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高温调控对黄瓜霜霉病菌侵染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采取温湿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高温处理对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Rostov)侵染的影响,比较研究了35-50℃4个温度梯度、50%-90%5个湿度组合处理对病菌致病性的影响。同一相对湿度条件下,随着温度的上升病菌致病性降低;40-50℃的高温范围内,在同一温度下随着湿度的不断升高,受处理病菌的致病能力逐渐下降。在RH80%以上、温度40℃以上时,病菌的致病力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变弱;45℃以下的高温高湿处理病菌超过1h,病菌基本上没有致病性。通过高温控制苗期黄瓜霜霉病的研究,确定高温高湿防治苗期黄瓜霜霉病的最佳温湿度为45℃1h(RH80%)。通过高温致死菌诱导植株抗性的研究,初步明确高温处理致死的病菌可以短期诱导植株的抗性。  相似文献   

3.
葡萄感霜霉病基因RAPD标记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Wizard DNA clean-up system纯化葡萄感霜霉病基因RAPD遗传标记的DNA片段,用细菌质粒pGEM T-easy vector克隆该片段,采用自动荧光DNA测序仪对片段的核苷酸组成进行双向测序。来自欧洲葡萄粉红玫瑰的葡萄感霜霉病基因RAPD标记由835对核苷酸及其特定序列组成。所获的感霜霉病基因RAPD标记可以作为合成探针的基础,用于葡萄抗病育种过程中的早期选择及品种对霜  相似文献   

4.
不同品种葡萄抗霜霉病特性与叶片POD、PPO活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霜霉病盛发期,对8804、梅尔诺、品丽珠3个葡萄品种(系)叶片中的PPO和POD活性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8804的PPO和POD活性较大,并保持相当长时间的高活性值,而梅尔诺、品丽珠叶片中PPO和POD活性较小;8804的PPO酶活性变化范围高于其它2个品种,但POD酶活性变化范围却低于后者.葡萄叶片中PPO和POD活性与葡萄霜霉病抗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不同抗感品种间PPO和POD酶活性存在极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8804较梅尔诺、品丽珠对霜霉病具有较强的抗性.  相似文献   

5.
与葡萄抗霜霉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遗传标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种间杂交组合88-110[83-4-96(毛葡萄,抗霜霉病)×粉红玫瑰(欧洲葡萄,感霜霉病)]的F  相似文献   

6.
58种植物提取液对葡萄霜霉病菌的抑菌活性筛选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 5 8种植物提取液对葡萄霜霉病菌 (Plasmoparaviticola)的游动孢子囊萌发抑制率及接种叶圆盘的发病控制效果的研究 ,表明 :虎耳草 (ChlorisvirgataSwartz) ,黄檀 (DalbergiahuoeanaHance) ,马尾松 (PinusmassonianaLarmb .) ,牡丹 (Paeoniasuffruticosa) ,刺槐 (RobiniapseudoacciaL .) 5种植物提取液对葡萄霜霉病有抑菌效果 ,对游动孢子囊萌发抑制率分别为 :84 70 %、87 5 2 %、88 4 6 %、83 78%、83 15 % ,而叶圆盘生测结果 ,其发病率均为 0级 ,该效果和目前常用药剂波尔多液的效果等同 ,有的还优于对照。该研究为开发植物源控制葡萄霜霉病杀菌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葡萄感霜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英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葡萄抗病育种中 ,幼苗期排除感霜霉病的后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用 BSA,RAPD和SCAR方法研究了葡萄感霜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分析了两个种间杂交组合 [毛葡萄 (抗病 )×欧洲葡萄 (感病 ) ]88- 1 1 0和 88- 84与 88- 1 1 0的 F1代自交或互交所得的 3个 F2 代 ,以及欧洲葡萄品种和中国野生葡萄种 .共筛选了 2 80个随机引物 .引物 OPO1 0产生了一个 RAPD标记 OPO1 0 - 80 0与葡萄感霜霉病主效基因紧密联锁 .将该 DNA片段克隆并测序 .OPO1 0 - 80 0的实际长度为 835bp,所以 OPO1 0 - 80 0应为 OPO1 0 - 835.据其两端序列 ,设计了一对长度为 2 6bp和 2 8bp的特异引物分别扩增上述试材 ,获得了与该 RAPD标记相同大小的一条带 ,将 RAPD标记转化为 SCAR标记SCO1 0 - 835.并证实了此 SCAR标记的通用性 ,该 SCAR标记可用于葡萄抗病育种中杂种后代对霜霉病的抗病与感病性鉴定 .  相似文献   

8.
为搞清红地球葡萄(Red Globe Grape)霜霉病(Plasmopara vaticola)的发生流行规律,以及在生产实践中为提高田间抽样的准确度,运用聚集度指数(K、CA、I&和M^*/X、λ)分析研究了红地球葡萄霜霉病系统型病株的田间分布型.结果表明:红地球葡萄霜霉病病株在葡萄园中的空间分布呈聚集型,分布的基本型是嵌纹分布和核心分布,适合率分别为75%和76.67%。二项分布的适合率为8.33%.在此分布型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病叶平均数,比较平行线、“W”字型、“Z”字型抽样方式,最后肯定平行线法最好.  相似文献   

9.
以欧亚种葡萄品种‘红地球’、‘火焰无核’以及欧美杂交种葡萄品种‘户太八号’、‘夏黑’为试材,分析了露地和避雨两种栽培模式下鲜食葡萄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生理指标、抗病性以及枝条生长的差异,探明避雨栽培模式对鲜食葡萄生长发育以及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避雨栽培下鲜食葡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低于露地栽培,而其叶片的气孔导度较露地栽培有所上升;避雨栽培显著促进了鲜食葡萄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的增加,降低了叶绿素a/b比值,且在‘红地球’、‘火焰无核’中的作用更显著。(2)各葡萄品种叶片中可溶性总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两种栽培模式间无显著差异,但露地栽培葡萄叶片中水杨酸(SA)含量显著高于避雨栽培,且抗霜霉病品种‘户太八号’和‘夏黑’叶片中SA含量的增加幅度显著高于感病品种‘红地球’和‘火焰无核’。(3)避雨栽培显著降低了鲜食葡萄病叶率、叶片病情指数,且在欧亚种葡萄上达到极显著水平。(4)与露地栽培相比,避雨栽培葡萄枝条的长度和粗度均显著增加,且在葡萄果实采收后‘户太八号’和‘夏黑’枝条粗度在增幅上表现极显著。研究发现,避雨栽培显著减少了鲜食葡萄病害的发生,提高叶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摸索葡萄溃疡病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限制性内切酶介导整合(Restriction enzyme mediated integration,REMI)的转化方法,并构建CSS-01s (L.theobromae)的REMI转化子库.[方法]利用REMI转化方法,将线性化的含有潮霉素抗性基因(Hygromycin phosphotransferase gene,Hyg)的pUCATPH质粒转化CSS-01s菌株的原生质体;测定其对潮霉素B的敏感浓度,摸索不同酶解液和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统计不同限制性内切酶酶量对转化效率的影响,以摸索出的最优条件构建CSS-01s菌株的REMI转化子库,采用Southern blot的方法验证转化子.[结果]首次建立了一套L.theobromae的REMI转化方法,经转化得到包含6 000余个转化子的L.theobromaeCSS-01s转化子库,随机挑选的5个转化子经Southern blot分析,质粒均插入到了Hind Ⅲ相应的酶切位点处.[结论]浓度为2%崩溃酶+2%蜗牛酶酶混合液、酶解4h为原生质体获得的最优条件,每管转化体系中加入30 UHind Ⅲ时转化效率最高,该方法可以用来获得大量不同表型的REMI转化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对白菜黑斑病具有不同抗性的白菜品种甜脆绿、瓢儿白、83-1和优早四号,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白菜叶面漂洗物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用孢子悬滴培养法测定白菜叶面漂洗物对白菜黑斑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叶面漂洗物浓度>10 μL时,四种白菜叶面漂洗物对病原菌抑制活性的顺序为:瓢儿白>甜脆绿>优早四号> 83-1,且各品种漂洗物对黑斑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存在显著差异.甜脆绿漂洗物中含量最高的挥发性化学成分为2,2,4,6,6-五甲基庚烷(17.15%),瓢儿白、83-1和优早四号漂洗物中含量最高的挥发性化学成分为反-3-己烯醇(15.76%、10.87%、7.21%).根据本实验结果发现,2,2,4,6,6-五甲基庚烷、反-3-己烯醇及仅在感病品种83-1漂洗物中检测到的2,4,6,8-四甲基十一烯和2,4,6-ritert-butyl-4-methyl-2,5-cyclo-hexa-dien-1-one可能与黑斑病菌孢子萌发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MTT染色法和点接生物测定法对不同温度干燥处理36h后的葡萄生单轴霉孢子囊存活力和致病力进行了检测,并应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其孢子囊进行了MTT染色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葡萄生单轴霉孢子囊MTT染色的最佳条件为温度36℃、MTT浓度 0.05%、染色48h,孢子囊染色率可达83.0%。20℃恒温干燥处理36h显著提高了孢子囊存活力,葡萄生单轴霉孢子囊的蓝色染色率为79.3%,叶片点接发病率为98.9%,显著高于对照的蓝色染色率52.0%和发病率62.7%。MTT染色得到的孢子囊蓝色染色率与点接生物测定法得出的发病率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y=1.276 1x-1.939 1,R2=0.996 1,孢子囊的蓝色染色率与叶片点接发病率呈正相关。本研究表明MTT染色法可以用于葡萄生单轴霉孢子囊存活力的快速和准确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探明细胞壁和细胞内脂肪酸成分及含量与细胞抗逆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酸热法、索氏提取法、有机溶剂法对稻曲病菌的厚垣孢子壁进行脂肪酸提取,并采用气相色谱检测其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结果】采用酸热法提取脂肪酸效果最好,以该方法提取测定稻曲病菌黄色、黄绿色、黑色厚垣孢子壁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分别为26.92%、17.23%、23.71%,其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分别为60.46%、61.52%、70.64%;厚垣孢子总(沉淀孢子壁和上清液)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分别为28.87%、21.00%、24.04%,厚垣孢子总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分别为55.43%、55.87%、63.89%。硬脂酸在厚垣孢子壁中的含量:黄色>黄绿色>黑色;不饱和脂肪酸中顺式-5,8,11,14,17二十碳五烯酸(EPA)在厚垣孢子壁的含量:黑色>黄绿色>黄色。【结论】在3种颜色厚垣孢子中,黑色休眠型厚垣孢子在孢子壁、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最高,表明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提高,有利于厚垣孢子的休眠越冬。  相似文献   

14.
15.
利用显微及透射和扫描电镜方法,研究了黄瓜对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cubensis(Berk.et Curt.)Rostow.]的抗性机理,结果如下:抗病与感病品种叶表面的气孔密度和大小无明显区别,而病菌分生孢子在叶表面萌发情况有差异。抗病品种被病菌侵染后,细胞迅速颗粒化,与病菌一起死亡,两个侵染点之间的叶肉细胞大量繁殖,细胞中叶绿体减少,膜系统受到破坏,壁增厚,叶表面出现少量很小的病斑;中抗品种表现为少量菌丝蔓延,并产生分生孢子囊梗和孢子,受侵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膜系统被破坏,随后内细胞和菌丝死亡,但比抗病品种慢,在叶表面形成很多病斑;感病品种表现为叶肉细胞内有大量菌丝蔓延,并产生分生孢子囊梗和孢子,受侵细胞被破坏、解体成碎片,最后与菌丝一起死亡,在叶表面联成大量的病斑。  相似文献   

16.
葡萄霜霉病离体接种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汤钿   《微生物学通报》1994,21(6):373-373,F003
用葡萄霜霉菌孢子囊悬浮液接种于葡萄叶盘,一般接种后3-4天,叶盘上可见孢子囊,接菌后5-6天,侵染率可达95-100%。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稻曲病菌[Ustiloginoidea virens(Cooke)Takahashi]厚垣孢子的最佳破壁方法,研究采用4种破壁法对该病菌黄色和黑色厚垣孢子进行破壁,血球计数板计算破壁效果,并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不同破壁方法中厚垣孢子壁内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表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破壁后厚垣孢子多数为碎片,少数为孢壁内空圆球。4种破壁方法中液氮研磨-超声破碎法破壁效果最好,黄色和黑色厚垣孢子的破壁率均可达98%以上,用该法破壁测得的黄色和黑色厚垣孢子壁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也最高。由此可见,液氮研磨-超声波破碎法是一种稻曲病菌厚垣孢子破壁的有效、简便、适宜在实验室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探究稻曲病菌Ustiloginoidea virens (Cooke) Takahashi厚垣孢子壁多糖的最佳提取方法,为孢壁多糖含量和组成的研究提供基础.采用5种方法提取该病菌黑色厚垣孢子壁多糖,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经研究比较,最佳提取方法为复合酶-热水浸提-sevag法,最佳提取条件是复合酶量4%,pH 4,浸提温度70℃,浸提时间120 min,物料比1:75(V/V);在优选的方法和条件下,测定稻曲病菌黑色厚垣孢子壁粗多糖相对得率21.2%,多糖含量72 3%;黄色厚垣孢子壁粗多糖相对得率17.5%,多糖含量66.7%,前者明显高于后者.研究表明复合酶-热水浸提-sevag法的工艺简单、可行,适宜稻曲病菌厚垣孢子壁多糖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栗疫病菌的营养体亲和性基因和dsRNAs对病毒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了栗疫病菌(Crphonectriaparasitica(Murr).Barr)营养体亲和性基因及dsRNA病毒对菌株间病毒特征与传播影响,试验选用已知4个VC基因座位的15个VC基因型菌株和3种dsRNA病毒,通过含病毒菌株与野生型菌株的配对培养,将病毒逐个转入不同VC基因型菌株,将不同VC基因型的含病毒菌株与具特定VC基因差异的野生型菌株配对培养,根据培养两周后野生型菌株培养性状的改变与否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