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植物从营养生长到繁殖过程的物质代谢问题,以及招致代谢类型改变的外在条件等均曾引起许多生理学家们的注意。Bolle-Jones(1954)研究营养水平对马铃薯开花的影响,发现当钾的供应水平高时,增加铁的供应,则延迟开花,减少每株花的数目;但当铁的供应水平低时,增加钾的供应,则每株花数亦随之增加。国外的许多研究工作曾指出植物生长素既可以诱导植物开花,也可以抑制开花,其对於植物开花的效应,则因植物的种类不同或施用的生长亲的浓度不同而异。Leopold and Thimann(1949)施用低浓度(0.01毫克/升)的萘乙酸(NAA)於大麦  相似文献   

3.
1957年我们应用 TIBA 处理大豆植株,使得花芽数目增加,而尤以植株下部数节增多更为显著,于通常不易见到花的子叶节上亦出现花枝。如果增加的花芽很少脱落,并能开放以至于结荚成熟,如此即可使得结荚总数增加,从而提高籽粒的产量。为此,我们于1958年进行小规  相似文献   

4.
五、DNA繁殖载体的设计由于对λ噬菌体的遗传学和生物化学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人们目前已能比较得心应手地将λ噬菌体作为基因移植的运载体。这是因为,在λDNA分子中,大约有1/3的片  相似文献   

5.
在棉花的薄膜复盖营养钵育苗中,苗床搬钵蹲苗是用来提高棉苗素质的措施之一。移栽前进行适时搬钵(适度伤主根),能有效地抑制地上部生长,促进根系发育,缩短大田缓苗期。但搬钵耗工量大,损钵较多,大面积实行有困难。施用CCC,植株茎节粗短,根系发达,控制徒长。本文将CCC,Pix等生长抑制剂对棉苗的效用,与搬钵蹲苗法做了比较,目的在于观察喷药能否达到搬钵蹲苗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植物激素在大豆生殖器官脱落过程中的变化(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大田生长条件下,大豆品种──早12花及幼荚脱落过程中植物激素变化。结果表明,自盛花期始,位于大豆第8~12节位的花序,其上、中、下三个部分花荚的脱落率逐渐升高,至最后一次取样时,三部分花荚的脱落率分别为77.4%、54.7%和18.3%,说明同一花序的基部花荚不易脱落。由内源细胞分裂素(iPA,ZRs,DHZRs)的分析发现,基部幼荚在生长前期,其内源iPA、ZRs、DHZRs均出现一个含量高峰,总CTK含量明显高于中、下部,而在后期脱落酸含量则明显较低;后期基部幼荚的生长速率及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中、上部。可见,植物激素参与调控了大豆生殖器官的脱落过程。  相似文献   

7.
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方法接种鉴定黑龙江省60个栽培大豆品种和育成品系对5个具有不同毒力大豆疫霉菌菌株41-4、PMCl、USAR4、PSZJ6和USAR17的抗性.有50个品种(系)抗1个或1个以上茵株或表现中间类型,其中有5个、8个、16个和21个品种(系)分别对4个、3个、2个和1个菌株表现抗性或中间类型.60个品种(系)对5个菌株共产生12种反应模式,其中呈RRSSR反应类型的品种(系)可能含有Rpslα或Rpslc基因,品系农大3861可能含有Rps3c基因,呈SSSSS反应模式的品种(系)可能含有Rps7基因,或不含抗病基因;其它9种反应模式与含有已知单基因品种或单基因组合的反应模式不同,可能具有未知抗病基因.该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具有较丰富的抗大豆疫霉根腐病大豆品种(系),大部分品种(系)的抗性是有效的,可合理地用于大豆生产和抗疫霉根腐病育种.  相似文献   

8.
2-氯乙基三甲基氯化铵(CCC),又称氯化氯胆硷。是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文献指出:CCC 与赤霉素的作用相反,能够抑制植物细胞的伸长,缩短植株高度,加粗茎节,并能促进侧  相似文献   

9.
以~(14)C-氯代乙酸钠制备~(14)C-增产灵;以 Na~(125)I制备~(125)I-增产灵。在孕穗期或湖浆初期,采取叶面涂布、喷施或淋浇根部方法,将标记物分别引进水稻体内。 涂布~(125)I-增产灵(1000 ppm,0.1毫升)于剑叶面3小时后,标记物在叶片中已达附着量的75.2%;一部分标记物并从叶片传递至叶鞘、茎、穗及其它叶片,其中以叶鞘的积累量较多。 叶面喷施~(125)I-增产灵(100 ppm),l小时内渗入量为附着量的26.5%,随时间延长,吸收量增加。标记物在叶片积累量最多,叶鞘次之,运入茎与穗很少,加入0.1%肥皂液可增加叶面药液附着最及渗入量,但不会使叶鞘、茎、穗中的积累量增多。 通过根系吸收的~(125)I-增产灵大部分留在根内,少部分向上运转,以叶鞘积累量较多,茎部次之,叶片及穗部运入量很少。 在水稻生育后期喷施增产灵,糙米中的标记物残留量在2ppm以下。 在显微放射自显影中,~(14)C-增产灵的轨迹首先在茎的维管束及其周围细胞中密集出现,其后分散在茎叶的薄壁组织中。标记物较多地积聚于叶、茎中,推论增产灵有调节韧皮部的运输和动员贮藏物向代谢中心运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菏泽市农科所以 Williams、Clark63、SRF 等国外大豆种质作亲本,杂交育成菏7308、菏84-1、菏84-5等8个大豆新品种,已累计推广105万 hm~2,国外亲本遗传贡献率为13/32。  相似文献   

11.
大豆遗传转化技术在转基因大豆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是公认的难转化的作物,大豆的遗传转化还没有模式化。利用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对大豆遗传体系进行优化,可以实现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改良。综述了应用于大豆遗传转化的研究方法,浅谈转基因技术的重要性,对转基因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现阶段大豆遗传转化的效率依旧偏低,无法形成规模化的转基因体系。因此,建立高效、快速、稳定的大豆组织培养再生体系,解决外源基因难导入的难题,使之广泛应用于大豆生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国外大豆种质资源在菏泽大豆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菏泽市农科所以Williams、Clark63、SRF等国外大豆种质作亲本,杂交育成菏7308、菏84—1、菏84—5等8个大豆新品种,已累计推广105万hm^2,国外亲本遗传贡献率为13/32。  相似文献   

13.
用栽培稻 (OryzasativaL .)遗传图第四连锁群中与抗褐稻虱基因Bph3紧密连锁的RFLP标记RZ6 9及筛选出来的BAC克隆 38J9作探针 ,对药用野生稻 (O .officinalisWellexWatt)和栽培稻荧光原位杂交 ,供试标记RZ6 9及38J9均被定位于药用野生稻和栽培稻第 4染色体的短臂上 ,药用野生稻杂交信号的百分距分别为 2 2 .12± 3.4 4和2 0 .0 0± 5 .4 0 ,而栽培稻均为 0。在栽培稻中 ,信号检出率相应地为 6 .2 9%和 5 6 .10 % ,在药用野生稻中则为 6 .14 %和 5 0 .0 0 %。BAC克隆和RFLP标记探针杂交信号的百分距十分接近 ,说明在栽培稻和野生稻中RFLP标记RZ6 9都在同一BAC克隆的大插入片段中。由此推知 ,药用野生稻与抗性基因Bph3的同源顺序就在第 4染色体信号出现的相应位置。在未封阻的情况下 ,药用野生稻的BAC杂交在多条染色体上具有信号 ,这表明它和栽培稻的Cot_1DNA重复顺序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源性。药用野生稻第 4染色体是根据栽培稻与药用野生稻的比较遗传图选用与Gm_6连锁的RG2 14通过FISH确定的。讨论了栽培稻BAC克隆对药用野生稻比较原位杂交物理作图的可行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最近发展的一类植物生长抑制物质(growth retarding substances)如Amo-1618、phosfon、CCC~(**)及其他有关化合物,能对許多植物的生长起抑制作用,使植株莖杆粗短,叶色深綠。在許多情况下,不但不影响开花結实,且能使作物产量提高。关于这类物质的性质及作用最近已由Cathey作了較详細的評述。  相似文献   

15.
大豆异黄酮及其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大豆异黄酮的组成,结构,含量,生理功能及其研究进展,加工对大豆制品中异黄酮的影响以及大豆异黄酮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离子通道的类型神经元细胞膜上与神经传导和突触传递有关的离子通道,有对电压变化敏感的离子通道(v),由递质致活的离子通道(t),主动运输离子通道(a)以及漏泄通道(1) 等类型。神经元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有:Na~+v 通道,在膜电位变化下开放(一般是去极化达到-55毫伏时)。Na~+t 通道,当递质与受体蛋白质结合时开放。Na~+a 通道,完成 Na~+从神经元排出的主动运输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三种台湾景观树的引种栽培及在公路绿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从台湾省引进的鸡冠刺桐、罗比梅、黄金串钱柳的生物学特征、栽培要点及在厦门公路景观绿化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正>来自甘肃、青海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朋友们请举手!本期我们生活在中国介绍的就是来自你们家乡的野生动物。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既有珍贵的国家保护动物,又有可爱的常见物种。假如你可以回到远古,还会发现,这里生活着一种神奇的大型古生物。冬虫夏草一种由真菌寄生在蝙蝠蛾幼虫体内而形成的菌虫结合体,也是一种非常名贵的滋补药材。  相似文献   

19.
SMV田间侵染率是由田间迁飞着落的得毒蚜量决定的,是田间病株率和迁飞着落蚜量二者一定数量关系的组合。SMV流行程度取决于病害发生期田间侵染率的大小。所以应从降低初侵染水平并以一定的田间侵染率为指标推迟介体蚜虫盛发期控制SMV流行。田间SMV日侵染率超过1%病害便进入流行盛期。通过单位绿色诱盘捕获翅蚜量和当时的田间病株率实现了SMV田间日侵染率的预测。  相似文献   

20.
线粒体ATP酶 (mtATPase)复合体在高等植物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从栽培大豆 (Glycinemax (L .)Merr.)中分离鉴定了一个新的mtATPase第六亚基 (EC 3.6 .1.34 )基因 (atp6 ) ,它编码具 2 2 3个氨基酸的ATP6亚基 ,是所有已克隆的atp6基因中最短的一个 ,并把它命名为atp6copy3(atp6_3)。通过对 9种栽培大豆的PCR分析及序列分析表明atp6_3广泛存在于栽培大豆中。以atp6_3为探针对大豆重组近交系的RFLP分析初步表明栽培大豆线粒体有父性遗传的可能性。水杨酸处理明显抑制atp6的表达 ,并对其可能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