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Oplopanone类倍半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Oplopanone类倍半萜化合物的结构、来源分布、波谱特征、生物合成途径以及人工合成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并且对文献中报道的三个该类型化合物碳谱中的部分碳信号进行了重新归属.  相似文献   

3.
榄香烯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药物之一,因其抗肿瘤活性强、作用范围广、毒副作用轻微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榄香烯的生产主要依靠药用植物温郁金的分离提取。但温郁金的榄香烯含量低、分离纯化难度大、得率低且成本高,严重阻碍了榄香烯的大规模生产与应用。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利用微生物构建细胞工厂用于生物合成天然药物成为研究热点,也为榄香烯的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来,对榄香烯的生物合成研究在不断深入。研究者通过代谢工程、组合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手段,阐明榄香烯生物合成途径和关键酶,已经成功克隆了榄香烯生物合成途径上的一些关键酶基因,初步实现榄香烯的异源生物合成。本文以合成生物学研究思维概述榄香烯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工程菌的优化,重点综述关键酶吉马烯A合酶(germacrane A synthase, GAS)。从限速酶基因的过表达和分流基因的敲除,融合表达酶工程策略、吉马烯A合酶的体外进化几方面,对其生物合成途径的改造策略进行阐述。同时,也分析提高异源生物合成榄香烯产量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榄香烯的高效生物合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昆虫拒食活性倍半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滇姜花的倍半萜成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从滇姜花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5个倍半萜,分别是:柳杉醇(1),α-桉醇(2)、β-桉醇(3)、β-榄醇(4)和4-O-乙基-柳杉醇(5)。其结构由光谱方法推定,其中(5)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从雷公藤根皮中分离到两种倍半萜生物碱,根据理化性质和 UV、IR、~1HNMR、~(13)CNMR、MS等光谱数据,鉴定Ⅰ为 euonine。Ⅱ为一种新生物碱,命名为雷公藤宁碱。药理试验表明这两种生物碱有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8.
柠檬烯和红没药烯均为植物天然产物,分别属于单萜类和倍半萜类化合物,能够预防和治疗癌症等多种疾病。以其作为前体物,还可以转化合成多种具有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例如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及生物燃料等。目前柠檬烯和红没药烯的工业生产主要是通过植物提取法实现的,但从植物组织中提取柠檬烯和红没药烯存在着产物含量低和分离纯化困难等缺点。微生物代谢工程的快速发展为这些植物天然产物的生产提供了一条更具潜力的生物合成路线。利用微生物代谢工程技术构建生产这些有价值的植物天然产物的微生物细胞工厂具有绿色清洁、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好等独特优势。文中系统综述了近年来代谢工程技术在微生物合成柠檬烯和红没药烯过程中的应用进展,包括所涉及的宿主菌株、关键酶、代谢途径及其改造等,并探讨了其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菠萝香藤的倍半萜成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0.
雷公藤倍半萜生物碱的研究(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雷公藤(Tripterygium uilfordii Hook.f.)的根皮中分离到两个倍半萜生物碱Ⅰ和Ⅱ,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特别是2D-NMR技术(^1H-^1H COSY、^1H-^13C COSY、NOESY、COLOC)数据分析,鉴定Ⅰ为wilforine,Ⅱ为一新的生物碱--雷公藤植碱(wilfordsuine)。  相似文献   

11.
倍半萜是具有较强香气和优良生物活性的萜类化合物,能用于香料、燃料和药物的合成。目前,工业上获取倍半萜的常见方法主要是化学合成以及植物提取。由于常见方法存在产率低、成本高和污染大等不可避免的问题,科研人员开始关注微生物合成倍半萜的相关研究,并且以酿酒酵母为宿主采用代谢工程、酶工程和合成生物学等方法构建了生产各种倍半萜的微生物细胞工厂。介绍和解析了酿酒酵母倍半萜合成途径。围绕乙酰辅酶A的积累、甲羟戊酸途径的强化和改造以及底物竞争途径的抑制三个方面,综述了改造和强化倍半萜合成途径的具体策略和相关实例。概述了近年来关于倍半萜合成酶的挖掘和突变研究进展。最后,针对如何进一步提高酿酒酵母合成倍半萜的效率提出展望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萜类化合物是一大类小分子天然产物,在生物体内扮演重要的角色。植物和真菌中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已被广泛研究,但是在真核生物中克隆或改造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还有较大难度。许多细菌同样可以产生萜类化合物。在过去十多年间细菌萜类合酶的研究进展为我们对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理解做出了显著的贡献。这里我们主要关注细菌中合成的倍半萜化合物,概述其化学结构、倍半萜合酶对法尼基焦磷酸环化的机制、后修饰酶特别是氧化还原酶所参与的后修饰、代谢调控以及合成途径中尚未解决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13.
杜松烷型倍半萜是一类双环倍半萜,立体化学复杂,具有广泛药理活性,如抗菌、抗炎、降糖等.迄今为止,已从多种植物和微生物中分离鉴定出具有不同结构及生物活性的杜松烷型化合物,相关杜松烷型倍半萜合酶的研究也取得较大进展.本文按5种结构类型对近4年(2017-2020年)文献发表的结构新颖的124个杜松烷型化合物进行整理,并对其...  相似文献   

14.
利用2DNMR结合其他波谱方法从苦皮藤种子油中鉴定了2个新倍半萜多元酯,它们分别是1α-苯甲酰氧-8β-烟酰氧-9α、11β-2乙酰氧-β-二氢沉香呋喃,1β-苯甲酰氧-2α、8β、9α、11β-4乙酰氧-β-二氢沉香呋喃,命名为苦皮藤酯2和3。  相似文献   

15.
16.
人参胚胎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对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胚胎学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人参花药为四分孢子囊。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孢子为四面体形。成熟花粉粒为3-细胞型。2.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线形或“T”形排列的大孢子,合点端大孢子具功能。雌配子体发育属蓼型。3.在同一朵花中,对雌蕊和雄蕊发育的相关性进行了观察,并将它们与外部形态相联系。4.双受精过程属有丝分裂前配子融合类型。授粉后7-10小时,大部分雌、雄性核发生融合。5.初生胚乳核在授粉后36小时内发生第一次有丝分裂;合子休眠期较长,大约15-20天。核型胚乳。胚乳具约300个游离核时,以自由生长的细胞壁的形式细胞化。  相似文献   

17.
首次进行中国特有菊科藏药臭蚤草(Pulicaria insignis Drumm.ex Dunn)的化学成分研究,从全草中分离得到11个倍半萜类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Xanthanolide(1),(3αR,4αR,5R,7αS,9αS)-5-Hy-droxy-5-methyl-3,8-dimethylenedecahydroazuleno[6,5-β]furan-2(3H)-one(2)10α-Hydroxy-14H-inuviscolide(3),(3R,3αR,4αS,7αS,8S,9αS)-3,4α,8-Trimethyldecahydroazuleno[6,5-β]furan-2,5-dione(4)8-Epi-conferti(5),(3αR,5S,11αS,E)-5-Hydroxy-10-methyl-3,6-dimethylene-3α,4,5,6,7,8,11,11α-octahydrocyclodeca[α]furan-2(3H)-one(6),(3αR,8αR,9αR)-5,8α-Dimethyl-3-methylene-3α,4,8,8α,9,9α-hexahydronaphtho[2,3-β]furan-2,6(3H,7H)-dione(7),Pterodonoic acid(8),8-Epi-isovangustin(9),(3αR,4αS,8R,8αR,9αR)-8-Hydroxy-5,8α-dime-thyl-3-methylene-3,3α,4,4α,8,8α,9,9α-octahydronaphtho[2,3-β]furan-2(7H)-one(10),(5S,8αR,9αR)-3-(Hydroxymethyl)-5,8α-dimethyl-6,7,8,8α,9,9α-hexahydronaphtho[2,3-β]furan-2(5H)-one(11)。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同时补充了文献中化合物6和9所缺少的碳谱数据。  相似文献   

18.
建立稳定的聚乙二醇(PEG)与(NH4)2SO4双水相体系以分离人参根中人参皂苷。通过上下相体积比(R)、分配系数(K)和回收率(Y)分析双水相体系对人参皂苷的萃取效果,研究了PEG分子量、PEG/(NH4)2SO4质量分数、pH值和温度等因素对双水相成相及人参皂苷萃取的影响。结果表明:PEG分子量为3350、PEG3350的质量分数为12%、(NH4)2SO4质量分数为16%、溶液pH为7.0、温度为60℃时,双水相体系对人参皂苷有较高的萃取率,回收率可到达88.94%。  相似文献   

19.
20.
人参细胞大量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参细胞培养液的 pH 值在培养过程中先迅速降低然后缓缓回升,后又趋于平稳。合成皂甙高峰在细胞生长对数期稍后出现。生产皂甙的最佳收获期,细胞悬浮培养为20—25天,细胞发酵培养为15—18天。细胞生长和皂甙累积要求有一个稳定而又适宜的 pH 值环境。发酵培养无论对细胞生长、培养规模、还是皂甙含量均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