, 但显著影响浮游生物的丰度及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嘉陵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嘉陵江梯级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按枯水期和丰水期对嘉陵江12个梯级水库24个样点进行浮游生物的野外采集,分析其群落结构的物种组成,并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嘉陵江四川段浮游植物共8门42科95属171种,浮游动物的组成共有4纲9目21科30属62种;浮游动物优势种类有21种.浮游生物评价结果表明梯级库区水质处于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8.
三门湾健跳港网箱养殖区浮游生物多样性的夏季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共国  楼威  项有堂  王琼 《生态科学》2007,26(5):415-421
调查了三门湾健跳港海水养殖区夏季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并将浮游生物群落指标与水质理化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共发现浮游生物29种,其中浮游植物14种,第一优势种为中勒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浮游动物15种,第一优势种为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表层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为43 328ind·L-1,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为0.826;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389ind.m-3,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为2.96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无机氮、无机磷促使了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并使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提高。网箱养鱼区水体富营养化指数与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之间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与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雅鲁藏布江湘河流域生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现状,为西藏地区湘河流域浮游生物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于2017年3~4月对湘河流域浮游生物进行了生物采样与调查,共设置采样点8个。本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61种,其中硅藻门为优势种,共41种,占总种类数的67.21%;绿藻门、蓝藻门次之,分别占总种类数的11.48%;甲藻门、隐藻门与金藻门种类较少。浮游植物密度范围为0.43×10~5~7.2×10~5cells/L,生物量范围为0.036~2.03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3门44种,其中原生动物门为优势种,共30种,占总种类数的68.18%;轮虫13种;枝角类1种。浮游动物密度范围为1.5×10~5~1.66×10~6cells/L,生物量范围为0.9×10~(-3)~5.7×10~(-2)mg/L。各调查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平均分别为4.38/3.13和0.93/0.93。多项指数综合评价表明,湘河流域水质处于轻度污染或清洁状态,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单一,密度及生物量较低,生态环境较脆弱。  相似文献   

10.
我们对易贡藏布江流域进行浮游生物调查及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本流域内浮游植物共有4门60种,其中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为46种和11种,分别占到76.67%和18.33%。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范围分别在3.19~3.62、0.93~0.97之间波动;浮游动物有3门23种,其中原生动物门20种,占浮游动物种类的86.96%;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范围分别在2.34~2.97、0.83~0.98之间波动,研究结果为本地区水生生物资源积累了本底资料。  相似文献   

11.
汤溪水库的富营养化现状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了解汤溪水库的富营养化现状,于2000年丰水期和枯水期对该水库的水质和浮游生物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汤溪水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在30~50之间,属中营养水平。浮游植物丰度为0.81×106~6.57×106cells·L-1,丰水期高于枯水期。浮游植物以蓝藻、绿藻和硅藻为主,其优势种主要为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极小直链藻(Melosira minmum)和衣藻(Chlamydomonas sp.)等富营养化指示种。浮游动物丰度为43.25~812.2ind.·L-1,其优势种也多为富营养化指示种,如: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和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与1984年相比,该水库由硅藻型变为蓝藻型,其营养水平与浮游植物丰度都显著增加。在2000年一次微囊藻水华发生时,水体表层浮游植物丰度高达11.97×106cells·L-1。  相似文献   

12.
2009年6月、11月和2010年4月对赣江下游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和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共记录浮游甲壳动物21种,其中枝角类14种、桡足类7种.脆弱象鼻溞Bosmina fatalis、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和中剑水蚤Mesocyclops sp.为优势种.赣江下游干流浮游甲壳动物的最大平均密度和生物量(11.1ind.·L-1和0.127mg·L-1)均出现在6月,最小值(1.59ind.·L-1和0.01mg·L-1)均出现在4月.袁河支流的枝角类和桡足类密度在6月(4.97±13.28ind.·L-1和2.07±4.85ind.·L-1)和11月(2.07±5.21ind.·L-1和2.24±5.22ind.·L-1)高于赣江下游干流和锦江支流.香农-威纳指数(H')和马加利夫指数(d)表明赣江下游及其支流水质为中度污染或重污染.水温和小型浮游植物生物量是影响赣江下游浮游甲壳动物密度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飞来峡水库蓄水初期营养状态及浮游生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于2000年丰水期和枯水期调查分析了新建河流型水库-飞来峡水库在蓄水初期的营养状态及浮游生物特征。结果表明:水库处于营养累积高峰期,已开始回落,但流域上游大量含磷废水使水库中磷含量继续上升,目前属于中营养型。共记录到浮游植物29种(属),以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种类较多,其中丰水期以蓝藻和绿藻为主,枯水期是硅藻占优势,除大坝附近外,浮游植物两个季节密度变化不大,为0.39×106cells·L-1.浮游动物53种(属),其中包括僧帽溞和透明薄皮溞两种嗜寒性种类,丰度为52ind.·L-1,枯水期高于丰水期,数量以轮虫和无节幼体为多。  相似文献   

14.
浙江横山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揭示横山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质环境因子的关系, 于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 逐月对横山水库4个站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丰度与生物量以及12项水质理化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46种, 隶属于7门78属, 主要优势种有变异直链藻、颗粒直链藻、梅尼小环藻、美丽星杆藻、尖针杆藻、短小曲壳藻、镰形纤维藻、湖生颤藻、啮蚀隐藻、尖尾蓝隐藻、细胶鞘藻和铜绿微囊藻等, 优势种的季节更替明显. 全年浮游植物丰度及生物量分别为0.51×105~14.22×105 ind·L-1及0.07~1.27 mg·L-1; 全年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及Shannon指数分别为1.10~3.33、0.26~0.81及0.51~2.38. 横山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规律为春季硅-隐藻型、夏季蓝-绿藻型、秋季硅藻型、冬季硅-隐藻型.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 温度、透明度、化学需氧量和pH与横山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关系最为密切.水质评价显示, 横山水库水质处于α中污, 营养水平为中营养.  相似文献   

15.
珠江口横琴岛海域春季海洋浮游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8年5月在珠江口横琴岛海域的调查采样,本文对该海域的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C)、浮游动、植物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了浮游动、植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数量和生物量等.结果表明,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C)均值分别为5.27 mg·m-3和123.56 mg·m-2·d-1.浮游植物共有111种,以硅藻为主,绝对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为6832.75×104cell·m-3,以近海广布种为主要类群,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值分别为2.29和0.45.浮游动物共有41种,暖水种沿岸类群种类占大多数,以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为绝对优势种,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742.25 ind·m-3和131.12 mg·m-3,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值分别为2.54和0.67.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浙南地区山区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及水质状况,于2019年2月—2020年1月对位于温州大罗山天河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体理化因子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天河水库浮游植物隶属于7门60属89种,全年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2.02×105 cells·L-1,年均生物量为0.26 mg·L-1。硅藻门在全年均占优势,绿藻门在春、秋季占优势,而蓝藻门仅在夏季占优势,裸藻门和甲藻门在全年均有出现,隐藻门在秋、冬季均有出现,但不占优势。全年主要优势种有颗粒直链藻、尖针杆藻、隐头舟形藻、美丽星杆藻、假鱼腥藻、小新月藻、二角盘星藻、二角多甲藻、圆筒锥囊藻、卵形隐藻。冗余分析(RDA)显示,水库的水温、总氮、化学需氧量(CODMn)和 pH值是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分别运用Shann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并结合浮游植物的丰度、优势种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分析了水体污染情况和富营养程度, 结果显示,天河水库水体介于寡污染到清洁水体带之间,为贫-中营养型水体。  相似文献   

17.
横岗水库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与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娴  陈绵润  韩博平 《生态科学》2007,26(4):303-310
于2005年5月和11月调查了横岗水库的水质和浮游植物,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两次采样期间,浮游植物群落数量组成与种类结构发生明显变化.5月份浮游植物平均细胞数量高达275.41×106cells·L-1,平均生物量为31.07mg·L-1;其中优美平裂藻(Oscillatoria.elegans)和银灰平列藻(Oscillatoria.glauca)为绝对优势种,占总细胞数的90%;平裂藻的大量出现导致浮游植物生物量由球体等效半径在10~20μm的种类占主导,但0~5μm区间的小型藻类仍维持较高的生物量.11月份,浮游植物平均细胞数量降低到12.69×106cells·L-1,平均生物量为20.78mg·L-1.蓝藻门有16种,优美平裂藻、银灰平列藻的优势度明显下降;绿藻种类数量增加到48种,在新出现的25个种类中,鼓藻科(Desmidiaceae)、盘星藻属(Pediastrum)和栅藻属(Scenedesmus)有较高的细胞数;优势种类没有变化;大细胞种类的生物量明显增加,特别是等效半径大于20μm的种类.整体上看,浮游植物数量和生物量从河流入水口到大坝处有递减趋势,这种趋势在11月份更为明显,这与采样时期水库水动力过程的梯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台湾海峡离岛工业区海域浮游生物丰度之长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1993-2010年在云林县台西乡沿岸的8个站位所进行的一年四季近岸10 m及离岸20 m水深的浮游生物调查资料及同步的水质资料, 分析了发电厂建成后对浮游生物的影响。本海域18年内浮游生物各类群丰度/密度的各季节平均值, 皆以第四季(10-12月)为最低, 而各个类群的最高平均值出现的季别并不一致。其中浮游动物出现于第一和第二季(1-6月), 浮游植物和虾、蟹幼体在第二季(4-6月), 而鱼卵和仔鱼则是在第一至第三季(1-9月)。自2000年第三季起, 测线5的测站经常有pH值低于7.8的情形。当该海域水体测得pH值低于7.8时, 浮游动物(75±69 ind./m3)﹑浮游植物((1.60±2.28)×103 cell/L)﹑虾幼体(2.4±5.8 ind./m3)﹑蟹幼体(1.9±5.0 ind./m3)及鱼卵(0.88±1.10 ind./m3)和仔鱼(0.16±0.32 ind./m3)的丰度/密度值皆偏低, 仅为历年总平均值的1/2。据此建议将发电厂排入海洋之水体pH值控制在7.8以上, 以降低对浮游生物多样性及丰度的冲击。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协同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适宜灌水量和种植密度,选用大穗型品种‘泰农18’(T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22’(S22)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灌溉水平(不灌水、每次灌水45、60、75 mm)和4个种植密度,其中泰农18选用135×104、270×104、405×104、540×104 株·hm-2,山农22选用90×104、180×104、270×104、360×104株·hm-2,研究了籽粒产量、麦田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对灌水量和密度互作效应的响应。结果表明: 籽粒产量、总耗水量、土壤贮水消耗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受到灌溉水平、种植密度及两者互作效应的显著影响。每次灌水量为45 mm,泰农18种植密度为405×104株·hm-2、山农22种植密度为270×104株·hm-2时,两品种籽粒产量均达到最高,拔节后棵间蒸发量占阶段农田总耗水量的比例最小,1 m以下土壤水消耗比例、水分利用效率高。种植密度与灌溉量合理组合,有利于降低水分无效损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