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森水 《化石》2006,(4):22-24
在浙江旧石器考古散记(上)中提到邱宏亮同志发现浙江第一块旧石器时原地放回,以自然石处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事出有因。中国现代考古学,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研究手段的差异,从事考古学研究的人很少参与旧石器考古研究,他们从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始,原同属中国科学院的考古研  相似文献   

2.
仪明洁 《化石》2013,(2):54-57
老早就听说"天下黄河富宁夏"。素有"塞上江南"美誉的宁夏,在我初中阶段上地理课时就已经扎根于头脑中,我憧憬着有一天能够造访此地,看看地图册上与毛乌素沙地近在咫尺的这片神奇沃土到底是何模样。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突然。大学伊始,最先接触的专业课是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授课老师在破碎的石核、石片中寻找其  相似文献   

3.
高峻 《化石》2006,(2):24-25
2001年第二期的《化石》杂志刊登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先生撰写的题为《恐龙会爬树吗?》一文。笔者仔细阅读了全文,认为虽然此文题面的意思是讨论恐龙是否会爬树,但其实质目的仍然是为鸟类是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之说提供依据。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文中  相似文献   

4.
杨晓清 《化石》2006,(4):32-34
导语最新发现于中国的孟氏中生鳗化石成为震惊古生物学界的一个重大发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张弥曼院士、张江永研究员以及美国堪萨斯大学的苗德岁博士共同对其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论文发表在2006年6月22日出版的权威科学刊物《自然》上。石头里的奇怪身  相似文献   

5.
王春雪  周振宇 《化石》2008,(1):31-33
2007年3月初,我刚刚考入中科院古脊椎所,心里想终于有机会能够参加"皇家考古队"(地方高校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尊称)的考古发掘了.  相似文献   

6.
袁俊杰 《化石》2006,(3):14-17
提及翁文灏这个名字,不少普通的民众都感到陌生,笔者最早听到这个名字是来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读书以后的事情了。笔者就读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前身是创建于1929年的原北洋政府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而翁文灏先生当时则是地质调查所的所长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生物学会古脊椎动物学分会第十届年会暨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古人类一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于2006年11月20日至11月22日在福建省三明市召开。此次大会是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福建省化厅和三明市人民政府主办,由福建省物局和三明市化与出版局承办。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市科研院所、高校、博系统等单位以及法国、俄罗斯、日本、美国等国家的代表共17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这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成立以来所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年会。  相似文献   

8.
冷刘信 《化石》2021,(1):35-38
中华赏石文化是广义石文化的分支,经历从孕育期、雏形期、定型期、强化期和转型期等几千年的历史。凡谈及文化,莫不以历史为渊源。探究赏石文化的渊源该始于旧石器时代的劳动工具——石器。野外科考经历为赏石文化研究奠定基础笔者系周口店遗址博物馆(2002年8月前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的工作人员,1983年参加工作至今已近38年。  相似文献   

9.
东瀛一瞥     
邓涛 《化石》2012,(1):30-40
总听说日本民众对恐龙有特别大的兴趣,直到去了日本才发现果然所言不虚。200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日本举行恐龙展览,将要结束前我们去参加撤展的工作。时光已过了近8年,但所见所感仍常萦脑海。 飞机从北京起飞,穿越朝鲜半岛南部,又拐到东南方向,在横跨本州岛后,从东海岸折回,降落在东京郊外的成田机场。飞临日本时天已经黑下来,看得见地面的灯火,向东面望还可以分辨出富士山高耸入云的身影,像云层上方的一座金字塔。  相似文献   

10.
赵树森 《化石》2011,(3):46-47
2011年4月19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牵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高能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自动化所)承担的院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225kV-3D-微分辨ICT、450kV-通用型ICT”验收会在中科院高能所召开。  相似文献   

11.
四川中生代爬行类动物的新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篇报告内所记述的四川中生代爬行类动物化石,主要是在1951年成渝铁路修筑工程进行时,在铁路沿线各地所发现的;另外小部分是在重庆市郊大田湾开辟建筑基地时所采集。成渝路管理当局和重庆市文教局认识到这些发现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故除在成渝路沿线文物展览上作短期展览外,希望能将这些材料送交科学研究机构作进一步的研究,因此这批标本曾先后由西南博物馆及重庆大学地质系保管,并作初步研究,但未完成其正式报告。1952年,文化部社会文化管理局裴文中教授赴四川参加土地改革时,始与有关当局商妥后,将全部标本(包括“资阳人”头骨化石),一并运京。最后送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由本文著者从事这些标本的研究工作。我们除向上述各有关单位的领导当局,将这些贵重标本交我们研究,表示无限谢意外,并向发现这些标本的成渝铁路工人  相似文献   

12.
邓涛 《人类学学报》2022,(4):I0001-I0001
1982年8月,吴汝康、吴新智两位先生创办《人类学学报》,至今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作为以人类自身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100余年的历史;其内容涉及人类、人类祖先以及人类近亲的灵长类的生物学、演化、行为、文化等特征或规律;相关研究人员分散在不同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因周口店发掘与研究建立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所),是中国古人类学及整个古脊椎动物演化研究的中心。与人类起源与演化相关的古人类化石研究、旧石器考古研究以及相关的体质人类学及灵长类研究一直是古脊椎所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2007年8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考古所及毕节地区、毕节市、大方县等文博部门联合组成野外考察队,对毕节地区的几个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点、古人类遗址进行实地考察。根据当地化石爱好者孙贵川等人提供的线索,在大方县响水乡韦家坡穿洞中发现相当数量的石制品、动物遗骸等遗物。  相似文献   

14.
魏涌澎 《化石》2010,(4):53-53
2010年8月2日至18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简称"古脊椎所")在北京举办了"21世纪中国首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专业培训班"。  相似文献   

15.
宁夏水洞沟湿地昆虫群落多样性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芳  王新谱 《昆虫知识》2010,47(5):962-967
水洞沟湿地昆虫计11目84科182种。其中半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个体数量和种数较多,占个体总数的60%以上。植食性昆虫较捕食性和中性昆虫多。昆虫物种丰富度较高,群落结构复杂且稳定,群落种-多度曲线符合对数正态分布。捕食性群落的优势度随季节变化较大,植食性和中性昆虫群落的优势度随季节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讣告     
《化石》2011,(2):37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化石》杂志前主编刘时藩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4月16日18时30分在广州逝世,享年76岁。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级编审翟人杰先生因病于2009年6月22日凌晨在北京中关村医院逝世,享年77岁。翟人杰先生是江苏泰州人,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旋即进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历  相似文献   

18.
水洞沟遗址第8地点是水洞沟遗址群的重要地点之一。2003年,对其进行正式发掘,揭露面积16m2,文化层内包含用火遗迹、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及鸵鸟蛋皮串珠等。本文观察和研究的石制品七百余件,总体上显示中国北方地区石片石器工业的技术特征。根据该地点文化层的14C测年数据,该地点的年代为27,040±150 BP,经Int Cal09曲线校正后数据为31,323±101BP,与水洞沟第2地点的第2文化层年代(29.9ka~31.3ka BP)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19.
2003年9月6日至8日,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开馆典礼及中国和政地区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国际研讨会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举行。此项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化厅、甘肃省国土资源厅、甘肃省旅游局和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和政县委和和政县人民政府承办。  相似文献   

20.
水洞沟第2地点是水洞沟遗址群的重要遗址之一, 自2003年来共进行了4次发掘, 揭露面积约100m2, 发现7个文化层, 包含用火遗迹、石制品、动物化石、串珠装饰品和磨制骨针等。本文观察和研究的石制品1万余件, 总体上显示中国北方石片石器工业的技术特征, 但最下部第7文化层出土1件具有水洞沟第1地点特征的石叶石核。动物化石比较破碎, 集中分布于火塘内部或周围, 反映了古人类围绕火塘进行肉类资源利用的行为。综合水洞沟第2地点的AMS14C及光释光测年数据,该地点主要文化层年龄集中在距今41ka-20ka BP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