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研究了新疆阿勒泰地区粉红椋鸟的繁殖生态学及雏鸟的食性.粉红椋鸟每窝产卵数2~6枚不等,育雏高峰在每日的9:30~13:30,孵化率为96.45%±18.95%,雏鸟成活率为89.38%±14.99%,觅食范围在4 km半径范围内,雏鸟多以直翅目(蝗虫)为食(占94.07%),也有少量鳞翅目和鞘翅目昆虫.阿勒泰地区粉红椋鸟的产卵日期晚于其他地区,孵化率及雏鸟成活率高于其他地区.建议在草原上设置砖堆招引粉红椋鸟,其效果高于石堆巢.  相似文献   

2.
2011年3—6月,通过悬挂巢箱人工招引丝光椋鸟(Sturnus sericeus)及同域分布下的灰椋鸟(Sturnus cineraceus),并对其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共设置椋鸟式巢箱40个,其中椋鸟的入住率是84.6%,营巢成功率是51.5%,利用摄像机对其中3巢丝光椋鸟与3巢灰椋鸟进行了系统的繁殖行为观察。结果显示:丝光椋鸟窝卵数为6~7枚,灰椋鸟窝卵数5~7枚,后者的卵显著大于前者;丝光椋鸟的育雏期(20d)较灰椋鸟(16d)长,且亲鸟的递食率明显较高;育雏期丝光椋鸟亲鸟的警戒频次也明显高于灰椋鸟。因此,相比于灰椋鸟,丝光椋鸟具有更完善的育雏行为机制。另外,本文还首次报道了丝光椋鸟的种内巢寄生现象。  相似文献   

3.
笼养褐马鸡繁殖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如笋 《动物学研究》1986,7(3):243-249
1984年我们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的繁殖行为作了观察。了解到它们的一些行为特征,通过这一工作希望有助于促进褐马鸡和其它珍禽的饲养管理和繁殖。 材料与方法 观察的三对褐马鸡,其中两对于1982年获自河北省西部的小五台山,都是当年的幼体;另一对于1983年初取自北京动物园,是1982年该园繁殖的后代。观察期间,褐马鸡圈养在笼舍内,舍内面积约3×2米,舍外架设网以防外逸并作为活动场所,面积约7×2.5米。观察是在距活动场10—15米的室内隐蔽处进行。录相是在活动场的护网外用  相似文献   

4.
灰胸薮鹛鸣声及繁殖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5年5~8月、2006年1~2月、2008年10月在四川省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对灰胸薮鹛(Liodchla omeiensis)的鸣声及繁殖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在繁殖期和非繁殖期都能记录到的灰胸薮鹛鸣声可分为召唤、应答、觅食、采食、休息、飞行联络、报警叫声14种,仅在繁殖期能记录到的有占区、驱逐、逃避、求偶叫声12种.通过声谱分析获得了各种叫声的语谱图及其频谱特征.本文还对灰胸薮鹛繁殖期占区、求偶、交配、营巢、产卵和孵卵前3 d的行为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5.
圈养条件下狍繁殖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研究了狍(东北亚种)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行为。研究结果表明:(1)在交配季节,雄狍具有卷唇嗅闻、扒土等行为;雄狍与雌狍的卧息、冲突行为差异显著,尾阴探究差异极显著。(2)妊娠雌狍选择隐蔽处分娩产仔。(3)在临产前,雌狍有临产表现,采取侧卧分娩姿势,仔狍娩出后,舔食仔狍的胎水和胎膜。  相似文献   

6.
于2009年3~7月、2010年3~6月,采用焦点动物观察法和全事件行为记录法对乌鸫(Turdusmerula)的孵卵及育雏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鸫是雌鸟孵卵,在孵卵期出现卵损失现象,具补卵行为;孵卵前期与后期的坐巢行为存在差异,且其坐巢时间、频次和坐巢率有随孵卵数递增的趋势。双亲育雏但以雌鸟为主,喂食模式3种:雌鸟喂食、雄鸟喂食、雄鸟将食物递给雌鸟由雌鸟喂食。随着雏鸟日龄的增长,喂食次数增多,暖雏行为减少,至育雏后期未观察到暖雏行为。为权衡孵卵期和育雏前期的能量分配,乌鸫在孵卵期及育雏前期分别采取时间长而频次少和时间短而频次多的坐巢策略。  相似文献   

7.
丝光椋鸟的代谢产热特征及体温调节的日周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磊  郑立云  张伟  黄迪飞  徐云  柳劲松 《动物学杂志》2013,48(2):269-277,280
为探讨丝光椋鸟(Sturnus sericeuts)代谢产热特征及体温调节的日周期变化,本研究采用开放式氧气分析仪及数字式温度计,测定了丝光椋鸟24 h体温、体重(Mb)和基础代谢率(BMR)的连续变化.结果显示,丝光椋鸟体温、体重及代谢率的日周期变化存在显著差异.丝光椋鸟夜间体温明显低于白昼,其中体温在凌晨5时降至(40.4±0.1)℃;体重昼夜变化明显,且在20:00~次日6:00时雌雄丝光椋鸟体重的下降与时间分别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雌性为Mb=83.46(±0.12)-0.41(±0.02)t(R2=0.992,P<0.01);雄性为Mb =76.74(±0.15)-0.39(±0.02)t(R2=0.986,P<0.01)(式中的t代表时间).丝光椋鸟的BMR在凌晨4时降至最低,为(1.96±0.06) ml/(g·h).结果表明,丝光椋鸟通过内源性的调节,即夜间降低体温、体重及代谢率等途径,调节生理能量平衡,从而适应昼夜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8.
新疆是我国主要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全区拥有90余万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场,约占全国草场面积四分之一,仅次于内蒙,居全国第二位。但这富饶辽阔的草原,蝗害严重,蝗虫种类达150多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治蝗工作,据新疆治蝗灭鼠指挥部的资料,1953—1984年,全区累计治蝗面积达5000多万亩,其中飞机治蝗1460多万亩,为发展新疆畜牧业生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如此,由于单一化学防治,人们已经看到生态学上的弊端及伴随而来的严重后果,为此,哈巴河、昌吉等县已把草原养鸡和惊鸟的招引作为防治蝗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迁徙鸟类对中途停歇地的利用及迁徙对策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马志军  李博  陈家宽 《生态学报》2005,25(6):1404-1412
中途停歇地是迁徙鸟类在繁殖地和非繁殖地之间的联系枢纽,对于迁徙鸟类完成其完整的生活史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从鸟类的迁徙对策、中途停歇地的选择、鸟类在中途停歇地的停留时间、体重变化和种群特征以及中途停歇地的环境状况等方面,回顾了中途停歇生态学在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在迁徙对策理论的实验研究,小型鸟类在中途停歇地的停歇时间及体重变化的准确确定等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鲵的活动节律及繁殖行为描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梁刚  吴峰 《动物学杂志》2010,45(1):77-82
采用定时定点观察法,对仿生态条件下养殖的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活动节律及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鲵活动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白天隐藏在洞穴中不活动,每天20:30时部分大鲵开始出洞活动,21:00时至次日凌晨1:00时为活动高峰期,1:00时后部分大鲵开始陆续回到洞穴,3:00时后又全部隐藏在洞穴中;大鲵的夜间活动随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变化,8~9月出洞活动的大鲵数量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大鲵尤其是雄鲵在繁殖季节表现出明显多样的繁殖行为:①推沙行为;②求偶行为,包括聚集、露头、巡视、追随、尾阴探究、亲吻、邀请和爬跨8种行为型;③冲凉行为;④护卵行为;⑤婚配行为。  相似文献   

11.
Polyamines (Pas) are aliphatic amines that are ubiquitous in all living organisms and regulate a broad spectrum of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they can act through a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Using Catharanthus roseus hairy roots as a model we determined the levels of Pas throughout a culture cycle. We found that there is a peak in the intracellular concentration of Pas during the first six days of culture. The effect of Pas on phospholipase C (PLC) activity was also investigated. Putrescine, spermidine and spermine were added in vitro to the PLC assay. Putrescine did not modify PLC activity; spermidine inhibited the enzyme but at very high, non-physiological concentrations; and spermine increased the PLC activity four-fold at physiological concentration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spermine could regulate root growth by regulating the PLC signal transduction mechanism.  相似文献   

12.
利用RT-PCR和RACE相结合的方法,从长春花中克隆了丙二烯氧化物合酶(AOS)基因。结果显示:长春花AOS基因(CrAOS)cDNA全长为2 118bp,包括5′和3′非翻译区,polyA尾和一个长1 638bp的开放阅读框,其基因组中不含内含子;CrAOS基因编码的蛋白含545个氨基酸。多重比对表明CrAOS蛋白与其他的AOS蛋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CrAOS蛋白序列中含有AOS家族应有的保守氨基酸残基。Southern杂交表明:CrAOS基因在长春花中为低拷贝。qRT-PCR结果显示:CrAOS在各个组织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存在差异,在老叶中最高,在幼花中表达最低。对长春花幼苗进行不同处理,结果表明:伤害、低温、甲基茉莉酸、乙烯利处理等可使CrAOS基因表达量显著提高,水杨酸处理对基因表达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四川南充白颊噪鹛的繁殖行为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2~6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市郊观察了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的繁殖行为。结果显示,白颊噪鹛的营巢成功率为73.3%,影响其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巢位及巢的稳固因素、隐蔽因素、食物因素;孵化期亲鸟的离巢时间随着孵化天数的增加而减少,离巢次数随着孵化天数的增加而增加;育雏期亲鸟喂食频次随着雏鸟日龄增加而增加,且在日间各时段的喂雏次数不同,在7:01~10:00时和17:01~19:00时喂食频次最高,在6:30~7:00时和10:01~14:00时最低;育雏期雏鸟的外部形态变化明显,体长及外部器官的形态学参数可以用Logistic曲线方程很好地拟合,雏鸟体重和各器官的生长曲线在10.5日龄前呈"S"型;白颊噪鹛的繁殖成功率为23.1%。  相似文献   

14.
15.
该研究以新疆的地图衣科(Rhizocarpaceae)地图衣属(Rhizocarpon)100余份地衣标本为材料,通过形态解剖学观察、化学成分分析及分子学鉴定的方法了解新疆地图衣属地衣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鉴定出7种地图衣属地衣,包括1个中国新记录种,命名为淡黄色地图衣(R.atroflavescens),6个常见种分别是黑红地图衣(R.badioatrum)、灰地图衣(R.disporum)、双孢地图衣(R.geminatum)、地图衣(R.geographicum)、巨地图衣(R.grande)和岩表地图衣(R.superficiale)。(2)编制了新疆22种地图衣属地衣的分种检索表。(3)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地图衣属地衣的分子鉴定与形态解剖特征结果一致,更准确地证明淡黄色地图衣为中国新记录种。(4)对已报道的新疆22种地图衣属地衣的地区分布及海拔分布统计显示,新疆22种地图衣属地衣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亚洲分布最丰富;该22种地图衣属地衣从低海拔到高海拔都有分布,且各海拔高度物种分布不均匀,总体在高海拔地区分布的物种较多。  相似文献   

16.
Cultured Catharanthus roseus cells exhibit transmembrane ferricyanide (FIC) reduction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a proton translocation and a decrease in the ATP content of the cells. The H+ efflux and the ATP consumption may be counteracted by vanadate, a specific inhibitor of the ATPase activity, and by Na2WO4 which prevents FIC reduction. From these data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edox chain could be coupled with ATP hydrolysis for electrogenic proton extrusion which may involve a redox control mechanism for the plasmamembrane ATPase.  相似文献   

17.
采用形态解剖、化学等传统分类方法,对新疆天山的鳞网衣属地衣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该属的3个种,其中脑状鳞网衣(Psora cerebriformis W. A. Weber)和小红褐色鳞网衣[Psora luridella (Tuck.) Fink]是中国新记录种。文中对鳞网衣属3个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供了相关彩色图片。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多叶斑叶兰(Goodyera folisa)的繁育系统与传粉生物学特征,对其开花物候、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人工授粉、花的挥发性成分以及昆虫传粉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叶斑叶兰的唇瓣黄色,萼片白色或白色带红褐色;单花花期为(9.4±0.8)d;花粉在开花后第1天具备活力,柱头在开花后第2天具备可授性,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都在开花后第5天达到峰值。去雄套袋和不去雄套袋都不能结实,人工自花授粉、同株异花授粉和异株异花授粉的结实率分别为93.3%、95.0%和96.7%,自然结实率为43.3%。花朵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1-辛烯-3-醇、3-辛醇和N,N-二甲基甲酰胺。多叶斑叶兰传粉者为中华蜜蜂(Apis cerana)。多叶斑叶兰具有自交亲和能力,但在自然界不具有主动自交现象,必须依赖中华蜜蜂传粉,花色及花香气味为吸引传粉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东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雪鸡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帕米尔高原作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之一,喜马拉雅雪鸡和藏雪鸡在此混群分布。以东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雪鸡为研究对象,采用PCR和测序技术,研究了mt DNA D-loop区序列特征,下载Gen Bank已提交的雪鸡序列,利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和中介网络关系,以阐明东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雪鸡遗传多样性水平和系统进化地位。结果表明:东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雪鸡mt DNA D-loop序列富含A、T碱基,含量为59.8%,存在64个多态位点,占核苷酸总数的5.5%,其中单一多态位点29个,简约信息位点33个,两处插入或缺失,转换发生的频率远远高于颠换;25个个体存在23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度(Hd)为0.92±0.0001,平均核苷酸多样度(π)为0.00958,平均核苷酸差异度(K)为11.067,说明东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雪鸡核苷酸多样性较低,单倍型多样性高,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喜马拉雅雪鸡与藏雪鸡分为明显的两大簇群,本研究涉及的东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雪鸡出现遗传分化,呈现明显的2个进化支;中介网络关系分析显示雪鸡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本研究雪鸡84%的单倍型聚在以东帕米尔高原为中心的进化支上。因此,建议扩大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位于东帕米尔高原境内)范围,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恢复生态环境,以提高雪鸡栖息地的生存适宜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