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来食品安全成为民众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人们日常使用的食品调味剂——酱油,酱油在这几年被频频爆出添加化学药品,成为了"化学酱油"。在酱油中添加仿佛防腐剂可以有效防止酱油短时间内腐坏变质,但是,如果添加过多防腐剂,那么就会对人体带来伤害,因此,为了有效控制酱油中的防腐剂滥用问题,本文就着重分析采用液相色谱法检测酱油中防腐剂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我们厂是生产粉丝、腐乳和醋的,每年需粮食原料1000余万斤,仅粉丝一项就需粮食为600万斤,粉丝生产中,历来有大量的粉浆水被作为废水从地沟白白流失。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使我厂广大革命职工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提高了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遵照毛主席关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伟大教导,积极展开了“向废浆要宝、为革命节粮”,大搞综合利用的群众运动,提出了利用粉浆水制造酱油的科学试验项目。参加研制工作的同志,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取得了成功。后又经创造条件,土法上马,酱油生产能力已达每年1400—1600吨,可节粮56—64万斤,所制酱油经有关部门鉴定,质量符合标准。  相似文献   

3.
黄曲霉毒素B1(AFB1)是已知毒性最强的天然物质,在我国的酱油产品中普遍存在,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严重,其安全性受到消费者的密切关注。为了解我国酱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安全现状,建立我国酱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应急对策,本文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我国203个酱油样品中的AFB1含量进行了检测,并就现有的污染状况,从危害识别、危害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等方面对酱油中的AFB1进行了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4.
一、背景 酱油是始创于我国,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调味品.目前我国酱油年产量达500万吨,占世界年产量的60%以上,年总产值超过200亿元.虽然我国采用高盐稀态发酵工艺生产的酱油的部分理化指标还优于日本和韩国产品,但由于我国调味品加工技术落后,长期以来市场上中、高档酱油产品一直由日本、韩国等国外产品主导,出现了我国虽为酱油生产大国却非酱油生产强国的现象.特别是目前国产酱油普遍存在的在货架期出现二次沉淀、酱油微生物学指标不高一直是困扰我国酱油行业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影响我国酱油产品出口及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酱油生产中用固定化乳酸细菌进行快速连续乳酸发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酱油分批生产中,酱油醪的酶水解,乳酸发酵和乙醇发酵时间需要6个月。乳酸发酵在控制酱醪的pH和为酵母菌的乙醇发酵准备适合的条件是很重要的。乳酸发酵过程对酱油醪的质量控制也很重要,它能影响酱油的风味。研究表明,在酱油醪中加乳酸菌,对快速发酵是有效的。但需要在酱油醪发酵之前大量培养乳酸细菌。此外,乳酸细菌和酵  相似文献   

6.
一种特鲜酱油营养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几种市售酱油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研究了特鲜酱油的营养成分特点,提出高品质酱油总酸含量指标应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7.
应用固定化酵母菌提高低盐固态酱油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聚乙烯醇作载体,通过包埋法将酵母菌固定化,制成φ3mm的固定化菌小球。应用在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的后发酵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该固定化菌在盐含量为15%以上的酱油中长期浸泡,强度和弹性良好,包埋的菌体生长、繁殖可达10~9/g载体。该固定化菌连续使用两个月,活力仍保留80%以上。固定化菌处理的酱油经气相色谱分析,某些微量成分明显增加,其中乙醇含量可增大至原酱油的20倍以上。酱油作为调味品,在我国已食用多年。传统工艺酿造酱油,由于酱醪的泥浆态和高食盐含量,酱醪发酵需要半年以  相似文献   

8.
<正> 在氨基酸分析中常遇到一些样品颜色深,需要进行脱色处理。通常都用活性炭、草酸作脱色剂进行脱色。我们就活性炭、草酸脱色时对氨基酸定量分析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具体方法如下:材料:标准氨基酸混合液(日本日立公司);酱油(普通市售二级酱油);活性炭(普通脱色用活性炭,经盐酸处理,烘干备用);草酸(国产二级);日立835~10型带数据处理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等。  相似文献   

9.
金龟子在武功一带发生者,种类颇多,据笔者调查,发生普遍而为害较烈者,计有四种。一为棕色金龟子Rhizotrogus(Amphimallus)sp.;二为酱色金龟子Holo-trichia diomphalia Bates;三为黑色金龟子Trematodes tenebrioides Pall.,本种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诱变育种提高解淀粉芽孢杆菌JY06利用精氨酸的能力,并将其用于降低酱油中的氨基甲酸乙酯及前体,从而提高酿造酱油的安全性。【方法】采用等离子诱变和紫外诱变两种诱变育种方法对解淀粉芽孢杆菌JY06进行突变,应用高通量筛选手段获得具有高精氨酸利用能力的突变株,验证突变株降低酱油中氨基甲酸乙酯的能力。【结果】获得了12株精氨酸利用能力提高的突变株,与出发菌株JY06相比,突变株C12和E6可使酱油中瓜氨酸含量分别降低了15.6%和14.7%,EC的含量分别降低了19.3%和13.1%。【结论】通过等离子诱变和紫外诱变进一步提高了解淀粉芽孢杆菌JY06降低酱油中EC及其前体瓜氨酸的能力,具有控制或减少酱油中生物危害物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利用啤酒糟为主料生产酱油工艺的研究赵新海,徐国华,张庆华,罗辉芬(辽宁省微生物研究所.朝阳122000)酱油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随着人们生活中水平的提高,对酱油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随我国大豆种植面积的减少,使酿造酱油的主要原料豆粕供应紧张。因...  相似文献   

12.
玫瑰酱油研制报告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利用玫瑰废渣酿造酱油的实验。试验结果证明,用玫瑰花渣与其它原料混合可生产出味道鲜美,具有玫瑰风味的酱油。  相似文献   

13.
王斌  潘力  郭勇 《微生物学通报》2007,34(3):0508-0511
以米曲霉沪酿3.042(AS3.951)、酱油曲霉AS3.495为参照,对从商品酱油曲精中分离到的8株酱油生产菌进行RAPD分析。实验筛选到6个扩增产物谱带多、特征好、覆盖面广的引物:Primer1、Primer5、Primer6、Primer7、Primer8、Primer9,重复实验证明其RAPD-PCR扩增图谱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扩增产物谱带一般4~8条,各实验菌株主带1~4条,次带丰富。根据RAPD-PCR扩增图谱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较好地吻合了传统的形态分类学,证实了RAPD分子标记在酱油生产菌系统发育分析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李巧玉  陈坚  曾伟主  方芳 《微生物学通报》2018,45(11):2449-2462
【背景】魏斯氏菌广泛存在于发酵食品中,它们与食品发酵进程和风味物质的形成密切相关。酱油发酵过程酱醪中细菌的优势菌属是魏斯氏菌,研究魏斯氏菌的生理和代谢特性对于揭示菌株对环境的适应性和与酱油发酵相关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从酱油酱醪中分离获得魏斯氏菌属中主要种的菌株,研究它们在酱油发酵过程的数量变化以及菌株的生理和生化特性,阐明菌株对酱油发酵体系的适应性和与酱油发酵相关的特性。【方法】通过菌株绝对数量的定量分析和耐受性比较,以及考察高盐条件下魏斯氏菌合成短链脂肪酸、胞外多糖、生物胺和氨基甲酸乙酯或其前体等特性,研究各类魏斯氏菌对酱油发酵和其安全性的影响。【结果】从高盐稀态酱油的酱醪中共分离得到16株魏斯氏菌,分别属于融合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a)、类肠膜魏斯氏菌(Weissellaparamesenteroides)和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cibaria)。其中类肠膜魏斯氏菌可耐受高盐条件,是酱醪中魏斯氏菌属的主要菌种。它们合成短链脂肪酸的能力高于融合魏斯氏菌和食窦魏斯氏菌。酱醪来源的魏斯氏菌合成氨(胺)类危害物的特性区别较大,类肠膜魏斯氏菌的部分菌株产生物胺并可利用精氨酸积累瓜氨酸,食窦魏斯氏菌则能够降解多种生物胺。【结论】揭示了酱醪中主要魏斯氏菌的耐盐特性、在较低温度下生长情况和物质代谢规律,对于阐明魏斯氏菌与酱油发酵相关的功能和特性以及对酱油加工过程安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山崎酱油在贮存过程中偶有胀袋,细菌总数超标,继续酸化等问题,怀疑是乳酸菌(Lactobacillus) 在酱油中继续生长引起的。试图[通过本实验阐明乳酸菌在醪中生长和产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黑胸脊虎天牛Xylotrechusrobusticollis(Pic)是陕西榆林地区重要的木材害虫 ,2年发生 1代 ,以幼虫越冬 ,成虫期为 7月上旬至 8月上旬。酱色刺足茧蜂Zombrussiortedti(Fahringer)是其重要寄生性天敌 ,对其有明显的自然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米曲霉和黑曲霉营养缺陷型的分离及原生质体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3042是目前国内酱油生产中广泛使用的菌种,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3350则是制醋业中广泛使用的菌种。前者具有较高的蛋白酶活性而后者具有较高的淀粉酶活性。在酱油生产中,为了提高原料利用率,改善酱油风味,希望获得一株既有较高的蛋白酶活性同时又具有较高淀粉酶活性的杂交菌株作为  相似文献   

18.
酸性蛋白酶在酱油酿造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盐固态酿造酱油,在发酵过程中pH偏酸。采用在发酵中期添加适量的酸性蛋白酶,弥补在制曲时米曲霉所产生的酸性蛋白酶活性的不足。增强在酸性环境下对蛋白质的分解作用,提高原料蛋白质的利用率,增产酱油8.0%左右。  相似文献   

19.
产酯酵母固定化改善酱油风味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海藻酸钠做载体,氯化钙为增强剂,包埋产酯酵母获得固定化细胞。经过一系列条件试验,找出了固定化产酯酵母的最适作用条件。经小试和中试证实,处理后的酱油酱香浓郁,接近于传统酿造酱油的风味。  相似文献   

20.
耐盐产酯酵母主要生存于酱曲、酱菜、酱油、高糖食品和水果的表面,对提高白酒、酱油、酱菜和食醋的风味起一定的作用。目前,国内酿造工业很重视耐盐产酯酵母的研究。本文报道由酱菜中分离得到的一株耐高盐产酯酵母8号(以下简称No.8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白酒和酱油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